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修改后的).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6841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修改后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修改后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修改后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修改后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修改后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修改后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修改后的).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在中国自古就有,其表现形式各式各样,从最初的少数理念,逐渐广泛的认同和各种理由的实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和丰富发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居于中心地位。尽管如此,古代的民本思想依然带有阶级和历史的固有局限性。弃其糟粕,取其精髓,在现代的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关键词】民为邦本 民贵君轻 载舟覆舟 以民为本 【目录】一.民本思想的内涵和起源二.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三.民本思想的内容四.民本思想的特点及意义中国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

2、和灿烂文化,犹如一串由无数珍贵钻石组成的宝贵项链铭刻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其中尤为耀眼的一颗就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其巨大的影响力,研究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更好的规范发展今天的民主。所以,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民本思想的内涵和起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发端于商周时代,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 先秦时期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它的内

3、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远古之时,“钻木取火,以化腥臊”,燧人氏能让人民“饭熟食”是对“民本”思想的践行;“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是有巢氏能让人民“安居”而对“民本”思想的践行。黄帝为民操劳,得民心,顺民意,颛顼“养材以任地,治气以教化”;帝喾“顺天之意,知民之急,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帝尧“九族既睦,便章百姓”;舜能“举八恺,内平外成”;禹为治理洪水,造福于民“乃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民本”思想自有史以来,就有萌芽可见。在对远古洪荒时代的追溯中,分明已感受到了民本思想胎孕的信息。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

4、,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 “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2 先秦时期尚书盘庚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

5、民听。”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3 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左传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国家,有了阶级,也有了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别,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变为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辈所曾拥有的尊严和荣誉还遗留在他们的记忆中。正是氏族制度的这种古老传统,成为文明社会“民惟邦本”的思想渊源。 “民惟邦本”的另一层

6、意思,是承认“民”是社会和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他们,国计民生都无从谈起。周宣王即位之后,不籍千亩,虢文公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蓄殖于是乎始。”天子带领群臣和庶民籍田,表示重视农业生产和与民共劳,“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4 先秦时期国语周语二、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思想之一。在我国最早的传世古籍尚书里,就已经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主张。回顾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第二个时期从秦汉开始一直到唐五代,第三个时期从宋代到晚清

7、。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西周建立之初,周人汲取殷商覆亡的历史教训,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一系列敬天保民的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发表各种重民的主张。诸如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仁者爱人”,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等,代表了对三代民本思想的总结和进一步深化,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价值追求。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尚书中就已经提到了“重我民”,这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来的。西周统治者周公有鉴于殷商亡国的教训,提出了“民为邦本,

8、本固邦宁”的思想,成为早期民本论的代表。墨家把“爱利万民”、“为民父母”作为王者受天命、作圣人的必备条件。吕氏春秋务本提出“庙宇之本在民”,管子霸言则说:“夫霸王之所使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法家则直接提出“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命题。系统阐述民本论思想的当然还要数儒家。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5 记录孔子极其学子思想的论语学而 “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6 记录孔子极其学子思想的论语颜渊孟子更是直言不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 孟子尽心下劝统治者要“制民以恒产”。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9、8 荀况荀子大略并以舟与水的关系来喻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9 荀子王制君的拥立废弃是由民众来决定的。第二个时期从秦汉开始一直到唐五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君主制的建立,民本思想作为君主治国之术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沦为了封建统治工具。当然,在汉唐两代,鉴于前代秦隋政权的迅速覆亡,统治者不得不重视民心向背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李世民就反复强调:“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10 吴兢贞观政要秦汉以后,民本论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并逐步系统化、哲理化。汉贾宜讲“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

10、”11 贾谊新书大政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或不专杀中论证:“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是从天人感应论的角度来论证民本思想的重要。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有赖于国之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于民众的苦乐,明确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并认为“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 12 司马迁资治通鉴卷一九二第三个时期从宋代到晚清。其间,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某些进步的思想,冲破了封建治术的藩篱。例如,北宋张载主张:“民,同胞也;物,吾与也。”13 张载西铭其众生平等的理念,显然突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观念。明清之际,黄宗羲发出了

11、“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大胆宣言,更是对封建君权的直接否定。但今人遗憾的是,这些进步思想只是空谷足音,并没有从整体上突破封建治术的框架。明末清初,黄宗羲就猛烈抨击封建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还批评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臣僚所以“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只是因为“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14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这种批判,已经把民本思想上升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三、民本思想的内容 中国历代思想家对以民为根、以民为本、关爱苍生的政治理念不断地加以阐发、诠释,从而形成了丰富、深厚的民本思想。它主要包括以

12、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民为本古代哲人从西周开始就特别重视天命与民心的关系,认识到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命,民情即天意。只要对民负责就是对天负责,顺乎民心就是顺从天意。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把天诠释为人之所同然。这就是说,民众即天,民众共同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就是天理。“以民为本”在民众与国家的关系上体现为民为邦本,即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说:土地、人民、政事是国之三宝。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边议中说:“国以民为基。”清初唐甄在潜书明鉴中说:“封疆,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这些论述都旨在说明,人民是国家之根本和基础

13、,只有安众养民,培根固本,才能治国宁邦,长治久安。“以民为本”在民与君的关系上体现为民贵君轻,民本君末。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阐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则在荀子王制中提出了“民水君舟”之说。他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二)政得其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残民、害民的独夫民贼可以用革命的手段加以推翻。春秋时代,奴隶暴动、国人起义使一些强大封国毁于一旦的事实让先哲们对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有所认识。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14、战国时期,孟子在总结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时,阐发了“政得其民”的思想。孟子离娄上说:“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贾谊在总结“席卷天下”、“威震四海”的秦王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时也强调,无论一个政权如何强大,但只要失去民心,就难逃覆灭的命运。对于残民以逞的独夫民贼,历代贤哲都认为用革命的手段去推翻是天经地义的。孟子认为,国君如果“暴其民”,就必然导致“身弑国亡”的下场,而人臣杀死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也不是“弑君”,而是合理的行为。孟子梁惠王下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

15、矣,未闻弑君也” 。史上的明君大都接受民本的爱民治国之道。唐太宗曾对侍臣说,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正因为唐太宗爱护民众,民众才拥戴他,才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同民忧乐治国者要哀民生之疾苦,念稼穑之艰难,与民同忧乐。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认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15 管子治国周易主张“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孔子认为应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16 孟子梁惠王上西汉的贾谊认为,“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

16、苦民为罪。”主张为政者应当从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上把儒家的民本思想落到实处。对民众中的穷困者,对社会上的弱者,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倾注了关注、同情与关爱。屈原在离骚中哀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礼记礼运篇提出了“矜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的思想。孟子提出,为政者不可“独乐”,要“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7 孟子梁惠王下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进一步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四)重视农业农业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并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特色的小农经济,

17、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封建社会民本思想的核心,可以说就是要保护小农经济这个广阔基础。所以无论是井田制,还是均田制,再到更名田。劝课农桑都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促使农民破产流亡的主要原因是频繁的自然灾害、繁重的封建赋税徭役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从大禹治水到挖井引渠治河,段各不相同,但是都为了保护农业,保护邦本的根本。自汉迄清,历代赋役制度屡有变化,但大体上可以看出,所谓“盛世”和“乱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当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稍有节制时,广大农民就有一个比较安定和宽松的环境从事生产,全家老小得以糊口;而当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异常繁重时,农民不仅饥寒交迫,还不得不卖田宅子孙,四处流亡。反对地

18、主豪强对农民的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持这种主张的士大夫反对封建的剥削制度。它实际上只是封建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存在矛盾的一种反映。四、民本思想的特点及意义民本思想在我国没有从原始巫术发展出宗教,而是在西周初开创了礼乐文化,由此开启了我国领先世界二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居中心地位,在更大的程度上,民本思想表现为一种适应封建统治社会的治国措施,所以说,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有积极的影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着协调社会矛盾,限制和软化专制暴政,培育“贤臣”和“明君”;锻

19、造了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爱国主义。从大众心态看,民本思想的最初源泉是对一种政治常识的群体性的自我认知。这类旨在规范君权、限制君权的思想是华夏先民的价值共识,许多皇帝认同以戒慎、畏民为宗旨的君主规范。从政治制度看,民本思想是帝制的根本法则。帝制的国家宪章包括了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儒家的民本思想为现实中各种最高权力转移模式提供了周全的理论依据,使君主成为虚构的大众利益代表。民本思想固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的,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尽管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20、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以民为本”的思想,始终没有超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围。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成就得益于这片独特古老的自然社会环境,在古代的中国有其独特的意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在客观上各种形式上提高了民众的生存环境。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今天亦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