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题报告.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开题报告内容(包括:1.研究背景与意义;2. 国内外研究进展;3.主要研究内容;4.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5.课题的主要难点及拟采取解决方案;6. 预期研究成果;7.主要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必须标注))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研究背景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实现,有赖于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工业化国家的财富有60-80%是制造业创造的。而到了20世纪中后期,制造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即形成了贝尔所说的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变。与此同时,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制
2、造业不再是单一地生产产品,而是生产产品及其相关的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针对制造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学者们提出“新制造业new manufacturing”的概念,服务和产品的互相依赖成为新制造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发达国家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数显示,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已达68%,高收入国家服务比重达到72%,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数量上来看,全球500强企业中56%的公司从事服务业,更有两成的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如IB
3、M公司,在90年代逐步加大对IT软件和服务的投入,到2001年,IT软件和服务业务已经超过先前的核心业务,成为IBM主要的利润和收入源泉,成功实现了由一家IT硬件制造商向IT软件和服务提供商的转变;GE公司在2008年的收益中,服务融资收入61.15%,产品销售收入37.76%,其它收入1.09%。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制造业的总额一直在迅速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至200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34. 35%,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9. 12%,并贡献出口总额的94. 54%。从世界范围看, 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4、,制造业增加值以美元计算,达到10956亿美元,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制造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做出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制造业内外环境的变化,竞争加剧和边际利润的下降,顾客需求的变化等,我国传统的以出售产品、零配件的制造业将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一困境,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调整原有业务结构,实行服务战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包含产品和大量服务在内的产品服务包,即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成解决方案”。从参与产业整合的制造业类型来看,不但有大型投资品、耐用消费品甚至日用品制造业,而且还有建筑业、农业等。而从服务业内部来看,不但有最初
5、参与融合的相关售后服务,如运输、维修、培训等,而且还有大量生产过程或者销售过程中的相关生产性服务,如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服务、管理服务、以及生产前的设计、研发等。提供集成解决方案的服务型制造企业,由于企业的构建核心竞争优势及资源的局性性,以及集成解决方案本身的特性,使得企业必须与跨行业、跨领域的企业进行合作。这就涉及到业务外包的相关研究。而传统的业务外包研究主要都倾向于将企业以前的某一功能部分外包,或在各个行业内的外包,而跨行业、跨领域的业务外包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外包商提供的产品和/或服务直接影响集成商为顾客提供的方案的质量及后期的服务,这使得对外包商的选择与管理
6、至关重要。由于外包商是独立的经营体,为保证外包商提供的产品和/或服务的质量,集成商需要从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是选择优秀的分包商,另一方面是对外包商内部加强管理,保证服务各阶段的服务过程顺畅有效。1.2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理论方面:提供集成解决方案下服务型制造企业,由于企业不可能拥有顾客所需的全部资源,需要外包出很多的活动给外包商。在外包的过程中,制造企业如何控制相关风险成为外包能否成功的关键。而目前对集成解决方案的研究主要趋向于企业如何开展集成解决方案,以及制造企业提供集成解决方案的必要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缺乏对集成方案下的相关业务外包进行探讨。本文对集成方案下的分包商
7、选择和评估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分析外包的质量控制策略和外包的时间优化协调。拓展了集成解决方案的研究内容,推进其研究深度。实践方面:提供集成解决方案下服务型制造企业,由于资源的局限性和相关成本的考虑,进行相关的业务外包势在必行,但集成商将业务外包后,随着外界环境、市场的变化以及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质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业务外包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因此,本文认为集成商将业务外包给外包服务商,仅仅是进行业务外包的开始,并不是业务外包的结束。集成商如何针对外包问题制定相应的激励对策将是企业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对外包部件的质量控制和确保外包交货时间,能够有效地改善客户的满意度,有利于集成商
8、实现预期的财务收入。2、 国内外研究进展2.1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型制造20世纪中后期,制造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变。但部分学者根据实际研究指出,制造业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中没有变化,只是其内涵在新的环境下发生了重要变化。制造和服务间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制造业中出现了明显的服务化趋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陆续通过运用服务来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以及向服务转型以获取新的价值来源,这种通过服务来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现象被西方学者总结为“服务增强(Service Enhancement)”。服务增强现象的出现向人们表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制造企业开始广泛地进行服务竞争,试图
9、通过“服务”增强产品竞争力并将其作为价值的新来源。Drucker提出“新制造业”时认为,制造业的起点不再是生产和制造产品,而是生产出服务以使顾客能充分得到来自产品的各种利益,产品制造是成本中心,服务则成为利润中心7。Qulinn提出“以服务为基础的企业”概念,进一步阐明服务对制造业价值创造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性8。pappas&Sheehan从制造业的服务强度上升分析了两者的关联,认为制造业越来越依赖服务作为投入要素9。Aegis指出,制造业和服务业一起发展和增长,由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形成的“整合制造-服务部门(intergrated manufacturing service secto
10、r)”是知识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10。Lester提出制造和服务间的传统边界正迅速变得过时,制造业在传统上意味着有形物品的生产,但对今天的消费者来说,制造业意味着将有形物品和一系列无形服务捆绑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增强型产品” 11。国内刘继国等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与资源外置、非物质化、去工业化、离制造业等经济现象的关系,并指出服务化是资源外置的必然结果,投入服务化有可能推动生产的非物质化,服务化将使去工业化和离制造业现象更为明显12。高晓蔚,蔺雷,吴贵生基于服务与制造的融合程度又将服务增强区分为基础性增强和提升性增强,基础性增强侧重于服务对制造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增强,而提升性增强则侧重于服务价
11、值的创造13。李随成,沈洁探究了复杂产品系统企业进行基于集成解决方案下的业务转型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实证分析21。在模式研究中,学者们更为关注“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涵是指制造商不只销售产品,而是提供用户应用此产品的一整套解决方案。Howells和Pilat提出制造商为其客户提供的是“解决方案”,如计算机企业不只销售计算机硬件,还向顾客提供某一工作所需的解决方案,健康保健公司提供整套的治疗方案,起重机制造商销售提升重物的能力14 15。Nasim Akbarzadeh 和Zbigniew J.pasek 提出了契约分析模型,通过该模型来分析契约双方(集成服务提供商与最终用户)的行为
12、和生产性服务契约的动态性,通过调查影响契约动态空间形状的影响因素,且契约的动态空间形状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可以商讨的18。Ahlstrom和Nordin通过高科技生产企业的11个案例研究了建立服务供应关系中存在的问题19。在本文中区分了当建立服务供应关系时可能问题的领域。Johansson和Olhager研究了生产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工业产品需要支持和服务来维持产品的高效使用,目前流行的做法是将产品和服务集成为一个产品服务包,从供应商的角度考察提供服务的风险,并根据产品、市场需求和过程特征可开发不同的服务20。Windahl 和Lakemond研究了企业提供集成解决方案业务中内外部关系的重要性
13、,以及这些关系对集成解决方案的影响,包括集成方案下各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强度,公司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公司所处网络的水平,方案对已有内部活动的影响,方案对顾客核心过程的影响,外部因素62。2.2 业务外包 外包并不是将自己的蛋糕分一块给别人,而是与别人分享一块更大的蛋糕。是规模化经济全新的演绎形式。从管理角度分析,外包是一种战略性的商业创新方案。外包推崇的理念是,如果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上不是最好的,也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外包这项业务不至于把企业与客户分开,那么就应该把它外包给其他具有此项业务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去做,这样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外包因独有的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经营管理
14、模式,在市场竞争中日益显示出其整合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外包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多种经济形式,把资源、财富和生产加工的经济实体连同研发力量、管理资源和销售渠道等进行重新组合,实现最佳配置,以激发巨大的经济活力。2.2.1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大量研究表明,合作伙伴选择是企业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从理论出发,研究合作伙伴选择的原则和导向问题。强调在满足实现企业市场机遇的资源要求的前提下,从企业战略和文化、竞争观念、相互信任、合作态度等一系列的软性指标出发选择合作伙伴;二是研究伙伴选择过程的多阶段性,强调合作伙伴的选择要
15、伙伴的个体和伙伴组合的整体并重;三是从方法上注重从当前的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背景出发,不断从定性选择评价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提出合作伙伴选择的方法。1)合作伙伴选择的原则和导向Bryce D.和Useem M.运用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了对潜在合作伙伴进行选择的两大准则:任务相关准则和伙伴相关准则。美国一家专门从事顾问业务的华伦公司建议采用8个指标评价潜在合作伙伴61:推动力互补性相处性双赢性整合性集中焦点成长性一致性。樊友平建立了从能力、投入和兼容性三大方面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价选择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模糊综合评判进行定性指标的量化取值23。马士华等提出应该以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质量系统
16、、企业环境作为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并给出了选择模型24。Tracy和David进一步发展了Mohr等人的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领域都适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归纳了成功的伙伴关系应基于预期的业绩、沟通和牢固的关系三方面进行评价25。Mohr和Spekman通过实证研究后建立了一个伙伴关系的成功模型,指出伙伴关系的成功依赖三大要素:伙伴关系属性(承诺、协调、相互依赖和信任)、沟通行为、沟通的质量、信息共享和参与)以及冲突解决技巧(联合解决、说服) 26。2)伙伴选择的过程多阶段性Lyons和Landeros等提出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实施步骤: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审视是否真的需要
17、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确定挑选合作伙伴的准则;正式建立伙伴关系;维持和精炼合作伙伴关系27 28。Johnson提出了一种二阶段的选择方法。提出了在众多潜在合作伙伴中进行筛选的新思路,但对指标体系的量化取值没有明确的讨论29。Srinivasa和Joseph从伙伴企业的个体效率和虚拟企业的整体效率出发,提出了另一种两阶段模型。第一阶段用DEA方法以个体效率为准则对候选成员进行过滤,第二阶段用0-1整数目标规划进行优化,形成最优的伙伴组合30。钱碧波等提出了敏捷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三阶段结构化进程和伙伴选择的评价参考体系,给出了一种多目标决策数学模型31。Henry C.W.Lau等指出制造行业应该充
18、分采用信息技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出了一个基于Agent技术的由协调、通讯、信息、搜索、报告等五大类Agent组成的优化合作伙伴选择的思想32。3)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方法覃正等提出采用模糊推理机制进行选择合作伙伴34,吴宪华等人35提出了采用ANP法来选择合作伙伴,马鹏举等人36提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合作伙伴评价,沈斌37、马永军38提出采用AHP法,何伟强等39提出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李瑜等40在基于多Agent的虚拟企业体系结构基础上,提出将虚拟企业伙伴选择问题表示为分布式约束满足和优化问题。冯蔚东等41在对伙伴选择过程进行数学描述的基础上,分别根据不同的虚拟企业目标提
19、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形成虚拟企业的满意伙伴组合的优化模型。由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研究可见,国外学者较为注重理论研究和多阶段的选择模型,国内学者较为注重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提出各种有针对性的、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2.2.2 质量控制研究对质量控制的研究主要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研究和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的质量成本控制、影响质量的关键阶段控制、多方博弈质量监控、质量控制激励等领域,同时从博弈论出发来研究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问题,为保证质量的奖惩探讨等。在供应链质量控制领域,主要在两级制造和分销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考虑道德风险的供
20、应链质量控制策略以及考虑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质量合同研究等方面。在国外对信息不对称以及质量合同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ayners运用博弈论研究了生产技术固定时,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质量策略42。Wei在假定行业中只有一个制造商而有多个供应商时,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制造商如何设计合同来解决质量管理中的逆向选择问题43。Balachandran研究了购买商和供应商在单边道德风险和双边道德风险下的质量控制问题44。Hwang研究了供应商的自我质量证明及自我质量检测系统对供应商和购买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45。Baiman主要研究了产品质量、质量成本、以及购买商和供应商在签订合同时可
21、依赖的信息,供应商的质量预防决策和购买商的质量评价决策都有道德风险问题。旨在对供应商和制造商质量控制的统计,以期运用 理论对合作性供应链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46 47。在国内,张翠华等研究了非对称信息下的两级供应链的质量预防决策、质量评价决策、转移支付决策以及奖惩的协调机制,质量检验制度下供应链系统的协同质量控制问题48-52。周明等研究了供应链中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水平和制造商的质量检测水平隐匿情况下道德风险问题,通过限定合同参数的取值来激励制造商和供应商的行动,以实现供应链整体质量收益的优化53。华中生等着重研究了存在质量失误与延期交货问题的情形下,两层次供应链中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博弈关系模型54
22、。2.2.3 时间优化 在时间优化上,主要是针对项目的工期协调研究和供应链提前压缩研究。在工期目标的控制上,国内外学者运用相关数学方法建立工期协调模型以寻求最优工期,现有研究集中于不同资源约束下的工期费用优化,不同时间费用模式下工期费用协调优化以及工期固定下的支付点选择和资金量支付等。而工期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工期延长将会影响集成方案的按时交付,造成集成商时间价值的损失,工期缩短,则需要特殊的加快措施,可能会加大费用。 在国外,诸多学者较早的意识到快速反应的重要性,并据地对提前期压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Ben-daya等研究了如何缩短交货期问题,为交货期管理和控制指出了一个实际方向。是从
23、单一节点的优化来研究交货期缩短问题55。Lyer等在研究快速反应时分析了交货期的缩短对供应链成员的影响,提出了实现双方收益帕累托改进的一些对策56。Mason强调供应链的整个响应时间压缩战略是包括从顾客需求到满足顾客这一系列过程中每个环节上的时间压缩57。杨文胜研究了在一个两阶段供应链系统中,基于不确定响应时间和时间敏感需求下,构建了普通合作契约决策模型和收益共享契约决策模型,讨论了两种契约对供应链协同的影响,并在收益共享契约下,对基于供应链节点企业风险偏好的收益比例问题进行探讨58。王福寿等以一个两阶段的供应链系统为背景,研究了价格对时间敏感时的MTO供应链的响应时间决策问题,并分别分析了两
24、种补偿成本结构下的供应链收益函数,进行了优化求解59。何正文等60和柴国荣等61则从奖惩角度研究了资源约束下的项目进度支付。3、主要研究内容一 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 选题背景1.1.2 问题的提出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研究内容与思路1.2.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2.2 论文研究思路二 服务型制造及业务外包的相关理论 2.1 服务型制造与集成解决方案 2.1.1 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及形式 2.1.2 集成解决方案的概念及发展 2.2服务型制造下的业务外包与传统外包的区别 2.3 外包相关理论 2.3.1 交易费用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三 面向集成解决方案下外包
25、商的评价与选择 3.1 集成商与外包商合作关系的特点分析 3.2 外包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3 影响外包商选择的基本因素 3.4 集成解决方案下的外包商评价模型 3.4.1 集成解决方案下的外包商评价指标 3.4.2 模糊综合评价下的外包商选择 四 面向集成解决方案下外包质量控制策略 4.1 模型描述与假设 4.2 对称信息下的质量控制策略 4.2 非对称信息下的质量控制策略 4.2.1 分包商质量努力水平隐匿 4.2.2 分包商检验水平隐匿 4.3 算例分析五 面向集成解决方案的外包工期优化协调 5.1问题描述 5.2 基本假设与符号定义 5.3 基于奖惩激励机制下的外包时间优化协调模
26、型 5.4 算例分析六 总结和展望4、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4.1研究方案本文是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大趋势下立题的,共分六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概要地介绍了研究相关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实证调研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服务型制造兴起的动因及趋势,提出论文的研究问题,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建立文章的研究结构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服务型制造及相关理论。本章首先阐述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及形式,分析了服务型制造与集成解决方案的关系。接着界定集成解决方案的概念。对集成解决方案下的业务外包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第三章:面向集成解决方案下的外包商选择与评价。通过分析集成解决方案下的业务外包
27、特点,在参考相应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指标设计的原则,构建集成方案下外包商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来进行选择。第四章:面向集成解决方案下的外包质量控制策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集成商和分包商角度考虑质量控制过程中相关质量控制信息不对称对双方的决策影响。第五章:面向集成解决方案下的外包时间优化协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考虑集成商对分包商工期的奖惩以实现工期目标及双方收益的优化。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研究结论和论文的创新点,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4.2 技术路线 关键问题 相关理论研究背景及意义集成解决方案下的外包商评价与选择集成解决方案下
28、的外包质量控制策略结论及展望集成解决方案下的外包工期优化协调外包商的评价与选择质量控制时间优化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5、 课题的主要难点及拟采取的解决方案1、对服务型制造下的外包商选择的影响因素收集,外包商评价指标的构建。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到企业实地考察收集,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外包商进行建模评价与选择。 2、非对称信息下的集成商与分包商的质量博弈分析。运作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知识建模分析,分别在分包商质量努力水平隐匿和分包商检验水平隐匿情况下,集成商作出何种决策。 3、基于奖惩机制下的工期协调优化。通过建模分析集成商与分包商的决策。 6、 预期研究成果1、分析影响服务型制
29、造下外包商选择的因素,构建服务型制造企业的外包商评价与选择指标,建立外包商选择的模型。2、分析集成解决方案下外包质量控制的策略。3、集成商通过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进行工期优化。7、主要参考文献1 何哲,孙林岩,李刚.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J. 科学学研究.2008(26):83-93.2 冯泰文,孙林岩,何哲等. 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服务型制造科学学研究J.2009,27 (6):837-845.3 安筱鹅. 推动“两化融合”的战略举措: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J.趋势报告,2009.4.4 Windahl C.,Lakemond N.,Developing integra
30、ted solutions: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network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6(35):806-818.5 Vandermerwe S.,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6 Berger S., Lester R., .Made by HongKongM, Oxford University P
31、ress,1997.7 Drueker P F.The Emerging Theory of Manufactur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8 Quinn J B.,Intelligent Enterprise Aknowledge and Serviee Based Paradigm for IndustryM. NewYork:The Free Press,1992.9 Pappas N., Sheehan P., The New Manufaeturing Linkage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Services Ac
32、tivities , Working for the Future: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in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M. Melboume: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1998.10 AEGIS. Service Enhanced Manufacturing in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Produet System, Draft ReportR,Project 4,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Maearthur,1999.11 Lest
33、er R.K.,Distant Mirrors Japan,America and the New EconomyC,International Forum on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2002.12 刘继国.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化趋势分析-基于OECD中9个国家的宏观实证J.经济与管理,2006(06):9-12.13 高晓蔚,蔺雷,吴贵生,基于产品层次模型的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概念界定J,软科学,2008,22(6).14 Howells J.,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C,Paper presented
34、for OECD/Australia Workshop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Services,Sydney,2002(31).15 Pilat D.,(2002),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services the state of the artC.Paper presented for OECD/Australia Workshop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Services,Sydney 2002(31).16 Brady, T.,Davies, A.,Gann, D. Creat
35、ing value by delivering integrated solu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5(23):360-365.17 Brady,T.,Davies,A.,Gann,D. An integrated solutions business models work in construction J. Building ResearchInformation, 2005,33(6):571-579.18 Akbarzadeh,N.,Zbigniew J.pasek,An analytical mo
36、del for maufacturing service supply contract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8(27):70-76.19 Ahlstrom, P., Nordin, F. Problems of establishing service supply relationships:Evidence from a high-tech manufacturing companyJ,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6(12):75-89.20 Johansson,P.,O
37、lhager,J. Linking product-process matrices for manufacturing and industrial service oper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momics,2006(104):615-624.21 李随成,沈洁.面向集成解决方案的复杂产品系统企业业务转型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BryceD.,Useem.M.,The impact of corporate outsourcing on company valueJ.European manage
38、ment Journal.1998,16(6):635-643.22David Mc Cutcheon,Flan Stuart,-Issue in the choice of supplier alliance partners, Journal of Operation Management,2000(18):297-301.23樊友平,陈静宁.公司战略联盟选择的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8):102-10824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5Tracy L.Tyten,David J.Urban.An Expanded Model of
39、 Business-to-Business Partnership Formation and Succes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1(30):149-164.26Mohr,Jakki,Spekman,Robert E.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Partnership Attributes,Communication Behavior,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15):135-1
40、52.27Lyons T.F,Krachenberg A.R,Henke J.W.Jr.Mixed Movie Marriages:Whats the Next for Buyer supplier Relatio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31(3):26-36.28Landeros R,Reck R,Plank R.E.Maintaining Buyer supplier Partner 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l995,31(3):3-3
41、1.29Mary Johnson,Laura Meade,Jamie Rogers.Partner selection in the agile environmentC.4th Annual Agility Forum Conference Proc.1995:496-505.30Srinivas Talluri,R.C.Baker,Joseph Sarikis.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Efficient Value Chain NetworksJ.Production Economics 1999(62):133-144.31钱碧波,潘晓弘,成耀东.敏捷虚拟企业
42、合作伙伴选择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 11(4):397-401.32Henry C.W Lau,Eric T.Wong.Partner Selection an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ofa Virtual Enterprise Network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1,14(2):186-193.33陈菊红,汪应洛,孙林岩.虚拟企业伙伴选择过程及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7:48-5334覃正.灵捷制造的集成决策J.中国机械工程,1997,18(6).35吴宪华,张劣平.动
43、态联盟伙伴选择的决策方法及其战略评估模型的建立.J.系统工程.1998 16(6):38-4336马鹏举,朱东波.基于模糊层次分析(F-AHP)的盟员优化选择算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999.3,108-11037沈斌,丁玉兰,陈炳森等.网络联盟企业中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1999.27(6) : 663-667.38马永军,蔡鹤皋,张曙.网络联盟企业中的设计伙伴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0.36(1):15-19.39He Weiqiang,Zhang Jinlong.Grey Decision Making for Selecting Partners in Virt
44、ual EnterpriseJ.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01,13(3):281-284.40李瑜,王听,黄必清等.基于多agent的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8): 11-15.41冯蔚东,陈剑.虚拟企业中伙伴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36-4142 Reyniers D J. ,Tapiero C S.The delivery and control of quality in supplier-producer contractsJ. Management science,1995,41(10):
45、1581-1589.43 Wei Shi Lim.Prorducer-supplier contracts with incomplete imformationJ.Management Science, 2001,47(5):709-715.44 Balachandran K R.,Radhakrishnan S. Quality implications of warranties in a supply chain J. Management science,2005,51(8):1266-1277.45 Hwang I.,Radhakrishnan S.,Su L X.Vendor c
46、ertification and appraisal:implication for supplier quality J.Management science ,2006,52(10):1472-1482.46 Baiman S.,Fisher P E.,Rajan M V.Information,Contracting,and Quality costJ. Management science , 2000,46(6):776-789.47 Baiman S.,Fisher P E.,Rajan M V.,Performance mersurement and design in supp
47、ly chainsJ. Management science,2001,47(1):173-188.48 张翠华,黄小原.非对称信息对供应链质量成本决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4(3):303-305.49 张翠华,黄小原.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业务外包的质量评价和转移支付决策J.管理工程学报, 2004,18(3):82-86.50 张翠华,黄小原.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质量预防决策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5):70-75.51 张翠华,任金玉,于海滨.非对称信息下基于惩罚和奖励的供应链协同机制J.中国管理科学, 2006,14(3):32-37.52张翠华,鲁丽丽. 基于供应商检验和质量努力隐匿的协同质量控制J. 系统管理学报, 2009,18(4):385-390.53周明,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