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十八大热点解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76783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考十八大热点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考十八大热点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考十八大热点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考十八大热点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考十八大热点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考十八大热点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考十八大热点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年国考十八大热点解析 目录 主题一 科学发展观(总体维度) . 1 主题二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维度) . 5 主题三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维度) . 7 主题四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维度) . 8 主题五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维度) . 9 主题六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维度) . 12 主题一 科学发展观(总体维度)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科学发展观的最新表述(四个更加自觉

2、)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

3、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

4、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 科学发展十年成就 我国经济总量( 2011年GDP是471564亿元 同比增长9.2% )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 问题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

5、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

6、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申论命题点 以十年成就和问题为素材,直接考察科学发展观。如2009年国考真题、2012年国考副省级真题。 . 坚持科学发展的八个必须坚持 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

7、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已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8、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

9、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 三个没有变 .

10、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 小康社会建设新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11、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 小康社会建设新目标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

12、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 申论命题点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 文化软实力 . 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政府职责) .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体功能区) 主题二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维度) . 经济发展的五个更

13、多依靠 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 新四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

14、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加

15、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

16、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 申论命题点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主题三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维度) .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7、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

18、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申论命题点 服务型政府: . 科学决策 . 问责制 . 信息公开 . 公信力 主题四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维度) . 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作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

19、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20、,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

21、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 申论命题点: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基本逻辑) 目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主题五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维度) . 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

22、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四个“加快形成”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 教育

23、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

24、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调节收入分配)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

25、分配调节机制。 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

26、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 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7、,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申论命题点 公共服务(考察改善民生的各个方面) 社会管理 C:UserszhongjunDesktopuntitled.png国家

28、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主题六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维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

29、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

30、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

31、、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 申论命题点 主体功能区 垃圾治理 能源及新能源开发 C:UserszhongjunDesktopuntitled.png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