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基本假设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6832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会计基本假设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会计基本假设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会计基本假设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会计基本假设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会计基本假设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会计基本假设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会计基本假设毕业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 论会计基本假设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会计电算化 目录摘要 一、 会计假设起源1二、 会计主体2 1、定义 2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2三、持续经营 3 1、持续经营假设的涵义 32、与持续经营假设有关的主要争议 43、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思考 5四、会计分期 61、定义 62、作用 6五、货币计量 71、货币计量定义 72、货币计量缺陷 73、货币计量对策 7结论 9参考文献 10 摘要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对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和计量标准等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假设来自环境。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假设也不断地经受着实践的检验。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2、,会计假设也需要不断地做出修正与创新。会计假设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而形成的,是对客观情况合乎事理的推断。会计对象的确定、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都要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 关键词: 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 分期; 计量 一、会计假设起源科学源于种种假设,这是因为对于任何科学的研究产生一系列末被确知难以直接论证的问题是,因而科学的产生都要要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假设。假设是在两种情况下提出来的:一是现在无法证明这一命题;二是多种命题可供选择时选择其中一种,至于为什么样这样做,或无法证明或现实条件有限。会计学作为一门管理科学,自然也需要特定的假设。会计的基本假设,亦称会计的

3、前提,它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以往的会计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说或设想。会计假设这一名词,在1922年佩顿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最早是1961年美国的坎宁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进行的论述,他把会计基本假设看成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他的这种看法和现在对会计假设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会计假设来自环境,是比会计原则上更为基础和理论性的概念,它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而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是有客观依据的,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须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四个会计

4、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假设。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它规定了会计对象和报表内容的空间范围,要求会计各要素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业主之间区分。起源于经营主体的概念,其形成与经济组织的独立发展有直接联系。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了大量的以获得为目的的经营组织独资或合伙企业,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康美达合营公司,15世纪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冒险性公司都是合伙组织,它们客观上要求会计将企业视为独立于业主之外的经济实体,将业主个人的经济活动与企业分开。因为在法律上,独资和合伙企业不独

5、立法人,它们的资产和负债仍然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业主、合伙人对此承担无限责任。所以,会计上必须假设企业法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可见,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原因在于恰当地维护业主投入到企业的资本的需要。持续经营假设。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条“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即假定每一个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为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因而它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同样的过程中被偿还。若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需要放弃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形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程序。持续经营假设产生股份公司的创建。

6、17世纪英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发展成为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永久性资本,把企业视为持续经营。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起初每一次航行都作为一次独立的冒险活动,发行有限期的股票,结束后进行清算。但是船舶、贸易站和其它长期资产从一次冒险活动结转到下一次非常麻烦。1613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出售为期四年的认股单,并逐步发展为拥有永久性资本的持续经营公司。可以说,股份公司的出现使持续经营观念具有法律效力。18世纪产业革命的工业生产使这一观念得到发展,到19世纪被制造商们广泛采用,持续性就以现代的形式出现了,成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一大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条:“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

7、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对象的时间界限,将企业连续不断不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以及提供会计信息,是正确计算收、费用和损益的前提。15世纪商业是一系列不相关的冒险活动,会计报表只在一个主要项目结束后才加以编制,一般不需要会计报告期间,当企业的生命经过多次冒险活动而连续存在下来时,到清算期再编制报表就不实际了。特别是18世纪产业革命带来的会计信息及时性要求,企业出现了趋势:在较短的间隔期内编制报表,最后形成了一种编制制度报表的基础。18世纪70年代就开始每年业务经营的淡季结束的会计制度。货币计量假设。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八条:“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这一假

8、设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手段,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反映。它暗示含了两层意思,即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不变性。尽管会计产生于货币之前,但自从货币出现之后,它主成为会计记录资产和债务的计量工具。古代会计只反映商品的变动,公元前630年,希腊人发明了铸币,开始采用货币作为通用的计算单位,但以实物数量反映实物资产,以货币单位反映货币财产,而且不同城市的货币混记在同一会计帐簿中。1114世纪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商业交易开始按货币单位来记帐,并延续到今天。二、会计主体1、定义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为了避免将应当反映

9、的主体与其他经济主体混淆,在会计核算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首先,只有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放入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只有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其次,明确会计主体,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才能可能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中获得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从而做出相关决策。最后,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

10、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缺少了会计主体,会计工作也就没有了服务对象。明确会计主体的目的有:(1)划定经济业务空间范围。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不能将其他企业的收入作为自己的收入,不能将其他企业的费用拿来报销。(2)把握会计处理立场。明确会计主体,使企业面对经济事项,知晓自己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如果是参与者,企业应如何选择处理立场。比如一个投资事项,企业只有明确自己是投资企业还是

11、被投资企业,才能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3)区分会计主体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虽然企业归投资者所有,净利润最终也要分给投资者,但是绝不能因此可以在企业中报销投资者的个人花销。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讲,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企业集团在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经营活动。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母子公司分别也是会计主体),但为了全面的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此处的企业集团不是一个法律主体)。又如,独立核算的

12、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等也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来反映其财务状况,但它们都不是法律主体。三、持续经营1、持续经营假设的涵义所谓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报告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但从其本意来讲,持续经营假设并不是假设特定的报告主体可以无限期地生存下去,而只是假设其将持续经营足够长的时间,以使之可以履行其现存的应予承担的义务。同时,这种默认是有条件基础的,即在没有“反证”表明其无法持续经营的情况下,方有此假设。而所谓的“反证”,就是那些表明报告主体经营活动将会中止的证据,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限即将到期、报告主体资不抵债已被宣告破产、国家法律明文规定

13、要求停业清算等。 持续经营假设作为一项会计假设,是人们对会计系统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在主观上达成的一种共识或约定,是会计学科理论体系建立所依循的逻辑起点,也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它使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方法得以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上,解决了企业的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只有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够继续存在并实现其既定的各项目标,企业才能采用历史成本而不是清算价值来计量其资产等要素,从而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能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并按预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现时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其各项债务,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将企业发生的有关费用在受益期

14、间进行合理分配。 作为会计基本假设之一,持续经营假设本身具有其科学的成份,但同时也隐藏了一些缺陷,主要有: 第一,持续经营假设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基础之上的,没有考虑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和影响。持续经营假设形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当时有限责任公司刚刚兴起,公司破产的案例比较少,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相对而言结构稳定、风险较小的经济环境。在这一环境下,其经营目标一般是能够实现的,持续经营的假设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风云变幻莫测、知识经济浪潮汹涌、社会变革加速的当今,企业所处的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持

15、续经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基于持续经营假设的企业财务报表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持续经营假设使会计技术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使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方法得以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上来保证其稳定性,产生了许多过去和未来相结合的会计方法和技术,解决了企业的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但在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持续经营这一基于工业经济时代背景下所提出的假设却使会计走上了一条严重脱离实际的道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并与该假设相配合和适应的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一系列会计核算原则和处理方法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 2、与持续经营假设有关的主要争议持续经营假设已

16、经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确定因素的挑战,有关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持续经营假设是否仍适用于现行的经济环境、持续经营的保证责任应由企业管理层还是审计人员来承担、持续经营期限应该如何判断等问题。 (1)持续经营假设是否仍适用于现行的经济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企业所处的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技术的飞速发展会使产品和设备很快过时,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会在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各种复杂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工具大量涌现,使金融市场更加变幻莫测、波动频繁;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变动剧烈,反复无常。在这样的风险环境下,企业随时都有被兼并、清算、终止的可能,持

17、续经营所谓的“反证”已无证可寻。因此,有人认为,建立在无“反证”基础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已不适应现行的经济环境,应该用“解散清算假设”或“即时经营假设”来取代“持续经营假设”。 (2)持续经营的保证责任应由企业管理层还是审计人员承担 现有的相关准则和法规基本上都明确规定评估并且在必要的条件下披露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是管理层的责任。这种制度安排体现了企业管理层拥有的信息优势,但是考虑到现实中管理层通常不愿意主动披露企业持续经营方面问题的事实,而审计人员由于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能力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并能及时向投资者报告和披露,所以投资者往往希望审计人员能够评估和披露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18、因此,很多国家在相关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审计人员有评估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责任。如,国际审计准则ISA No.570规定,“当持续经营假设合理,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存在时,须提请被审计单位做出披露。如果被审计单位做出充分披露,审计人员出具无保留意见,但要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并提醒使用者注意报表附注中对此事的披露。当被审计单位未做出适当披露时,审计人员应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报告中应涉及到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根据审计人员的判断,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假设已不再合理,企业将不能持续

19、经营下去,而被审计单位仍旧依据持续经营假设基础编制财务报表的,审计人员应出具否定意见”。美国和我国的相关审计准则中也都有类似的规定。另一方面,会计职业界为避免承担过度的责任,通常在审计准则中把审计人员对于持续经营考虑的责任限定在可控范围内。然而司法程序的进行往往并不以会计职业界的行业规定为最终依据。鉴于诉讼风险,审计人员不得不在审计中对持续经营能力格外重视。 (3)持续经营期限应该如何判断 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假定,而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也就是说,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此“可预见的将来”这一概念便在实际操作中应运而生。但“可预见的将来”概念在实

20、际操作中却难以把握,并且在事后也难以评估,因此在具体准则中,“可预见的将来”的概念逐渐被具体的时间长度所代替。如,英国审计准则第130号财务报告中的持续经营基础(SAS No.130)中提出“如果管理层对于持续经营能力评估的期限短于财务报告日期后的一年,并且没有对此进行合理的披露,那么审计人员就应该在审计报告中进行披露”。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也规定“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十二个月”。但在实际运用“一年”或“十二个月”概念时,仍会遇到大量的不确定性,仍有许多问题待会计界和法律界解决。例如,如果公司在一年加一天的期限内仍能够持续经营,

21、审计人员是否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了? 3、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思考(1)“持续经营”假设仍适用于现行的经济环境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在正常情况下,报告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直到实现报告主体的计划、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并不是假设特定的报告主体可以无限期地生存下去。事实上,任何企业的自然状态都处在持续经营和解散清算两极之间,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原则,企业的关、停、并、转,甚至倒闭清算并不鲜见,然而从总体来看,破产清算的企业终究只是少数。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是合理的。 只是对于一些新兴的行业和领域(如虚拟公司),持续经营

22、假设可能不具有适用性。以虚拟公司为例,虚拟公司(或称为网络公司)的实质是基于互联网的,由若干独立企业根据工作任务和市场变化需要联合形成的,可以迅速进行分合、重组的一种高弹性的合作组织形式,它从事的多是一次性交易,经营活动呈现出临时性和短暂性的特点,它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变更,一旦完成某项交易即宣告解散。可见,虚拟公司是一种经济利益相关各方的临时性结盟体,时分时合,其经营活动和经营期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并不能肯定其是否依然存在,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基本上不适用于此类企业。但我们不能因为持续经营假设不适用于一些新兴的行业和领域便全盘否定其适用性。事实上,持续经营假设也可以

23、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和创新,如可以将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相结合。 (2)持续经营的保证责任主要应由企业管理层承担虽然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格外重视,在相关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审计人员有评估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责任。但是,企业管理层在信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理应由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和披露承担最主要的责任,而不应由审计人员承担过度的责任。对此,FASB发布的“持续经营”征求意见稿规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管理层应对主体是否仍能持续经营进行评估。主体应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除非管理层打算清算该主体,或打算停止经营,或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IAS1和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也作

24、了类似的要求。 但基于管理层缺乏披露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的动机,可以考虑进一步强化持续经营信息的披露,并进一步细化持续经营的披露标准。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上市指引针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披露中,对指导公司管理层如何判断是否应该采用持续经营假设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标准。美国审计准则也制定了相对详尽的标准,将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信息归纳为持续的亏损、可能导致财务困难的其他迹象、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一标准为公司管理层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审计人员评价持续经营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可以达到保护审计人员以免其承担过度责任的目的。与此相对照,我国有关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就比较粗略,很难涵盖影响公司持

25、续经营能力的全部内容,因此有必要加以细化。 (3)持续经营期限的判断不应局限于“一年”或“十二个月”当“可预见的将来”的概念逐渐被具体的时间长度“一年”或“十二个月”所代替后,在评估持续经营假设是否适用时,美国审计准则AU Section 341规定审计人员“有责任去评估主体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是否在持续经营的能力上存在重大疑问,该合理的时间不超过被审财务报表的报告日后一年”。而IAS1规定,“在评估持续经营假设是否恰当时,管理层应考虑所有能获得的有关未来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至少应覆盖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2个月的时间,但并不限于12个月”。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FASB决定在“持续经营”征

26、求意见稿中采用IAS1的时间长度,这样,恰好超过一年这个时间长度但很有必要披露的事项和条件也能纳入持续经营评估的范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则规定,“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的,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披露这一事实”。但准则没有对持续经营的评估标准做出规范。笔者认为,考虑到会计国际趋同的现实要求,我国的相关会计准则也应该参照IAS1的内容对评估持续经营的时间长度做出规定,并对相关审计准则的内容做出修订,由“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十二个月”修订为“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至少12个月,但并不限于12个月”。 四、会计分期1、定

27、义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

28、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会计分期是指会计信息应按划分期限收集和处理。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如果假设一个会计主体应持续经营而无期限,在逻辑上就要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规定期限。这是会计这一信息系统的发挥作用的前提。有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这两项假设,既把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看成是逝水不断的长河,又人为把它隔断以测定其流量,于是产生了会计一系列基本原则、特有的程序和方法,以便既立足于继续

29、经营,而又可能分清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为一个会计主体连续提供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期初、期末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信息。2、作用如果没有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上就无所谓“收入实现”、“费用分配”,无所谓“预提”和“待摊”,无所谓“资产”和“费用”,也就不存在本期和非本期,不存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存在“预收”、“预付”、“应收”、“应付”,因而也就不可能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为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为使会计信息更好地服务国家宏观调控,会计分期要服从国家计划和预算的分期。会计年度必须与计划年度、预算年度一致,采用公历制。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迄日期,应采用公历日期。五、货币计量1、货币

30、计量定义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 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纳复式簿记原理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复式簿记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采纳统一的货币进行计量。因为只有货币才具备可加总性,才能够将各种经济活动综合地反映出来,否则不同属性项目之间的加总就仿佛一个桶子与一个苹果的加总一样毫无意义。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中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货币计量单位,另一个是货币的币值稳定与否的问题。2、货币计量缺陷(1)数字化浪潮带来的冲击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企业众多计量

31、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浪潮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计算机和互联网,互动媒体和电子商业等,将决定今后世界的发展方向。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对会计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而诸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同时,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

32、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专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价值的计量、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等方面,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出现,也将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2)物价变动对货币计量假定的冲击货币计量的基础是假定用于经济事项的货币价值稳定不变,但并非绝对稳定不变,只是其波动幅度不足以影响用它来计量会计事项的结果。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物价变动,均会造成币值的不稳定,使相同的货币量在不同的时间代表不同的购买力。同时期的商品,尽管在会计账簿、报表中有详细的反映,但却是一堆没有综合意义和可比价值的数据的罗列,丧失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可比性和综

33、合性。3、货币计量对策(1)依靠新技术为解决非货币信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几乎无限的存储能力为会计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几乎可以不加任何处理地存储在计算机上,而不一定非要进行货币计量后才能记录。因而,会计上除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在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为基础的新会计体系中,企业的资产要素应由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三部分组成。财务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组成,人力资产指人力资源资本化,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根据现代产

34、权理论,确立产权要素,将业主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产权化,知识和人力资源产权化,共同分享企业的劳动剩余。由此,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可以重新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个要素,以充分揭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的核算内容。(2)依靠传统会计方法消除物价变动韵影响由于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平衡,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及有关法规尚待健全,财政比较困难,我国不具备以某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取代现行会计的条件,但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采取某些传统的会计方法减轻或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如: (1)存货流动计价依照后进先出法;(2)固定资产折旧采用按经济寿命计算的

35、加速折旧法;(3)实行物价变动补偿基金,初步解决物价变动引起的成本补偿不足、利润虚增、资金流失等问题。(3)引进物价变动会计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应考虑物价变动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加之物价结构性调整进展缓慢,企业受物价变动的影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应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我国的物价变动模式。根据我国的情况,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仍然是基本的财务报表的基础,对于提供物价变动影响的补充报表或补充信息,则可考虑:(1)大型金融企业可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会计年度终了按现行购买力重新编制基本财务报表。因为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直接影响的是货币性项目,非金融企业的资产主要是非货

36、币性项目,因丽采用这种会计模式就不一定合适,金融性企业的资产主要是货币性的,可以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以便比较真实地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2)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可以实行现行成本会计,会计年度终了按现行成本重编基本财务报表。 结论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假设,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参考文献1杨德利主编,会计学基础教程M,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8年8月 2徐晔等编著,会计学原理(第3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3许秀敏主编,基础会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4杨月梅主编,基础会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5徐泓主编,基础会计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6刘晓民.赵捷主编,会计学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7瞿灿鑫.王珏 编著,会计学基础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8李宗民.张欣主编,基础会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9陈国辉.陈文铭.孙光国编著,基础会计(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10沃论等著.杜兴强等译,会计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