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我插队时用过的劳动工具课件资料.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88768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图说话——我插队时用过的劳动工具课件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看图说话——我插队时用过的劳动工具课件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看图说话——我插队时用过的劳动工具课件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看图说话——我插队时用过的劳动工具课件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看图说话——我插队时用过的劳动工具课件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图说话——我插队时用过的劳动工具课件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图说话——我插队时用过的劳动工具课件资料.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看图说话 我插队时用过的劳动工具前 言 看图说话向大家列出我在西丰曾经使用过的十多件劳动工具,沟友们对这些工具的大部分都是非常熟悉,在这里展示出来,有些班门弄斧之嫌,因为尘封在每位沟友记忆深处曾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劳动工具,都是他(她)们心中的最爱,都是那样的完美无暇,只不过没腾出时间拿出来晾晒罢了。本人没有绘画基础,用电脑绘图也是在学习中,文中的图片权当做示意图吧。况且,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对劳动工具和劳动程序的描述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恳请沟友给予指正。 我1968年到饶河县西丰大队插队落户。这些工具,有的我用过几年,有的只用过一两次,但是它们在我的心目中都是同样的光彩夺目,记忆犹新:因为是它们让

2、我稚嫩的双手打起血泡最终磨成老茧;是它们让我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那片黑土地上;是它们让我在懵懂的时期学会了生产劳动的技能和生存的本领。它们形状各异的外观,它们简单、实用、科学的劳动程序,它们派生出的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农活和逸闻趣事,都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或许就是与西丰沟结下的不解之缘吧?名称:镰刀外观和用途:镰刀分夹把的和带裤的两种,刀头加上木把长度约50多公分。夹把镰刀刀头较薄有弹性,呈月牙形,主要用于割麦子或谷子。带裤镰刀刀头刚硬挺直,宁折不弯,用于割豆子或苞米,到了夏秋季节上山採木耳和蘑菇带上它既可以清理荆棘还可以防身。夹把镰刀刃必须十分锋利,因为麦秸像草状较软,刀若不快麦

3、子就不下货,还会带出麦根来,所以割麦子是累膀子。带裤镰刀的锋利程度相对差一些,豆秸发干发脆,割地时刀头贴地往回搂,左手同时迎着豆秸向前推,这样连搂带掘(ju),豆秸就割倒在脚前,然后用脚背勾住豆秸向前趟行,继续刀割、手掘、脚趟。由于豆棵比较矮小,所以割豆子累的是腰。割豆子都要有“打头的”和“贴标的”,打头的也有“毛了”的时候,有时是为赶进度主动“毛了”, 有时是被后面的人赶上来给撵“毛了”。“发毛”的场景很壮观,个个是哈腰撅腚,手脚并用,争先恐后,所向披靡。所以割地这活儿打的是突击战和歼灭战。割地都会随身带一块小磨石,歇气儿的时候掏出来,向上面吐口唾沫,然后在刀刃上摩擦,这叫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4、磨好之后还要试试刀口,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将镰刀放到头顶,如果头发能掛住镰刀,说明刀刃锋利,如果在头发上打滑,就还要再磨磨。四队有个社员叫“懒于”的,据说也用此法试刀,一不小心镰刀从头上滑下来,手没接住,刀头直落到鼻梁上。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鼻梁上已经留下一道永久的伤疤。名称:锄头外观和用途:锄头的头部是铁制,锄板类似扇形,最宽处15公分,锄板和锄裤铆制,长30公分,锄杠长150公分,是无疤瘌疖子的椴木。锄头是一年四季中伴随农民时间最长的劳动工具,从春季播种时刨埯、间苗,到夏季的除草、铲地、背垄,再到上秋时的拿大草处处都离不开它。所以 “撸锄杠的”往往就成了农民的代名词。铲地是一人抱一根垄,铲地时身

5、体前倾跨步向前伸锄,在垄的两侧下锄并往回拉锄,锄板要刹进土里,有草则锄草,没草则松土,然后锄头再伸到垄台上用左右锄尖在豆苗间走“之”字形,剥离豆苗间的硬土,剔除豆苗间的杂草。之后就是继续跨步伸锄重复以上动作。虽然劳动强度不是很大,但总是这一套姿势一天干上十二三个小时,也会感觉十分枯燥和疲劳,所以铲地这活儿打的是持久战和消耗战。铲地基本属于直体劳动,几个人在一起边铲边走,走走停停,速度类似散步,这给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男人们谈论的大多是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人间猎奇的趣事;妇女们所议论的多半就是张家长李家短、房前屋后的琐事了。说到锄头,不能不说它的附带工具一一刮锄板,香烟盒大小,

6、铁片或木片制成,平时系在腰间。土地潮湿的时候铲地,一会儿锄背儿上就挂上一层厚土,这就要用刮锄板将土刮掉,之后锄头再铲地又轻巧又刹土。名称:叉子外观和用途:叉头是钢制,宽21长24公分,4个齿,蜡木杆叉把儿长130公分。夏、秋季收割后在地里用它挑麦各子或谷各子来装车,豆地里的豆秸也必须用它来挑装。脱谷的时候用它喂入、倒垛、清理豆秸。叉子自重轻,但是承重力强,脱谷时叉起百十斤重的豆秸送上喂入台是经常的事。到了秋天马车拉地的时候,为了多装,都要“搭跨”,就是用四根硬木杆固定在车板上,加宽车板的宽度,两边各加40公分。装车也有学问,跟车的人将豆秸挑到车上,车老板用叉子一层层摆放豆秸,豆秸之间互相咬住,

7、四边四角不能耷拉头,最后装好的豆秸车形状是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另外,在和泥脱大坯的时候叉子也是很好用的工具,用它挖土不沾土,和泥不沾泥,挑一叉子泥往坯模子中间一倒,将坯模四角用泥填实,再用手沾水抹平坯面,提起坯模子,一块坯就脱成了。脱下块坯之前别忘了坯模子四周要刷水呦!名称:木锨外观和用途:木锨头是长方形,长38公分,宽28公分,锨面中部微微弯曲呈弧形,木锨把长130公分,锨头和锨把都是用椴木制成。木锨是在场院中专用来扬场的工具。扬场就是用木锨将谷物豆类迎风扬向空中,借助风力把粮食和杂物分离出来,一般二、三级风最好。扬场应用的是惯性质量原理,以扬豆子为例,用木锨将豆子扇面扬出的瞬间,木锨在空中

8、要有一个刹车的动作,豆子迅速脱离木锨,在同等出手速度下,质量重的豆子落在远处,其中石块、土块落得最远,豆皮豆秸在风的作用下散落在近处,扫场的人再用扫帚将石块和杂物剥离出来。上风头豆子最成熟饱满,用来留作种子,中段的豆子交公粮,下风头的豆子和破碎半只好用来榨油了。四队扬场最好的要数原老三了,他不但会见风使舵,还会编出各种花样,一会儿正手扬,一会儿反手扬,时而扬出个彩虹出世,时而扬出个天女散花,动作是那样地协调和优美,我如同在街头观赏杂耍似的看着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名称:钐刀外观和用途:刀身约一米长,宽约10公分呈弧形,刀背黑色厚0.8公分左右,刀刃白亮,非常薄和锋利,在阳光下刀光闪烁,寒气逼人。刀

9、把是木把,长180公分,木把和刀面垂直,向刀背方向倾斜与刀面形成约70度夹角,刀刃向外。刀刃不用磨,是用专用的小锤和小砧子颠出来。钐刀是打草的专用工具,打草时手握住长木把的中部,如同撑杆跳的握杆姿势,保证刀面成水平状态,面对草场转动身体带动手臂,屈腿扭臀做圆弧形挥动,挥动速度不能太快且要有节奏感。挥动一次草向一个方向大片倒下,然后向前垫步,做二次挥动。四队有个社员叫小董,30多岁,个头不高,人长得瘦小,尖嘴猴腮,两颗黄门牙不齐还向外呲呲着,烟瘾特大,卷的旱烟手指头粗细,说他像抽大烟的一点都不为过。别看他其貌不扬,割地、打草都是好手,算得上是庄稼把式。一次打草我向他请教如何抡好钐刀,他讲了上面几

10、个基本要领,最后补充一句:“再把你的两个揽子(男人的睾丸)悠荡起来,这钐刀就算抡好了”。细细一品,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这话让我记住一辈子。看来,抡钐刀打草这活儿绝对是男人的专利。名称:戗锯外观和用途:钢片制作锯身,长度1.8米,上宽下窄,最宽处20多公分。戗锯是顺锯,左中右掰料。好柞木破成方料做车辕子,或破成板料铺马号地板。破成2寸厚的板料时,先在地面将圆木剥去树皮,用刨锛把一侧刨成平面,然后架到一个两米高的木架上,平面向下,架上架下各一人上下拉扯戗锯,架上的人负责看线,架下的人出力不说还净吃锯末子。马号地板长年沤在马粪马尿中,再加上马连蹬带踏,不用好料是不行的。四队马号是人和牲口的集散地,同时

11、兼队部,四队的饲养员我记得当年有个“老孙头”,眼睛挺大,一脸灰白的络腮胡子。老孙头工作兢兢业业,每天负责喂马、清理马粪马尿。队里早上派工、晚间开会、年终评工分都在马号进行,每次屋里都造得乱七八糟,人一散老孙头就将屋子拾掇得利利索索。马号的火炕常年都是热乎的,他半夜还要给马吃小灶,马不吃夜草不肥嘛。另外他对每匹马的脾气秉性也了如指掌,哪匹儿马夜里跳槽子啦,开春的时候哪匹客马反群啦,老孙头第二天都会跟车老板交待,让他们多加关照。名称:快马子锯外观和用途:长1.5米,两头对称,中间呈圆弧形,锯身钢片制作。快马子锯是截锯,左右掰料。主要用来上山伐木,或在村里将树截成段打柈子用。伐树时,先要判断树可能倾

12、倒的方向,然后在预倾倒侧开下锯,林管所要求锯口离地面不能太高,有时在林子里看到有半米多高的树桩子,多半都是滥砍滥伐造成的。下锯一般离地20公分左右,锯到大约树直径的三分之一处时,再到下锯口的对面开上锯,上锯口要高于下锯口5至8公分,锯到接近下锯口时,会听到锯口处“嘎嘎”作响,这是树要倾倒发出的信号,此时迅速抽出锯,身体后撤,高呼“顺山倒”通知附近的伐木人。有时即使锯过下锯口树也没有倾倒的意思,也要抽出锯,借助外力小心将树扳倒。伐完树后林管所也有要求,必须把现场清理干净,砍下的树头树杈要顺序码放成一个一个的树头堆,就地自然腐烂。伐倒的树截成3米的树段,装马爬犁拉回来。有一年夏天雨过天晴之后,我和

13、张秀(小迷糊)上山採木耳。专找二、三年的柞木树头堆,因为当年放倒的树头堆是不长木耳的。掀开碗口粗的柞树杈,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木耳。我们採了半面袋子木耳,拿出一半儿来到村西头儿(小西山脚下)的小饭馆,花钱让大师傅加肉炒了,然后全部吃光。当时还要了白酒,喝的是昏昏欲睡。名称:斧子外观和用途:斧头钢制815公分,斧背厚度5公分,硬木把长90公分。上山伐木主要用来清理树杈,更多是用来冬天在村里打柈子。从山里伐下不成材的树都打成柈子做烧材。先用快马子锯将树锯成60多公分长的一个个树墩,然后用斧子将每个树墩劈出十来块的大柈子。说是劈,实际是连劈带震,因为冬天树里的木浆都冻住发脆,顺着木纹劈,一震就开。打

14、好的柈子码成1米高,5米长的柈子垛,称作“一溜柈子”。当时一溜柈子是五块钱,卖给社员和知青做烧材取暖。知青宿舍炉子是用砖砌成,80公分高,上面是炉盖子,见方的炉膛中间没有炉箅子,先点燃豆秸做底火,再掀开炉盖直接将柈子扔进炉膛,火着起来屋子热的快,火灭凉的也快。打柈子有时会在树中劈出一种虫子,叫蛤虫,一寸多长,小手指粗,乳白色,在桦木中居多。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它是一种叫天牛虫的幼虫,是森林的天敌。劈出蛤虫后把它放到兜里攒起来,歇气儿的时候再将它放到炉盘上烤,烤到吱吱作响,外焦里嫩,吃着又香又极富营养,味道和蚕蛹差不多,属于高蛋白。名称:冰穿子、钩杆子和导杆外观和用途:它们是打冬网的工具。冰穿子是用

15、来凿冰窟窿的主要工具,它高约1.1米,下端用铁打造成四楞尖锥体,与锥体相接的圆木桩上端较粗,直径约12公分,上端镶有横木把手,双手握住它上下运动冰穿子;钩杆子长约2.5米,圆木杆直径约6、7公分粗,钩子部分是用中指粗细的四棱铁筋弯成U型,再焊上铁裤与圆木杆相连,它是用来在水下勾住导杆并向前运动导杆的工具;导杆,用独根硬木杆修制而成,长约7米,末端较粗直径8公分左右,前端稍细并修成圆头,导杆通过导线连接渔网,然后用钩杆子传送导杆带动渔网前行。入网口和出网口凿在河道中心,相距七八十米,河道两侧各有十几个冰眼用来传送导杆。鱼把式两人一组,每人手持一个钩杆子,然后将两个导杆带着渔网从入网口分别下水。由

16、于导杆要完全在冰面下运行,所以每一侧的两个鱼把式都要相互配合,利用冰眼完成穿针引线的工作。 一次穿针引线过程可归纳出这样几个基本动作,一是穿杆接杆(穿针);二是勾线带网纲(引线);三是拽网见浮漂。不断重复这几个动作,两个导杆在一小时内穿过全部冰眼,最后带着渔网汇集在出网口,此时就可以奋力拉网出鱼了。名称:铡刀外观和用途:刀身长90公分,宽12公分,刀背厚1.2公分,刀体下是一个木头基座,一根铁栓穿过基座将刀体固定,形成一个支点,铡刀应用的是杠杆力的原理。磨刀的时候需将铁栓抽出,然后卸下刀身。铡刀主要用来铡喂牲口的草料、脱坯、和泥用草、给苫房草齐头等等。铡刀是两个人操作,一般是由有经验的长者负责

17、向刀口喂入,控制进草的位置和长度,精神要高度集中,如不小心手指头就有被铡掉的危险。另一人只管握住刀把,进草后用力下压就是了。有一次村里一个资深社员家盖新房,我去捞忙,用铡刀给苫房草齐头。苫房草事先打成小捆扎紧,我用铡刀铡去根部形成齐面,然后由捞忙的人将苫房草甩到房上。房上有专人苫房,先由房檐开始一层层往上铺,并不时地用一尺多长木制的拍板子敲打,将草拍实,让根部形成斜面。最后铺到房脊编花收口就算大功告成。盖新房一般都要杀猪,到了中午款待捞忙的人们,猪血肠是一道招牌菜。另外,大碗儿喝酒,大块儿吃肉,大锅炒鸡蛋,白花花的大馒头管够儿吃,真是够解馋的了。名称:豆饼刀外观和用途:刀身钢制长18公分,宽8

18、公分,和普通菜刀大小差不多,两头带木把,主要用来在马号削豆饼。豆饼是榨油过程中形成的下脚料,是喂马的精饲料。在油坊出来的豆饼称作生豆饼,削豆饼之前要将生豆饼在炉盘上烤熟。豆饼呈圆形,直径约60公分,厚4-5公分,重30多斤。削豆饼时先将豆饼立起,两腿夹住豆饼,用豆饼刀顺着圆的切线方向朝下削,厚度1公分左右。削数刀后形成一个直边,然后放到一个马凳上,马凳上面楔着两个木桩,是专为夹豆饼的,把豆饼直边向下放上去,双腿跨在马凳上继续切削,直到削完为止。切好的豆饼必需用水浸泡然后备用,喂马时候将泡好的豆饼和谷草搅拌均匀,就是上等的草料,如不泡发好就喂,很容易胀死马。在削豆饼过程中,熟豆饼散发出阵阵香味儿

19、,我忍不住时就把豆饼片儿放到嘴里一块一块品尝,味道比食堂的大饼子还要好吃。名称:玉米钎子外观和用途:剥苞米皮子的专用工具,长12公分,宽2公分,竹片制作,使用时将绳套套在中指上,钎子握在手心不会滑落。剥苞米农活是在大地里进行,首先要“抱铺(P)子”,把割倒的苞米秸抱到一个个的大堆,然后两人一组一个堆一个堆的“扒铺子”,即剥苞米。拿起一穗带苞米秸的苞米,用钎子刺穿苞米的外衣,手捏住钎子上的苞米皮向外扯,苞米皮被剥下一半,再用另一只手扯下另一半,然后齐根儿从苞米秸上掰下苞米棒子,一个裸体苞米就现身了,一般一棵苞米秸只长一个苞米,所以剥起来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剥好的裸体苞米一堆堆地放在“铺子”旁边,最

20、后用带围子的马车拉走,拉到场院后再用玉米脱粒机将苞米粒分离出来。社员自家的苞米是用玉米穿子将裸苞米豁出一道沟,然后手工搓下苞米粒。那时候西丰的烧柴十分充足,所以,留在地里的苞米秸也没人要,秋收之后直接就地燃烧成草木灰做肥料了。名称:麻袋外观和用途:麻袋是储存和承运粮食的工具。国标麻袋印有“中粮”二字,长107公分,宽74公分,西丰主要使用的就是这种麻袋,“中粮”麻袋装豆子扎口重量为220斤左右。当时还有一种麻袋,在麻袋垂直方向有两道深色绿杠,称作“大绿杠”,比中粮麻袋长出一截,它装豆子扎口重量有250多斤。说到麻袋就必须说扛麻袋,扛麻袋是要有技巧的。按姿势分有“大肩儿”和“小肩儿”,右肩扛为“

21、大肩儿”,左肩扛为“小肩儿”,按麻袋的方向分有“立肩儿”和“扁肩儿”。两个人抬起麻袋搭肩叫“发肩儿”,“发肩儿”的时候扛麻袋的人要“钻肩儿”、“拱肩儿”,扛起走几步如果麻袋重心不稳就要“窜肩儿”,“窜肩儿”是这样:如果是扛“大肩儿”,停下脚步,抬起右腿的同时,左脚向后垫半脚步,一般两次就能调好麻袋的重心。交公粮时麻袋都是在马车上敞口“立肩儿”上粮囤,头上围一块一米见方的布叫“搭拎”,防止灰土钻进脖子里。交公粮前在场院的年轻人都要展示一下力量,这里有两个的方法,一是“扳秤”,一台磅秤,放上相应的秤砣,扳秤人蹲在磅秤上,用手扳住磅秤的底座,腰腿一同发力向上扳,秤杆如果能抬起就是扳动的重量,力气大的

22、扳起几百斤应该不是问题。二是单人徒手平地扛麻袋,这是车老板的必修课,如果运输途中,麻袋掉落地上,又没有跟车的人,就要用此方法了。其要领是:将麻袋从地上立起,胸部抵住袋口,双手下探扣住麻袋的底部的两个角,双膝顶住麻袋中部,手发力向上搬麻袋,身体后坐,将麻袋撅起到大腿上,此时袋口朝下,然后双手松开麻袋的两个角,迅速抱住麻袋在胸前,一边直起双腿一边蹿动麻袋直到肩上。名称:绞椎、绞棒和牛鞅子外观和用途:绞椎长90公分,上端直径12公分,下端呈椎体,一般由椴木或桦木制成。绞棒长是100公分,直径6公分的硬木杆。牛鞅子长约60公分,由天然的硬木枝杈修制而成,牛鞅子通常是牛扛在肩上拉车的用的,在这里它们组合

23、在一起,构成了在马车上紧固大绳的专用工具。牛鞅子平时用两根粗绳子悬挂在马车的后辕子上,绞椎绞棒随车携带。前面说到拉地的时候,马车装载到相当的高度,就需要用大绳将豆秸固定,防止运输途中散包。首先将大绳的两端分别系在马车前辕子上,将绳套跨过豆秸甩到车后部,然后贴紧豆秸提起牛鞅子,将绞椎对着牛鞅子的凹槽处水平方向插入豆秸垛,深度为绞椎的三分之二,然后在绞椎的三分之一处顺时针缠绕大绳,缠到只剩下绳套,再将绞棒插入绳套与绞椎垂直,以绞椎为轴,顺时针转动绞棒,绳子就围着绞椎缠绕。当绞棒转绕不动了,在牛鞅子上有一个小绳套,将绞棒的一端套住防止它反弹。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大绳基本就紧刹好了。马车如果遇到沟沟坎

24、坎任凭颠簸,豆秸也不会散落。名称:点葫芦外观和用途:播种的专用工具,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布袋装豆种子用,形状像红军的干粮袋,长约80公分;二是方形木筒,豆子下滑的通道,用长60公分的木板钉成8公分见方的方筒,在方筒里面的底部每隔10公分钉一个半圆形的横木条,形状就像现在马路上的减速带,横木条的作用就是为降低豆子的下滑速度,看来,减速带的原理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就已经应用了;三是糜子,平面绑贴在方筒出口处,超过出口10公分,它的作用是让豆种播撒时均匀分布;四是点击棒,一尺多长,直径3公分的硬木棒,用它敲击木筒震动豆子下滑。播种时用犁杖将垄台豁出沟,把点葫芦布袋搭在两肩和脖子上,左手握住方筒的出口位置

25、,对着沟边走边敲击。和点葫芦配套的农活是“踩格子”,播种完之后用拉耙将种子用土掩埋,然后就需要人工将垄台的土踩实。“踩格子”一般两人一组,脚穿鞋底宽大的棉靰鞡,第一人先迈小步前行,每一步中间留一个脚的空档;第二人紧随其后每一步踩留下的空档处,在垄台上行走也不容易,为了掌握平衡手中都要拄个拐杖,迈着小步走一天也是很疲劳的。名称:链马扣外观和用途:链马扣严格说不是工具,它是一种绳子打成的结。它的特点是系扣解扣方便,不松扣和缓扣,更主要的是它系出的绳套子不会因为绳子的拉拽收缩或扩大,所以,用链马扣拴马脖子,不会造成勒死马的情况。马身上披挂很多,什么肚带、鞍子、秋子、套包、夹板等,车老板是拴绳系扣的行

26、家,能系出五花八门的扣,如活扣、死扣、猪蹄扣、链马扣、老爷们儿扣等等。老板子出车的时候身上都带一把能折叠的牛角刀,马身上绳绳套套多,用牛角穿皮套、锁绳子头极为方便,特殊情况下如果马车拉货掉到沟里把马压住了,就需要用刀迅速割断束缚马的绳套,把马解救出来。马车用客马驾辕居多,主要是其性情比较温顺。儿马脾气刚烈,用来拉帮套 ,一般都拴成外套,上坡过岗车老板的皮鞭都会重重地落在儿马的身上。马需要人来驯服使之成为工具,征服和驾驭是男人的天性,当年杨宝生牵着大种马威风地走在西丰大道上,车老板挥着鞭子,口中吆喝着“嘚,驾,喔,吁”赶着马车呼啸而过的时候,都体现了男人对这种天性的满足。但是也有难以驯服的,四队有一匹儿马叫“白鼻梁子”,你用鞭子抽它,它就尥蹶子,“二老马”就是在调教它的时候被它抽冷子踢断了肠子。我当年除了干地里的农活,就愿意跟车当力工。有一次跟王世贵出车,学会了系链马扣,在他打瞌睡时侯接过长鞭当了一回马车驾驶员,那感觉比现在开奔驰和宝马还要体面和风光。返城之后链马扣的系法我偶尔也会使用,比如栓狗、拉车、在家绑晾衣绳都会用到它,可以说是一日学成受益终生啊!结束语:刀叉斧锄伴青春,劳动程序印象深,看图说话忆往事,西丰山水养育人。 作者:吉页 2016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