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关于锅庄舞的反思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关于锅庄舞的反思可编辑.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农村中学推广锅庄舞的研究的反思方国龙锅庄舞走进校园是根据新课程理念,为构建活力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开发的小课题,实践证明,锅庄舞在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正显现出重要的作用,锅庄舞深受全体师生与家长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 锅庄舞启动之初,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小组经过多次的激烈讨论,开展“责任”教育、“爱心”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在我校艺体组所有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决定开展锅庄舞为切入点的“活力校园”文化教育。但也有师生、家长认为锅庄舞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成绩、搞花架子等的消极思想。经过讨论,并一致认为锅庄舞运动具有以下特性:1、任何人都
2、能从事:无论男女老幼均可从事跳锅庄舞,因为它能够适应每个人的体力。而且只要准备一段音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从事这种运动。2、任何时候都能从事:无论任何季节,只需要极短的时间就能轻易地充分满足运动需求。3、单独团体两相宜:不但能单独按照课程的进度实施,亦可以团体方式进行。锅庄舞可以因应各种不同的目的,按课程进度循序渐进的练习,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自由选择练习的项目。4、用具单纯费用亦少:每个人实施的时候只要一段音乐就够了,团体实施时也一样,不过所需费用也相对比其它运动来得少。5、富于技术性、创造性、引人入胜:虽然从五岁的孩童就可以从事跳锅庄舞的运动,但是也有连跳锅庄舞高手终其一生亦无法突破的技术。
3、即使再怎么研究,仍有许多尚未发现的技术存在。只要从现在开始研究,就能创造许多新的技术,产生无穷的趣味。6、最适合作为培养其它运动的基础体力:所有运动的基础在于体力的培养。诸如田径、三大球类、藤圈、乒乓球、羽毛球等等需要有体力作为基础的运动,以跳锅庄舞培养基础体力最为适合。因此,跳锅庄舞运动无论对发育中的孩童,锻炼期的青年,甚至有必要增进健康的一般成年人,都是最适当的运动,尤其是跳锅庄舞活动对团体协作和动作创新性有更高的要求,符合活力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我们连搭中学将跳锅庄舞活动设置为活力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确保了师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使其在时间、空间、
4、内容三个方面发挥教育功能,确保师生的活动时间不被占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空间指不仅要求师生参与还要他们将跳锅庄舞活动的有关知识辐射到社区,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内容指跳锅庄舞运动的多样性、协作性和创新性,通过活动塑造师生健全的人格。全体师生的思想得到了统一,我们利用教师会、学生晨会、广播站等进行宣传,营造出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了解开展跳锅庄舞活动的重要性。跳锅庄舞活动是活力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学校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跳锅庄舞课题的研究,通过健体达到育心的目的,使师生在全面和谐的运动环境中得到发展,贯彻落实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我们坚持把快乐还给学生,
5、创造和谐师生关系为原则,设计了我校的跳锅庄舞活动。 我们把跳锅庄舞活动内容设置为四部分:1、课内活动: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置学校跳锅庄舞活动校本课程;坚持每学期上3-4课时。2、课间操活动:学生集体跳锅庄舞。 3、课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行参加校内跳锅庄舞组织的活动。4、跳锅庄舞展示:每学期分阶段定期举办班级跳锅庄舞比赛和活动展示。课内活动阶段包括如何结合学校实际设计跳锅庄舞活动的校本教材,确定跳锅庄舞活动的内容,校本教材力争做到科学性、创造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跳锅庄舞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确保跳锅庄舞活动有序的进行,我们首先把各班
6、的活动内容、场地定位,再给各班配备一名教师,负责每天组织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并积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对跳锅庄舞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年多来,我校跳锅庄舞活动能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整体化的轨道,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各部门全力配合,为跳锅庄舞活动在人员、时间、经费上提供了有力保障。我校开展大课间跳锅庄舞活动已有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深知在以后的工作中,仍要继续探索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例如:1、建设大课间跳锅庄舞校本课程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2、如何使学生的体格与人格,生理与心理磨练有机融合在锅庄舞活动中;3、开展锅庄舞活动中的多学科整合问题;4、关于开展锅庄舞活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研究;5、如何进一步将锅庄舞活动向社会拓展。回顾我校跳锅庄舞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历程,放眼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前景,我们将继续开发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大课间活动,我们更有信心奏响以“活力校园”文化建设为主旋律,强调主动与和谐,向上与发展的大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