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技术创新过程解析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93304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技术创新过程解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三章技术创新过程解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三章技术创新过程解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三章技术创新过程解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三章技术创新过程解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技术创新过程解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技术创新过程解析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思考题1.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有哪些?各自特点如何?2.什么是AU模型?各阶段有什么特征?3.逆A-U追赶模型4.影响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一节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涉及技术预测、新技术评价和决策、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研究开发、创新过程管理、工程设计与制造、产品功能完善与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有时要循环交叉或并行操作。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企业组织与制度变革、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因此,不同企业其技术创新过程不尽相同,因而技术创新模型也不同。,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就是要研究和提示企业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性,从而指导

2、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较高的成功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由于技术发展的本身规律,技术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要引起技术的重大变革和突破。技术本身是创新的推动力,是技术创新的来源,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发展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研发,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产品引入市场,市场是研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体现这一观点的是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事实上,许多根本性的技术创新确实来自于技术本身的推动,对技术机会的不断认识会激发人们的不断努力,特别是新的发现或新的技术常常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刺激人们为之寻找应用领域

3、。如无线电和计算机这类根本性的创造就是由技术发明推动的。,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二、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所以只强调研发投入而忽视创新过程其他阶段的管理和市场导向,技术创新成果就可能没有商业价值,企业就处在相当危险的境地。事实上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直接感受到市场的强烈需求刺激的情况下引发的,如北大方正的四次技术创新都直接来自于市场的强烈需求刺激。这种需求刺激可能是来自市场对新产品的需要,也可能是来自居高不下的原材料的成本压力。市场的扩展和原材料的成本的压力也会刺激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这种情况下,就是需求拉动型创新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强调市场是研

4、发构思的直接来源,市场需求为产品的工艺变革创造了机会,并激发人们为之寻找可行的技术突破方案,并加以研究与开发。市场需求在这种模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模型,第一次技术革命:“告别铅与火”(19871993)我国印刷业没有经历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机,从铅排直接跳到最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没有经历输出毛条、人工贴版的过程,直接跳到屏幕整页组版、整页输出。,电子出版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第二次技术革新:告别报纸传真机(1991年初开始)80年代人民日报用飞机向外地送纸型,个别城市用报纸传真机传版,有失真,质量明显下降。1990年底北大方正用页面描述语言传送报纸版面

5、,信息量减少到通常传真方式的150,而且毫无失真。1992年人民日报社通过卫星用这种方式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平均两分钟就能传完一版。规模如此大的、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在中文报业中属第一家,在西文报业当时也较少见。1992年后远程传版大量推广,现在我国大多数中央级报纸都采用这种方式将报纸版面远传到外地,省报和一些市报也在省内传版,极大地扩大了发行量。,第三次技术革新: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1992年初开始)1992年前国内彩色出版物全部用进口的电子分色机制作,报纸一页彩版用分色机出照片,人工剪贴需23小时。北大方正于1987年提出发展开放式的彩色照排系统取代电分机。1992年1月澳门

6、日报采用方正彩色报纸出版系统,文字与彩色照片合一处理,输出一页彩版仅需20多分钟(现缩短为2分钟),从而开始了告别电分机的这场彩色出版技术革新。现在已有几百家报纸出彩版,几十家报纸天天出彩版。国产系统占彩报市场90以上。1994年方正又研制成高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质量可与电分机媲美,从而进入了画刊、彩色杂志领域。美国Adobe等公司在Macintosh上的彩色图像处理软件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第四次技术革新:告别纸和笔(1994年初开始)1994年1月深圳晚报采用方正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编辑自己组版,开始告别纸和笔,现在已有160多家报社实现了报社主要流程的电脑管理。方正最新的报社整体解决方案强

7、调系统的高集成度和支持Intranet、Internet。,上面是已经普遍推广的技术革新,即四次“告别”。1999年羊城晚报采用方正直接制版系统,从电脑系统直接输出感光版,免除了输出底片、显影、定影和晒PS版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效率。这意味着“告别底片(软片)”这一场新的技术革新已经开始。预计七年后激光照排机将停产,电脑直接制版将成为主要的输出手段。北大方正今后在出版领域的技术发展重点将是:给报社、出版社、杂志社提供高集成度、一体化的全面解决方案;推动出版业全数字化流程的发展;加大网上出版技术的研发力度,顺应Internet时代。,三、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模型 单纯考虑技术和市场的单方面作

8、用,有时都欠完善。一项技术创新,可能既来自技术本身,同时又来自市场需求,即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强调创新全过程中技术与市场这两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认为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及变革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单纯的技术推动或需求拉动模型只是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模型的特例。,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模型,四、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 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强调技术创新过程不是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序列性过程,而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研发、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过程。它要求公司研发部门、设计部门、生

9、产、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波音公司在新型飞机的开发生产中采用了一体化方式,大大缩短了新型飞机的研制周期。实际上,我国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也采用了这种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模式。,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五、系统集成网络模型 系统集成模型是一体化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原型,并采用技术创新过程一体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体化的职能交叉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例如美国政府组织的最新半导体芯片的开发过程就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

10、罗斯韦尔将前人提出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归纳总结为第一至第四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并统称为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历经4O多年,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和实用价值。这些模式除了本身的特点之外,还伴随着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战略和投资侧重,各自也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技术创新战略特征比较,技术创新战略特征比较,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产生 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主要基于生产低成本、大批量、标准件组成的传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描述了简单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在新经济时代,创新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企业原有的封闭结构已经被打破,技术创新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独立的创新活动,而是必须在创新网络中

11、进行,创新项目已经穿越公司固有的边界、用户、供应商、高校、研究院所、政府、其他公司甚至竞争对手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网络的重要成员,涉足创新过程的研发、试验、生产、验证、安装、调试、维护、更新换代和再创新等创新、活动。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已无力解析这些创新现象和指导创新实践,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即系统集成及网络模式应运而生。与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相比,第五代模式突出的变化在于:1.创新网络中的各创新成员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电子信息化在创新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3.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因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4.第五代模式突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诸多要素,而对于过程的各个阶段并未过多地强调。,技术在

12、飞速地变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也在不断地更新。创新过程正变得更快,更灵活,更有效率,并越来越多地使用新的信息技术。同时,由于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技术创新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组织管理更具柔性,建立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第二节 产业创新分布(动态)模式 一、持续创新、系列创新过程 在根本性的产品或工艺创新出现之后,还会有一系列后继的渐进性创新并形成创新群,从而引起新产业的成长和老产业的再生或衰亡,这一过程称为持续创新过程。实践证明,根本性创新固然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随后的持续创新往往具有更大的商业价

13、值。例如:当显像管出现后,经过工艺改进,其成本降低了一半,这为电视机等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持续创新过程与产业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从产业成长的角度考察创新过程,分析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关系,研究重大的根本性创新产生之后渐进性创新的分布、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产业组织的演变,对于我国制定正确的产业技术发展战略和投资策略,在一些产业建立竞争优势,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持续创新过程描述的是在根本性创新产生后特定产业中各类创新的分布形式以及创新对产业成长的作用方式。创新的分布形式是指在创新产品或工艺的生命周期内各类后继创新的数量、强度及频率。,二、产业创新分布模式:AU过程模型

14、 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me MUtterback)通过对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持续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取决于企业和产业的成长阶段。他们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及产业组织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不稳定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并与产品生命周期(PLC)联系起来,提出了描述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产业创新分布形式的AU创新过程模型。,A-U创新模型,A-U模式,美James M.Utterback&N.Abernathy(1976)A-U模式: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动态演化创新动态模型的三阶段

15、:(1)流动阶段(fluid phase)-产品设计具有多样性、变化快-创新的重点在于产品性能-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用户需求具有歧异性-创新的思想来源多样化:客户、非正式的外界联系,等等(2)过渡阶段(transitional phase)-主导设计出现 主导设计(dominant design):指为消费者共同认可的设计,且具有技术可行性。它对其它设计具有排斥性。-顾客对产品有了偏好性选择,(3)明确阶段(specific phase)-竞争焦点放在成本/价格之上-强调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生产流程标准化-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以渐进创新为主 主导设计的出现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 规模经济导致

16、产业结构从小企业竞争转换到产业集中度日趋增大。,1、不稳定阶段 根据AU创新模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厂家为满足潜在的用户需要进行产品创新,产品原型的创新水平很高,但由于设计思想缺乏一致性,多种产品设计进入市场且频繁变动(如早期的汽车和计算机),主导设计尚未确定。与变动的产品设计相适应,制造工艺和产业组织也是不稳定的。这一阶段称为不稳定阶段。这是一个在商业与技术上不断“尝试、纠错”的阶段,技术本身处于发展和变动状态,技术的潜在市场有待确认,产品功能有待完善,产品市场有待开发。对于从事创新的企业来说,在这一阶段R&D支出较高,但却不太可能立即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然而,对于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较

17、强技术鉴别与开发能力的企业来说,若能准确地把握技术方向与市场机会并将技术开发与市场开拓有机地结合起来,极有可能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2、过渡阶段 经过一段以不断“尝试、纠错”为特点的技术发展与变动时期,会出现一个将技术资源与市场需要联结起来的代表优秀产品的主导设计,如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福特T型车和计算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IBM360计算机系统。主导设计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标准”,降低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在主导设计确定后,产品创新率急剧下降,产品基本稳定,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专用生产设备逐步取代通用生产设备,创新重点从产品创新转移到工艺创新。这一阶段称为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将主导设计推向市场的

18、企业将赢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能对市场形成垄断。其它一些有较强技术实力和独特资源优势的企业通过在产品性能、可靠性等方面对主导设计进行技术改进,加强市场开发和改善售后服务,也能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3、稳定阶段 主导设计的出现使产品设计、生产程序与生产工艺日趋标准化,市场需求稳定,大规模生产使制造效率大大提高,企业由此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企业进一步创新的重点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渐进性的工艺创新。生产过程和企业组织日趋专业化和纵向一体化,混成或复合产品(如汽车)的零部件通常由某些控制市场的企业集团的专业化分公司或独立的供应商供给。这一阶段称为产业发展的稳定阶段,稳

19、定阶段对应于技术学习曲线上成熟期,通常也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一个产业一旦发展到稳定阶段,企业组织会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刚性,产业内部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抵制重大创新的力量。技术变化可能会使工厂的设备过时,大多数员工(从高级经理到一般技术工人)担心变化会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带来威胁,因此,技术、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部门都可能会对企业要作出的适应性变化设置障碍。这一阶段的实质性的创新大都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例如:由于政府在法律上对污染和汽油消耗规定了新标准,汽车行业不得不进行创新;化学工业中的合成纤维技术创新的刺激导致了纺织工业的创新;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手表工业的创新,计算机排字导致了印刷业的

20、创新。,A-U模式创新动态模型的阶段特点,A-U模式的缺陷(1)A-U模式更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且产品消费者在偏好上具有同质性。对于那些不具有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细分市场,则A-U模式解释力较弱(Teece,1986)。(2)A-U模式在解释发展中国家或是处于创新被动跟随者地位的企业创新分布时,也存在一些问题(J.Lee,1988)。(3)A-U模式未能为理解整个技术进化过程提供一个综合框架(C.DeBresson and J.Townsend,1981),逆AU追赶模型,逆AU追赶模型,引进阶段消化吸收阶段改进阶段追赶过程与发展阶段,第三节 技术创新成功因素模型 通过调查22家企业的技术

21、创新情况(22家企业中,有10家国有企业、10家民营企业和2家合资企业),涉及家电、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通讯、软件、制药、酿造、钢铁、煤炭等多个行业。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案例、成功与失败的主要原因。问卷中列举了96项影响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让每个企业的厂长经理、主管科技工作的副厂长(总工程师)、科研主管、项目负责人、项目主要参加者画和打分,这些因素从大到小(重要程度)统计排序如下表:,对上面的关键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可以看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不外乎5种。(1)项目的市场前景(市场潜在需求、新颖性、经济性);(2)公司资源(技术获得、技术积累、财力、人力、系统工具、工艺、信

22、息);(3)创新过程管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4)文化氛围(学习型组织、激励、高层关注);(5)创新战略。,企业技术创新成功因素模型,对成功因素模型的说明:创新战略: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引进(购买)等。系统工具:企业技术创新可利用的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如开发基地、实验室、试验物品等。技术积累:技术储备、技术资料和类似项目研究经验。学习型组织:企业活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组织是否具有不断吸收知识、学习的氛围和习惯,它往往与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技术创新自身的学习和积累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前面的技术创新项目会影响到后面的项目,善于学习和积累的组织才是具有潜力的组织,丰富的技术积累可以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处于积极有利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