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78249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彩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光彩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光彩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光彩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光彩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彩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彩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光彩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马立农,198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1993年开始创业,现任孝义驿马乡榆树坪煤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十几年的创业历程让这位出身于农村的企业家深深地感觉到企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靠的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当地百姓的支持和关怀。所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谋福利是民营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年来,在孝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工商联的积极倡导和悉心指导下,榆树坪煤业有限公司采取村企一体,项目带动,和谐发展的模式,和企业驻地牛王原村的百姓一起开拓创新、奋力进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昔日的贫困村一越成为了远近闻明的

2、小康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就该企业目前参与新农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今后规划向大会作一下具体汇报。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一、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力物力支持。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只有把企业作大作强,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牛王原村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毕竟这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那一天。所以像榆树坪这样的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循环经济理念,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尽可能地提高每一吨煤的经济效益。十几年来,该企业一直坚持技术改造,目前采取的国内先进的采掘技术,不仅为职工减轻了劳动强度,提供了更强的安全生产保证,而且大量地减少了生产开支,

3、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和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今年,榆树坪公司上缴税金可望突破千万大关。据估计,通过采用新技术,每月的生产开支要比三年前节约10多万元,生产效率要提高百分之三十。正是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才有足够的资本以工促农、以工补农,投身于牛王原村的新农村建设。二、项目带动、村企互动,使工业经济、农村经济融为一体、共同发展。榆树坪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也是牛王原村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十多年来,榆树坪“发展天天讲,效益年年上”,煤炭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随之的辅助企业、相关产业,也应运而生、不断壮大。牛王原村与榆树坪公司联手合作,合理规划,在产业结构布局、配套设施建设、村镇发展规划做到统筹兼顾,

4、互动发展。近年来,牛王原村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建设起了洗煤厂、货运场、水泥厂、汽车运输队等一大批企业。这些企业在有效服务榆树坪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壮大村级经济的有力支撑。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为致富一方打牢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基础、是关键。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稳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榆树坪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吸取周边农村村民到企业打工就业,想方设法为村民拓宽致富增收渠道。目前,在企业就业的牛王原村周边的村民有6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而且企业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为工人们上齐、上足了工伤保险

5、、养老保险,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逢年过节,还为职工发放各种福利。此外,在牛王原村,每位村民都持有榆树坪公司的股份,每年定时分红。每股最低5000元,可分到25000元的股息。稳定的较高收入,成为农民建设新家园的信心和保证。 四、投巨资进行小城镇建设,把牛王原村打造为驿马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牛王原村因煤而兴,这就决定了现有的经济模式不是长久之计。经过马总和村委领导班子认真研究讨论,他们决定计划趁现在资金充裕之时,斥巨资按中心小城镇模式对牛王原进行改造,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商贸流通业,为以后产业转型创造条件。三年来,公司已投资了一千余万元用于公路建设,和村村通油路工程,极大

6、地改善了牛王原及周边农村的交通状况;投资了二十万元建了一所辐射周边农村的卫生院,有效地解决了村民看病难问题。此外打算先投资两千万元,建一所寄居制初中和一处小城镇居民住宅。还有商贸一条街,农贸市场,大酒店等也正在规划中。今年牛王原村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大手笔,就是用37万收购了原乡供销社,再计划投资两百余万元进行翻新扩建, 一共两层,一层商贸,二层住宅,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将来把它发展为一个中心闹市区。总之,马立农和榆树坪煤业有限公司决心将不遗余力地把企业驻地村牛王原建设成为驿马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小城镇。五、安置矿区居民,关爱群众,极力恢复生态,促进村企和谐发展。煤矿企业的生产不可避免地要破

7、坏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马力农认为既然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了企业,发展了自己,就应该拿出相当的一部分利润来给乡亲们作补偿,这是企业和企业家的良心和责任。据了解,榆树坪公司这两年要投资两亿元,建一座住宅楼,妥善安置煤矿沉陷区居民。工程在今年四月已开工,建成后楼房共有二十四层,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报答村委和群众对公司的支持和厚爱,企业每年至少要拿出五百余万元,给驻地村和周边村提供生活补贴,每年给牛王原村发四次福利,每人每次按人头发放几袋面,10斤油,三斤猪肉,另外给村内的伤、病、残、生活困难群众和6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补助3000元。针对驿马人畜吃水难问题,公司投资400余万元打了两口700米

8、深井,让山区老百姓吃上了自来水。为美化环境、恢复生态,公司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绿化荒山,目前已有300平方公里披上了绿装。可以说现在的榆树坪和牛王原村正走在共兴共荣、和谐发展之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一场广泛深刻和重大的经济与社会变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榆树坪煤业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马力农表示今后将立足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大帮扶力度,探索更多更好的村企合作,共建新农村之路。我们相信

9、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文明富裕,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牛王原村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李学坤,男,汉族,1957年6月7日出生,中专文化程度,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11月任耿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耿庄行政村位于高庄镇东北5公里处,位置偏僻,3686亩耕地, 2515口人,其中党员 41名 。一、抓党支部建设,增强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干部”,李学坤同志深刻认识到这一道理。在工作中,始终把党支部的建设作为工作的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该同志自200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讲原则,有魄力,把耿庄村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

10、,要求党支部一班人全力维护好班子的团结,注意维护集体的权威,一件事情在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之前,从来不轻易表态,而经集体讨论后,一律按照集体的决定向群众做宣传,一个口径,一个调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子成员间和谐,战斗力明显增强,成了一支团结、奋进的村干部队伍。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是稳定民心、凝聚人心的关键因素,李学坤同志在这方面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他从村财务管理入手,严肃纪律,严格制度,制定了耿庄村财务管理办法,把过去村的帐目重新进行梳理、卡死,规定村里的每一笔开支都必须经过村民议事会代表讨论通过,杜绝了以前“收入装入自己口袋,开支报销到村集体”的现象,理顺了村级财务。李学坤同志十分注重党员队伍建设

11、,坚持在每年年初、“七一”以及年终组织全村党员集中学习,听取老党员对全村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及对村班子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村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他也十分注重后继干部的培养与选拔,积极的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年青人的情况,从大学生、高中生、退伍军人、外出打工人员、下岗职工中积极发展新党员,培养选拔村干部,给他们施压力,让他们挑重担,每年发展1-2名新党员,吸收新鲜血液,壮大党员队伍,逐步培养一大批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年轻力量,群众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二、抓实事办好事,凝聚民心致富百姓李学坤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种植业、主攻畜牧业,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

12、产业化经营。2007年以前,该村经济还是依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为主,农闲时,大部分人多出外打工,生活水平停留在“有饭吃、没钱花”的水平上,集体经济空壳,无力发展公益事业。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子也没少动脑筋、找出路,由于缺乏信息,不了解市场,虽几经尝试,都没能成功。如何甩掉贫穷这顶帽子,给群众找对一条致富路,一直困挠着李学坤。2007年他北上德州、河北,南下上海等地,考察市场,发现人们对肉质好、瘦肉率高的生猪需求量非常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参观德州、河北等地的养猪场,看到养品种猪的效益非常高。于是就多方筹集资金,克服种种困难,投资50万元,建起了种猪养殖厂,由于卫生防疫跟不上,当年就受

13、到了挫折。然而他不轻言放弃,不向困难低头,通过学习别人先进养殖经验,刻苦钻研养殖知识,四处登门拜访,多次去泰安等地向有关专家求教。在此基础上,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迈开了养殖步伐,养殖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2009年李学坤成立学坤养猪合作社,采取基地+农户+公司运作方式,扩大建立养殖基地,优惠向群众提供种源,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在周边村庄发展养殖户,已累计在白虎集发展养殖大户12户,猪存栏量360头,带动养殖户20户,养猪200余头,绝大多数养殖户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10年初,耿庄村被确定为高庄镇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村党支部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将新农村建设与创

14、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因地制宜兴产业、大刀阔斧抓基础。通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提出了“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发展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由此拉开了耿庄新村建设的帷幕。 “既然搞了,就一定要搞好搞出特点搞出成效,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新村建设带来的好处。”支部书记李学坤告诉记者说,耿庄村以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为前提,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为目标,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集聚多方投入为手段,采取分类指导、稳妥推进的方法,全面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采取“特色农业型、乡村旅游型、生态家园型”三种模式稳步推进。村落体系采用 “新型社区普通农民集居点”两级结构,引导农民建设具有现代功能、体现特色

15、、方便生产生活的农村新民居。“新农村很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这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学坤说。为了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耿庄村人已经开始在项目投资强度上作文章,尽量让节省土地、产出更高的好项目优先落地、健康发展。目前,又一批环保、低碳、节能的好项目、新项目拟在耿庄村落户。按照规划,再过半年时间,耿庄新村建设将初见成效。建成后,新村总占地面积158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多层住宅32栋,小区内养老院、学校、托儿所、卫生室、物业、超市等相关设施一应俱全。可节约土地1000余亩,能够提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住宅,大大改善群

16、众的居住条件。将成立两个公司,6个农民合作社,即新农村开发建设置业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加工公司,养牛、养羊、养猪、养鸭、蔬菜、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建成集生态旅游、养殖、种植、加工为一体,林业、木业、蔬菜等多业并举的新型生态社区,努力打造成菏泽市新农村建设典范,极大带动周边镇村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高庄镇乃至牡丹区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三、加强村综治网络体系建设,创新开展综治工作平安才能和谐,在李学坤的倡导下,耿庄村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村里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 “平安村” 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办公室,调整充实了治保委、调解委、普法小组、帮教小组和巡逻队等组织,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形成了

17、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创建任务进行了详细分工,把各项任务分解到人,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办法。每月召开一次创建工作例会,总结上月全村综合治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安全因素,研究改进措施和下月工作计划。 先后制订完善了平安村创建标准、治保委员会工作制度、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治安联防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而且全部上墙。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会议记录簿、治安情况记录簿等簿册,并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奖惩措施。村里还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小组,建立了社会热点问题预警机制,形成了健全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坚持每月认真排查2次,每月10日、20日向镇综治办报告排查调处情况。对各种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

18、早解决,避免了矛盾激化。注重夜间打更巡逻,村里成立20人为一组的夜间打更巡逻队伍,每10-15户划为一个治安联防组,每组由一名中心户户长负责夜间安全保卫任务,村民是物品摆放在街头巷尾,无需看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得到保证,取得了明显效果。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全省共有48.5万平方公里土地,8600万人口,是我国茧丝绸的发源地,曾为我国茧丝绸产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近年来,在原国家经贸委、商务部、国家茧丝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行业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茧丝绸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四川茧丝绸行业实际,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和契机,抓改革转机制,抓调

19、整谋发展。全省茧丝绸行业已初步实现了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一个重点丝绸工业生产基地、两个重点外贸龙头企业、三条优质蚕丝产业带”的产业大格局。蚕桑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四边桑”一统天下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变,全省小桑园、大行间作桑已经占全部蚕桑生产的70%,“四边桑”仅占30%。全行业产业聚集度得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现将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深化茧丝绸流通体制改革和实现区域性结构调整中所做的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 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基本情况四川是我国茧丝绸主产区之一,西部地区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基地,茧丝绸产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茧丝绸总量占

20、西部十省区的近70%。2002年全省生产一代杂交种305万张,出库284万张,发种297万张,生产蚕茧186万担,收购蚕茧145万担;生产丝类产品产量11600吨,生产丝织品4600多万米。全省现有蚕农300万户,栽桑面积折合约160万亩,全省现有与蚕农建立稳定关系的蚕丝产业化企业189个,蚕农栽桑养蚕常年收入约12亿元左右;丝绸工业企业256家,其中缫丝企业156家,生产规模61万绪,其中自动缫24万绪;绢纺企业3户,生产规模33600万锭;丝织企业46家,生产规模 17600台,其中无梭织机251台;练印染企业7户,生产能力15000万米,其中印染能力6000万米。2002年丝绸工业总产值

21、26亿多元,丝绸企业出口创汇3.22亿美元。今年以来,全省春蚕种出库77万张,实发春蚕种86万张,春茧生产2.7万吨,收购2.4万吨,同比减收0.4万吨,夏季蚕种出库64万张,发夏种71万张,夏季产茧2.1万吨,收购1.85万吨,同比减0.25万吨,正秋蚕种出库75万张,发种79张,晚秋出库 28.5万张。1-9月生产丝类产品9479吨,同比增加38.2%,生产丝织品3439万米,同比增加8.6%出口创汇20736万美元,同比减少 18%,生丝出口和坯绸出口约占全国的1/5。二、近年来推进茧丝绸区域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一) 积极推进蚕茧生产区域性结构调整,构建三条茧丝优质产业带我省蚕区面积大,

22、过去长期沿续广种薄收的养蚕方式,粗放式的经营形成了户户有桑,家家养蚕生产格局。1997年前全省共有129个县从事蚕桑生产,养蚕农户最多时达650万户。由于饲养分散,管理技术跟不上,造成蚕茧单产低、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经不起市场变化的冲击,到1997年时,全省茧丝绸生产跌入近二十年来的最低谷,全省蚕茧产量仅137万担,生丝生产仅7800多吨。同时,由于分散经营,养蚕技术无法长期稳定推广,造成蚕业基础脆弱,难以形成茧丝绸产业化体系。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十五茧丝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东桑西移”战略,为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省政府在组织对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全面调研时,确定由我委牵头

23、进行茧丝绸产业化专项调研。我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委领导的带队下,先后对全省茧丝绸主产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专项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省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实施规划方案。经各有关部门研究,省政府确定茧丝绸行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六大农业产业链之一。针对我省蚕桑生产的现状,我委提出了优势茧丝产区布局的原则:具有适宜建立茧丝产业带的最适生态条件,区域优势明显,光、热、水和土地资源适合发展茧丝生产,生产规模适度,蚕茧原料质量好,区域内以实现茧丝原料生产和加工的有机结合,原料生产和市场需求基本适应。按照优质茧丝产区布局的原则,我们和农业部门一道分析全省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确定以凉山为主的攀西茧

24、丝产业带、以南充、绵阳为主的川北茧丝产业带和以宜宾为主的川南茧丝产业带为我省重点发展的三条优质茧丝产业带。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凉山、南充、绵阳、宜宾四大产茧地区和中江、乐至两个主产县为主的生产格局,四区两县生产蚕茧约占全省的 3/4,蚕茧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得到了提高,并由此带动了全省的单产和质量的提高。在围绕建设优质茧丝产业带的工作的同时,我们在重点产区内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等基础工作,在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全省已经完成了蚕种的换代工作,为全面提升蚕茧单产和质量创造了基础条件。近年来,蚕茧单产不断提高,质量指标逐年上升,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2001年全省蚕茧单产为31公

25、斤/张,比1997年提高近10公斤/张。特别以凉山为代表的攀西茧丝产业带,其蚕茧产量已名列我省前茅,收购量已列居我省首位,蚕茧质量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受到各地用户的好评。(二) 进一步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建立产业化经营新机制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根据国务院的通知精神,省政府办公厅及时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全面部署我省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我委会同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物价局和省农业厅联合制定了四川省鲜茧收购资格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并由省农业厅和我委等有部门联合出台了四川省蚕种生产许可证管理

26、办法和四川省蚕种供应(经营)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在全面推进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思路,积极总结和推广“公司(工厂)+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模式。按照不同特色和适应区域分类,总结出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特点,适合攀西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的“宁南模式”;以科技为支撑,走规模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游仙模式”;以适应我省丘陵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乐至模式”以及以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和成都天友发展公司这类大型外贸企业为龙头,以企业自身的市场、资金、管理优势整合当地的蚕桑资源优势,形成“

27、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省除个别县(区)由于历史原因,企业未能实现改制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形成了“公司(过去的工厂一般已改制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产业化企业的形成,改变了过去行政性公司政企不分、行政区域分割的状况,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在蚕茧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大部分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技术服务、定向收购,与蚕农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了经济利益上的共同体,实现了既保护蚕农利益,又促进了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初步达到了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的目的。目前,我省共有六户茧丝绸企业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

28、化龙头企业。茧丝绸企业在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发展我省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积极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聚集度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后,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企业不断催生。同时也出现了一部分原有的国有茧丝绸产业化龙头企业解体,个别非主产区产业集约化程度下降的问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推进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的作用是关键。政府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应当发挥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寻求发展。省丝绸进出口公司过去以进出口贸易为主,1998年以来先后收购了绵阳、南充、内江等地的一批蚕茧公司和缫丝企业,形成了跨

29、地区的贸工农一体化企业集团,去年出口规模达到2.7亿多美元。成都天友发展集团公司通过收购德阳、绵阳等地的一批茧丝绸企业,形成了年产蚕茧15万担,生产厂丝近2000吨的生产规模,从而发展成为我省最大的茧丝绸生产企业。泸州市丝绸公司,过去是以行业管理为主的行政性公司。流通体制改革后,该公司首先自身实施改制。改制后,利用自身资金、管理的优势,先后收购了全市两县三区的全部茧丝绸企业,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该市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宜宾市高县丝绸公司改制后,将原来分散蚕茧公司、缫丝厂等企业重组成宜宾凯华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目前该公司蚕茧产量列全省县区第二,缫丝产量跃

30、居列全省第八,并已成为该县最大的利税大户。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与重组,我省茧丝绸企业的聚集度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显著加强,从而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四) 加强协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后,如何促进茧丝绸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十分重要。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三点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2001年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时,正值市州机构改革,各级政府十分支持茧丝绸工作,在实施各级丝绸公司政企分开的同时,各地均将原来从事丝绸行业管理的骨干吸收到经贸委内,在经贸委内设立茧丝办或处室,专门协调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

31、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强流通秩序治理。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后,流通秩序治理十分重要。近几年来,我省工商、质监和物价部门一直通力合作,出台政策支持企业重组发展。企业因兼并、收购等改制原因进行工商登记时,不另外重新办理缫丝生产许可证和蚕茧收购资格证,原证备案即可。同时坚决打击不法经营行为,对严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企业,暂停其蚕茧收购资格。对不时出现的“茧贩子”,按照现行管理规定,照章处罚,形成威慑。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茧丝绸产业在我省相当部分县区是当地农民增收、职工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骨干产业。近年来,我省在省属丝绸企业下放、国有丝绸企业兼并破产、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得到了国家各有关部门和省上的大力支

32、持,企业改制后的发展也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关心。目前,茧丝绸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六大农业产业链之一,丝绸工业是我省确定重点改造的五个老工业基地之一。这为今后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和发展政策环境。三、几点体会茧丝绸流通体制改革后,调整蚕桑生产区域结构布局,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应当按照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的精神,重点要抓好发挥市场在配置茧丝资源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在政府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蚕茧价格的机制,推动蚕桑生产的集约化,推动和完善以公司+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一) 推进改革是保证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后,原有蚕茧公司进行了改革重组,实现了政企分开。一批工业

33、企业进入了蚕茧流通领域,催生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企业,加快了国有茧丝绸企业的改革步伐。但是,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改革进程不一,我省仍有少量县级蚕茧公司改革不到位,企业内部困难重重,无力发展生产,对蚕农压级压价。个别改制后的企业也存在俏抢疲压的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只有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发挥市场在配置茧丝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以“公司+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从而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与蚕农的利益共同体。(二) 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推进茧丝绸产业化,必须加大发展成片桑园,限制和淘汰零星分散饲养数量,做到蚕桑基地集中化、生产经营集约化,提高产业的聚集度。要实现这一目标,龙头企

34、业是关键。龙头企业自身的发展,可以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成为集约化的大生产,可以带动种植、饲养、加工及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做到把养蚕技术推广落实到每户蚕农,可以真正建立起企业与蚕农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三) 规范流通秩序是基础长期来茧丝绸行业行情的不确定性,造成流通秩序较为混乱,行情见好时,各方面都争收蚕茧,行情疲软时,价格狂跌。流通秩序不规范,造成投资者无法实现预期效益,既影响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又影响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因此,建立规范的流通秩序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在保障投资者能获得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做到“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才能保证“公司+农户

35、”的蚕业产业化模式能够顺利推广。(四) 政策、法规是保障长期以来,茧丝绸行业计划色彩重,政企合一管理时间长,个别地方和企业缺乏法治观念,导致政策法规执行发生偏差。我省2001年、2002年先后在广元、自贡等地发生过无鲜茧收购资质企业骗取工商登记从事鲜茧收购和从省外引入蚕种未经检疫私自发种的情况。我委以及省蚕业管理总站依规定对当事人给予处罚,被处罚单位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引发司法纠纷。在当地政府和法院的支持下,按照国家现行法规和规章,维持处罚。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规范茧丝绸流通秩序,保护企业合法经营利益,政策法规必须到位。这是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的必备条

36、件。(五) 科技进步是支撑改革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环境,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我省尽管茧丝绸产量较大,但由于长期科技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缓慢,致使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与江浙相比差距较大,蚕茧单产较低,丝绸产品的档次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差。随着“东桑西移”步伐的加快,兄弟省区的发展步伐加大,对我省茧丝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压力。因此,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证行业持续发展。在推进茧丝绸产业化的进程中,我省蚕桑生产布局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茧丝绸产业化进程推进不一,传统蚕区中一部分蚕茧公司改制进程慢,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二是由于我省产品档次不高,过分依赖印度市场,受印度生丝反倾销案的影响,上半年全行业运行十分困难。我们将继续努力,紧紧抓住当前茧丝绸行情上升的时机,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借鉴兄弟省区的成功经验指导我省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优质茧丝基地步伐,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丝绸强国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