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比较阅读法提高课堂效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6128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比较阅读法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比较阅读法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比较阅读法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比较阅读法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比较阅读法提高课堂效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比较阅读法提高课堂效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语文论文巧用比较阅读法提高课堂效率摘 要 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方法,是人们常用的确定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同题联想、赏析比较的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进入较高层次的鉴赏阅读,感悟到作品更深层次的内容,深化知识层面;还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关键词 比较阅读 文本探究 课堂效率在语文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将视线停留在弄清文章结构,看懂文章表层意思上,而对文章内部固有的深层次的东西反而避而不问。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方

2、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比较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 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以线带点,就可以把零碎的知识梳理起来,找出其中固有的规律,在把握知识的内部体系的基础之上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对此作家的思想和风格就会有较全面、较深刻地把握,

3、进而达到熟识作家的创作情况,理解作家作品的个性风格的程度。例如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精神面貌和艺术风格方面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拿故都的秋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几方面认识。1、作者在两篇文章中所营造的意境不同,体现的心境也不同。在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江南冬日里明朗亮丽的图画,色调明朗,作者的心情也是悠闲愉快的。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 “心境决定情境”。“心境决定情境”,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都的秋一文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从“清”、“静”、“悲凉”三个词来看,作者的心情是比较忧郁的。作

4、者在文中写到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喇叭似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后面几段还写到北国的槐树、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北方的秋雨、北方的果树等等。这些景物营造的意境都能使人品味到一种秋的悲凉之气。郁达夫正是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营造了“清、静、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忧郁的心情。静心细读故都的秋,学生就可以感觉到他的忧郁颓废。其实在郁达夫的许多作品中都弥漫着这种灰暗忧郁的色彩,有人甚至说他是病态颓废的。2、采用了避实就虚的写法。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5、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却十分丰富。从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是现代著名作家,早期浪漫派小说最主要的代表。郁达夫坦白率真,而又敏感内省愤世,故而他小说中的人物也都带有这种色彩。他主张表现自我,他的小说可以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郁达夫与郭沫若的散文有近似之处,相当篇幅是本人经历的袒露,只是郁达夫更为坦诚,更为直率,对此,郁达夫也袒然自承:“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散文当然更是如此。他的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蕴蓄着“细、清

6、、真”的诗意和一种明清两朝的名士氛围。郁达夫的散文史就是他的情绪史。 3、运用比较手法也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手法。故都的秋中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比较,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江南的冬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具体包括: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了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出了那种“明朗的情调”; 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一切景语皆情语

7、”,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但郁达夫的根本目的却在于通过爬山涉水,“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并由此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4、郁达夫的语言特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语调平和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叙述节奏徐缓。5、两篇文章体现出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实现了景物描写的绘画美。二、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比较 把题材相同但作者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就可以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就可以认识到作者不同的抒

8、情风格,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写北平的散文很多,堪称上乘之作的要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老舍的想北平。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二人创作的个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作比较阅读,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结构特征等方面赏析文本,鉴赏两篇文章的异同点。通过比较,我们就会认识到它们的相同点:1、都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选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牵牛花,无声无息落满一地的槐树的花蕊,叫声凄切的寒蝉,以及“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可以说,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亲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为何不选别的,这与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识分不开。在想北平中,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也

9、依然流露出他一贯的平民意识。文章写到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价廉,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情。2、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比较。因为他是南方人,对南方的自然景观非常熟悉。这样对比,自然真切,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老舍在想北平中将“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作北平的配角,越发衬托北平的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那里,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满足。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较

10、;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品读此文时,读者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两篇文章都体现出对北平的爱,但寄寓的感情同中有异。1、处境不同,心境不同。郁达夫出生在浙江,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喜欢故都北平,是在与其他城市做了比较之后得出的,是出于北平的氛围与他的喜好、心境相吻合的情况下的喜欢。而老舍对北平的那份情愫就不是如此简单了。在老舍心中,对于北平,已经不能仅仅用喜欢来描绘,简直就是热爱。他生在这儿,长在这儿,那份热爱是从血脉里流出的。正如他自己写的那样,“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

11、也近乎这个。”写到动情处,竟忍不住要落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份深情啊,只有久离故乡的游子才能体会出来。老舍对北平的爱是“说不出的爱”,爱得深沉,文章中说“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其中蕴涵着他对北平超出一般的爱。老舍写本文时是1936年,当时他已经离开北平,在青岛教书。在北平生活了27年的他时常涌起对北平的思念,借此文表达对北平深深的眷念之情。另外,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定,致使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

12、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2、写作的切入点也不同。对同一事物,由于作者的经历、认识、创作意图及所处的时代的不同,选取的角度也不同。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天,表现的是作者欣赏的那种秋姿秋态秋声秋意秋味。想北平则信笔拈来,选择整个与作者心灵粘合的那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以及他们承载的情感来写。可以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三、同一题材不同手法的比较即使是同样的题材,由于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甚至由于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使同一题材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例如在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的过程中,学生读到“江南雪景图

13、”这一片段时,由于台州临海这边地靠东海,属于海洋气候,冬天很少下雪,学生对雪的印象也不是太深刻。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江南冬天雪景的美丽,我们可以进行拓展阅读,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本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就会很轻松地了解两位作家对雪的不同感受以及不同的语言特点,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雪景的一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1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同是写雪景,在写法上却不同。济南的冬天写雪更多的是直接描写,是详写、实写。写了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日落时山腰在小雪的装饰下美丽的样子,细致地勾勒出一幅济南冬日雪山图。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小雪中美丽的济南。江南的冬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写雪是略写、虚写,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过程中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巧借诗句的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含的意象十分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意趣,

15、更体现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雪是古往今来吟咏的对象,张岱湖心亭看雪用白描手法,把故国之思以浅淡的笔触融入西湖雪景之中,表达作者清高自赏之情和遗世独立的超脱之趣。柳宗元江雪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借以抒发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感。我们还可以联想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边塞雪景的奇寒,沁园春雪中北国雪景的壮美,济南的冬天中雪景的秀丽,夜走灵官峡中风雪的疯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欢快。由此可见,把不同作家的这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同一雪景在不同作家笔下会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特点。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经常运用比较法进行阅读分析,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归纳概括、分析鉴别中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样就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加深和拓展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参考文献:(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出版社,2004年(2)郁达夫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3)刘汾论比较教学法在中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现代语文,2006年第8期 (4)潘新和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