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超毕业论文正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70089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超毕业论文正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龙超毕业论文正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龙超毕业论文正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龙超毕业论文正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龙超毕业论文正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超毕业论文正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超毕业论文正文.doc(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网络的教材征订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摘 要 教材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组成部分,陕西科技大学的教材管理模式是在学年制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处理的。院校的教材管理在学生规模日益增大、教材日益多样化、学生个人之间教材差异越来越大的现实面前已呈现出无法应对的局面。因此,建立一套与选课相配套的教材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的迫切性,而且现有的条件、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已使之成为可能。开发该教材管理系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的各类教材,便于教材管理人员订书、领书、查询教材资料及其库存情况。使教材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教材管理效率的目的。关键词: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数

2、据库,C#Based on the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o Subscribe to the Network ManagementABSTRACT Materials management is part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pattern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 school year system to the class

3、as a unit for process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aterial management in student scale increasing, teaching material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 more and more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individual teaching materials has been presented before the reality of cant cope with the situ

4、ation. Therefore, to establish a set of elective matching with teaching materials management mode and management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urgency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the existing condition, management concept and technology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develop the teaching material

5、management system is in order to better management school of all kinds of materials, to facilitate teaching management order books, books, teaching information and inventory. Make teaching materi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ork systematic, standardization, autom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aim of impro

6、ving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management.KEY WORDS: Managemen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Inquiry management ,Database,C#目 录摘要IABSTRACTII1 绪论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11.2 国内外动态11.3 项目开发特色21.4 系统开发的意义22 系统开发工具简介42.1 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42.1.1 C/S模式42.1.2 B/S模式52.1.3 系统方案的选择62.2 Visual Stdio 2010与SQL Server 200562.2.1 Visua

7、l Stdio2010 介绍62.2.2 ASP.NET2.0介绍82.2.3 SQL与SQL Server 2005介绍92.3 C#技术的简介93 需求分析与可行性分析113.1 需求分析113.1.1 业务调查113.1.2 用户要求113.2 可行性分析113.2.1 问题描述113.2.2 可行性分析研究123.3 可行性分析123.3.1 技术可行性123.3.2 经济可行性133.3.3 操作可行性134 系统设计144.1 软件设计流程图144.2 软件功能模块图144.3 系统现状的分析154.4 目标分析155 数据库设计165.1 数据库概念设计165.2 数据库逻辑结构

8、设计165.3 数据库设计165.4 输入输出设计185.4.1输入设计185.4.2输出设计185.5 数据库的引入、连接195.5.1 数据库的引入195.5.2 数据库的连接205.6 数据库的部分实体E-R图和表205.6.1 数据库的部分实体E-R图205.6.2 数据库表216 功能实现256.1登陆界面256.2查询界面266.3 征订管理界面266.4 用户界面277 系统测试307.1 登录界面的测试307.2 用户信息录入界面的测试307.3 订购教材界面的测试317.3.1 教材预订界面的测试317.3.2 教材预订信息查询界面的测试327.4 权限界面的测试337.4.

9、1 正确的权限操作界面测试337.4.2 不正确的权限操作界面338 总结与体会34致 谢35参考文献36附录371 绪论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材管理是教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教材管理工作采用手工或半自动化管理方式,许多繁杂的工作,如填写订单、分类、入库、发放和财务汇总、报表等都要由管理人员手工完成。这种管理方式有许多的弊端:首先是手工处理大量数据时容易产生操作上的失误;其次信息查询非常不方便;另外,手工管理在数据收集、汇总、分类等方面的效率非常低下,尤其是近年来各地高校发展迅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使得教材管理工作更加繁重不堪。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普及,

10、利用计算机特别是利用网络来对高校的教务工作进行管理,建立全面的具有通用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网络管理体系己经成为可能和必然趋势。将计算机这种工具引入到教材管理工作中来,建立基于校园网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将教材管理人员从日常繁重的手工作业方式中解脱出来,降低劳动强度,还可以全面促进教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数据管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本文所做的工作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1.2 国内外动态目前,在国内应用的教材管理系统中,最早的是单机版的教材管理系统,但由于单机版的局限性,人们已经逐步淘汰了这种方式,向网络版过渡。而网络版常见的又有

11、三种:基于局域网方式、C/S(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方式、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方式。基于局域网方式是较早出现的,它主要通过基于局域网的协议运行,这种系统开发简单,对机器要求不高,但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C/S方式建立在局域网的基础上,主要工作在服务器端完成,因而它对服务器的要求较高,对信息的安全控制能力强。B/S方式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软件开发模式,它是基于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对客户端的要求较低,可面向地域分散的不同用户群。国外的教材管理系统多数是基于网络版的,只是把教材管理系统单独作为一个软件开发这种情况还不是太多。许多软件开发商仅仅是把教材管

12、理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某一个模块来开发,这使得在一个占用了更多资源的系统内运行繁琐的教材管理模块降低了工作效率,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系统错误。另外,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各软件开发公司或院校自己开发的教材管理系统还不具有普及性,多数仅仅针对某一具体的单位而研发,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又是各个单位教材管理工作中区别于其它单位的最主要的部分,因此不可能开发出一个统一的,大众化的教材管理系统。1.3 项目开发特色高校教材管理主要是由教材计划制定、采购、入库、发放、记账、结算等一系列工作所组成,该工作各院校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由于学校中专业设置门类多,各专业每期开设课程种类

13、多其业务不仅涉及出版部门,而且要面对全校各系、部的授课教师,各班级的学生,涉及人员广,工作量大,再者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使教材管理工作更加繁重不堪。据调查,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许多学校甚至是一些重点院校的教材管理仍为手工管理方式,这种现状不但与现实学校教材管理的业务需求不相适应,并且也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手工化管理中每次需要信息时,在电脑中找到对应文档提取所需信息,把所需的信息打印或手抄出来。因此,学校教材管理人员目前迫切需要一套方便、高效的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来代替繁琐、低效的传统手工管理方式,并最终实现教材管理的全面自动化。根

14、据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结合我院在教材管理和征订方面手工化的状况开发了此系统。 本系统主要实现各院系和各部门可对教材进行征订、统计并向教材科提交所需教材的详细信息,教材科可以通过本系统统计教材信息。因此本系统方便了学校里各教师及教材科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本系统具有以下特色:从语言角度看:系统采用ASP和C#语言开发,高效、安全、跨平台、面向网络。从整体设计看:系统力求简洁实用,少占资源。从技术角度看:系统解决了网上教材征订的最核心问题,比如实现了教材征订的自动化管理,使得繁琐的征订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和顺畅。从可扩展性看:系统充分的考虑了扩充需求,可扩展性强。1.4 系统开发的意

15、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它是学校传授知识的媒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是学校开展教学,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学校的教材包括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两部分,其中学生用书占总用书量的98%。要管理好这部分工作是高校教材管理的重点。教材征订管理系统就是研究如何有效节省人力,将资源合理配置,达到学院教材管理网络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招生规模都在逐年扩大,各校的招生专业也在不断增加,加之学分制的实行,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教材的品种数量大幅度提升,给教材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加强教材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

16、采集、处理、传送、存储、统计分析等不仅减轻劳动强度,还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管理质量。如何在高校建立一套与学校事业发展要求相适用的科学的教材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学校教材管理部门积极探索的目的。 为了提高教材管理的效率,把教材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引入现代化的管理工具计算机,就成为必然趋势。利用计算机进行教材管理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日常的工作只是输入相应数据。要查询某一教材的资料时,只要在计算机上输入其编号或名称,计算机就应在几秒钟之内把其所有信息全部地显示出来(包括教材名、教材类别、单价、出版社、出版日期、标准编号等)。利用计算机管理的另一个好处是不需特别的盘点,因为在输入单据的

17、过程中,计算机会根据是进库还是出库,而自动地增加或减少相应教材的库存量,所以只要你需要,计算机会随时报告某些教材或所有教材的库存量,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盘点的工作效率。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后,只需几秒钟,就可以知道书库中任何种书的全部资料。结算经费时,只需按下几个键,计算机就会为你打印出漂亮、准确的结算清单。目前市场上也已不同程度地开发了一些教材管理软件,并且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一般或是由于软硬件环境的限制、或是由于任务时间的限制,而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考虑,因而使得开发的系统欠缺系统性、可移植性及可扩充性。2 系统开发工具简介 一般来说,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开发者首先应考虑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然后再考

18、虑开发方法,接着是确定开发环境,最后是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本章将对软件开发时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方法和环境予以描述,并最终确定本系统所要选用的方案。2.1 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在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共产生过四种模式,即主机终端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CIient/Server,C/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B/S)。前两种模式由于其自身的不足己被淘汰,目前应用最多的是C/S和B/S两种模式。本节将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描述。 2.1.1 C/S模式C/S软件体系结构,即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逐步成长起来的一

19、种模式。在这种结构里,网络中计算机分为两个有机地联系起来的部分:客户机和服务器。客户机在运行时需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它负责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然后通过与服务器相连的网络把请求的信息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软件接收到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并且处理它,作为请求的响应,发送请求的结果给客户端。客户端软件再负责把信息转换为用户能理解的方式。两层C/S结构在系统规模、用户数量(小于100)及分布域较小(一个局域网内部)的时候,是一种良好的分布式计算解决方案。但随着系统规模、用户数量、分布区域的持续增大,它表现出许多缺点:(a)软件部署和维护成本高。C/S模式软件需要在每一台客户机上安装应用程序,而且还要安装相

20、应的数据库连接程序,最后还要为每一台客户机做系统配置工作。当网络用户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系统的维护量急剧增加成本提高,因而维护应用系统变得十分困难。(b)运行成本较高。C/S体系结构对客户端软硬件配置要求较高,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成本。(c)服务器端性能降低由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直接连接,服务器将消耗部分系统资源用于处理与客户端的连接工作。那么每当同时存在大量客户端数据请求时,服务器有限的系统资源将被用于频繁应付与客户端之间的连接,从而无法及时响应数据请求。客户端数据请求堆积的直接后果将导致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的大幅度降低甚至全面崩溃。(d)缺乏集中控制。使得系统的安全和管理成为问题。(e)移植困

21、难。不同开发工具开发的应用程序,一般来说互不兼容,不能搬到其它平台上运行。为了克服两层C/S体系结构的缺点,出现了三层软件体系结构(有的也叫多层软件体系结构)。三层C/S结构将应用的三部分(表示部分,应用逻辑部分,数据访问部分)明确进行分割,使其在逻辑上各自独立,并且单独加以实现,分别称之为客户,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在三层的软件体系结构中客户端去掉了计算功能,使其主要作格式化和输入输出使用以及一些基本的数据校验等工作,同时也把原来放到数据库服务器的一些用存储过程、触发器来完成的工作放到应用服务器,以便释放数据库服务器的压力。应用服务器是联系用户服务和数据服务的“桥梁”,它们响应用户的请求

22、,实施业务规则,处理和分析业务数据,获得业务结果。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组织管理,包括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以及管理并响应业务服务的数据请求。三层的体系结构把显示逻辑、商业逻辑和数据库分开,使得每层任务更明确,整个系统结构更加清晰。与两层C/S结构相比,三层C/S系统结构有较多的优点: (a)共享中间层的商业逻辑; (b)“瘦”客户应用程序; (c)结构灵活、通用性高; (d)分布式数据处理; (e)安全性能好。同时三层C/S系统结构的缺点也表现为:系统针对性强,变更不够灵活;通常只局限于小型局域网,不科于扩展;目前能真正掌握三层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比较少;客户端系统的配置和同步升级仍然十分

23、困难。 2.1.2 B/S模式B/S软件体系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在网络软件开发模式里,人们通常把处理大量数据的客户端机器称为“胖客户机(Fat C1ient)”,把很少处理数据的服务端机器称为“瘦服务器(ThinServer)”,这实际上是对两层C/S开发模式的描述。而三层的C/S开发模式人们又形象的称为“瘦客户机(Thin Cllent)”,“胖服务器(Fat Server)”的网络开发模式。目前,流行的趋势是客户机应更“瘦”,服务器更“胖”,有些三层C/S系统己经实现了客户端的零代码编程,这就是基于www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它采用统一的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

24、,形成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B/S结构,它是三层C/S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m。B/S结构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模式,B/S 结构把传统两层C/S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它的工作原理是:客户端通过一个通用的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出数据处理请求,Web服务器将启动相应的进程来响应浏览器的请求,如果发现在客户端的请求中包括数据存取,那么Web服务器将向数据库服务器发出处理数据的请求,数据库服务器接收并做处理,把结果传回给Web服务器,最后由Web服务器动态生成嵌入处理结果的

25、HTML代码返回给客户机浏览器。2.1.3 系统方案的选择 通过以上对C/S模式和B/S模式优缺点的分析。本教材管理系统最终采用C/S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Client/Server是建立在局域网的基础上的.Browser/Server是建立在广域网的基础上的。C/S 一般建立在专用的网络上, 小范围里的网络环境, 局域网之间再通过专门服务器提供连接和数据交换服务。其次,C/S 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 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一般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采用C/S 结构适宜. 可以通过B/S发布部分可公开信息。B/S 建立在广域网之上, 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弱, 面向是不可知的用

26、户群。还有就是,C/S 程序可以处理用户面固定, 并且在相同区域, 安全要求高需求, 与操作系统相关, 应该都是相同的系统,C/S一般适合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B/S仅适合作为一个提供的平台。2.2 Visual Stdio 2010与SQL Server 20052.2.1 Visual Stdio2010 介绍Visual Studio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开发环境。是目前最流行的Windows平台应用程序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2010版本于2010年4月12日上市,其集成开发环境(IDE)的界面被重新设计和组织,变得更加简单明了。Visual Studio 2010同时带来

27、了 NET Framework 4.0、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CTP( Community Technology Preview-CTP),并且支持开发面向Windows 7的应用程序。除了Microsoft SQL Server,它还支持 IBM DB2和Oracle数据库。Visual Studio 可以用来创建Windows平台下的 Windows应用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也可以用来创建网络服务、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和 Office插件1。1992年4月,微软发布了革命性的操作系统Windows 3.1,把个人计算机引进了真正的视窗时代。微软在原有C+开发工

28、具Microsoft C/C+ 7.0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引进了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库,完善了源代码,成为Microsoft C/C+ 8.0,也就是Visual C+1.0,并于1992年发布。Visual C+ 1.0是真正意义上的Windows IDE,这也是Visual Studio的最初原型。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界面非常简陋和粗糙,但是它脱离了DOS界面,让用户可以在图形化的界面下进行开发,把软件开发带入了可视化(Visual)开发的时代。从此,大佬的时代开始了。1998 年,微软公司发布了 Visual Studio 6.0。所有开

29、发语言的开发环境版本均升至 6.0。这也是 Visual Basic 最后一次发布,从下一个版本 (7.0) 开始,Microsoft Basic 进化成了一种新的面向对象的语言:Microsoft Basic. NET。由于微软公司对于 Sun 公司 Java 语言扩充导致与 Java虚拟机不兼容而 被Sun 告上法庭,微软在后续的 Visual Studio 中不再包括面向 Java 虚拟机的开发环境。2002 年,随着 .NET 口号的提出与 Windows XP / Office XP 的发布,微软发布了 Visual Studio .NET(内部版本号为 7.0)。在这个版本的 Vi

30、sual Studio 中,微软剥离了 Visual FoxPro 作为一个单独的开发环境以 Visual FoxPro 7.0 单独销售,同时取消了 Visual InterDev。与此同时,微软引入了建立在 .NET 框架上(版本1.0)的托管代码机制以及一门新的语言 C# (读作 C Sharp,意为 C+)。C# 是一门建立在 C+ 和 Java 基础上的现代语言,是编写 .NET 框架的语言。.NET 的通用语言框架机制(Common Language Runtime, CLR),其目的是在同一个项目中支持不同的语言所开发的组件。所有 CLR 支持的代码都会被解释成为 CLR 可执行

31、的机器代码然后运行。Visual Basic、Visual C+ 都被扩展为支持托管代码机制的开发环境,且Visual Basic .NET更是从 Visual Basic 脱胎换骨,彻底支持面向对象的编程机制。而Visual J+也变为 Visual J#。后者仅语法同 Java 相同,但是面向的不是 Java虚拟机,而是 .NET Framework。2003 年,微软对 Visual Studio 2002 进行了部分修订,以 Visual Studio 2003 的名义发布(内部版本号为 7.1)。Visio 作为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架构应用程序框架的程序被引入,同时被引入的还包

32、括移动设备支持和企业模版。.NET 框架也升级到了 1.1。 2005 年,微软发布了 Visual Studio 2005。.NET 字眼从各种语言的名字中被抹去,但是这个版本的 Visual Studio 仍然还是面向 .NET 框架的(版本2.0)。它同时也能开发跨平台的应用程序,如开发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手机的程序等。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软件,甚至包含代码测试功能。这个版本的 Visual Studio 包含有众多版本,分别面向不同的开发角色。同时还永久提供免费的 Visual Studio Express 版本。使用改进后的可视化设计工具、编程语言和代码编辑器,享受高效率的开发环境

33、。在统一的开发环境中,开发并调试多层次的服务器应用程序。使用集成的可视化数据库设计和报告工具,创建SQL Server 2005解决方案。使用Visual Studio SDK创建可以扩展Visual Studio IDE的工具Microsoft为单独工作或在小型团队中的专业开发人员提供了两种选择,Visual Studio 2005 Professional Edition和用于Microsoft Office系统的Visual Studio 2005工具。每种版本都在标准版的特性上进行了扩展,包括用于远程服务程序开发和调试、SQL Server2005开发的工具,以及完整的、没有限制的开发

34、环境。每种产品都可以单独购买或打包定购。专业开发人员喜欢自由的使用.NET Framework 2.0,它是一种稳健的、功能齐备的开发环境,支持创建扩展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的工具。2.2.2 ASP.NET2.0介绍A2.0是把基于通用语言的程序在服务器上运行。不像以前的ASP即时解释程序,而是将程序在服务器端首次运行时进行编译。A 2.0构架是可以用Microsoft(R)公司最新的产品 Visual S开发环境进行开发,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所见即为所得)的编辑。这些仅是A 2.0强大化软件支持的一小部分。因为A 2.0是

35、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所以它的强大性和适应性,可以使它运行在Web应用软件开发者的几乎全部的平台上。通用语言的基本库,消息机制,数据接口的处理都能无缝的整合到A 2.0的Web应用中。A 2.0同时也是language-independent语言独立化的,所以,你可以选择一种最适合你的语言来编写你的程序,或者把你的程序用很多种语言来写,现在已经支持的有C#(C+和Java的结合体),VB,Jscript。将来,这样的多种程序语言协同工作的能力保护您现在的基于COM+开发的程序,能够完整的移植向A 2.0。A2.0使用一种字符基础的,分级的配置系统,使你服务器环境和应用程序的设置更加简单

36、。因为配置信息都保存在简单文本中,新的设置有可能都不需要启动本地的管理员工具就可以实现。这种被称为Zero Local Administration的哲学观念使ASP.Net2.0的基于应用的开发更加具体,和快捷。一个A 2.0的应用程序在一台服务器系统的安装只需要简单的拷贝一些必须得文件,不需要系统的重新启动,一切就是这么简单。A2.0已经被刻意设计成为一种可以用于多处理器的开发工具,它在多处理器的环境下用特殊的无缝连接技术,将很大的提高运行速度。即使你现在的A 2.0应用软件是为一个处理器开发的,将来多处理器运行时不需要任何改变都能提高他们的效能,但现在的Asp确做不到这一点。A优越性主要

37、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效率,A是建立在.NET Framework之上的,使用Visual Basic ,C+这样模块化程序设计语言,在第一次执行后不须重新编译就可直接运行,所以速度和效率比Asp这种只能用VBScript或JavaScript这样的非模块化语言来编写的脚本编程语言提高很多。(b)是可重用性A不再像Asp那样将Asp代码与HTML混合在一起,而是实现代码与内容的完全分离,可重用性强。(c)是代码量.Asp对所有要实现的功能通过编写代码来实现,而A只须预先说明,就可自动实现,所以,实现同样的功能,A要比Asp代码量小的多。2.2.3 SQL与SQL Server 2005介绍

38、SQL是用来对存放在计算机中的数据库进行组织、管理和检索的语言。SQL一词是“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式查询语言)”的缩写,是IBM公司San Jose实验室为System R而设计的语言,从1982年开始,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即着手SQL标准化工作,1986年ANSI的数据库委员会批准了SQL作为关系数据库语言的美国标准,这就是第一个SQL标准,同时公布了SQL标准文本,在此后不久的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目前的SQL标准是1992年指定的SQL92标准,是一种用于与数据库进行交互的语言。SQL语言的极大普及是当今计算机

39、工业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在过去的几年中,SQL已经发展成为标准计算机数据库查询语言。现在,微机到大型机,有很多数据库产品支持SQL,SQL的国际标准已经能够被采用并被不断扩充。SQL在主要计算机开发上的数据库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SQL Server 2005引入了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帮助实现开发和管理任务。在Management Studio中,可以开发和管理SQL Server数据库引擎 与通知解决方案,管理已部署的Analysis Services解决方案,管理和运行Integration Services包,以及管理报表服务器和Reporting

40、 Services报表与报表模型。这个studio与Microsoft Visual Studio紧密集成。在studio中,SQL Server 2005提供了设计、开发、部署和管理关系数据库、分析对象、数据转换包、复制拓扑、报表服务器和报表以及通知服务器所需的图形工具。此外,SQL Server 2005包含命令提示实用工具,可以通过命令提示符执行管理任务。2.3 C#技术的简介C# (C sharp) 是微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C#是一种最新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使得程序员可以快速地编写各种基于Microsoft .NET平台的应用程序,Microsoft .NET提供了一系列的工

41、具和服务来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计算与通讯领域6。 正是由于C#面向对象的卓越设计,使它成为构建各类组件的理想之选无论是高级的商业对象还是系统级的应用程序。使用简单的C#语言结构,这些组件可以方便的转化为XML 网络服务,从而使它们可以由任何语言在任何操作系统上通过Internet进行调用。最重要的是,C#使得C+程序员可以高效的开发程序,而绝不损失C/C+原有的强大的功能。因为这种继承关系,C#与C/C+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熟悉类似语言的开发者可以很快的转向C#。新兴的网络经济迫使商务企业必须更加迅速的应对竞争的威胁。开发者必须不断缩短开发周期,不断推出应用程序的新版本,而不仅仅是开发一个“标志性

42、”的版本。C#在设计时就考虑了这些问题。它使开发者用更少的代码做更多的事,同时也不易出错。新的应用程序开发模型意味着越来越多地解决方案依赖于新出现的网络标准,例如HTML,XML,SOAP等。现存的开发工具往往都是早于Internet出现的,或者是在我们所熟知的网络还处于孕育期时出现的。所以,它们一般无法很好地支持最新的网络技术。C#程序员可以在Microsoft .NET平台上事半功倍的构建应用程序的扩展框架。C#包含了内置的特性,使任何组件可以轻松转化为XML网络服务,通过Internet被任何操作系统上运行的任何程序调用7。更突出的是,XML网络服务框架可以使现有的XML网络服务对程序员

43、来说就和C#对象一样。这样,程序员就可以方便地使用他们已有的面向对象的编程技巧来开发利用现有的XML网络服务。还有一些精细的特性,使得C#成为一流的网络编程工具。例如,XML正逐渐成为在网络上传输结构化数据的标准。这种数据集合往往非常小。为提高性能,C#允许把XML数据直接映射到struct数据类型,而不是class。这样对处理少量的数据非常有效。C#是一种现代的面向对象语言。它使程序员快速便捷地创建基于Microsoft .NET平台的解决方案。这种框架使C#组件可以方便地转化为XML网络服务,从而使任何平台的应用程序都可以通过Internet调用它。C#增强了开发者的效率,同时也致力于消除

44、编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结果的错误。C#使C/C+程序员可以快速进行网络开发,同时也保持了开发者所需要的强大性和灵活性。3 需求分析与可行性分析3.1 需求分析3.1.1 业务调查 通过对我校教材征订情况的调查,得到如下情况:教材业务流程:教材科首先学校给每个老师发一个excel表格,然后由任课老师确定选用哪本教材,填写excel表格,再交系领导审查,通过后交教务处审查,审查通过后将信息反馈到教材科,由教材科负责需要教材的订购、发放。原则上一门课只用一本教材。由于订购时间的长短不一,所以一般教师需要的教材,要提前半年所需教材清单交到教材科,由他们负责订购。3.1.2 用户要求 在与用户沟通过程中,用

45、户对软件要实现一些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教材基本信息:教材基本信息录入、教材基本信息管理、教材基本信息查询。反应教材的基本情况,由于教师交所需教材清单与教材到货一般在半年左右,而且到货时间不一致,所以要标明具体教材到位情况。教师管理:填写需要征订的教材信息、修改自己已征订教材的信息、删除自己已征订的但决定不再征订的教材信息、查看所有征订的信息。教材科管理:教材科人员通过输入学院名和老师名查询相应的征订信息,查看所有的征订信息。学生管理:学生在一定时间登陆可以查看需要领取学院的教材信息。管理员管理:添加用户、修改用户、删除用户、查看所有用户信息。所有人员都可以对教材查询,了解教材的基本信息,以及可

46、以对自己的密码进行修改、返回到登陆界面。3.2 可行性分析3.2.1 问题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步,计算机迅速的发展,教材征订管理的方法也日新月异,以前全是由人工管理的方法现存在很多的缺点:管理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信息处理速度低而且准确率也不够令人满意。为了提高教材征订管理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性;为管理员提供更方便、科学的服务项目。为管理员提供的一种更先进、科学的服务系统。于是我们便选择了由计算机来设计一个教材征订管理系统的方案。让计算机对教材征订进行自动管理,管理员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实现教材征订的信息管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我们在现行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

47、上提出了新系统目标,即新系统建立后所要求达到的运行指标,这是系统开发和评价的依据。3.2.2 可行性分析研究当接受一个软件开发任务,就进入软件生命的第一个阶段,即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并不是所有问题具有简单的解决办法,许多问题不能在预定的规模之内解决。因此通过可行性的研究分析可以知道问题有无可行性的解决方法,进而避免人力、物力和才力的浪费。在现行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就可以提出新系统目标,即新系统建立后所要求达到的运行指标,这是系统开发和评价的依据。系统目标应充分体现,直接为教材征订管理系统服务,并且,程序可以分期分批实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系统目标是不可能在总体规划阶段就提得非常具体,它还将在开发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定量化。以达到更加出色的程序系统。可是,目标的提法不尽相同,例如:提高教材征订管理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性;为管理者提供更方便、科学的服务项目。3.3 可行性分析3.3.1 技术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现有技术条件能否顺利完成开发工作,硬、软件配置能否满足开发者需要等。目前学校与学校之间建有局域网,各学校均采用PC机作为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