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锻造健康而美丽的心灵.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69944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锻造健康而美丽的心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锻造健康而美丽的心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锻造健康而美丽的心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锻造健康而美丽的心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锻造健康而美丽的心灵.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锻造健康而美丽的心灵论文摘要用审美精神关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把文学作品教学当作一个审美的整体加以感受,用审美的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陶冶审美情操,健全人格,锻造健康而美丽的心灵。关键词文学作品;审美;净化;情感的载体、积淀、体验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有几点比较明显:一、注重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二、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三、增加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比例。由此可见,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欣赏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就文学作品的审美的净化作用谈一些自

2、己的思考。审美层次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他们对美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二是指课堂教学应追求一种美的境界,给学生以美的影响,跟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更多的美学因素,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度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的内涵和底蕴是丰富而深刻的,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却有着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文学作品中渗透审美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抓住美的情感载体,重视美的情感体验文学作品的作者一般都会将自己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便读者产生共鸣,而我们语文教师的作用正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刻画、

3、场面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等一切传送审美情感的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这可能是打动学生心灵的一种好办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名篇,要让学生与作者一样,触景生情,引起感情上共鸣,光凭读读说说肯定是不行的,但抓住“荷”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情感载体,传情达意,效果就会明显。因为课文中的“荷”已经人化、情化、课文以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的变化来安排层次,作者的心理活动发生了三次变化,构成了文章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都紧紧围绕着“荷”字来写,感情起伏跌宕,明写荷塘月色,江南采莲,南塘优思,实写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焦虑心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传达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的焦虑心理,明暗融合,使学生在清淡的美感中

4、领略了深刻的含义,并促发对学生爱国之心的点燃。抓住了载体,再让学生去想象、去体会,进行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积累和美感经验。“美感经验的最大特征就是物我两忘”,文学作品的人物一旦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凭借审美感知的直觉就能抓住作品的抒情意义,并在自己的情感经验中找到对应:他们会被罗密欧、朱丽叶对爱情的执着感动流泪,为杜十娘这个美丽的青楼女子的不幸命运而叹息不已,还会为卑微而苦命的窦娥鸣放心中郁结的不平,为药中麻木的茶客悲哀。在这些人物身上,寄寓了创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觉他们的悲哀、喜悦、绝望、留恋,想象那些远去了故事,思考他们的意义,

5、那么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就会完成对学生精神良知的启蒙。二、寻找美的因子,积淀美的情感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只是唤起学生的美感还远远的不够,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从美的形象中去寻找美的因子,使美的情感积淀,震撼心灵。教师就是让学生浸泡在文学作品里,接受作品美的无形熏陶,逐步领悟文章的美和灵气。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学生自由地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让文章里的情思、神韵、美感流进自己的胸中回旋激荡,使自己觉得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空间,被文章里美的氛围所包裹,经过不断的、多次的这种浸泡,久而久之,美的因子就点点滴滴地渗进自己的血肉和灵魂,从而积淀为一种美的情感。使学生把过去经历过的生活经验,

6、审美经验以及所读过的文章,包括那些似乎已经忘光,却是隐藏起来,成为潜意识的各种人生故事和各种文章唤醒,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情感,积淀于自己的心中。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名词,如果直接解说,难以引起学生的美感和共鸣,但是从美学的角度让学生围绕一个“同”字去寻找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相通处(同自京城出,同叹命运苦,同感处境悲、同流辛酸泪等),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受到感染,因为通地寻“同”,学生不仅看到了诗人心中的苦水与幽愤,而且透过幽愤看到了诗人“仁民爱物”的传统道德,深刻地体会到“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从作品中寻找美的因子,从一片绿叶中感受到大地的蓬勃生机,从一

7、只贝壳感受到大海的深邃神奇,从一粒种子感受到春天的生命孕育出来的万紫千红,在作品中能听到绿叶的呼吸,溪水的欢唱;看到杨柳的舞蹈,岩石的沉思;闻到青草的幽幽的气息,野花的缕缕清香,历史长河的滚滚滔滔,这一切都是以说明寻找美的因子是审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它既可以把客观事物美的形式要素推到前台,还可以把净化思想的内容转化到欣赏者的潜意识之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充盈着美,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就是要教师从课文中挖掘出各种美,让学生从这些瑰宝中爱到强烈感染,得到情绪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三、以爱易爱,完成

8、心灵的净化我们都知道,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一开始绝不是以获得某种认识为目的的,多数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美感享受,换言之,他们阅读的直接动机是抱着“愉情悦性”的目的来感知美的。当然,这种感知美只能是暂时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除了增强美的感性认识,还需要帮助他们把感情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使他们获得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读书明理,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领悟生活的哲理,懂得做人的道理。文字只是载体,其内涵是人生世相、社会百态、思想情感,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人,塑造有美德、有智慧的真正的人,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担负这样的使命。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

9、,但是麻木、懦弱的人,在恶势力的欺压下,逆来顺受,遭遇悲惨,最后沦为乞丐的她在年终祝福的时候,在家家户户欢庆的气氛中,终于怀着恐怖和不安离开了人间,除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认识外,我觉得,更加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悲天悯人的高贵情感,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从心底里升起对受害者的同情、怜悯之情。因为人类只有用这种情怀才能击碎“百年孤独”。如把所有的祝愿都给了别人,而自己“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这首明快、温暖的小诗中所突现的凄凉、孤独足以震撼人心。荷花淀中荷花般柔柔的水生嫂将爱丈夫之情升华为爱国家之情,令人难以忘怀。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自己的深刻体悟诠释的母爱同样能深深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

10、情感冲动,也只有在这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升华到审美的顿悟水平。他们同审美对象发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获得的是一种深层情感的宣泄和升华。文学作品的作者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着读者,而读者(学生)则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阅历对作品又作二度创造,因而在文学作品中构筑的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应该能够完成对学生人格、灵魂的净化。结束语: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别无其他途径。”而情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生命,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文学作品中包涵了众多的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形象、散文中的画面、诗歌中的意境、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爱美是

11、人类的共性,学生更是如此。只有当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产生了美感,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文学作品中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只有通过欣赏才能完成,文学作品能够深深打动欣赏者(学生)的感情。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也总是希望能从作品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认识上的深化以及美的享受,就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便发挥了它的陶冶性情、改造灵魂的作用。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锻造他们健康而美丽的心灵,让他们沐浴着人文精神的阳光,茁壮成长,应该是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并且责无旁贷。参考文献:1、鲁迅论文学艺术2、美育书简(德)席勒3、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学手记李镇西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