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策略的整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6012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策略的整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策略的整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策略的整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策略的整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策略的整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策略的整合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有许多突出的优点,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途径,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研究的能力。但它与接受学习相比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策略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本文作一次有益的探索。关键词: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 整合 控制变量法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

2、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习,是因为它较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有许多优点:能够引领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途径,所谓“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但它与接受学习相比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和不足:耗时较多,对实验设备,学生素质和师资等也提出了不低的要求。因

3、此,在现阶段我国的基本教学现状下,探究式学习并非是学习知识的绝对有效和唯一的途径。我国化学论专家刘知新先生认为:“强调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并不意味着不加分析地排斥接受学习。我们的教学宜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的有益主张,施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应当反对和尽可能减少讲授统治课堂教学的局面,并强调“要努力做到科学探究与其他有效教学模式的协调配合”。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主动的、有效的。 本文试图通过浙江省初中自然科学比热一节课堂实录(节选)的案例分析,对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机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作一次有益的探索。

4、 比热课堂教学实录事件1(上课开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杯水和一杯煤油)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思考,这两杯水和煤油有哪些特性不同?(观察、思考约1分钟后,有不少同学纷纷举手,教师叫学生甲回答问题)学生甲:水和煤油的密度、颜色不同。教师: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特性不同?(学生大部分低着头苦思冥想,约2分钟后,只有三位学生举手)学生乙:水不可燃,煤油有可燃性。教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求异思维能力很强。那么,水和煤油除了上述密度、颜色和可燃性等特性不同外,还有什么特性不同?(导入新课)事件2(教师从讲台下依次取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等,并把上述器材按实验要求进行装配)教师:今天,我和同学

5、们一起来探究水和煤油一种新的不同特性。也就是水和煤油在吸热时,升高温度的快慢有何不同?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我们该控制哪些变量相同,哪些变量不同。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探究。(学生思考约3分钟后,老师提醒学生开始小组合作讨论,讨论热烈,但显得有点过于嘈杂,甚至有点混乱。再过约3分钟后,教师指定其中某几个小组的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小组1:应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教师:有没有其他组补充?(迟疑一会儿,有一组学生举手)小组2:我们认为还应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教师:支持小组2观点的同学请举手。(有不少学生举手,但有的学生无动于衷,反应漠然)教师:为了便于实验操作

6、,我们还应该再控制什么条件也相同呢?(这次举手的学生更少了,教师提议学生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2分钟后,有举手的学生)学生丙:为了容易读数,应该控制水和煤油原来的温度也相同。(教师予以充分肯定,然后在黑板的右1/3处开始板书):探究水和煤油吸热后升温快慢是否不同控制相同条件:质量( m )、吸热( Q吸)、初温( t0 )教师:我们还应该控制什么条件不同呢?(学生思考约2分钟后,无人举手回答,出现冷场)教师: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大家反而觉得不好回答,答案是控制水和煤油物质的种类不同。(教师板书):控制不同的条件:物质的种类不同事件3:(教师着手进行演示实验,并叫一位学生上台读数,教师在黑板上记

7、录数据)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水和煤油在质量相等、吸收相等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不同。由此,我们进行推理,如果让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它们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从实验中来看,水会吸收更多的热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水和煤油的一种新的特性比热(板书)事件4:(教师要求学生看书进行自主阅读,约5分钟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依次阐述比热的概念、单位、单位的读法及意义等,穿插提问从比热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案例分析:1 事件1中,教师运用传统的实验展示引入法,诱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但教师设计的水和煤油除了密度、颜色外其它

8、特性有何不同的问题,不少学生觉得不好回答,导致思维卡壳,一方面说明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提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在问题的设置上坡度略显过大。比如,可先简要复习回忆“特性”的概念,然后,启发学生:既然“特性”是一种物质区别于另一种物质的不同的性质,那么,就可以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此“授之以渔”显然要胜过“授之以鱼”。2 事件2中,教师提出水和煤油在吸热时,升高温度的快慢有何不同的问题,并立即向学生提出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显然,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笔者认为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水和

9、煤油在吸热时,升高温度的快慢有何不同这一问题的研究适宜采用什么方法,以此作一循序渐进式的铺垫,或许会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情况下,教师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急于说出结果,使学生的自主思考过程自然而然地滑过。另外,在事件2中,问题提出后,有时出现了只有少数甚至个别学生能够与老师双向互动的尴尬情况,有时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则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状态。笔者认为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辨证关系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合作交流是建立在独立思

10、考基础之上,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所以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弥补教师无法应对众多差异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但是要注意:第一、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到位,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可以异质分组,这种分法优势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同质分组,这种分法的优势是快的小组可以解决新的更多的问题,体现“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管是哪种分法,合作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首先要有明确的任务,其次要有愿意帮助他人的意识和精神境界。教师在

11、组织教学时要逐步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意识第二、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既使有了明确分工,每个个体也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任务”,认真“想想”,认真“做一做”,然后再参与小组讨论,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是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造。第三、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若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急于归纳总结,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挫伤参与的积极性。第四、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引导,不能听任学生脱离教学重点各行其道,争执、吵闹、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补充、否定人家意见的好习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

12、代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合作学习模式将会创设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显然,本课中教师在以上诸方面的教学环节的调控上略失偏颇。3 在事件4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较好地整合了学生“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策略的关系。在引入比热这一新的特性时,教师陆续在黑板上板书并阐述讲解比热的概念、单位、单位的读法及意义等,显然这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式学习,但囿于课堂有限的时空,对上述的一些双基概念是不可能也没必要让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进行一一探究。在整个课堂结构中,前段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运用探究学习的模式,后半段适当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是非常有

13、必要的。新课程反对过度过滥的教师讲解,但不能视教师讲解为“洪水猛兽”,适时和适量的教师讲解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4在事件4中教师穿插提问从比热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体现了“自学阅读”与“探索发现”并重的教学理念。但要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管什么内容,都采用学生看书、学生阅读,以课本的讲解代替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探索发现,这是变相的灌输。华师大版课标教材,不少内容去掉了问题的结论,仅提出问题的情境和活动,对扼制这种变相灌输有一定作用。另一种倾向是,将自学阅读与探索发现对立起来,认为自学阅读就不需要探索发现,探索发现就不需要自学阅读,课本让学生先读了,还有什么可探索的?其实,建构与探索是学习

14、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内外不同的两个维度: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在内部精神世界则是建构在阅读过程中,要找出疑问进行质疑,还要解决问题,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探索发现,创新性学习和建构活动。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或科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探索中消除假知,获得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4 本节课演示实验可见度不高,学生的探究似乎仅限于理论分析,缺乏与实验器材的亲密接触,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够突出,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兴趣的激发。如有条件,最好是用随堂分组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这两种学习

15、方式都是必要的,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探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应是灵活而机智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进行中随时出现的机遇等都是选择学习方式的依据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互补优势,使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1 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教育研究,2002(2)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