《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的一次教研经历2007年10月22日,学校通知我:十三周,将由我代表高段语文,承担一节以“目标优化”为主题的县级教研课。我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难得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担心的是多年从事低段教学的我不能胜任。选材艰难的抉择当时,教学内容没有规定,只要是本学期高段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即可。我为此举棋不定,选习作教学吧,担心课堂的变数太大,难以驾驭;选阅读教学吧,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外拓展资料的筛选等,又怕自己处理不当。最后,我还是对习作教学忘而却步,选择了阅读教学。翻阅人教版五上的课文,我对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印象颇深,心中升起一股想学习、借鉴的冲动。于是,我便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查阅别人的课堂实录、教案,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都上过此课,三位大师凭其独特的解读,都对此课作了精彩的演绎。此时的我,面对教材,似有千头万绪萦绕心间,剪不断理还乱,一连几天,都是食不知味,寝不安眠。照搬吧,绝对不可,天壤之别的素养,我根本无法领悟名师案例的神韵。此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备课之前,自己必须潜心涵咏文本,试着去触摸文中的言语形态,再在粗略备课之后,方可去参阅教参、案例。否则,我们将被别人的解读、别人的精彩迷糊了双眼,想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了。为此,我放弃了园圆明的毁灭,而选择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当我告诉同组的语文老师,她们纷纷说:“这课
3、太难上了!”“要上这课,先去学学璞存昕的朗诵吧!”多年来,别人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令我惊羡不已,但羡慕归羡慕,自己却没为此而付诸努力。这次可是个好机会,我得练习练习,也可能解决多年来的困惑因自己的声音轻而影响课堂效果。我在心中思忖着。说干就干,我下载了璞存昕的朗诵资料,一遍又一遍地跟读、模仿,渐渐的,渐渐的,由开始的隐藏于喉根,而能朗朗出声了。虽然远未能达到朗诵名家的抑扬顿挫、运气的收放自如,但也能字正腔圆地诵读出来了。试教痛苦的蜕化第一次试教,是一位同事公事外出,由我代语文课。于是便觉得机会难得,依着粗略的教案去上课了。一开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让我们去看看当年红军是如何夺取泸定桥的,请
4、看录像!”录像中飞夺泸定桥,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九死一生的夺桥壮举,那令人胆战心惊的骇浪、寒光闪闪的铁索我满以为孩子们会为之感动、震撼,为夺桥的战士捏一把汗,甚而害怕不已。谁知,有的学生居然轻松一笑,有的甚至开怀大笑课堂上出现的与文本极不和谐的情感音符,最终令课堂呈现“教学两张皮”,学生似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一次试教的失败,我几乎失却了上这堂课的信心,但很快,我从反思中又准备卷土重来。七律长征中描写的年代毕竟过去70多年了,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他们又怎能理解当时的艰难困苦呢!于是,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长征的书籍,向长辈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同时就如何拓展资料,如何适时地呈现拓展的资料,成
5、了我此次修改教案的主要指导思想。 第二次试教,我请了教研室的徐老师、名教师项老师来听课。由毛泽东主席的图片导入课题,由“红军碰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把这些艰难险阻看作什么”这两个问题,导入中心句的教学;再到“课文写了哪些具体的例子”的教学。听完课后,两位专家问我:“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是怎么来落实目标的?”本想照本宣科的我被这一问,马上意识到,平时一贯养成的惰性教学目标不是照搬别人案例上的,就是抄袭参考书上的作法是错误。此次的“目标优化”就是如何将三维目标融合为一体。为此,我重新编写了教学目标,这次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学什么”,即正确读写“礴”等3个字,书写“丸”等3个字,理解诗意,有感情
6、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还要关注“怎么学”,即能联系上下文,借助板画、录像等理解词义,譬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在本文的意思是“滚动”,借助板画、对比等形象直观地弄明白“逶迤、磅礴”的意思,通过录像让学生体会“寒”的具体含义,从而产生共鸣,达到入境始与亲的理想境界。并且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悟”的基础上“领情”,再在酝酿情感中“出声”,达到有感情朗读。基于本课教材的特殊性,字词学习不成问题,重点是如何落实“有感情朗读”这项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拓展资料的呈现等都将为如何实施目标而预设。于是,我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悟意领情出声”,设计了回环式的教学模式。夸美纽斯曾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
7、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第三次试教,项老师听得十分仔细,我举手投足的体态语,课堂衔接语的遣词用句,她都丝毫没有放过,让我写下来一一斟酌,我非常感动。“此堂课,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项老师风趣地说。是的,教师语言的清晰明了、直观形象、声情并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每一次修改教案,每一次演练试教,每一次聆听指点、教诲,每一次静心反思,困惑、迷茫、希望交织着,重复着我在蜕变中痛苦并快乐着,更多的是收获着业务能力的提升!上课“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铃”上课了,我走进人头攒动的多媒体教室,心里虽有些紧张,但面对着来自全县的200多位专家、
8、同行,我开始了七律长征的教研课。“你认识画面上的人物吗?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主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我胸有成竹地导入了新课。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我轻车熟路般地驾驭着课堂,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连接语:“漫漫长征路,有多少的困苦艰难啊,红军战士跋山涉水,历经了千难万苦,作者具体选取了哪些山哪些水?”原先显得有些拘谨的孩子们也渐渐放松了。随着感悟诗意的深入,学生也渐渐领悟到了蕴藏于诗句中的情感,领悟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乐观向上的精神。“是啊!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中,成了翻腾的小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脚下,成了滚动的小
9、泥丸。谁能将自己的感受读到诗中去?”孩子们有的跃跃欲试,但不敢举手;有的嘴唇一张一翕,将小手放在胸前,慢慢地举起了手;只有周鑫同学高高的举起了手。于是,我便叫他来读。“你读得不错,读出了五岭的绵延不断、乌蒙山的高耸入云,但在红军看来只是平平常常的,这种感受没读出来。”他(他是班中的朗读能手)一脸茫然地看着我。“谁还能读?”原先举起了的手都不见了,孩子们把头埋得很低很低,生怕被叫到似的。不多时,潘玥举手了,“你来读!”她一个女孩子固有的轻声细语,根本没法展现诗歌的恢宏气势。但课堂的突然冷场,令我束手无策,一下子慌了。“嗯,你读得挺好,大家一起读!”由于我课堂评价的不当,整堂课的朗读都被这个错误的
10、评价左右着,直至高潮(无法成其为高潮的高潮),学生的齐读也是柔声细语的。可想而知,这是一堂失败的教研课。反思在剖析中感悟、提升虽然这是一堂失败的课,但我却在这一次教研活动的历练中,受益匪浅。课后,我作了深刻反思,失败的原因是我的评价不当造成的。面对大家公认的朗读能手,我的不当评价否定式评价挫伤了他及孩子们的信心,课堂气氛一落千丈,出现了冷场。此时,紧张、怯场的我又没有及时进行有效引导,面对潘玥再次进行了错误评价,导致“有感情朗读”目标的再次流失。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过:“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的学生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
11、和细心地引导。”如果当时,我这么评价:“你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教师语言激情澎湃)绵延不绝的五岭、直插云霄的乌蒙山,可在红军的眼里、脚下(教师语言平淡)却像翻腾的细浪、滚动的小泥丸。周鑫,你能挑战自我,再来读读这两句吗?”这种正面的激励评价与期待暗示,至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周鑫的再次朗读肯定有进步。如果还不能达到目标的话,教师可以范读引路,通过范读及学生的评价,再请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进行朗读,最后由周鑫朗读,那效果一定显著。当然也可以作情感铺垫,“多长的岭啊,多高的山啊(有及其夸张的语言突出岭长山高),可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在红军脚下就像滚动的小泥丸(语言及其平淡,轻描淡写),谁还
12、想读?”这样的情感铺垫推波助澜,再以激励的语言进行评价,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产生共鸣,难道还不会达成“有感情朗读”的目标?课堂还会冷场吗?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当然,这些都是出现状况以后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更好的方法应该是指名朗读要有的放矢,虽然学生受到了文章的感染,起了这种感情,也领会了这种感情,但达到自然流露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师事先对学生的朗读了如指掌的情况下,不应该马上让一个朗读高手来读,应该让中等水平的孩子来朗读。在多方评议、激励评价中提升朗读水平,最后请班中的朗读高手,这既是一种展示朗读指导的过程,也是一种加深理解,加深感染的过程,更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感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
13、体都学生明白了如何用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那感情朗读的目标达成就不言而喻了。第三天,我不甘心,借了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班级再次进行了教学,并拍下了录像。课后,我一遍又一遍地看录像,一次又一次地对比反思,事后还向专家请教。“颇有你们柴老师的教学风格(柴冬青老师是我们的校长,也是省特级教师)!”专家如此评论。这次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声情并茂。在这次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评价语言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目标的达成,对于永正老师的“老师不但要善于点拨和讲解,善于启发和激励,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有了更深的领悟。“学无止境,教无止境”,面对教海漫记上于老师给的赠言,我感慨万千,我将以此来鞭策自己,吸取失败的教训,不断地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