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摘要:要想一堂课活起来,除了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丰富知识外,教学课堂的教学艺术技巧更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导入艺术、提问艺术、激励艺术等教学艺术技巧的运用更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更有兴趣和积极性去接收、消化知识。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兴趣;积极性让学生重视语文,学好语文关键之一是运用各种课堂教学艺术来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艺术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多种多样,有导入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应变艺术等。以下,着重介绍导入和提问两种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艺术。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2、艺术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而讲述的一段简要而富有吸引力的话。导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导语的存在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基调,课堂教学或高亢、或兴奋、或压抑、或沉静。都在教师三言两语的导入之间初见端倪。 P3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和运用,其目的就是引出课题的教学环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导入语的设计除了要做到自然、贴切外,还要注意导入的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感到亲近,学生的积极性才容易调动起来。例如我在讲授信客
3、这篇课文时,所设计导入语是这样:“同学们,在你和你的亲人、朋友们分隔两地,而你们又很想念她们时,你有什么办法可一解自己的相思之情吗?有些同学说打电话,有些同学说网上聊天、视频。在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人与人的沟通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那么在这些便利的东西还没出现时,人们又是怎样与远在他方的人联系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新课文信客。”通过当代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哪些联系方式作为导入,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在对课文感兴趣的同时也会顺着这样一个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邮局、电话、电脑还没出现之前,人们是怎样与远在他方的亲友联系的呢?而这样一个帮助人们传递信物的职业又叫做什
4、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信客呢?这样学生基本就能抓住课文的主线,并根据这条主线顺藤摸瓜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我曾在讲授桥之美这篇课文之前,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有一对生活在毗邻的兄弟,因纠纷而发展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弟弟在两个庄园之间开了一条渠,以示永不往来。一天,哥哥请来一个木匠,他想在两个庄园之间造一个两米高的围栏,以示永不相见,以此来回敬弟弟。但是,当哥哥外出干活回来时,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的眼前并不是什么围栏,而是一座美丽的小桥,小桥穿过小渠连通了两座庄园。这时,弟弟也回来了,见状便从桥那边走过来,抱住哥哥说:“您真伟大!在我做了对不起您的事之后,您
5、还建了一座美丽的桥。”当两兄弟重归于好时,木匠便收拾工具要走了。“等一下,我这里还有许多活需要你来做。”哥哥对木匠说。木匠回答说:“我倒是愿意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着我去造。”。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发现这两兄弟和好的关键是什么吗?有同学也许会说是木匠,那么同学们再仔细想想,这对兄弟是听了木匠的劝告而和好的吗,如果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呢?相信同学们心中都有了答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座美丽的桥在我们眼中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那么在桥之美这篇课文中,作者笔下的桥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翻开课本看看作者笔下的桥吧。” 用一个有关课文标题的小故事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
6、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在小故事中,桥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而在现代画家吴冠中眼中的桥是什么呢?他觉得桥美,为什么,桥之美美在哪?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学生会自行的尝试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如果导入艺术的运用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基调,那么提问艺术则将是将语文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一个提问,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也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能。一个好的提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一个不好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者限制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甚至造成学生不知何意,胡乱回答。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
7、P18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具有四大特点,即导向性、启发性、限制性和批判性。所谓的导向性,是指教师的提问具有引导学生思维向着某个方向发展延伸的特点。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师提问学生,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处于分散状态的,如何是学生的思维从分散走向集中,具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呢?提问能充分显示其作用。P19比如教学爱莲说,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句的含义,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几句话难道只是在写莲花吗?”这样提问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
8、另一面,;除了描写了莲的形象,作者还写了莲花什么呢?这样的疑问产生,学生会再次品读课文,而这时有些同学就会发现联系作者的身份、性格、背景就能大概的猜测出问题的答案,这段描写除了写莲的形象还表现了莲的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通达正直、行为端正、志洁行廉、美名传扬、仪态庄重、令人敬佩的高贵品质。这是对文字深层含义的理解。提问的导向性还表现在引导学生对下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因为课堂上往往是几个问题先后出现,对前一问题的解决,就为后一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所谓的启发性,指的是提问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教师的提问,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
9、,促使学生悟性的提高。比如教奇妙的克隆,我问:“如果你会克隆技术,你想要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这样就能很快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们会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各抒己见。所谓限制性,指的是一个提问能限制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具体对象。比如,我问:“唐代著名诗人有哪些?”这样在时间上做了一个限制,学生就会给出在唐朝时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又比如,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我问:“文章第16段,描写老王动作的词语有哪些?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这样就从空间、对象上做了限制。而批判性,指的是提问本身往往含有提问者的主观意识。教师对学生,最忌讳直接的“对”或者“
10、不对”这些封锁性的话语。教师应时时处处通过提问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见解或看法。比如,中学生对早恋问题的看法,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提问,使学生反躬自省。“中学生早恋有什么好处?”“中学生应该早恋吗?”等问题会使学生扪心自问,从而提高思想意识。而我则会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及相关的真实事例来为学生们讲述中学生早恋问题带来的危害及不良影响,并为学生讲解早恋这一情感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教师对学生错误的不准确的回答,忌讳用简单的“你错了”等评价语,最好运用“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请你再想想好吗?”等问题来评价,寓主观态度与提问之中,这也是一种教育技术。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那我们要如何掌握这门艺
11、术,并将它熟练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呢?首先,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设计提问的基础,吃透了教材上课就能够驾轻就熟,左右逢源。要吃透教材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理清作者的思路,二是要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三是要能够跳出作者思路的“小圈子”,站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课文。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提问不要太杂太碎,要注意难易适度、分析语言、体态及音量的大小,提问还要具体,有启发性,切忌宽泛无边。只要做好这些,那么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艺术,我们就能很好的掌握并运用它。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出现和研究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血液,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发展也为语文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更加精彩,更引人注目。参考文献:1、陈涵平,教师言语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9。3、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上), 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