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和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7101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和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和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和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和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和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和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和可持续发展.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段红芳1,朱嘉睿2,马晓军1510152025303540(1.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遗传学科室,兰州 730000)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及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叠加影响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日趋严重;对该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任其继续发展下去,青藏高原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中国第四个沙尘源区。尽管围栏、补播、施肥、建立人工草地等措施对退化草地的改良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解决草地退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词:高寒草地;青

2、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Q89 ; Q938.1Alpine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Its Restoration 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Qinghai-Tibet PlateauDuan Hongfang1, Zhu Jiarui2, Ma Xiaojun3(1.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School of Life Science,Lan 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2. Genetics department,Secend Hospit

3、al,Lan 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pine grassland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degrading seriously dueto the sensibility and frangibility of the ecosystem as well as natural and man-made dual factors.The consequence has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the local economic bene

4、fits, social development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f the situation continues deteriorating, Qinghai-Tibet Plateau maybecome the fourth dust source of China. Although measures like fencing, seeding, fertilizing andestablishing artificial grass take som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degraded grassla

5、nd, the mosteffective way is to choose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alpine grassl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degraded grassland; restoration; sustainabledevelopment0 引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近年来,在人类不合理利用和全球气候变暖变干的影响下,原本脆弱、敏感的草地生态系统呈现出逐年退化、沙化、盐碱化的

6、趋势,有些区域已演变成了次生裸地“黑土滩”,这严重威胁到当地畜牧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 199.95104km2,其中退化草地面积 4251 万 hm2,约占全区草地面积的 1/3,其中“黑土滩”占到退化草地面积的 16.5%1-3,。草地退化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而这种适应长期恶劣气候环境所形成的独特高寒草地,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就很难自然恢复。尽管人们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问题已经展开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草地退化问题。因此,了解高寒草地退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成因及驱动力、特征和防治措施等,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是科学防治草地

7、退化的当务之急。作者简介:段红芳,(1981-),女,硕士研究生,微生物分子生态。通信联系人:马晓军,(1971-),男,副教授,微生物分子生态。 E-mail: Xjma-1-1 草地退化的概念及内涵有关草地退化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界定,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周长江等在2012年从多个不同角度综合分析总结,认为“草地退化是指草地生态系统在自然和45505560657075人为双重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逆向演替,即草地植被与该生境的顶极或亚顶极植被状态相背离。具体表现为:草地质量衰退,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微环境恶化,恢复功能减弱甚至丧失,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4。草地退

8、化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4。严重退化所形成的“黑土滩”是指在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环境条件下 , 以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为建群种的高寒草地严重退化后所形成的大面积次生毒杂草草地或秃斑裸地,是原生植被退化后所形成的丘岛状草皮景观。由于裸露土壤呈黑色,所以称为“黑土滩”。“黑土滩”是概括性称谓并没有发生学意义。它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 3700m 以上的区域2,5。此退化阶段整个草地呈现出典型的“黑土滩”或“砾石滩”景观,莎草科、禾本科植物基本消失,与原生植被相比已变得面目全非,草场基本失去利用价值。草地退化实质上是草地生态系统从一个健康的稳定状态逆向演替成病态的不稳定状态的

9、过程,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发生改变4-5。当外界干扰大于生态系统自身的抵抗能力时,草地便开始发生退化4-5。草地退化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即从原生草地到极度退化草地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又可根据退化的程度将其分为几个阶段: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甚至沙化、盐碱化5。通常,“重度或极度退化的草地”因为形成大面积次生裸地,故俗称“黑土滩”6。2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草地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草地退化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草地退化;到70 年代中期

10、,全国退化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 15%;80 年代中期已增加到 30%以上;90年代中期更是高达 50.2%;21 世纪初增加到 90%,并且仍以每年 200 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大4,6-7。2.1 退化面积和趋势扩大,速度速度惊人2006 年全国草地监测报告显示,中国 60 亿亩不同类型的草地中约 90以上的天然草地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并以每年 2草地面积的速度加速退化;重度及极度退化的草地面积已占半数以上4。据统计,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面积约占整个高原草地总面积的33%,而且呈逐年增多趋势1-2,7;其中“黑土滩”已经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396.57104 公顷增加到 9

11、0 年代的 703.19104 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比率从 12.74%增加到 16.54%2,7-8(见表 1)。长期以来,草地的综合价值及其生态功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草地退化面积的蔓延扩大和退化速度的加快,使退化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80-2-表 1.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的主要分布和面积6Tab. 1 The main distribution and area of degraded alpine meadow on Qinghai-Tibet Plateau退化草地面积退化草地比例“黑土滩”面积“黑土滩”占退化草位置草地面积4 21980s 1990

12、s4 2(%)1980s 1990s(104hm2)1980s 1990s地比例(%)1980s 1990s青海西藏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合计3161.036636.121607.161416.0412820.35910.281202.59712.87386.673212.411005.521990.84787.45467.294251.1028.7918.1244.3627.3121.4231.8230.0049.0033.0032.69120.14184.6057.0334.80396.57213.03327.33101.1261.71703.1913.2015.358.009.0012.742

13、1.1816.4412.8413.2116.54852.2 草地质量持续下降,优质牧草减少、不可食牧草和毒杂草增加草地退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草地质量持续下降,适口性优质牧草比例大幅减少,不可食牧草和毒杂草的数量和比例持续增加,草地健康状况严重恶化,生态系统朝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逆向演替3,8。90951001051102.3 退化因素多,超载放牧是根源由于草地植被质量和承载能力持续下降,各地区草地的超载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期的过量超载使草地资源的退化问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制约草地畜牧业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4。2.4 鼠虫害严重鼠害是青藏高原的一大自然灾害,其中以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最

14、为严重。草地退化为鼠害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条件。因其分布的广泛性和危害的持久性,对生态环境和草地畜牧业发展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3,5。草地鼠害是草原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非常重要的生态学问题,随着草地退化和沙化演替的加剧,我国草地鼠害发生面积呈逐年扩增趋势9。2.5 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生态功能下降,沙化草地已成为严重的沙尘源区退化草地经风蚀、水蚀使表土丧失,心土裸露;冻融又使根系断离,并与周围土壤失去联系,草地出现滑塌、生草层坏死,加速了退化的进程与发展3,10。退化草地土壤中植物根系极少,土粒松散,降雨后土壤蓄水能力差,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导致草地生态平衡失调;

15、其中,退化极其严重的沙化草地已成为沙尘暴的重要来源,青藏高原也因此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第四个沙尘源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趋势相当严峻。因此,有必要对造成草地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以便对症下药,综合治理退化草地。3 退化成因及其驱动力有关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很有见解的论点。总体来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是退化的内在因素,人为不合理的干扰利用是导致退化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暖干化是加速退化的辅助外动力11-12。这些因素通常相互作用,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共同加速了高寒草地的退化进程。-3-

16、(10 hm )(10 hm )3.1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退化的内因115120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不仅在亚欧大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在世界高寒地区也很典型13-14。高海拔、低气温、强辐射和低气压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该区域生物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14-15,但同时它们的抗干扰能力却相当弱。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是由于发育年轻、敏感、脆弱、具有“惰性”的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下,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等发生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后的表现形式。3.2 自然因素3.2.1气候变暖变干加速退化的辅助外动力高海拔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敏感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生境1。作为世界第三极,青藏

17、高原气候变暖趋势相当明显,高原平均温度增加率是 0.16/10a,高于世界及中国的平均温度增加率(分别为:0.030.06/10a 和 0.04/10a)12,15。气候变暖变干影响植物的群落结125构和演替,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通透性及蓄水能力,削弱微生物的作用,限制各类营养物质的流动,致使牧草品质大幅度降低,加剧植被逆向演替退化。3.2.2鼠类肆虐加速退化的催化剂鼠类的大面积活动及其危害程度是草地退化演替的衍生物和重要信号。草地是鼠类的天然栖息地,草地退化与鼠害活动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鼠类的危害程度日益加130剧。青藏高原鼠害发生面积为 120 万 hm2,约占该区草地总

18、面积的 13.69,12。鼠类一方面与牲畜争食牧草,加剧畜草矛盾。据测算,青藏高原约有鼠兔 12 亿只,鼢鼠 1.6 亿只,每年消耗鲜草 300 亿 kg,相当于 2000 万只羊 1 年的食量,造成牲畜严重缺草9,12。另一方面,鼠类通过挖掘、啃食草皮等活动破坏草皮层根系,导致牧草成片死亡,年复一年极易转变成寸草不生的“黑土滩”。1353.2.3土壤侵蚀、草皮层冻融等自然灾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极其严酷,夏季多降雨,冬季多飓风,草皮层冻融过程及干湿变动等外界驱动因素为草地的退化创造了合适的外部条件6,12。3.3 人为因素导致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人为对草地过大的利用强度及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是导致草

19、地退化的主要因素。1403.3.1超载放牧过大的放牧压力,是引发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超载放牧是不顾草地生产能力强弱,盲目扩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放牧3,12。长此以往,易形成家畜增加草地退化草畜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自我国 1982 年实行牲畜承包到户后,牧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增加牲畜数量,牧草被牲畜145反复践踏得不到繁衍生息的机会12,16。优质牧草减少,毒杂草滋生, 毒杂草与优质牧草争夺草地和土壤养分,演变为优势种群,并使草场利用率和植被盖度下降,草地退化12。过度放牧已导致青海海北地区 30%的草地退化6,17。3.3.2其它人为

20、干扰盲目的开垦草地、采矿、挖沙采金、道路建设等人为不合理的干扰也同样加速了草地的150退化,使草场植被大面积破坏。解放后,为解决人口剧增和粮食短缺之间的矛盾,对草地进-4-行大规模的过度开垦,如青海省草原开垦面积高达 38 万公顷12,18。草地过度开垦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美国三十年代发生的黑风暴,主要就是大量开垦草原造成了大量沙源。我国越来越严重的沙尘暴也与草地开垦有很大的关系。另外,采矿、挖沙采金、道路建设等行为严重破坏了草皮层,再加上高原上飓风强烈,更是加速了草地退化12,19。1553.3.3制度不完善草地管理、利用等制度不合理性是导致草地退化的诱因。草地的过度利用与草原产

21、权制度密不可分,产权制度的缺陷和制度供给的滞后性使草地的使用和保护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诱发了牧民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天然草原被长期过度利用。另外,由于草场承包制度长期不健全,使私有牲畜吃草场资源的大锅饭,在草地利用上“重利用, 轻保护”,结果导致草场160165严重超载,草地持续退化4。脆弱的生态系统外加自然及人为干扰使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日趋严重,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退化特征。4 退化特征草地退化是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如表 1),首先是植被的改变,继而引发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并伴随着鼠虫害等动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和放牧牲畜生产力的改变20-23。表 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退化阶段的表现特征Tab. 2

22、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degraded degress of alpine grassland on Qinghai-Tibet Plateau退化级别退化特点植被盖度(%)植物优势种 地上生物量鼠类状况次生裸地情况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健康的稳定状态草地轻微受损,退化量变过程开始处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状态严重受损状态极度退化受损,基本失去利用价值8060804060204020嵩草属嵩草属+早熟禾属早熟禾属+杂类草杂类草毒杂草莎草占绝对优势,伴有禾草和少量杂草莎草开始减少,禾草和杂草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莎草和禾草生物量减少的主要

23、阶段,杂草开始快速增加禾草生物量大幅减少,杂草生物量大幅上升莎草、禾草消失殆尽,毒杂草占绝对优势,原生植被生草层几乎消失较少不多鼠类密度最大,鼠害成灾由于可食牧草资源减少,鼠类较少鼠类数目不多基本无秃斑地小的裸露地斑块随机出现裸露地越来越多有明显的裸露景观特征出现大面积次生裸地1704.1植被退化随着草地退化演替,莎草、禾草的生物量会有不程度的下降;同时,毒杂草的生物量会有所上升,但不足以补充莎草和禾草下降的部分。所以,引发植被的总生物量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而减少。最终导致植被盖度逐渐下降,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降低,草地质量指数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比例下降,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健康状况恶

24、化1,5,16-17。1754.2土壤退化随着高寒草地植被退化,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以及速效氮、速效磷、碳氮比、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氮钾比和磷钾比等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进而会对全球物质循环产生明显影响1,5,24。其中,有机碳对高寒草地退化的敏感性最高,是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状况可以指示土壤退化与否1,5,24。同时,草地退化也导致土壤-5-180蓄水保肥能力、坚实度及湿度逐渐减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加,土壤向碱性演替,土壤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1,5,24。总之,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土壤退化越来越严重,土壤越来越贫瘠化。4.3鼠类等啮齿类动物的变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普

25、遍退化为啮齿类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导致鼠类种群数量大增5。研究表明,中度退化鼠害最为严重,而重度退化、“黑土滩”鼠害由185于可食牧草严重缺乏而相对减轻,鼠类又会转移到中度退化的草地2,9,25-26。鼠害在草地演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突破口角色,大量的鼠类活动无疑加剧了草地退化的进程和速度,然而适宜的鼠类种群密度却有益于整个生态系统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94.4植被退化、土壤退化与鼠类等啮齿类动物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草原在退化过程中首先表现为植被异质化,而植被异质化会导致某些土壤元190195200205210素的异质化1,27-28。由于土壤具有较强的抗退化能力和稳定性,土

26、壤演替是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土壤退化明显滞后于植被退化1,29。土壤退化主要是因为植被退化到一定阈值后,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伞作用丧失而导致土壤侵蚀所致30。尽管土壤退化滞后于植被退化,却比植被退化更为严重,土壤严重退化后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会遗失殆尽30-31。总之,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是草地退化的 2 个层面1,27,32,植被退化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退化的直接原因, 而土壤退化也必然引起植被退化,二者互为因果。鼠类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鼠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既有消极的作用,也有积极作用9。一方面,鼠害是草地退化的伴生物,反过来又加速了草地退化进程。鼠类活动主要通过直接消耗牧草

27、和掘土挖洞行为改变草地植物生物量分布及土壤结构和变化过程9,33。啃食牧草将会破坏植被,影响草地质量9,33-34.而掘洞行为会破坏土壤环境,改变微地形,导致土壤养分损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失调2,33。另一方面,鼠类活动有利于养分循环、水分下渗及种子传播等9,26。因此,适度的鼠类存在是草地生态系统自我保护和调节的重要方式。总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演替引发了植被退化、土壤性质改变、啮齿类肆虐等,同时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草地退化更为严重,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减弱。任其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强烈的胁迫作用。因此,如何对退化草地进行改良恢复治理

28、,使生态系统尽快从“病态”走向“健康”的良性循环就显得尤为重要。5 改良和恢复对于退化草地,不能完全不利用,关键是在开发中求治理,开发和治理并重。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恢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多年来,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总结,提出了多种草地改良恢复的技术手段:5.1围栏封育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因而围栏封育便是遏制草地退化的最重要环节。解除放牧压力,使草地自然恢复,作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措施得到广泛应用。围栏封育对轻度、215中度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是非常有效的2,6。沈景林等曾对高寒草地试行围栏封育,结果产草量增加 62.50%132.

29、0%,优良牧草比重增加 20.74%39.85%,而杂毒草数量和比例则明显下降22,35。-6-5.2松耙、耕作、补播、施肥等耙土和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为植物生长创造好的条件;补播与施肥使优质禾草220和莎草加速演替恢复6。有学者对“黑土滩”曾经分别采用翻耕和补播进行改良,试验第 2年翻耕地鲜草产量达 6289.5kg/hm2,补播地鲜草产量 1791kg/hm22。沈景林等研究表明,施肥使可食牧草产量增加 45.9%191.1%35。这些措施已被证实不仅增加了植物物种盖度、丰富度、优良牧草比例、有效土壤养分,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加速了退化草地的改良恢复。2255.3啮齿类和毒杂草的控制

30、啮齿类动物的控制,是防止草地退化的必然手段9。鼠类通过摄食、挖掘等活动,以及食屑、粪便、鼠尸参与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但是,当啮齿类动物密度超过了其危害阈值(高原鼠兔密度超过 48 只/公顷和高原鼢鼠超过 4 只/公顷)开始造成草地退化时,就需要采取化学、生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9,36。很多地方草原灭鼠呈现出鼠越灭越多,仍未摆脱鼠类严重危害。非常有效的治理建议是有效控制鼠害种群230数量而不彻底根除,使其保持在维持食物链平衡的水平上,促进草地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对于毒杂草的控制,使用混合除草剂(80%的甲黄隆与 20%的阔叶净)具有良好的效果:禾草和莎草表现出旺盛

31、的生长力,毒杂草比例大幅度下降3。5.4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一方面可以减轻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缓解草地时空利用上不235240245250平衡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获得较高的牧草产量,这极大的激发了牧民的建设积极性。在极度退化草地上建设人工草地,在重度退化草地上建设半人工草地,同时结合其它治理措施都收到了良好的恢复效果3,6。要实现从草地极度退化到未退化的“良性循环”,就应该按照草地退化的不同程度,采取多种不同治理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有效治理。在极度退化草地上,建立人工草地,同时采用“深翻耕、播种、施肥、毒杂草和啮齿类的有效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将使极

32、度退化草地恢复到重度退化草地;在重度退化草地上,通过对啮齿类和毒杂草的控制、松耙、耕作、补播及施肥、建设半人工草地等,使重度退化草地恢复到中度退化草地;而减少放牧、毒杂草和鼠虫害控制、围栏、补播、施肥等,又使中度退化草地将恢复到轻度退化草地;最后采用减轻放牧和围栏等简单的干扰措施,将使轻度退化草地恢复到未退化状态(见图 1)。这些综合恢复的方法已经在青海省一些退化草地上呈现出可喜的成果3,6。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草地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全局性矛盾,还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草地良性发展的前提下,发展高效畜牧业,提高当

33、地经济水平,建立综合改良和恢复技术体系,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12,37。-7-建立人工草地+深耕+播种+施肥+鼠虫害和毒杂草的有效控制建立半人工草地+松耙+耕作+补播+施肥+鼠虫害和毒杂草的有效控制极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明确目标+科学管理+围栏+减少放牧+补播+施肥+毒杂草和鼠虫害的有效控制中度退化草地以法治草+科研支持轻度退化草地围栏+减少放牧原生草地图 1.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演替及可持续发展Fig. 1 Restoration succes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degraded alpine meadow eco

34、system onQinghai-Tibet Plateau2556 可持续发展对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是草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高寒草地生态研究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2606.1加大教育宣传和科技推广,科学合理的利用草地积极推广和普及草地管理和放牧的基础知识与实用技术,提高牧民的整体素质。加快牧民对草地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逐步发展,是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656.2明确恢复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恢复计划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植被结构功能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良性自我持

35、续发展是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三大目标12,38-39。依据明确的目标,因地制宜,制订科学的草地恢复计划,指导草地资源的建设、保护和利用,是防止草地退化的基础。6.3实行以法治草,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实行以法治草是保护、建设草地生态环境的根本。强化执法监管力度,让草地的管、建、270用同责、权、利相结合,使生态保护建立在法制化基础之上。同时,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破坏草地的行为。6.4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推动牧区经济结构调整高寒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转型的内涵,就是把传统的游牧模式转型为以舍饲半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新型畜牧业生产模式,完成由数量增长的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增长的集约型转变,275促进高寒草地畜

36、牧业的跨越式发展。集约化高效畜牧业的建立,可以极大地减轻草地放牧压力,为草地提供休生养息的机会。6.5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提高草地恢复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在高寒草地生态退化极为普遍而严重的当下, 现代畜牧业逐渐取代传统畜牧业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正是未来研究的新-8-280285290295300305310315320325330热点。因此,加强草原科技开发和研究迫在眉睫,尽快发展特色草地生态恢复的理论技术体系, 促进我国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 展望退化草地的治理和恢复是一个庞大、复杂、持久的系统工程。有关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及治

37、理对策的研究虽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还有许多方面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因此,应树立长期治理的思想准备,开发中求治理,开发和治理并重,并把工作重点放在综合治理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参考文献 (References)1 周华坤,赵新全,周立等.青藏高寒高寒草甸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研究J.草业学报,2005,14(3):31-40.2 马玉寿,郎百宁,王启基.黑土型退化草地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草业科学,1999,16(2):5-9.3 兰玉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地退化现状及治理对策J.青海草业,2004,13(1):27-30.4 周长江,陈前利,吴珊.草地退化研究刍议J.

38、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6):6-9.5 潘多锋.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的类型及等级划分标准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7.6 周华坤,周立,赵新全等.江河源区 黑土滩 型退化草场的形成过程与综合治理 J.生态学杂志,2003,22(5):51-55.7 贺有龙,周华坤,赵新全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J.草业与畜牧,2008,156(11):1-9.8 范青慈.青海省退化草地现状与治理途径J.青海草地,2000,9(1):22-24.9 孙飞达,龙瑞军,郭正刚,等.鼠类活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土壤环境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1,28(1):146-151.10 S

39、mith,A T, Foggin,J M. The Plateau Pika is a keystone species for biodiversity on the Tibetan PlateauJ.Animal Conversation, 1999, 1999(2): 235-240.11 龙瑞军,重世魁,胡自治.西部草地退化的原因分析与生态恢复措施探讨J.草原与草坪,2005,113(6):3-7.12 武 高 林 , 杜 国 祯 . 青 藏 高 原 退 化高 寒 草 地 生 态 系统 恢 复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探 讨 J. 自 然杂 志 ,2007,29(3):159-164.

40、13 Chapin F S, Matson P A, Mooney H A. Principl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EcologyM. New York;Springer-Verlag. 2002.14 田玉强,高琼,张智才,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711-721.15 师生波,李惠梅,王学英,等.青藏高原几种典型高山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1):40-46.16 Zhou H K, Zhao X Q, Tang Y H, et al. Alpine grassland

41、 degradation and its control in the soure region of the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ChinaJ. Grassland Science, 2005, 51(3): 191-203.17 Harris R B. Rangeland degrad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 review of its magnitude and causes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0, 2010(74): 1-12.18 何昌茂.面对新世纪,牧区畜牧业要大发展-关于加快发展我国草原畜牧业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草地,2000,2000(2):1-6.19 闫志坚,陈敏,安渊,等.大针茅+羊草退化草场改良技术的研究J.中国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