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湖南灾况及灾因.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80272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后期湖南灾况及灾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清代后期湖南灾况及灾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代后期湖南灾况及灾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后期湖南灾况及灾因.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代后期湖南灾况及灾因 清代后期湖南灾况及灾因 (一)清代后期湖南水灾湖南是中国重要农业省份之一,境内湘、资、沅、澧一方面为湖南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十分丰厚的水利资源。但另一方面又成为水灾频发的重大隐患。据有关资料统计,清代后期,共计发生水灾57次,平均1.25年一次1。其中水灾多发期道光朝(1840-1911)11年间水灾10次,平均1.1年一次;同治朝(1862-1874)13年中12次,几乎平均1年一次2,水灾是清代后期湖南发生频率最高的灾种之一。本节拟就湖南水灾时空分布、水灾等级、水灾持续时间以及灾民生活作初步阐述。1水灾时空分布据有关资料统计,将清代后期湖南水灾时空分布情况列表如下:清代

2、后期湖南水灾时空分布统计表 (单位:县次)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总计长沙府78116234宝庆府4493—20岳州府5591222常德府5317319辰州府—234110沅江府1—3——4永顺府1—26—9衡州府2533—13永州府2422—10南州厅———213靖 州—141—6澧 州4453117乾州厅2————2凤凰厅————&m

3、dash;—永绥厅1————1晃州厅——————郴 州3154—13桂阳州2215—10总 计939584710193资料来源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说明:清代,地方政府都采用“省”、“道”、“府和直隶厅、直隶州”、“县和散厅、散州”四级制。表中“州”、“厅”为“直

4、隶州”、“直隶厅”之简化,与“府”平级。由上表可以得知,以地区而言,清代后期长沙府发生水灾次数为最多,岳州府、宝庆府、常德府次之,凤凰、晃州、永绥直隶厅发生水灾次数最少。以时期而言,同治年间受灾次数最多,光绪年次之 。长沙府受灾次数最多,一方面是因为长沙府地域广阔,辖区内州县达到12个,居湖南省行政区所辖县数之首。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长沙府诸县地处湘中,地势平坦,偶有雨水,即遭水灾。长沙府内的善化县,屡遭水灾侵袭。道光二十一年(1841)大水;二十四年(1844)“五月蛟水,晚稻无收,钱漕缓征”;二十六

5、年(1846)“春,淫雨”。二十八年(1848)“七月大雨连旬,禾生耳。”二十九年(1849)“大水,下游滨湖围垸俱溃,饥民麇集,谷价顿昂,斗米千钱,城厢内外官绅捐赀并发常平仓谷,社粥厂行赈济诸法,灾民数万全活无算。”咸丰三年(1853)“大水。”同治二年(1852)“春,淫雨。”同治八年(1858)“大雨连日,城中水深数尺,墙屋多圮,下游饥民就食乡城络绎,官绅筹款赈送。”光绪二年(1876)“夏,大水,岁歉。3”据粗略统计,清

6、代后期,长沙府受灾共计34次,几乎每2年1次。咸同时期,江湖关系的改变,使荆江分流的入湖水量陡增,对湖区形成极大威胁。每届汛期,长江之水建瓴而下,泛滥于衡、永、长、常之间。天灾之外,又有人祸。同治朝战争频繁,清军与太平军的对垒已进入激战阶段。清政府投入大量的兵力、财力、物力作最后一掷。曾国藩在湖南招募了大批湖湘人士,抽走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精壮劳力,致使农业经济发展一度停滞不前。军费开支的浩大,挤占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另外,长期的战争致使 “民力尤瘅,十室九空,不待岁祲而已难支”,偶遇水旱则“家口嗷嗷”4。2水灾等级如以受灾县数作为划分水灾等级的

7、标准,清代后期湖南受灾县达到30个或者以上的特大水灾1次,达到2030个县之间的大水灾1次,1020个县之间的中灾13次,10个以下的局部性灾42次。由于资料缺乏,只能从零碎的记载中看到大自然留下的道道水痕。道光二十年—光绪五年(1840-1879)这一段多为中灾。其中,同治八年(1869)出现了一次大水灾,光绪六年—三十年(1880-1904),全为局部性水灾,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现了一次特大水灾。兹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灾年,来说明灾等的差异。局部性水灾,如光绪九年(1883)水灾受灾2个县,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灾受灾18个县,同治八年(1869)大水灾受灾

8、20个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特大水灾受灾31个县,占湖南总县数(78)百分比分别为 3%、23%、26%、43%。水灾具体情形如下: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五月霪水涨,自常德下,至洞庭,及大江以达淮海,濒江郡县人口田庐多淹没,民无食,饥而病,病而死不可数计。5”古丈坪厅,“春夏之间,雨水过多,溪流陡涨数丈。四月二十四日,将三道河大桥冲去,沿河水田冲刷大半,荞麦无收”6。同治八年(1869)保靖七月大水。“初一夜大雨如注,大水崩山,冲压田禾以及淹浸数日方退,东南乡被灾尤多。7”靖州受灾害影响“春夏大饥。8”善化“下游滨湖围垸俱溃,饥民麇集”9。攸县“四月,西北乡大水出蛟”10。光绪十一年(1885)溆浦县“被水成灾,冲塌失额田亩。11”浏阳“大水冒城。12”十四年(1888)宜章“夏,大水。13”二十五年(1899)古丈坪厅四月二十二日“猛雨下降,四山洪水汛,澎湃而至。将近未时,陡涨数丈”,“河旁碾房屋宇一概淘洗而去”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