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75279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5.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七章药用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2,本章重点,药用植物病原及病害的诊断,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昆虫的构造、习性与病虫防治的关系,虫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原理,3,http:/,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现状,病虫害及其防治,是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最为薄弱和关键的环节.,种类繁多,管理粗放,4,5,第一节药用植物的病害,6,主要内容,6.1.1 药用植物病害的症状6.1.2 药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6.1.3 药用植物病害的诊断6.1.4 药用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7,病害:植物在栽培生产或中药材贮藏过程中,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正常新陈代谢遭到破坏和干

2、扰,从生理机能到形态构造上发生一系列反常的病变现象。病原:植物致病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如干旱、洪涝、严寒等不利的环境因素或营养失衡等所致的病害,没有传染性,也称为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侵入植物体所致的病害,具有传染性,也称为寄生性病害。病原生物:在侵染性病害中,致病的寄生物(简称病原物),-真菌、细菌-病原菌寄主植物:被侵染的药用植物(简称寄主)。,8,6.1.1 药用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药用植物染病后,内部生理活动和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病变现象.包括病状和病症.病状:药用植物染病后所表现出的反常状态病症:病原物在药用

3、植物发病部位所形成的特征性结构,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9,人参褐斑病,10,龙胆草斑枯病,11,天麻的根腐病,12,白术白绢病,13,杨梅的癌肿病,14,6.1.2 药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一)非侵染性病原 非侵染性病原主要是指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由此而引起的病害称生理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二)侵染性病原药用植物的侵染性病原是病原生物。,15,6.1.2.1 非侵染性病原,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大气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或冻害;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湿度的过多与过少

4、,如旱、涝灾害;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光照、养分)。,肥料元素供应过多或不足,如营养失调症或缺素症;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药与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16,6.1.2.2 侵染性病原,1病原真菌 2病原细菌 3病原病毒、类菌原体 4寄生线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原生物,17,6.1.3 药用植物病害的诊断,6.1.3.1 诊断的程序 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诊断的程序一般包括(1)症状的识别与描述;(2)调查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3)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4)专项检测;(5)逐步排除法得出适当结论。6.1.3.2 植物病害诊断要点 区分是属于

5、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18,6.1.3.3 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大体上可考虑是非浸染性病害。除了植物遗传性疾病之外,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素所致。不良的环境因素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从发病范围、病害特点和病史几方面来分析。,19,6.1.3.4 侵染性病害的诊断,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20,6.1.3.5 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6、),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如侵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鉴定则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21,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22,6.1.3.5.1 真菌性病害,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生出子实体来

7、。区分这些子实体是真正病原真菌的子实体,还是次生或腐生真菌的子实体,较为可靠的方法是从新鲜病斑的边缘作镜检或分离。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鉴定,尤其是接种后看是否发生同样病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一项。,23,病原真菌,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24,多生活在水中,潮湿环境有利于其生长繁殖。与病害关系最大的是卵菌纲,病害常呈叶斑、猝倒、腐烂等症状。腐霉菌-猝倒病,疫霉菌-疫病,霜霉菌-霜霉病,白锈菌-白锈病。,鞭毛菌亚

8、门(Mastigomycotina),25,牡丹疫病,26,人参疫病,27,延胡索(元胡)霜霉病,28,马齿苋白锈病,29,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广泛分布于土壤和粪肥及其他无生命的有机物上,多能引起药用植物贮藏器官的霉烂。毛霉菌常引起药用植物产品贮藏期的腐烂,根霉菌能引起人参、百合、芍药等腐烂。,30,该亚门真菌为陆生的寄生真菌.与药用植物病害关系密切,有的能引起各种缩叶病、丛枝病及果实病害等,曲霉菌和青霉菌-贮藏药材腐烂;白粉菌-白粉病,核盘菌-菌核病。,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31,桃缩叶病,32,人参菌核病,33,该亚门为最高等的寄生或腐生真菌。黑粉菌-

9、禾本科和石竹科的黑粉病;锈菌-锈病,病症多呈锈黄色粉堆。,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34,薏苡黑粉病,35,延胡索锈病,36,菊芋锈病,37,该亚门含有大量的药用植物病原菌,约占药用植物病原真菌的半数左右,能危害药用植物的所有器官,引起局部坏死、腐烂、畸形及萎蔫等症状。斑枯病;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褐斑病;叶斑病;腐烂病、立枯病;白绢病或叶枯病。,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38,槟榔炭疽病,39,白术铁叶病,白术根腐病,40,人参斑枯病,41,三七根腐病,三七黑斑病,42,三七立枯病,人参锈腐病,43,数量和危害性较小,细菌性病害多为急性坏死病初期有水

10、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 菌脓外溢,(从病部溢出黏液),细菌性腐烂常散 发出特殊的腐败臭味 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病害的特 征,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切片镜检有无喷菌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用选择性培养基来分离细菌挑选出来再用于过敏反应的测定和接种也是很常用的方法。,6.1.3.5.2 细菌性病害,44,天麻的根腐病,45,百合细菌性软腐病,46,寄生性强、致病力大、传染性高,能改变寄主的正常代谢途径,使寄主细胞内合成的核蛋白变为病毒的核蛋白,受害植株表现出系统性病变。常见症状:花叶,黄化,卷叶,缩顶,丛枝矮化,畸形。无病征,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粒体和内含体

11、。采取病株叶片用汁液摩擦接种或用蚜虫传毒接种可引起发病;用病汁液摩擦接种在指示植物或鉴别寄主上可见到特殊症状出现。类菌原体:过去认为是病毒引起的黄化、丛枝、皱缩等症状的病毒病,它们的病原体并不是病毒,而是类似菌原体的生物.独特症状是丛枝、花色变绿等,,6.1.3.5.3 病原病毒、类菌原体,47,太子参花叶病,48,泡桐的丛枝病,49,龙眼丛枝病,50,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的病状有:虫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已发现的线虫危害:危害根部、形成根结的根结线虫,危害根部,形成丛根、地上部黄化的

12、胞囊线虫;危害地下根茎、鳞茎等的茎线虫,导致药用植物矮化的矮化线虫;引起根部损伤的根腐线虫、针线虫等。,6.1.3.5.4 寄生线虫,51,三七根结线虫病,52,在患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本身缺少足够的叶绿素,或某些器官退化不能自养,必须寄生在其他植物上,从而导致对其他植物的危害。最重要的是桑寄生科、旋花科和列当科。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影响主要是抑制寄主的生长,草本植物受害后生长矮小、黄化、开花减少、落果或不结果,严重时全株枯死。,6.1.3.5.5 寄生性种子植物,53,54,55,56,6.1.4.1 病害的的侵染过程及其流行条件6.1.4.1.1病害的

13、侵染过程 病程: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寄主出现症状的过程称为侵染过程。(1)侵入期。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一段时间,称为侵入期。(2)潜育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病害症状为止称为潜育期。(3)发病期。从寄主出现症状到症状停止发展称为发病期。,6.1.4 药用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57,6.1.4.1.2 病原物入侵的途径,真菌从伤口、自然孔口和表皮直接穿透侵入,细菌主要是通过植物表面的溢泌水的回收,靠鞭毛 的游动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病毒靠机械擦伤或昆虫口器为媒介,只能从伤口侵入,并且立即与寄主细胞质直接接触。线虫多从伤口或裂口侵入。寄生性种子植物都

14、是直接侵入。,58,6.1.4.1.3 环境条件对侵入期的影响,湿度和温度影响最大。对寄主而言,环境湿度大-植物抗病能力下降,有利于病原物的侵入。对病原物而言,湿度越高-对侵入越有利,水滴的存在是病原物侵入的重要条件;适宜的温度-促进孢子的萌发,缩短侵入所需时间。,59,病害流行:在一定地区或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普遍而严重的病害侵染性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是:大量感病寄主的存在;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大量积累;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6.1.4.1.4病害的流行及其条件,60,6.1.4.2 病害的侵染循环,病株或残体种子及无性繁殖材料 土壤和肥料,风、雨、虫、人,风、雨、虫、人,风、雨、虫、人,

15、典型病程,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周而复始的过程。,61,第二节药用植物的虫害,62,主要内容,6.2.1 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6.2.2 昆虫的繁殖和发育6.2.3 昆虫的生活习性6.2.4 虫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63,6.2.1 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应用,口器不同类型:咀嚼式口器,可用胃毒剂和触杀剂防治,刺吸式、虹吸式口器,可选用触杀剂或内吸杀虫剂胸、腹部气门入口-熏蒸杀虫剂的有毒气体体壁:在杀虫药剂中常加入对脂肪和蜡质有溶解作用的溶剂 卵:掌握害虫的产卵类型、产卵地点,64,6.2.2 昆虫的繁殖和发育应用,昆虫的龄期进食量随龄期增长急剧增加,危害严重。低

16、龄幼虫-体小幼嫩,食量小,抗药性差高龄幼虫-食量大,危害重,抗药力强,防治害虫必须在低龄时进行。了解害虫的生活史、抓住害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65,6.2.3 昆虫的生活习性,(一)食性: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二)趋性:某些外来的刺激使昆虫发生一种不可抑制的行为(三)假死性 在防治上常利用假死性将其震落捕杀(四)休眠利用害虫休眠习性,开展冬季防治害虫,Page 66,小结,67,本节内容到此结束!,68,6.2.4 虫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一)气候因子:温度与湿度(二)土壤因子:物理结构、酸碱度、通气性和温度、湿度(三)生物因子:食物

17、和天敌(四)人为因子:各种栽培技术措施,组织防治工作,69,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气候因子包括温度temperature、湿度humidity、降水precipitation、光、气流airflow、气压air pressure等。对昆虫影响较大的是温度和湿度。(一)温度(含外来热ab-extra hot和内生热endogenesis hot)1、昆虫对温度的一般反应(5个温区)(1)致死高温区Cause dead hight temperature region(2)亚致死高温区Sub-Cause dead hight temperature region(3)适温区 fit tempera

18、ture region(4)亚致死低温区Sub-Cause dead low temperature region(5)致死低温区 Cause dead low temperature region2、温度与昆虫发育的线性(linearity)关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昆虫的发育速率和温度成正比(direct ratio)。,70,2、温度与昆虫发育的线性关系(1)有效积温法则(Law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accumulation):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温度是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有效温度积累值称为有效积温。K=N(T-C)或N=K/(T-C)式中:K为有效

19、积温,为一常数(constant),N为发育历期;T为观测温度;C为发育起点(jumping-off point)温度,(T-C)就是逐日的有效温度。也可以用发育速度V换算:V=(T-C)/K或T=C+KV在统计学常用“最小二乘法”,根据不同温度下发育速度的观测值求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值。,71,推测(confer)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的世代数。预测(forecast)发生期。控制昆虫的发育进度(schedule)。预测害虫的地理分布(geography distributing)。3、温度对昆虫其他方面的影响温度对昆虫的生殖(procreation)、寿命life、活动等方面也有影响。,

20、72,(二)湿度Humidity1、湿度对昆虫的生态学意义 降水和湿度的影响一般主要不在于加速或延缓昆虫的发育,而在于制约(restrict)昆虫种群的数量。2、降水对昆虫的影响 降水除了可改变大气或土壤的湿度而影响昆虫外,还对昆虫有直接的机械杀伤作用,尤其是对个体小的一些昆虫。Aphis,ants,mites.3、湿度对昆虫温度的影响 主要影响虫体水分的蒸发和虫体的含水量,其次是影响虫体的体温和代谢速度,从而影响昆虫的成活率、生殖力和发育速度。,73,(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不同的温湿度组合对昆虫的孵化率、幼虫死亡率、蛹的羽化率和成虫产卵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一种昆虫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

21、因湿度条件而转移;反之。适宜的湿度范围也因温度条件而转移。这种温湿度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常以温湿度系数或气候图来表示。1、温湿度系数及其应用什么是温湿度系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相对湿度与平均温度的比值,或降水量与有效积温的比值称为温湿度系数。Q=RH/T或Q=M/(T-C)式中:Q为温湿度系数,RH为平均相对湿度,T为平均温度,M为降水量,(T-C)为有效积温。,74,温湿度系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的应用根据1年或数年中各月温湿度组合,可以制成气候图,借以研究温湿度对昆虫数量和地理分布的影响。(四)光对昆虫的作用action

22、 of light to the insect光可以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生殖、存在、活动、取食和迁飞。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昆虫的活动和行为,协调昆虫的生活周期(life cycle)。(五)风对昆虫的作用action of wind to the insect风主要影响昆虫的活动,特别是昆虫的扩散(diffusing)迁移(moving)影响较大.,75,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一切有生命活动的生物,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食物因子food factor1、昆虫的食性和食性分化(feed differentiation)食性(feeding habit

23、s)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对食物形成一定的选择性即食性。食性的分类feeding habits classification(1)、按取食的食物性质分为:植食性phytophagous、肉食性carnivorous、腐食性saprophagous和杂食性omnivorous等类型。(2)、按取食的范围的广狭分为:单食性monophagous、寡食性oligophagous和多食性polyphagous。,76,2、食物对昆虫的影响各种昆虫不但食物分化的程度不同,而且不同食物对生长发育速度、成活率、生殖率都会发生影响。3、植物抗虫性(plant resistance to pest)是指同种植

24、物在某种害虫为害较严重的情况下,有些品种(breed)或植株能避免受害、耐害或虽受害而有补偿能力(repaire ability)的特性。植物的抗虫性可表现为:(1)选择性nonpreference(2)抗生性antibiosis(3)耐害性tolerance,77,(二)天敌因子natural enemy factor1、昆虫的致病微生物cause insect disease microbe(1)昆虫病原真菌fungi(2)昆虫病原细菌bacillus(3)昆虫病原病毒virus2、食虫动物 animal of feeding insects昆虫的动物天敌可分为捕食性predacity和寄

25、生性autoeciousness两类。,78,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大约有98以上的昆虫种类都与土壤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土壤温度、湿度、理化性质、机械组成和土壤生物都会对昆虫产生影响。(一)、土壤温度土温主要影响土中生活昆虫的生长发育和栖息活动。(二)、土壤湿度土壤的干湿程度影响着土壤昆虫的分布和为害。(三)、土壤化学特性和结构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影响一些昆虫的分布。而土壤结构主要影响昆虫分布的种类和昆虫在土壤中的活动。,79,第三节病虫害的综合防治,80,主要内容,6.3.1 药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6.3.2 药用植物病害防治原理6.3.3 药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81,6.3.1

26、药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一)道地药材和病虫害发生的关系(二)害虫种类复杂、单食性和寡食性害虫相对较多(三)药用植物地下部病害和地下害虫危害严重(四)无性繁殖材料是病虫害初侵染的重要来源(五)特殊栽培技术易致病害,82,6.3.2 药用植物病害防治原理,植物病害防治就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从而减少植物因病害流行而蒙受的损害。从主要流行学效应来看,各种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不外乎通过减少初始菌量(x0)、降低流行速度(r)或者同时作用于两者来阻滞病害流行。,83,防治病害按照其作用

27、原理,通常分为 回避(avoidance)、杜绝(exclusion)、铲除(eradication)、保护(protection)、抵抗(resistance)和治疗(therapy)。每个防治途径又发展出许多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分属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不同领域。,84,6.3.3 药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综合防治就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的方法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手段,把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

28、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85,6.3.3.1植物检疫,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又称为法规防治,是依据国家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处理、防治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人为传播进、出境并进一步扩散蔓延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其目的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是其强制性和预防性。,86,6.3.3.2 农业防治,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深耕细作 保持田园清洁利用植物抗性,选育抗病、虫品种使用无病繁殖材料其他农业措施(1)调节播种期。(2)合理施肥。,87,6.3.3.3 生物防治,1以虫治虫 2微生物治虫 3抗生素和交叉保护作用在防治病害上的应用 4性诱剂

29、防治害虫(1)诱捕法。(2)迷向法。,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发生、繁殖或减轻其危害的方法。一般指利用有害生物的寄生性、捕食性和病原性天敌来消灭有害生物。优点:对有害生物选择性强,毒性大;对高等动物毒性小,对环境污染小,88,(一)生物防治的机制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不利作用主要有抗菌作用、溶菌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等。有益微生物产生抗菌物质,抑制或杀死病原菌,这称为抗菌作用。例如,绿色木霉产生胶霉毒素和绿色菌素两种抗菌素,拮抗立枯丝核菌等多种病原菌。有些抗菌物质己可以人工提取并作为农用抗菌素定型生产,我国研制的井冈霉素是吸水放线茵井冈变种产生

30、的葡糖苷类化合物,已广泛用于防治稻、麦纹枯病,89,(二)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有两类基本措施其一是大量引进外源拮抗菌,其二是调节环境条件,使已有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增长并表现拮抗活性。我国通过亚硝酸诱变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弱毒突变株系N11和N14,黄瓜花叶病毒弱毒株系S52,将弱毒株系用加压喷雾法接种辣椒和番茄幼苗,可诱导交互保护作用,已用于病毒病害的田间防治。,90,水花生叶甲对水花生的控制作用,91,6.3.3.4 化学防治,优点是作用快、效果好、应用方便,经济效益高当前化学防治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关键措施,在面临病虫害大发生的紧急时刻,甚至是唯一有效的措施缺点易产生抗药性,同

31、时杀伤天敌,往往造成害虫猖獗;有机农药毒性较大,有残毒,能污染环境,影响人畜健康,92,(一)防治病害的农药种类和剂型,用于病害防治的农药主要有杀菌剂和杀线虫剂。杀菌剂对真菌或细菌有抑菌、杀菌或钝化其有毒代谢产物等作用。有些农用抗菌素,例如四环素还能防治类菌原体病害。,93,1、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按照杀菌剂防治病害的作用方式,可区分为保护性、治疗性和铲除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原菌侵入前施用,可保护植物,阻止病原菌侵入。治疗性杀菌剂能进入植物组织内部,抑制或杀死已经侵入的病原菌,使植物病情减轻或恢复健康。铲除性杀菌剂对病原菌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可通过直接触杀、熏蒸或渗透植物表皮而发挥作用。铲除

32、剂能引起严重的植物药害,常于休眠期使用。内吸杀菌剂兼具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能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运输传导,有的可上行(由根部向茎叶)和下行(由茎叶向根部)输导。杀菌剂品种不同,能有效防治的病害范围也不相同。有的品种有很强的专化性,只对特定类群的病原真菌有效称为专化性杀菌剂;有些则杀菌范围很广,对分类地位不同的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效,称为广谱杀菌剂。,94,2、杀菌剂的化学类型1885年米拉德(Millardelt)发明了第一个无机保护性杀菌剂波尔多液。此后人们主要使用含重金属(铜、汞等)和硫的无机杀菌剂。本世纪30年代出现了有机合成杀菌剂,60年代起又开始使用高效内吸杀菌剂。现有杀菌剂品种化学成

33、分很复杂,主要有有机硫、有机磷、有机砷、取代苯类、有机杂环类以及抗菌素类杀菌剂。,95,杀线虫剂杀线虫剂对线虫有触杀或熏蒸作用。触杀是指药剂经体壁进入线虫体内产生毒害作用熏蒸是指药剂以气体状态经呼吸系统进入线虫体内而发挥药效。有些杀线虫剂还兼具杀菌杀虫(昆虫)作用,96,3.农药有关概念农药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称为药效,对人畜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在施用农药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副产品和环境残留毒物对人畜的毒害作用称为残留毒性或残毒。为达到病害化学防治的目的,要求研制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和杀线虫剂。未经加工的叫做原药,原药中含有的具杀菌、杀虫等作用的活性成分,称为有效成分。加工后的

34、农药叫制剂,制剂的形态称为剂型。通常制剂的名称包括有效成分含量、农药名称和制剂名称等三部分。例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即指明农药名称为代森锰锌,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含量70。病害防治常用剂型有乳油、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颗粒刘等。其它较少用的有粉剂、悬浮剂(胶悬剂)、水剂、烟雾剂等。,97,(二)施药方法,杀菌剂与杀线虫剂的主要施药方法有以下几种:1喷雾法利用喷雾器械将药液雾化后均匀喷在植物和有害生物表面,按用液量不同又分为常量喷雾(雾点直径100200m)和低容量喷雾(雾滴直径50100m)。常量喷雾所用药液浓度较低,用液量较多;低容量喷雾所用药液浓度较高,用量较少(为常量喷雾的

35、110120),工效高,但雾滴易受风力吹送飘移。2喷粉法利用喷粉器械喷撤粉剂的方法称为喷粉法。该法工作效率高,不受水源限制,适用于大面积防治。缺点是耗药量大,易受风的影响,散布不易均匀,粉剂在茎叶上粘着性差。,98,3种子处理常用的有拌种法、浸种法、闷种法和应用种衣剂。种子处理可以防治种传病害,并保护种苗免受土壤中病原物侵染,用内吸剂处理种子还可防治地上部病害和害虫。拌种剂(粉剂)和可湿性粉剂用于干拌法拌种乳剂和水剂等液体药剂可用湿拌法,即加水稀释后,喷布在干种子上,拌和均匀。浸种法是用药液浸泡种子。闷种法是用少量药液喷拌种子后堆闷一段时间再播种。利用种衣剂为种子包衣,杀菌剂可缓慢释放,有效期

36、延长。,99,4土壤处理在播种前将药剂施于土壤中,主要防治植物根病。深层施药是施药后再深翻或用器械直接将药剂施于较深土层。撒施法是将杀菌剂的颗粒剂或毒土直接撒在植株根部周围。毒土是将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剂或粉剂与具有一定湿度的细土按一定比例混匀制成的。撒施法施药后应灌水,以便药剂渗滤到土壤中。泼浇法是将杀菌剂加水稀释后泼浇于植株基部。,100,5.熏蒸法用熏蒸剂的有毒气体在密闭或半密闭设施中,杀灭害虫或病原物的方法。有的熏蒸剂还可用于土壤熏蒸,即用土壤注射器或土壤消毒机将液态熏蒸剂注入土壤内,在土壤中成气体扩散。土壤熏蒸后需按规定等待一段较长时间,待药剂充分散发后才能播种,否则易产生药害。6烟

37、雾法指利用烟剂或雾剂防治病害的方法。烟剂系农药的固体微粒(直径0.0010.1m)分散在空气中起作用,雾剂系农药的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起作用。施药时用物理加热法或化学加热法引燃烟雾剂。烟雾法施药扩散能力强,只在密闭的温室、塑料大棚和隐蔽的森林中应用。,101,(三)合理使用农药,任何农药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应做到对“症”下药。要科学地确定用药量、施药时期、施药次数和间隔天数。提倡合理混用农药,作到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对象,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费用。药剂使用不当,可使植物受到损害,这称为药害。在施药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急性药害,在较长时间后出现慢性药害。长期连续使用单一杀剂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

38、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农药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或口腔进入人体,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严格遵守农药的允许残留标准和安全使用间隔期。,102,6.3.3.5 物理防治热处理法温汤浸种热蒸汽特殊颜色和物理性质的塑料薄膜利用趋性,光电声等诱杀人工捕杀6.3.3.6 植物性农药的研究和利用,103,人工捕虫,104,参考网站,http:/农作物病虫害知识 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http:/202.196.80.249/jpkc/zbzhangmeng/园艺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网站http:/202.196.80.249/jpkc/yxmencourse/scVideo.aspx园林植物昆虫学网站,Page 105,小结,106,本节内容到此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