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洛克“建设妇女能力,促进农村发展”第三期项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洛克“建设妇女能力,促进农村发展”第三期项目.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温洛克“建设妇女能力,促进农村发展”第三期项目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社会性别分析与调整以云南省弥渡县蚕桑技术推广方式为例项 目 报 告项目承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项 目 负责人: 李 新 然 2005年7月昆明“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社会性别分析与调整以云南省弥渡县蚕桑技术推广方式为例”项目由云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项目小组承担。在弥渡县政府、农业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农民朋友的配合与支持下,旨在通过对当地蚕桑技术推广方式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增强科技推广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提高他们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社会性别敏感性,调整改进推广方式,提高推广效率,同时促进农村妇女能力建设与农村发展。一、项目背景和意
2、义社会性别理论分析认为,现行农业推广方式,基本上是一种无性别的或中性化的。它忽视了不同性别群体在技术推广中的特点差异和需求,例如,男、女两性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决定的知识背景方面的差异;在社区、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差异及由此决定的对外交往能力的差异;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上的差异;对技术需求和功能评价的差异;在工作中承担的风险差异;在技术推广中的受益差异等。从实际情况看,由于现行农业推广方式中这些社会性别盲点的存在,一方面使得作为农业生产主要劳动力的农村妇女,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男性少;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推广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与农业劳动力性别特点尤其是女性劳动力的特点及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不仅影响着新技
3、术的推广效率和农民增收,而且制约着农村妇女的能力建设与整个农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社会性别分析,找出推广培训对象和培训方式的选择与农业劳动力性别特点及需求之间的差距,认清农业推广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社会性别盲点的具体问题,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按照社会性别与发展的要求,对培训对象的选择和农技推广方式进行调整,使培训对象的性别结构与主要劳动力的性别结构更加吻合,培训方式更加适应劳动力的性别特点与发展要求,从而增加农业主要劳动力获得技术培训的机会,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并在推广中不断增强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蚕桑技术推广是近年来弥渡县政府和农业科技部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
4、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受到当地广大农民的认同和响应。本项目围绕和依托该县蚕桑技术推广工作,与当地农业推广部门的干部和科技人员紧密协作,通过学习和实践社会性别理论与方法,共同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增强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大家在包括蚕桑技术推广在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社会性别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套符合社会性别与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从推广组织者来看,有必要充分认识不同性别的农村社会成员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一定社会性别观念对科技推广与农村发展的影响,尤其需要注意一定社会性别观念对农民特别是农村女性成员的影响,从而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增强社会
5、性别的敏感性,主动学习应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对待农村政策和各项措施、行动,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女性成员的能力建设和全面发展。二、主要工作过程(一)选点及基本情况调查2004年8月中旬,项目组根据项目计划目标的要求,到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进行选点调查。主要通过与县政府、农业局领导以及德苴乡新和村干部、农民座谈,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点是农业和农村发展情况,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推广的社会性别分析与调整项目内容的要求,首先,确定了以蚕桑技术推广为实施该项目的载体,而不是原先考虑的优质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原因主要是优质水稻的种植技术与常规水稻的种植
6、技术没有太大的区别,即农民对该技术的掌握已经非常熟练,因此,对技术推广的依赖很小。而蚕桑生产则是一项新兴技术,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不仅过去没有接触过,而且该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和操作难度本身也很大。同时,发展蚕桑生产也是近年来当地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这为我们围绕技术推广项目进行社会性别分析提供了便利。其次,确定了项目合作单位和重点分析对象。德苴乡是全县蚕桑生产发展最快最多的乡镇,尤其是该乡的新和村委会最为突出。这不仅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同时,还因为该村拥有一个团结务实和勇于开拓的“两委”班子。项目合作单位是县农业局,重点是其下属部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该中心具体负
7、责包括蚕桑技术在内的大多数种植业的推广工作。在农业局领导的陪同下,项目组成员到了距县城60多公里的德苴乡新和村进行实地调查。与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干部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了解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了蚕桑生产的具体情况,并就该项目开展的目的、意义和相关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沟通,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另外,项目组还走访了该村部分农户,对栽桑养蚕和其他生产、生活情况做了初步的了解。(二)基期基点调查与分析在2004年8月选点调查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员于2005年1月又对项目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方式、对象情况及推广满意度等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大致包括与县农业局领导座谈、向农业推广人员了解情况和
8、入村入户调查三个部分。调查主要采取了参与性调查方法,同时结合传统社会调查方法进行,具体包括小组访谈、集体讨论、个人深入访谈、实地观察、文献调查、参与性制图、矩阵打分、问卷调查等。调查单位及范围涉及县政府、县农业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德苴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及该乡的新和、团山两个村委会。调查对象包括县、乡领导干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村、组干部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普通农民。根据项目要求,县农业局领导安排县农技推广中心的相关人员给我们做了进一步的介绍。通过对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和部分推广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项目组详细了解了全县的农业推广工作,特别是蚕桑技术推广的方式及进展情况,
9、并请他们做了性别分工图。在此基础上,项目组根据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的推荐,来到弥渡县德苴乡进行乡一级的调查。在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我们对当地的农业推广人员进行了访谈,了解了近几年来当地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及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并做了蚕桑生产的性别分工图和当地农民的季节性别分工图。最后,项目组深入到德苴乡的新和村和团山村两个村委会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小组访谈、个别访谈、季节历、分工图等参与性调查方法,了解农户对农业推广的实际需求和意见、建议。同时,发放问卷200份,请当地村委会干部协助完成。调查结束时,共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基本了反映多数农民对现有推广方式的看法。针对以上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在
10、与当地干部和科技人员讨论的基础之上,项目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初步认清了当地农村两性劳动力在不同季节及一天的不同时段的分工、蚕桑生产中的性别分工、农业推广中的男、女两性的参与情况,以及其各自的需求等问题,注意到推广人员与农户对推广工作及两性作用的不同认识。在此基础上,完成并提交了基期报告。(三)合作分析与培训2005年4月中旬,项目组成员第三次到达弥渡。在弥渡县农业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项目组组织当地十余名农科、农机、农经等推广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社会性别培训活动。主要活动内容包括:1共同分享了项目前期调查成果;2合作分析了目前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3找出男、女两性农民在学
11、习和运用科技成果方面的不同特点或表现;4共同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5认清男、女两性农民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分工;6明确形成上述差别的生理因素(先天的)与社会因素(非生理的、后天的);7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学习社会性别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包括性别、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社会化、社会性别机制化、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敏感、社会性别问题等);8讨论带有社会性别敏感的农业推广培训方案所应该包括的要素,以及制定培训方案的主要原则和相关建议;9推荐潘志华、姚文勇、白金美三名参加培训的推广人员组成监督小组,负责督促以上方案的制定和监督实施。另外,在农业局和德苴乡的配合和支持下,项目组成员第三
12、次来到新和村。一方面是向贫困农户捐献衣物239件,向5位(三女两男)贫困儿童捐助上学费用(每人160元/年,直到小学毕业。此次共捐款800元);另一方面是协助和支持村委会妇女之家建立图书室,首批我们共捐献科技及法律新书137册、VCD光盘11盒(套),以及“妇女之家”活动费300元。同时还与部分妇女共同讨论了图书室的使用和管理办法,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主要由广大农村妇女参与的科技文化活动。此次活动还受到了云南电视台记者和弥渡县广播电视局的关注。(四)巩固培训效果,协助制定新的推广方案2005年5月至6月,项目组认真总结和分析了前半阶段的工作,着重分析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以及我
13、们在项目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并与项目办公室和技术顾问进行了沟通,修改完善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同时不断与项目点的领导联系,寻求进一步实施项目的机会和时间(因为当地农忙和持续抗旱,没空接待我们)。6月下旬,项目组成员第四次到达弥渡。与农业推广中心十余名科技人员一道,在回顾总结上次培训内容及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社会性别概念和相关分析方法,明确了蚕桑技术推广中的两性分工以及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然后根据农业推广流程,制定了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蚕桑技术推广方案(见下表)。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栽桑养蚕技术推广方案程序步 骤时间地点对象方 式1宣传发动(1)县乡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2)确定发展
14、的区域及规模;(3)宣传发动和具体实施。中午村组农户发材料、放广播、开户主会、开现场会和出墙报,应增加现场示范的比例。注意帮助女性参与和听取她们的意见。2桑园建设(1)桑园规划及实施,统一规划,分户实施;(2)开挖定植沟;(3)桑树定植;(4)桑园管理:肥水管理、修剪、病虫草防治。中午桑树地桑农现场会、现场指导和分户指导,注意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对象(女性和男性),普遍培训。3养蚕技术培训(1)发动各乡村及农户开展栽植桑树、桑园管理等工作;(2)实施过程中科技人员跟踪服务入户指导,提高技术普及率;(3)提供给蚕农、蚕药、蚕具及培训;(4)根据培训原则进行具体实施。中午村组、农户桑农
15、以广播、黑板报、印发技术资料、召开户主会、现场会进行技术培训。用VCD开展培训会,增加对女性的培训,培训者要有意识的倡导女性参与,为她们的参与创造机会和条件,并更多地开展农村业余文化活动,注意提高女性和男性农民的素质。4养蚕技术指导(1)补催青;(2)收蚁;(3)小蚕饲养;(4)大蚕饲养;(5)上蔟及蔟中保护;(6)采茧、分级和售茧;(7)蚕房的改造、新建。上午、下午蚕室桑农入户指导,时间应在吃饭的时候,原因是更容易找到人。建议入户指导时间放在妇女空闲的时间,即容易找到的时间。发放蚕具的地点应尽可能的靠近桑农的居住区,便于女性参与。(五)追踪调查,提出倡议,咨询评估2005年7月,项目组成员认
16、真分析了前期工作情况,重点分析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参与了温洛克和林业厅分别组织的交流研讨会,分享了其他相关项目的成果和经验,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调整修改了本项目的后期工作。7月下旬,项目组成员第五次达到弥渡。此次活动主要进行了三项工作:一是作为项目追踪调查评估的一部分,深入访谈了5位参加过本项目讨论、培训和合作研究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了解他(她)们对开展该项目重要性的认识、参加培训后自己对性别问题的认识有无改变、了解社会性别后对自己及其他同志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影响或改变、是否有必要倡导社会性别及其理由、倡导社会性别存在哪些困难和障碍、对有
17、关决策和管理部门推广社会性别理念与方法是否有可能、自己在推广社会性别的理念和方法中可以做些什么、建议决策和管理者做些什么、此项目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及如何改进等。二是根据开展项目的背景和目的,结合调查和培训中当地干部、科技人员及农民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起草和印制了加强妇女能力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倡议书(见“附件”),一方面简要阐述了倡导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的、意义和原因;另一方面是面向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从指导思想、组织结构以及决策与计划、计划实施与管理、监测评估等方面分别提出了提升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男女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的具体倡议,特别指出:以人为本,包括女人和男人;和谐发
18、展,离不开女性和男性。三是在县政府办公室和农业局的协作与支持下,在县农业局会议室召开了“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社会性别分析与调整项目咨询座谈会”。与会者共22名,除项目组成员外,当地涉农部门干部共16名(其中女性3名,科局级干部9名)。他们分别来自弥渡县政府办公室、农业局、水利局、科技局、林业局、畜牧局、妇联、扶贫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经管理站、农机管理站、种子公司和烟草公司。他们首先观看了温洛克项目录像节目片段,听取了项目开展情况汇报和倡议书宣讲,然后分别进行了认真、热情的发言。在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工作过程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提升社会性别意识的重要性,指出了在今后工作中加强
19、妇女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并对项目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三、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分析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首先,要了解和明确男女两性农民在生活和生产各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或工作是否存在差异,对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需求和评价是否存在差异,他(她)们所承担的工作与他(她)们所获得的科技培训机会、内容是否适应或吻合等等;其次,就是从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人员来看,是否注意到男女两性的上述差异,并在实际工作中尊重这种差异,根据不同性别农民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在推广对象、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地点等的选择以及整个科技推广计划和方案的制订中体现出对社会性别的敏感
20、,并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注意提高妇女的生产与发展能力。(一)男女两性农民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段的工作任务存在较大差异1.性别季节分工。从季节上看,男女两性农民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月份的工作差异是很大的。具体来说:(1)男性在工作中扮演着一个决策者、管理者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执行者;(2)家庭和社区的许多工作都是由男女共同完成的;(3)男性从事的体力活较多,而女性从事的除了不少体力活外,还有很多琐碎的、繁杂的活计;(4)男性从事活计的时间段比较明确,而女性则从事耗时、且长时间消耗体力的活;(5)社交活动多由男性参与,女性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田间地头、房前屋后。2.性别每日分工。男女两性农民在一
21、天中的不同时段,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差异较大,作息时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地讲,人们都会说大家都很忙,“老农民有做不完的活计,也分不出男的女的,个个都一样”。然而,通过在可视条件下的作图分析,我们(包括被调查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大家都忙”的背后,实际存在着男、女两性的明显差异,男性的“忙”和女性的“忙”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二)男女两性农民在蚕桑生产中所承担的工作及其程度是不一样的针对蚕桑生产中的性别分工,我们分别调查了县、乡农业推广人员和团山村的部分农民。其中,注意区别栽桑与养蚕两大重要的环节。从调查结果来看,桑园管理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男性来完成, 因为其中的体力活比较多,开挖定植沟、运输肥
22、料、翻挖等工作男性比女性更胜任。浇水等被认为是轻巧活计的则由妇女来完成;至于覆土、覆膜等工作,两人合作效率更高,则共同完成。在养蚕方面,一般认为,由于工作比较细小、轻巧,大部分由女性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领蚕种、售茧、买药、买肥料等并不需要很多体力的活计也是主要由男性完成的,说明在社交方面,男性仍占主要地位,而女性主要从事家里的活。还有,病虫害防治、施肥之类需要一定的技术的活计,女性则是按男性的交代或安排去做,如男性把农药买回来,兑好以后,才和女性一起施肥。总之在社交、科技方面,依然是以男性为主,这也许和“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有关,男性被定义为做这些事情的人,男性进行社会交往、参加技术培
23、训,而女性则从男性那里学习一些技术和做一些家务活。在问到为什么女性不参加这些活动时,她们认为“家家都是男的去,女的怎么好去?再说去了也做不来哪样”,技术方面的活计“男的学了以后会做就行”。文化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妇女认为“男性识字多,懂得多”,有的妇女甚至认为自己天生就比男性差。因此在有推广活动时,她们怕自己听不懂,往往让自己的丈夫去。有的妇女则认为参加技术推广是一种抛头露面的事,应该少去参加。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蚕桑生产的性别分工表,县、乡、村三级所指出的工作量比例是有差异的,有的项目还有较大差异,这除了人们的视角和对工序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外,还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即由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缺
24、失,人们并没有认真注意两性在实际分工中的差异或忽视这种差异,而在被调查时,仅仅凭借一种经验或回忆进行判断,这不见得能有效地反映客观实际。当然,社会性别分析中,并没有理由追求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或事物得出相同的结论,更没有理由追求不同社区或不同人群的两性分工以及社会性别问题的一致性。我们假设并应该和可以看到的是,不同社区和不同人群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问题。(三)男女两性农民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的实际状况是不一样的1男女两性农民获得相关技术培训的机会不一样。调查问卷显示,55%的农户认为自己家是由男人把蚕桑技术带回家的,只有40%的农户认为是女人把蚕桑技术带回家的。在调查的农民中,参
25、加过蚕桑技术培训的占89%,男性参加培训的有54%,女性参加培训的只有40%。县推广中心领导反映,县一级的培训90%是男的。乡一级的培训70%是男的。村一级的培训是直接面对农户的,来参加培训的70%也是男的。从技术培训上来说,一般是男的参加培训,女的做。即使女的说得对,也要男的说了算。因为男性受教育多,听培训的效果好,女的做事情多,没有时间参加培训。2男女两性农民对技术培训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价是不一样的。在问卷调查中,关于“对现有的桑蚕技术培训满意吗?”女性的总体满意率为73.38%,其中“很满意”的35.78%,“基本满意”的37.60%,回答“不满意”的为24.78%;在男性中,总体的满意
26、率为64.65%,其中回答“很满意”的高达38.03%、“基本满意”的为15.50%,“不满意”的为39.44%。关于所培训的知识在实际生产中是否有用(全部有用、大部分有用、少部分有用、基本没用、根本没用)的问题,女性选择是:“全部有用”的为50.46%,“大部分有用”的为40.37%,“少部分有用”的为6.42%,而回答“基本没用”的为0.91%,缺省答案的为1.24%;男性中45.07%的人认为“全部有用”,29.58%的人认为“大部分有用”,21.14%的人认为“少部分有用”,另有4.21%的人缺省答案。3.男女两性农民对技术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参与性调查中,对于“蚕桑生产
27、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用十粒瓜子进行矩阵打分,结果如下表所示。男性首先关注的是“建蚕房的资金”问题,其次是“防病治病”和“施什么肥”的问题;女性首先关心的也是“建蚕房的资金”问题,但排在第二位的则是“买蚕簇的资金”问题,该项几乎不受男性所关注。同时,土壤性质和施什么肥的问题,则根本没有进入女性的视野。可以看出,男女两性农民在蚕桑生产中所遇到的并且需要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另外,对各种不同的培训方式,我们也请当地的农民用十粒瓜子做了矩阵打分(即对自己认为重要程度不同的方式分别抛给不同数量的瓜子)。就所调查的社区来看,男性农民更倾向于“现场指导”和“发放资料”,而女性更倾向于“上课”和“
28、发放资料”。“开群众会”、“放录像”和“广播”的方式则是男女都不感兴趣的。另从问卷调查来看,认为“有必要进行桑蚕技术培训”的女性比率高达99.07%,而男性比率则为91.55%,女性对桑蚕技术培训的需求大于男性。在对各种培训方式的选择中,不同性别农民的愿望也是不一样的。选择“现场指导”的女性要明显高于男性,尤其是女性对于“座谈会”的热情(97.25%)要远远超过男性(12.68%)。此外,女性农民也比较喜欢“宣传画和展览”这一方式,比重达14.68%,而男性似乎不太感兴趣,只有1.41%的人选择了此项。在时间安排上,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期望将技术培训安排在中午(51.38)和下午(27.52%)进
29、行,女性两项合计近80%,而男性则只达约60%,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有不少男性(27.91%)期望培训在晚上进行,而选择此项的女性只有11.93%。在地点安排上,通常,女性接受培训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家里和村上,而去乡上和县上参加培训的比率明显低于男性。从期望来看,女性的选择集中在“田间”和“家里”培训,两项合计超过80%;而男性选择此两项的只有71%,选择村以上的要明显多于女性。最后,从农民对今后的桑蚕技术培训建议来看,两性农民的要求也是很不一样的,女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多增加一些现场指导”,大大多于男性。(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对两性分工等社会性别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推广人员反映,农村妇女获得
30、技术培训的机会较男子要少,而限制妇女参加培训的障碍主要有:家庭结构、传统观念、交通状况(男的使用交通工具更方便,如骑摩托等)和受教育状况(女的文化程度低,一般只读了小学或小学都读不完)等。在村级培训中,男性听课的效果更好,比较集中。由于在某种程度上,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对农村妇女存在如下认识,并不希望培训中有太多的妇女参与。(1)女的在培训的时候往往拖儿带女,聚在一起就开始闲聊、拉家常,有时还在干手工活,如编草帽、打毛线等,精力不够集中。(2)文化程度低,一般是初中、小学毕业,有的只上过扫盲班,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也差,而且发放了资料也不会看。(3)女的记性差,当时听明白了,回家做的时候就忘了,或
31、者下一批养蚕时又忘记了。(4)妇女在家里的零碎活计多,来参加培训也比较困难。因此,从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考虑,推广人员更希望由男性来参加培训。从培训和研究中当地推广人员的观点及某些现象反映出,作为我们这个社会一分子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可逃脱地陷于我们这个社会和文化所“规定”的社会性别意识与环境当中。女性在农业生产和农业推广中的地位与作用被有意无意地“注定”了。这就为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女性参与少、培训效果差找到了一些“合适”的理由,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针对两性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农业推广方式的设计与选择工作的开展。(五)现有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和尊重两性农民的差异首先,现有技术推广培训
32、没有真正考虑性别差异。实地调查发现,农村男女两性无论在家庭还是社区,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相关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且他们各自对推广培训的需求也不一样。然而,在实际推广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不同性别的推广对象对推广培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更没有特别针对妇女的需求设计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培训时间、地点的安排上也没有考虑到男、女的不同需求。例如在培训计划制定时,一般是根据蚕桑生产的特点及农户得闲的时间,安排在什么时段进行什么培训。在此只是考虑一般情况,没有特别考虑男、女的差别,是以推广任务落实下去为中心的。其次,蚕桑技术培训与实际生产劳动的性别分工不够吻合。蚕桑生产的桑园管理和养蚕两部分劳动中,男、
33、女劳动力的参与程度不同,而技术培训时并没有对不同的性别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总体来讲,在培训中,男性农民比妇女的参加率要高,这与养蚕中由妇女完成的大量琐碎又精细的劳动形成鲜明对比。总之,尽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能够比较明确的认识或感受到男女两性农民在生产和推广中的作用及特点是不一样的,同时也能够注意到实际生产中的性别结构与接受农业科技培训人员的性别结构很不吻合,但却未能进一步了解和明确这种差异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农村发展工作的影响或制约,更没有根据提高农业推广效率和推进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去深入调查了解两性农民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从而制定和实施既有利于推广工作的改善同时也有利于两性农民共同发展的农业
34、推广方案。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四、主要收获和成果概括地说,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培训、反馈、咨询及倡导等工作,该项目的主要收获及成果包括:第一,了解了弥渡县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了德苴乡和新和村的发展情况,初步掌握了该县农业技术推广尤其是蚕桑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和相关环节。第二,基本弄清了男女两性农民在不同季节和时段的任务及分工,尤其是在蚕桑种植和养殖中的任务和分工,发现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社会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问题。第三,与当地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共同分析了农业推广工作及相关社会性别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社会性别培训,共同提出制定有社会性别敏感的蚕桑技术推广培训方案的要素、原则
35、和相关要求。第四,与当地推广人员一道,提出具有一定社会性别视角和敏感性的蚕桑技术推广方案,并提出了相关实施意见和建议,产出了方案实施的检测小组及人员。第五,完成了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倡议书,并召开了县级咨询座谈会,项目活动及成果受到好评,在社会性别主流化倡导工作中迈出了有益的一步。从项目计划目标来看,我们取得的主要成果即是通过培训和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找到并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社会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问题;提出了制定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的原则、要求及实施的注意事项;针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实际,提出了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行动倡议。首先,
36、从两次对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及合作研究来看,通过这些活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对修改现有科技培训方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具体包括:(1)在各种科技项目抉择中,应该有不同性别的农民的参与,不止是干部和科技人员。(2)在培训目的的设计上,既有利于推广效率、效果的提高,又有利于农民能力的提高包括男性和女性。(3)在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的选择上,调查了解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而不是一般性的选择。(4)具体实施中,不仅注意充分发挥男性在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同时注意发挥女性的作用。(5)在项目的监测中,有相当的女性劳力参与,充分听取和尊重她们的意见。(6)在项目的评估当中,不仅有男性的评价,还要重视
37、女性的评价,分析项目对女性的影响。大家认为,目前可以做的事情包括:第一,在桑园管理上给男的多提供机会,在养蚕上给女的多提供机会。第二,时间上错开做饭、吃饭时间(12:0015:00;18:0020:00)。第三,调查不同生产环节中哪些男性做得多,哪些女性做得多。第四,推广培训方式上,对男性可以相对集中,对女性的培训应该规模小一点,选择更靠近住所的培训地点。第五,选一个点,有一定的经费保证,按照这个方案组织实施,实施之后再来看效果怎么样。大家表示,通过此类活动,对科技培训深层次认识有所提高,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结合这次培训进一步摸索。认为这种培训方式新颖,参与率高,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思维形式得
38、到开拓。认识到男、女对技术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对不同技术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科技推广到位率与男女性别有关,科技推广可根据内容,侧重人群。在时间选择上以农闲时节为主,避开农业生产高峰。根据不同工作内容和需要,对男女进行培训时要更细化,这对提高推广效果更有利。今后在科技推广中考虑实际,由内容确定人群,最大限度提高科技到位率。建议今后单位领导重视,多组织科技人员参加这种类型活动,便于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其次,在项目后期的追踪调查中,被调查者反映:(1)开展这一项目是十分必要的。在男女不同方面的知识增加了,以前觉得男女有区别,但没有上升到现在的理论认识水平。这样,科技人员下去做推广工作的时候,可以针
39、对男女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别对待,可以提高推广效果。现实中,女性的家事多,闲的时间少,也不宜走远。培训的时候通知她们,她们就是根据培训地点的远近来选择的。培训地点近,女性参与的就多。(2)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社会性别。在参加培训前,我们在工作中没有特别考虑到男女的差别,尽管这种差别是经常遇到的,也会适当区别对待,但没有当作一个问题来对待。推广一项技术,男女的接受程度不同,大多是男的能接受,女的因受教育程度低、见识少,接受能力低。(3)学习社会性别之后,观念有所改变。“男性更有绅士风度”了,培训可能对“女性的启发更大,因为传统束缚了她们自己。”觉得“女的也要向男的看齐,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
40、你是女的就少做,把自己是女性作为保护伞。”“培训后,我就更坚信这种想法,而且更理论化了。”“男性能做到的,女性也能做到,基至更好。”认为工作中应针对问题对妇女多进行培训,同时也应让更多的男性参加。“工作安排时要多注意女同志的感受,不要一厢情愿。”应将这些活动推广到农村,效果会更好。(4)倡导社会性别是非常必要的,但过程漫长。困难主要在于封建思想长期形成的观念,男女平等太难;有些领导重男轻女,对社会性别认识不够,存在歧视女性的问题;女人没有自强自立的观念;女性的家庭任务多一些,生理性别的差异太大,真正落实起来很困难,在农村就更难。应该说女人也可以做大事,女人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女性要有意识,
41、要自强自立,否则效果不太好,先她们自己改变,别人就不得不变。农业推广工作中要调整工作方式,使推广效果更好。“领导安排工作时,男女都能做的,就应给同样的机会,男的能享受的待遇女的也要能享受。”(5)有必要向有关决策、计划和管理部门推广社会性别理念和方法。但有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主要是认识问题。首先应更新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安排工作中,应有社会性别的意识和方法,考虑男女的不同安排不同的工作;组织大家培训学习,最好是定期进行,希望男女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当然,也要有侧重,主要应该是“机会待遇等的男女平等”。提拔干部时也是男性居多,领导层女性过少,成立考核小组时女性也很少。今
42、后应平等对待,规定领导层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女士,现在多数是男的决策,男的说了算,女的只能照办。另外,选优秀时,女的能选上的太少,也应规定必须有女的。女的工作也很认真,就是很难被选为优秀。另有人认为:改变的传统社会性别的“可能性小。我们国家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甚至上百年也改变不了,只能顺其自然。”“现有的做法是保护女性,助长惰性。”今后应多投入,多讲观念的转变,提高妇女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知识。“安排工作时尽量男女搭配,因为女性较细致一些,男性思维敏锐一些,这样可以互补。” (6)从个人方面来说,今后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多接受一些培训。并通过交谈等方式将社会性别观念传给周围的人,并将社会性别理念融入今后
43、的工作当中。做推广工作时,对男女采取不同的推广措施,工作上积极主动承担,以实际行动对工作安排不合理的,主动提出一些社会性别问题。教育小孩时也要注意社会性别问题。“作为女性不能以自己是女性为保护伞来保护自己而不努力工作,女性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首先认清自己,男人能做的自己也可以做;然后自尊自强;并在工作中树立信心,开拓自己的一番事业。”(7)关于项目实施,今后应使参加此类培训的人更多一些,增加培训的次数,扩大培训范围。这次项目培训的方式很好,但期数较少,参与项目活动的人少,面也不够大,特别是领导参与的太少。因为,工作中领导是起主导作用的,有必要从上到下,让领导多参加这种活动,毕竟领导重视才
44、能引起各级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另有人反映,“参与式培训的气氛以及和大家在一起探讨问题的机会是好的,但是觉得项目做的这些事情对我们的吸引力不是很大对自身提高也不是很大,对社会性别只是有个概念。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实用技术,你们应该带点实用的新技术来,听的人会多点。与实用技术结合起来讲社会性别,可能效果会更好。”再次,通过召开项目咨询座谈会,一方面介绍了项目的内容和成果,听取了各位领导的意见;另一方面则是利用这一机会,开展了积极的社会性别宣传和倡导。县政府办公室领导指出:项目组干了大量的工作,对我们县的蚕桑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我们县的男人和女人所从事的事务,分析得准确、深刻;在新和村为提高当地的妇女科
45、技意识、劳动能力所做的一些工作如捐资助学等,表示感谢。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关注,他们做了好事,应在全县推广。县农业局领导指出:我认为这个项目在弥渡实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遇。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长期的社会演变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两者之间始终还有差别,这个差别是文化的差别,社会进化的差别。从这个差别上来讲,人类一开始是母系社会,后来,男性体力比较强,变成男性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主要就是男性主导的文化。解放以后,提出了女性是半边天,但是女性的地位、作用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因素,使我们各级部门和领导在开展自己的工作的时候,考虑妇女这方面始终是少一点。农大的这个研究课题,对我们如何做好基层工作,
46、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年,我们制定推广方案和措施没有考虑妇女的因素。通过项目在我们县的实施,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妇女在我们云南,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经常开玩笑:在有的少数民族地方,砍柴、套骡子都是妇女。女的套着骡子,还背着菜,男人则骑在骡子头上喝酒,这就是妇女和男的不平等。在汉族地区,农田活计、家庭活计都是妇女做,男的基本是在外边,哪里有点活计就做做,季节性地回家做做。应该说山区的妇女是非常辛苦的,样样活计都要做。从这个方面看,我们在培训技术方面,都是泛泛地搞,对女性的培训非常欠缺。在家庭养殖上女性做得非常多,但是培训的时候是男的来,回家再教给女性,过了一道手,效果就差了很多。
47、男性和女性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在有些地方,劳动力转移都是男的多,在山区劳动力转移就少,所以有些区域还是男性为主,有些区域是女性为主。如果简单地划定,是有些弊端。在坝区妇女是主流,我们的工作应该把侧重点突出出来,发挥她们的特长。过去我们搞培训都是笼统的,男的听完以后,第二天就出去打工了,女的还是不会做。而山区还是男的为主,所以不能搞一刀切,在细小的活计上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妇女。另外还有一个少数民族的问题,汉族地区接受起来比较快,少数民族地区接受起来就慢一点,而那些地区妇女又是主要劳动力。在地域上,坝区、大山区和小山区都有所区别。今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申报项目、制定计划、实际操作方面,充分考虑社会性
48、别因素。在计划和实施方面,还要再细一点,充分考虑妇女的特点,组织妇女的培训,来让妇女掌握技术,维护女性的权益。随着男性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我们一定要把妇女作为一个重要的推广对象。要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培训时段和地点的选择上照顾到妇女。我们将按照这个倡议精神,进一步地探讨、实施,尽量按照项目分析出来的情况,与我们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使我们的推广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县扶贫办领导指出:外资项目对参与性和社会性别都非常重视。我们扶贫也借鉴一些外资项目的经验。他们很注重项目的机构能力提高了多少,人的素质提高了多少,这个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导致我们的项目效果不好。这次农大的项目做得非常好,给我们的启发很大,使我们今后在社会性别方面做得更好。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项目设计、实施评估,都要考虑到社会性别问题。哪些环节培训干部,哪些对农户,哪些对妇女,对象一定要拿准,对象拿不准我们的工作效果一定不会好。社会性别意识的提高,对我们的科技推广将有更大的作用。县妇联领导指出:作为妇联和妇女的娘家,参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