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93076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260 大小:15.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0页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0页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0页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0页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课件.ppt(2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本章内容,1.投入产出法概念2.投入产出表的设计3.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 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完全需求系数矩阵、直接增加值系数、完全增加值系数、部门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4.投入产出模型中进口的处理5.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假定和求解条件,本章内容,6.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直接关联关系后向综合关联系数(拉动系数)前向综合关联系数(推动系数)完全后向关联效应(完全拉动力)完全前向关联效应(完全推动力)(其中完全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2亿千瓦时,即2亿度。答案:7.5万吨煤炭?不对,发电:要用电,要用煤,要用钢材,要用电机挖煤:要用煤,用

2、电,要用钢材,要用机械产品机械制造:要用机器、用煤、用电、用冶金中的钢筋等冶金:要用冶金材料本身、用煤、用电、用机器用煤量是以煤炭为核心需求的产业链,呈辐射状,无穷无尽。必须把产业链追踪到底,一个个加起来就是需要的煤列昂惕夫解决了这个,编制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法: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综合系统地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一)投入:指一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消耗。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产品消耗;有形和无形产品消耗 有形:原材料、辅助材料、

3、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办公用品等。无形:劳动力、金融、保险、技术专利、服务等。(二)产出:指生产活动的成果及分配使用去向、流向。(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实物和服务产品),(三)投入产出表: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分配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矩阵表)(四)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指用数学模型(方程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一组线性代数方程组。,(五)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因此,

4、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二、投入产出法的特点:(一)整体性:以国民经济为有机整体,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技术经济联系)。(二)综合性: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三)数量性:从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各种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四)先进性: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投入产出法的产生与发展 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的。他于1936

5、年发表了投入产出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诞生时间不足80年;并于1941年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 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列昂惕夫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曾受到二十年代苏联的计划平衡思想的影响。因为列昂惕夫曾参加了苏联二十年代中央统计局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列昂惕夫把具体商品归类为若干个生产和服务部,把无穷尽的商品变成了有限的,把不可解变成可解。因此投入产出既宏观也具体。投入产出由静态到

6、动态发展。静态应用较多,理论应用更成熟。,国内投入产出法发展的一般介绍:,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上世纪50年代由经济学家孙冶方、科学家钱学森倡导在中科院成立投入产出法研究小组。1974-1976年编制我国第一张投入产出表,数据是1973年全国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包括61种产品。1987年开始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并形成制度化。现在:每逢2、7年份编制投入产出表,每逢0、5年份编制延长表,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的种类,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的种类,3.按资料范围划分世界模型:创始人列昂惕夫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集中研究世界范围的经济问题,试图建立世界性的投入产出表。全国模型:通常所说的模型

7、是以一国的国民经济为表现对象的全国模型。地区模型:就某一个地区而言,需结合若干地区间的经济往来和经济联系。地区间模型:考查重点是若干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经济联系。部门模型:这里的部门指的是生产性质相近产品的行业或产业。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部门内部结构和产品联系,二是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处的地位、重要性。企业模型:适用于规模大、产品种类多、内部结构复杂的超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集团、联合公司等。主要研究企业内部联系、产品结构、产品价格、成本核算以及企业发展规划等重要问题。如20世纪60年代,中科院研制过“鞍钢”模型。,4.按编制投入产出表的时间划分报告期模型 是用过去年份的实际统计

8、资料编制的。计划期模型 是根据计划计算或预测,说明今后某一时期的投入产出状况的模型。我国每逢尾数2和7的年份编制的投入产出基本表和延长表都是属于报告期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的设计,投入产出表的设计,投入产出表是一张行列交织的棋盘式平衡表,其描述对象是一个相对独立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基本设计原则:行的方向表示经济系统各组成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用作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其中最终使用去向有: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列的方向表示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投入及其来源,产出,横向;根据产品使用方向之不同,可将产品分为两大类:中间产品,指在当期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产品,是为生产最终产品

9、所消耗的产品。最终产品,指离开当期生产过程进入最终需求领域满足消费、投资以及出口需要的产品,体现了一时期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最终的成果。,投入,纵向在投入方向,根据投入品价值转移方式的差别分为中间投入,其价值在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上,原有实物形态消失,各种原材料、能源等都属于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其价值根据生产中的消耗而逐步转移,其实物形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所以最初投入主要指固定资产以及劳动力的投入,此外利润与税收也列在最初投入中。,nj=1,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研究他们之间的平衡,分成四个象限,把国民经济分成N个部门(我国120多个部门)所有的生产活动和服务都包括进去了。,3

10、1,第一象限:表示n个部门相互间的消耗关系第二象限:表示退出生产活动的产品,变成消费、投资、出口。即最终使用的数量和构成第三象限:为初始投入第四象限:为产品的收入的再分配,目前未研究清楚,解释数字含义?,第二象限:最终需求矩阵 第象限是第象限在行方向上的延伸,Yi表示i部门产品用作最终使用的数量。,横向看投入产出表 表示了产品的分配和使用,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合计即为总产品。,第三象限:增加值矩阵最初投入一般分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每一列都表示各部门在报告期增加值的量,即GDP对应这块。最初投入与中间投入合计即为总投入。,纵向看:该表反映了报告期各部门间的生产和消

11、耗过程如第一列为报告期部门1整个的中间投入、增加值构成,是第一个部门的投入消耗过程,第四象限:再分配象限实际是一个再分配过程。再分配过程本身是复杂的。如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政府财政变成低保、政府投资等;劳动者报酬形成投资、消费,39,投入产出表的两个方向横向:,反映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即“产品分配”过程;竖向:,反映各部门的投入及其提供来源,即“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价值表的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反映产品的分配使用去向。横看为第i个部门的中间使用,最终使用,即为它的产出总和行平衡方程 中间产品(使用)+最终产品(使用)=总产品,1、行平衡关系:,数学表达式:一般表达式

12、:i=1,2n,2、列平衡关系:,纵向:把价值表的第一、三象限联系起来,反映产品部门的各种投入来源:第j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可以描述为n个部门对第j个部门投入量的多少。整列都相加(价值表可相加)即为总投入列平衡方程: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数学表达式:一般表达式:j=1.2.n,3.各行列(横表和竖表)的对应平衡:,45,在总产出与总投入之间具有平衡关系,不仅一个经济总体的总投入等于其总产出,而且在单个部门层次上总投入也等于其总产出。,从投入产出表所有行列的角度看,有:所有部门的总产出所有部门的总投入,,所有部门的中间产品所有部门的中间消耗,即,从而有:,所有部门提供的最终产

13、品所有部门创造的增加值,注意尽管第象限和第象限在总计上具有平衡关系,即最终产品总量等于最初投入价值总量,却不能在单个部门层次建立这样的平衡关系即i部门的最初投入一般不等于i部门的最终使用。,因为: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与其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通常不等,即,因此,每个部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价值与其创造的增加值通常也不等,即:,从公式能否得出“劳动者收入提高,产出就会增加”的结论?,直接提高劳动者收入只会通胀,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最根本的,才能提供更多的产品供最终使用,降低价格。,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52,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几种中间消耗概念(一)直接消耗:在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

14、有关产品的第一轮消耗。(二)间接消耗:通过被消耗品的媒介关系而形成的对有关产品的消耗。(三)完全消耗:对某种产品的直接消耗与所有各次间接消耗之总和。,53,例:,例中:炼钢过程直接消耗生铁和电力通过生铁间接消耗焦炭和电力(第一次间接消耗)通过焦炭间接消耗原煤和电力(第二次间接消耗)通过原煤间接消耗坑木和电力(第三次间接消耗),注意两点:当一个部门对某种产品没有直接消耗时,却仍然对它有间接消耗,因而完全消耗通常不为零。完全消耗总是大于直接消耗,总量多并不标志技术先进、潜力大,因此引入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技术系数),直接消耗系数(技术系数),在实物模型中则是指: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部门生产

15、单位产品时对 相关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在价值模型中则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价值量的产品时对相关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额(以同样的价值单位计量)。,品的直接消耗量将其称为第 j 个部门对第 i 个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aij表示第 j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第 i 个部门产,直接消耗系数 aij 表示一定技术水平下第 j 个部门与第 i 个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直接消耗系数大小由技术决定。因此也叫技术系数,例:P73,计算、解释数据,其取值大小由技术决定。如1度电用多少煤由技术决定。通常 aij 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是否数据越小说明技术水平越高?,其数据大小在不同情况含义不同:如生产农

16、产品时使用电少,直接消耗系数低,因为主要是活劳动而发电中的耗煤量,直接消耗系数低则标志技术先进另外该数据不但有技术本身的作用,还有管理的作用。,直接消耗系数可以按照与投入产出表完全相同的方式用一张表表示出来,称为 直接消耗系数表该表与一象限的中间消耗完全对应,2007中国直接消耗系数表,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竞争状态下,任何部门的增加值都该是正的,,直接消耗系数不可能是负的,没有实际经济意义价值模型中任何一列直接消耗系数求和都小于1,任何一项也都一定小于1。即任何一项投入都不可能达到产出的水平如衣服的任何用料都不可能超过他本身的价值。,70,例 已知某经济系统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投入产出情况,试

17、求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解释含义,解 由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得直接 消耗系数矩阵,得,给出了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已知,给定最终使用量,可解总产出量,b:(电)部门提供单位产品对(煤)部门产品的完全需求量。如生产单位量电时 对煤的完全需求量,单位阵非负,非负,所以点等后面都非负,所以B非负对应消费、最终使用;为直接消耗,.这么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剩下无穷多项为间接消耗之和,所以为完全需求系数。,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反映为了获得单位最终产品对各部门总产出的需求量,包括直接需求量A、间接需求量 A2+A3+、最终需求量I可见,完全需求系数不仅包括为了得到单位最终使用产品对各部门的直接和间接消耗,

18、还包括了最终产品本身完全需求系数反映的是为了获得单位最终产品各部门所需要生产的产品总量对角线元素为第i部门要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其部门的生产总量必须达到的数量,发(单位产品)电一次性间接消耗的煤,一次性间接消耗一共有多少路径,穷举所有路径生产单位产品对第一个部门的直接消耗量,第一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第个部门产品的消耗量,所以第一个部门产出的一次性间接消耗其余类似,全部求和,即生产单位产品对的一次性间接消耗量,煤,即为一次性间接消耗系数矩阵 第j部门对第i个部门的一次性间接消耗系数,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还是用路径去研究即为第行第列的元素,完全需求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两者就差了单位阵,即最终

19、使用,完全消耗,是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被消耗掉了,例:对如下投入产出表,计算:对本国产品的直耗系数矩阵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间消耗高好?还是低好?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中间消耗越低越好。不同技术则不一定。如农业附加价值是所有产业最高的,中间消耗低,生产技术太落后。,108,例 设某工厂有三个车间,在某一个生产周期内各车间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及最终需求如表,求各车间的总产值。,109,解,110,即三个车间的总产值分别为400,300,350。,111,例 假设某公司三个生产部门间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求各部门间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112,解 依次用各部门的总产值去除中间消耗栏中各列,得到直接消耗

20、系数矩阵为,113,故所求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由此例可知,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值比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值要大的多。,例 给定报告期价值型投入产出表1,预先确定计划期各部门最终需求如表2。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算出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假定计划期同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是相同的,因此把A作为计划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再按公式 算出计划期的总产出向量X。计划期各部门间应提出多少产品作为中间需求?,114,表1报告期投入产出表(单位:万元),表2计划期各部门最终需求(单位:万元),116,解 通过数值计算得到,117,由 得出总产出向量,118,这样得到各部门在计划期的总产出依次是(万元):,如果

21、各部都能完成计划期的上述总产出值,那么就能保证完成各部门最终需求的计划任务。,在求出了各部门总产出 之后,根据公式 可计算各部门间应提多少中间需求。具体数值如表。,119,表3,例 某地有三个产业,一个煤矿,一个发电厂和一条铁路:开采一元钱的煤,煤矿要支付0.25元的电费及0.25元的运输费;生产一元钱的电力,发电厂要支付0.65元的煤费,0.05元的电费及0.05元的运输费;创收一元钱的运输费,铁路要支付0.55元的煤费和0.10元的电费在某一周内煤矿接到外地金额50000元定货,发电厂接到外地金额25000元定货,外界对地方铁路没有需求。问三个企业间一周内总产值多少才能满足自身及外界需求?

22、三个企业各创造多少新价值?三个企业间相互支付多少金额?,121,解 这是一个投入产出分析问题。设x1为本周内煤矿总产值,x2为电厂总产值,x3为铁路总产值,则总产值-中间消耗=最终使用,122,设产出向量为,,外界需求向量为,,直接消耗矩阵为。,则原方程为 其中E-A为列昂剔夫矩阵。,投入产出矩阵为,中间消耗,由此解得总产值。,124,中间投入为,初始投入(新创造价值向量)为,表 投入产出分析表(单位:元),问三个企业间一周内总产值多少才能满足自身及外界需求?三个企业各创造多少新价值?三个企业间相互支付多少金额?,完全增加值系数,表示每单位产出要直接支付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值系数(复习),表示

23、每单位产出要直接缴纳的生产税,直接增加值系数(复习),以上均为直接的系数,直接增加值系数(复习),完全增加值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需求系数bij直接增加值系数-完全增加值系数,图即为第j个部门对第i种增加值(如劳动者报酬)的拉动,第j个部门对第i种(共四种)增加值的完全增加值系数j对增加值的拉动,不是一个部门增加值的增加,因为拉动了n个部门生产的增加,所以是n个部门的贡献,m=4,四种增加值系数,n个部门例:计算P73页完全增加值系数,bvj:第j个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各部门产品的完全需求引起的增加值,中间消耗向量+增加值向量=单位向量,任何一个部门的完全增加值系数都是1是由于二、三象限平

24、衡,给第i个部门一个最终使用是1,则对应增加值也是1。,结论:任何一个部门,他的最终使用拉动的增加值,一定和最终使用是相等的,直接分配系数,它是指某产品部门产品分配到某个消耗部门或某种最终用途的数量与该部门总产品量的比值。分配系数包括中间产品分配系数和最终产品分配系数。,中间产品分配系数:第i部门产品分配到第j消耗部门作中间使用的产品数量占第i部门总产品量的比重最终产品分配系数:某产出部门的产品分配用作最终使用的产品数量占总产品数量的比重。,rij含义:第j个部门所分配到的第i种产品的比例,列向上,短时期内,技术稳定情况下,任何一个部门的消耗基本稳定行向看,产品提供给各部门的数量要看部门的规模

25、情况。因此从分配关系看,不稳定。如建房多,则钢材用得多。,例:计算以下内容并解释其含义:1.直接增加值系数;2.完全增加值系数3.部门完全消耗系数;4.直接分配系数,进口的产品会被消费或参与生产过程,只会拉动系统外部的生产或服务,不会拉动系统内部生产。而完全需求系数bij包括了对内部、外部产品的需求,实际只希望算出该部门对本国产品的拉动,因此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处理,局限:进口产品去向不明,仅仅是把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单独列块 上面列出的是我们能生产的那些,下面列出的是我们不能生产的那部分,把所有进口产品单拿出来,不管是否竞争,本国产品中没有进口。,例、中国经济分为3个部门,它们的总产出分别为30

26、40万元、3500万元、4460万元;3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要求:(1)中间流量矩阵;(2)各部门的增加值;(3)各部门的最终使用;(4)用EXCEL编制一张投入产出表。,任何模型都不是万能的,提出的方法都一定要有使用条件,必须讲清模型的适用情况及假设 投入产出模型局限性非常强,“纯”部门的划分有三点:消耗结构相同、工艺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假设每个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且只用一种生产技术方式进行生产,即所谓“纯部门假设”。,(“纯部门”假定),“纯部门”假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证直接消耗系数的稳定性,而直接消耗系数的准确性又关系到线性方程组的准确性,因此“纯部门”(同质性)假定是投入产

27、出分析的核心假定。,如首钢生产钢材、半导体、还有远洋船队。投入产出则把该企业的各类数据分开填,变成纯部门。,实际有很多影响因素,如规模效应、政策等。,这些假定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这就是研究宏观问题与研究微观问题的差异。宏观问题主要把握事物的变化方向、走向。微观层面可能涉及很多技术问题,因为影响宏观的因素和影响微观的因素不同 即使有这些假定,投入产出预测功能远强于其它工具。他实际把宏观的估量和微观的支持结合得很好,他划分到各个部门,是其他工具很难做到的。,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内容直接依存关系直接制约关系后向综合关联系数(依存,直接)前向综合关联系数(制约,直接)完全后向关联效应(完全拉动力)完全前

28、向关联效应(完全推动力)(用完全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后向系数)-完全拉动力标准化感应度系数(前向系数)-完全推动力标准化,如 钢铁 机械制造则机械制造对钢铁依赖,钢铁对机械制造为制约关系,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经常应用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的概念,例如在分析水利基建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如对GDP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时应用到这些概念。所谓水利基建的后向部门是指为水利基建提供原材料、辅助材料、能源和各种劳务的部门。所谓水利基建的前向部门是指水利基建完成后的得益部门,即其使用部门。,后向部门 前向部门,通过后向部门所产生的效应即水利基建投资的后向效应(后向效益)通过前向部门所产生的效应即水利基建投资的前向效

29、应(前向效益)。,如 棉 布 衣,布对棉花是一种依赖关系、后向关联或者拉动关系。,1农业、2工业、3建筑业、4运输邮电业、5商业饮食业、6非物质生产部门,拉动和推动的角度不同,化学工业对农产品有替代关系,化纤布料越来越多;一、二行描绘了这些年原材料的变迁。整个表示了纺织业的技术进步。原料(农业+化学工业)消耗下降了20%,附加值在提高;电力下降了65%左右,早期国有企业浪费严重,直接消耗系数的第j列相加,看直接的拉动哪个部门中间消耗高,则增加值越低,后向综合关联系数就高。消耗得多,对别人拉动大,系数均值是根据产业规模的加权平均一产业从87-95物耗增加,是技术进步过程。二产业从87-95物耗下

30、降,也体现为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有非常大的提高,物耗降低,节约了成本。三产业增长了几乎一半。87和95的三产业差别大。如银行原来都是算盘,现在都是计算机。一定要看清数据变化原因。,后向综合关联关系、依赖关系、拉动关系前向综合关联关系、制约关系、推动关系(接下来)不能用拉动力判断推动力的大小,后向综合关联关系、前向综合关联关系都是直接的关系,rij:第i个部门分配给第j种产品的比例,分配的越多,对j推动力越大,即这个部门中间使用占全部产出的比例。中间使用得多,推动力大。即分配系数越大,推动力越大。如钢铁比农业推动力大 对哪个部门分配得越多,对那个部门推动越大.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推动力的判断用分配系

31、数。而 拉动力用直接消耗系数。与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同。,该数据一般应该为循序渐进。1990年为延长表,数据有误。农业对国民经济推动在加大。二产业、三产业对各产业投入量加大,推动力加大,计算P73的以下指标,并解释含义直接依存关系直接制约关系后向综合关联系数(拉动系数,依存,直接)前向综合关联系数(推动系数,制约,直接),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内容直接依存关系直接制约关系后向综合关联系数(依存,直接)前向综合关联系数(制约,直接)完全后向关联效应(完全拉动力)完全前向关联效应(完全推动力)(用完全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拉动力系数)-完全拉动力标准化感应度系数(推动力系数)-完全推动力标准化,

32、用列昂惕夫逆的结果,即,研究部门在系统中的后向关联关系的强弱,应考虑该部门在产业链上所有的拉动,看得更全面,把列昂惕夫逆矩阵的一列相加,一定大于1(对角线就都大于1)计算P73并解释,一产业即第一列的昂惕夫逆加在一起数据随着时间向均值靠近,三产业(如金融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性变化很大,体现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技术的提升。,计算 K=(I-R)-1 得到的矩阵,计算P73并解释,产业链变长,推动力(拉动力都)在增加,即把这个力的大小标准化。,分子:部门j对n个部门的拉动力变成平均单一部门的。分母:系统平均的单位拉动效应,整个系统的平均一个部门对一个部门的拉动力。上下的n不能省略掉。即这个部门的平

33、均拉动力和整个系统的平均拉动力做比。数据规范化了。,反映第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计算P73并解释,整个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地位提升,作用增强,用 K=(I-R)-1 得到的矩阵,计算P73并解释,基础性地位的产业,感应度系数高。生产的产品主要做中间使用,作为各产业的依赖,二产业下降,一、三产业上升,国民经济综合关联分析,影响力系数反映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感应度系数反映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推动、制约作用 同一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表现会有差异,影响力和感应度的综合分析:,1、Fj1,Ei1:该部门具有强辐射性和强制约性,对国民经济拉动、支撑作用都大。

34、如制造业。2、Fj1,Ei1:该部门属于弱辐射性和强制约性,拉动作用小,支撑作用大。多属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如电力、煤炭、石油、钢铁等。4、Fj1,Ei1:该部门属于弱辐射、弱制约性行业,拉动、支撑作用都小。如科教文卫产业。,练习:,(1)填满表内的各项数字;(2)计算直接消耗系数A和完全消耗系数B;(3)计算价值模型的直接劳动者报酬系数和直接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系数。,2、请说明直接消耗系数 的含义,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具体计算式。3、已知实物投入产出表,其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求总产量X,并根据所给出的条件,绘制简单实物投入产出表,求出其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作业:学习指导P43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五、应用研究项目设计(共做2个小题)必做题:1选做题:2-6(任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