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民族高等院校生源中民族生情况分析—以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为例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69794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民族高等院校生源中民族生情况分析—以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非民族高等院校生源中民族生情况分析—以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非民族高等院校生源中民族生情况分析—以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非民族高等院校生源中民族生情况分析—以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非民族高等院校生源中民族生情况分析—以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民族高等院校生源中民族生情况分析—以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为例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民族高等院校生源中民族生情况分析—以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为例毕业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非民族高等院校生源中民族生情况分析以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民族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西北非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在生源数量上远不如民族类高校以对少数民族学生招生为主。由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多年来国家制定和执行了各种照顾政策,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所占比例迅速提高的同时,升学率也逐年上升。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全校有藏族,回族等近30种少数民族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要来自西北五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尽管他们占在校生的比率不高,但分布广,民族习俗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

2、非民族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非民族类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在以汉族学生占多数的普通高校里不可避免的会因文化不适而遭遇文化冲突。本文对非民族类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其构成,省内外的分布及变化趋势,特点原因,与省内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关系等,以期为西北师范大学及西北相似非民族高等院校的民族生招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关键字】:生源地 民族生 少数民族 民族构成 分布变化中国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有各类民族院校承担,但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力支持,加之近年来高校的大幅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类高

3、校学习。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民族文化继承,传递,批判,创新中最为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每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习惯,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和机会上,我们国家都给予了很多的优惠和照顾。从1980年开始教育部在清华,北大,北师大等十所高校举办了民族班,此外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的一些高校也相继举办了民族班。上世纪末国家审时度势的提出了皆在缩小地区差异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为西部的发展吹响了号角,紧接着国家在1999

4、年高等教育方面又提出了高校扩招政策,推动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使得甘肃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本文通过对西北师范大学生源中民族生的情况深入分析,以期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普通高校中健康成长,进而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提供服务。(一)数据与方法文章分析了西北师范大学20012011十年间生源地数据,考虑到入学前单位较混乱,按照学生生源地进行了分类,统计出了该校十年内学生总数,男女生比例,城乡户口,应届往届生等多种信息的情况与变化趋势,本文主要从民族生角度对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于20052007三年间数据中民族属性缺失,仅分析了20012004,20082011八年间的民族状况,这

5、八年数据正好代表了变化较大的两大阶段,不影响整体的趋势,其中主要讨论了2001、2004、2008、2011四年少数民族在省内外的分布变化及原因,其结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采用excel2003或excel2007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同时使用了ArcGIS软件生成了省内外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图,通过图表和相关图形,对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二)现象与结果一 甘肃省民族生的构成及分布1 历年省内外生源中民族生人数的变化图一:统计数据20012004,20082011经统计数据可知:历年生源中甘肃省的汉族人数远远高于外省的汉族人数和省内外少数民族人数。甘肃省的汉族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

6、4年以后增长较快,生源中外省汉族人数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从不足20人增长到300人左右,增长率大约为1400%。2003年以前生源中省外少数民族人数高于甘肃省少数民族人数,历年省外少数民族人数变化不大,甘肃省少数民族人数变化比较大,前三年人数有增加有减少,幅度不大,2003以后人数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大约为87%316%,到2010年甘肃省与省外少数民族人数差距达到最大,随后省内少数民族人数减少了,差距也缩小了。总的来说,生源中以汉族学生为主,2008年以后省外的汉族人数也多于省内外少数民族人数,2004年以前生源中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省外,2008年以后主要来自于省内。可以看出对于非民族类高校

7、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是高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 省内省外少数民族种类的分析图二:统计数据20012004,200820112004年以前甘肃省,外省,总的少数民族种类都呈增加趋势,增幅不大,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满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2004年到2008年期间少数民族种类增多了,且增幅较大。2008年以后生源中总的少数民族种类保持在26,27。甘肃省少数民族种类保持在大约23种左右,主要有回族,藏族,满族,土族,东乡族等。外省的少数民族种类保持在11种左右,主要有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满族等。历年生源中外省的少数民族种类总是多于甘

8、肃省的少数民族种类。2004年两者的差距最小。外省的少数民族种类与总的少数民族种类增长上相似,2004年到2008年间增幅较大。甘肃省的少数民族种类在2010年达到最大, 3 通过甘肃省各个少数民族民族所占比例,对主要少数民族回族和藏族在省内各县分布的分析以及人数较多的满族,土族,东乡族在甘肃省各县分布的分析。2001年生源中甘肃省各个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依次为:回族37.7%、藏族27.87%、土族16.39%、满族8.20%、东乡族6.56%、蒙古族3.28%;2004年生源中甘肃省各个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依次为:其中民族不详的占了50.25%、回族31.66%、藏族8.54%、东乡族3.52%、

9、满族2.51%、裕固族1.51%、蒙古族、土族、土家族、朝鲜族均占0.5%、;2008年生源中甘肃省各个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依次为:回族53.82%、藏族22.49%、东乡族8.03%、土族6.83%、满族5.62%、保安族、蒙古族均占0.80%、仡佬族、哈萨克族、撒拉族、锡伯族均占0.40%;2011年生源中甘肃省各个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依次为:回族56.30%、藏族22.83%、东乡族7.48%、满族5.12%、土族4.33%、裕固族2.76%、蒙古族、撒拉族、土家族均占0.39%;通过对对比分析四年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回族人数四年都是最多的,藏族人数也较多,仅次于回族,并且两大民族均呈逐年增多的

10、趋势。除此之外,2001年生源中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族,满族,东乡族。2004年东乡族,满族。2008年东乡族,满族,土族。2011年东乡族,满族,土族,裕固族。因此,对于甘肃少数民族生,决定分析回族、藏族两大民族以及东乡族,满族,土族在甘肃省各县的分布。(1) 历年两大主要少数民族回族、汉族在甘肃省内各县分布及变化图三:统计数据2001,2004,2008,2011从图三中可以看出:2001年甘肃省回族主要分布在张家川县,临潭县,七里河区,武都区,城关区,迭部县。其中合作市,红古区,崆峒区,临夏市,秦州区也有少量的分布。藏族主要分布在凉州区,临潭县,天祝县,武都区。其中甘州区,合作市,临夏

11、市,积石山县,肃州区,永靖县也有少量分布;2004年回族主要分布在张家川县,城关区,临夏市,崆峒区,临夏县,武都区,秦州区。其中临潭县,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广河县,靖远县,陇西县,成县,康县,金川区,安西县,凉州区也有少量分布。藏族主要分布在天祝县,夏河县,卓尼县。其中合作市,永靖县,永登县,肃南县也有少量分布;2008年回族主要分布在张家川县,临夏市,广河县,城关区。其中徽县,西固区,七里河区,合作市,临潭县,康乐县,武都区,秦州区分布较多,和政县,积石山县,金川区,安宁区,临夏县,崆峒区,秦安县,平川区,白银区,成县,安定区,东乡县,华亭县,靖远县,两当县,陇西县,肃南县,西

12、和县,夏河县,永靖县也有少量分布。藏族主要分布在天祝县,临潭县,合作市。其中凉州区,永靖县,宕昌县,迭部县,古浪县,积石山县,城关区,肃南县,夏河县,选部县,甘州区,舟曲县,卓尼县也有少量分布;2011年回族主要分布在张家川县,临夏市,崆峒区,城关区,其中康乐县,靖远县,广河县,临夏县,徽县,七里河区,西固区分布较多,安定区,合作市,临潭县,东乡县,积石山县,永靖县,武都区,礼县,灵台县,会宁县,平川区,陇西县,岷县,嘉峪关市,金川区,红古区,永登县,和政县,成县,庆城县,镇原县,正宁县,麦积区,凉州区也有少量分布。藏族主要分布在天祝县,合作市,卓尼县,肃南县。其中临潭县,迭部县,舟曲县分布较

13、多。城关区,碌曲县,积石山县,临夏市,永靖县,文县也有少量分布。总的来看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内的陇东南地区,如天水、临夏、甘南、陇南、定西、平凉、庆阳、白银;河西的兰州分布较多,其中酒泉、嘉峪关市、张掖、金昌、武威也有少量分布; 藏族聚居区主要在河西的兰州、酒泉、武威、张掖及陇东的临夏、甘南、陇南地区。(2)历年生源中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满族、土族、东乡族在甘肃省内各县的分布及变化。图四:统计数据2001,2004,2008,2011东乡族2001年主要分布在临夏市,东乡县,广河县。2004年主要分布在东乡县,临夏县。2008年主要分布在广河县,东乡县,临夏市,临夏县。2011年主要分布在东乡县

14、,临夏市,广河县,永昌县,永靖县。东乡族的分布范围在扩大,但始终限于甘肃临夏,说明甘肃临夏是东乡族的聚居区,尤其是东乡自治县;满族分布较分散,且人数不多。2001年主要分布在合作市,凉州区,七里河区,秦州区,西固区。2004年主要分布在城关区,白银区,永靖县。2008年主要分布在西固区,白银区,甘谷县,高台县,安宁区,城关区,七里河区,临夏市,庆城县,麦积区,秦州区,通渭县,甘州区。2011年主要分布在天祝县,嘉峪关市,城关区,西固区,陇西县,金川区,临夏市,崆峒区。满族在省内分布分散,兰州,金昌,嘉峪关,张掖,武威,白银,临夏,天水,定西,平凉,庆阳,甘南,陇南都有分布。2001年土族主要分

15、布在永靖县,积石山县,临夏市,临夏县,天祝县。2004年土族人数较少,缺乏统计价值。2008年土族主要分布在积石山县,永靖县。东乡县,肃南县,甘州区也有少量的分布。2011年土族主要分布在永靖县,天祝县,临夏市,积石山县。土族主要聚居于省内的临夏,武威,张掖三个市级单位。(3) 分析历年甘肃省内七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人数分布变化以及与省内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变化的关系。图五:统计数据20012004,2008,2011从图五可以看:20082011年生源中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民族生人数明显高于20012004年期间,这与同龄人或近龄人的人口基数增大,招生规模的扩大,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各

16、县民族生的分布与变化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主要是汉族和哈萨克族,仅08和10年有哈萨克族的分布,人数较少共2人,其余年份为汉族,人数也较少,汉族总共10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有回族和汉族,其中回族人数多于汉族人数,2004年以前两个民族人数不多,差距也不大,2008年以后两个民族人数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回族人数明显多于汉族人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有汉族和蒙古族,历年都有汉族人数的输送,2002和2009年有少数蒙古族人数,总共4人。天祝藏族自治县: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土家族,满族的分布。其中主要是汉族和藏族,土族人数也较多,间断分布,有少量的回族,满族和土家族。东乡族自治县:有汉族,东

17、乡族,回族,土族,藏族的分布。其中人数较多的有汉族和东乡族,回族。土族,满族有少量的分布。2008年以后人数明显增多,东乡族,汉族人数较多。2009年有五个民族汉族,东乡族,土族,满族,回族的分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有保安族,藏族,东乡族,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的分布,其中藏族和土族人数较多,2008年以后民族种类增多了,保安族,回族,撒拉族分布也较多,有少量汉族和东乡族的分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藏族,汉族,回族,土族,裕固族的分布。其中藏族,汉族,裕固族人数较多,2008年以后民族种类增加。可以看出生源中省内回族主要来源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及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东

18、乡族自治县;藏族主要来源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乡族主要来源于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有少量分布,这与主要少数民族在省内各县的分布大致吻合。说明聚居区是生源中少数民族来源的重要因素之一。二 外省民族生的构成及分布1 通过省外少数民族在各省所占的比例,对主要少数民族藏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的分布进行分析。2001年生源中外省各个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依次为:回族38.40%、维吾尔族18.40%、藏族16.80%、蒙古族、土族均占8%、哈萨克族7.20%、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均占0.80%;2004年生源中外省各个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依次为:回族38.

19、85%、民族不详的占22.29%、维吾尔族11.10%、哈萨克族8.28%、蒙古族5.73%、锡伯族3.82%、土族3.18%、满族2.55%、藏族1.91%、土家族、壮族均占0.64%;2008年生源中外省各个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依次为:回族29.17%、藏族、蒙古族均占11.98%、满族6.25%、壮族4.69%、侗族4.17%、哈萨克族、苗族、彝族均占3.65%、维吾尔族3.13%、土家族、土族、锡伯族均占2.60%、白族、瑶族均占1.56%、布依族、达斡尔族、黎族均占1.04%、哈尼族、傈僳族、羌族、撒拉族、水族、仡佬族、民族不详的均占0.52%;2011年生源中外省各个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依

20、次为:回族27.61%、蒙古族12.88%、维吾尔族12.27%、藏族9.82%、壮族6.75%、满族5.52%、白族3.68%、瑶族3.07%、苗族、土家族、彝族均占2.45%、哈萨克族、羌族、土族均占1.84%、布朗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柯尔克孜族、傈僳族、水族、佤族、锡伯族均占0.61%。四年生源内外省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都是最多,2004年达到最大值61人。除了回族,外省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满族。其他少数民族人数较少,缺乏分析的价值,由于维吾尔族只分布在新疆一带,故决定主要分析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的分布及变化。(1)历年外省主要少数民族回族、藏族、蒙古族、

21、满族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及变化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图六:统计数据2001,2004,2008,2011在同一副地图上我们采用四种不同色彩的点表示四年内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下变化:藏族的变化:2001年,2004年藏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2008年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藏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也有少量分布。2011年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藏族自治区,青海省。四年藏族的分布变化不大。2008年以后西藏藏族自治区人数较多,超过了青海省。藏族分布集中于西部,临近甘肃省。回族的变化:2001年,2004年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青海省。2008年回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宁夏

22、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四川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也有少量的分布。2011年回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山东省,西藏藏族自治区,云南省也有少量的分布。变化不大,分布范围增大了。蒙古族的变化:2001年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省。2004年蒙古族主要分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青海省。2008年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云南省。2011年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陕西省。分布范围增加了,增幅不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

23、治区。满族的变化:2004年满族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2008年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其中海南省,陕西省也有少量的分布。2011年满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中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辽宁省也有少量的分布。(2)历年外省主要少数民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的特点原因分析藏族、蒙古族分布比较集中,回族、满族分布比较分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省属高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省外籍学生的招生比例逐年提高,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在民族方面,08年以后分布回族满族范围逐渐扩大到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四川省,河南省

24、,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海南省等地区。四大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主要在甘肃省的周边地区,如西北四省(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以及青海,西藏自治区。这主要因为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均在西部,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有27在西部,全国有55个少数民族,有46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在西部,西部少数民族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可见,中国西部地区性表现在其民族自治地方多,民族成分多,民族比例大等方面。加上西部地处我国的内陆边缘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高山大河,高原冰川,沙漠戈壁,永久性积雪区构成了复杂的区域特点,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与甘肃省差距不大。经济因素也是影响民

25、族生源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差异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造成学生之间交流沟通上的障碍,我国自古就有“北方人朴实粗犷,南方人机敏精明” 之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又造就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比较开放,内陆地区则比较内敛的”某种对应象征。尽管上述说法不一定绝对,但这种说法至少证明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远古道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在固定地域,沿袭着本地的地域文化精神,不存在地域文化中的冲突问题,而进入大学后,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生活习俗,价值判断标准,思维方式,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同地域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这就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从一定

26、角度来说,同生活在西北地区,与甘肃学生的生活习惯也较相似。加上交通上的便利,甘肃省内有较多同民族生的分布(回族、藏族等),作为非民族高等院校中的特殊群体,其来源有一定的规律性。三 对比了历年省内外两大少数民族回族和藏族人数的变化 图七:统计数据:20012004,200820112008年以前甘肃省、外省回族藏族人数变化不大,差距也不大。外省回族最多,其次是甘肃省的回族,外省的藏族,甘肃省的藏族。随着这同龄人或近龄人基数的增大、招生比例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提高,2008年以后有了变化,其中甘肃省的回族人数最多,增长较快,由原来平均51人增长到平均162人,增长率大约217%。甘肃省的藏族人数增长

27、最快,由原来平均17人增长到平均69人,增长率大约为306%。外省的回族、藏族人数历年内变化不大,2008年以后生源中甘肃省回族人数最多,其次是甘肃省藏族,外省回族,外省藏族。生源中少数民族人数省内多于省外,且变化大。(三)结论与建议 生源中少数民族学生从主要来自省外逐渐转向省内,省外的少数民族种类总是多于甘肃省的少数民族种类。历年中56个少数民族内最多是达到了27种。省内外招生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甘肃省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满族、土族、东乡族,其分布与七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一定的关系。省外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主要的分布在西北

28、五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内蒙古、西藏一带。省内外人数较多的两大少数民族回族、藏族在历年生源的分布变化中增长最快的是省内的藏族人数,其次是省内的回族人数,人数最多的是省内的回族人数,主要分布在陇东南一带与河西的兰州市,河西五市(酒泉、张掖、嘉峪关、武威、金昌)也有少量的分布。 西北师大作为西北非民族高等院系,其民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北地区高校及非民族高等院校民族生的分布状况。各民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架构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从而构成了其特有的,包括民族意识,民族思维及民族认知方式等内在的心理模式。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各民族的学生从小就受到本民

29、族的文化习俗的熏陶的影响,意识中都带有本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观的烙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早已建立起了与本民族文化背景相符的动力定型结构。如何保证隶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既有自身的文化追求,又能兼容并包,与其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友好相处,这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参考文献:1姬云香,杨萍.教育背景差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学术论坛,2010. 2罗晓蓉.冲突与调适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样态与管理.贵州民族研究,2010,(6).3李静,赵伟.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极其调适的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2,(3).4沈林.努力办好高校民族班清华大学民族班经验介绍.5钟英.关注西部非民族高师院校中的特殊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