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移动通信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9461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移动通信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第六章-移动通信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第六章-移动通信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第六章-移动通信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第六章-移动通信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移动通信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移动通信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移动通信,6.1 移动通信概述6.2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6.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1,移动通信“动中通”通信双方或至少其中一方在移动环境下进行 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包括移动体之间或移动 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1、什么是移动通信,6.1 移动通信概述,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接续工作由人工操作完成,采 用电子管,体积庞大、笨重且昂贵,使用短波段。,第一阶段,交换系统为自动交换,接续效率高,采用晶体管,体 积大为减小,使用甚高频。,第二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系统),第三阶段,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广泛应用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具体的设计、

2、规划和实施阶段。,第四阶段,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6.1 移动通信概述,1980s,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983年美国的AMPS,1980年北欧的NMT,1979年日本的NAMTS,1985年英国TACS系统 1990s,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1992年商用的GSM,1991年北美的IS-54,1993年日本的PDC,1993年美国提出的IS-95(N-CDMA)2000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欧洲、日本的WCDMA,北美的CDMA-2000,中国的TD-SCDMA,6.1 移动通信概述,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无法与固定网迅速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数字承载业务很难开展。频率

3、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要求。安全性差,易于被窃听,易做“假机”。,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特点,6.1 移动通信概述,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频谱利用率,系统容量大。用户能获得多种服务(以话音业务为主,并提供低速率以电路型为主的数据业务)。能自动漫游。话音质量比第一代好。保密性好。可以与ISDN、PSTN等网络互连。,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优点,6.1 移动通信概述,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数据功能差,不能支持多媒体业务。如使用GSM手机上网,理论上只能达到9.6k的上网速度。全球不同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彼此间不能兼容,使用的频率也不一样,全球漫游比较困难。,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缺点,6.1 移动通信

4、概述,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具有全球标准使用全球公共频带具有全球使用的小型终端具有全球漫游能力 从媒体(Media)多媒体(Multi-media)微蜂窝结构提高改良的频率使用效率具有高速的分级数据速率在固定位置环境下能达到2Mbps对步行用户能达到384kbps对车载用户能达到144kbp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特点,6.1 移动通信概述,信道传输条件恶劣 移动台使用无线信道,在电波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多径衰落、建筑物阻挡造成的阴影效应、移动台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等,使接收信号极不稳定。信号起伏幅度可达30dB以上。,6.1 移动通信概述,4、移动通信的特点,强干扰情况下工作 移动通信除受到汽

5、车发动机的火花干扰及工业干扰以外,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及同频干扰。互调干扰:由于部件的非线性引起;非线性部件的输出信号中,会包含输入信号所没有的新的频率成分,如果这些新的频率成分落入其他信号的频率范围之内,就会对该信道造成干扰,称为互调干扰;邻道干扰:相邻或邻近信道之间,由于信道隔离度不够造成的干扰;同频干扰:相同频率的无用信号造成的干扰。,6.1 移动通信概述,可供使用的频率资源有限 移动通信的可用频率范围有限,而移动通信的用户数却在猛增,故有效地利用频率资源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建网技术复杂 由于移动台在通信区域内随时运动,需要随机选用无线通道,同时需支持位置登记、越

6、区切换及漫游存取的跟踪技术,这使其信令种类比固定网要复杂得多。此外,在入网和计费方式也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移动通信系统相当的复杂。,6.1 移动通信概述,6.1 移动通信概述,5、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双工通信方式,通信双方在通话时收发信机同时工作,即任意一方在发话的同时,也能收听到对方的信息,与普通有线电话的使用情况类似;通信双方通过双工器来完成双工通信;分为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6.1 移动通信概述,5、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6.1 移动通信概述,5、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频分双工通信方式(FDD),收、发信机所用频率不同,一般双工频差为几MHZ 到几十MHZ,即从频率上来区

7、分收发信道。优点:使用方便,收发信机自身的干扰较小。缺点:需占用两个频段才能工作,占用频谱资源多,MS在通信中发射机经常处于发射状态,耗电大。,6.1 移动通信概述,时分双工通信方式(TDD),信号的接收和传送在同一频率的信道即载波的不同 时隙,用保证时间来分离接收与传输信道。我国的3G技术标准TD-SCDMA中就采用了此技术。与FDD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优势:,频谱灵活性高 频谱利用率高 支持不对称数据业务 有利于采用新技术 成本低,6.1 移动通信概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6、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6.1 移动通信概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把整个

8、服务区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区域(小区),各小区均用小功率的基站发射机覆盖,许多小区像蜂窝一样覆盖任意形状的服务地区。,6.1 移动通信概述,市话中心要呼叫某一“袖珍玲”用户,可拨寻呼中心的专用号码,寻呼中心的话务员记录所要寻找的用户号码及要代传的号码及要代传的消息,并自动在无线信道上发出呼叫.,被呼用户的袖珍接收机发出呼叫声,并在液晶屏上显示主呼用户的电话号码及简单消息。,袖珍玲用户利用邻近市话电话机与主呼用户通话。,无线寻呼系统,6.1 移动通信概述,无绳电话系统,普通的电话单机分成座机和手机两部分 座机与有线电话网连接,手机与座机间用无线电连接。因手机与座机间不用电线相连,故称为“无绳”电话

9、。,以有线电话网为依托的通信方式,是有线电话网的无线延伸,普通的电话单机分成座机和手机两部分 座机与有线电话网连接,手机与座机间用无线电连接。因手机与座机间不用电线相连,故称为“无绳”电话。,6.1 移动通信概述,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用于集团调度指挥;可用信道为系统的全体用户共用,具有自动选择信道功能,是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共用信道设备及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的无线调度通信系统。,6.1 移动通信概述,6.2.2 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6.2.1 移动信道特征及抗衰落方法,6.2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6.2.1 移动信道特征及抗衰落方法,移动信道电波传播原理 移动信道特征 抗衰落方法,蜂窝无线移动通

10、信系统中,电磁波传播机理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归结为:反射、绕射和散射。在城区,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一般无直射路径,而高层建筑产生强烈的绕射损耗。另外,由于不同物体的多路径反射,经过不同长度路径的电磁波相互作用引起多径损耗。同时,随着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距离的不断增加,引起电磁波强度的衰减。,移动信道电波传播原理,接收信道统计分析曲线,移动环境的场强特性移动通信环境下场强变化剧烈场强变化的平均值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场强特性曲线的中值呈慢速变化(慢衰落)场强特性曲线的瞬时值呈快速变化(快衰落),移动信道电波传播原理,空间传播损耗-路径损耗阴影效应-由地形结构引起,表现为慢衰落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

11、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表现为快衰落多普勒效应-由于移动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引起,多径条件下将引起多普勒频谱展宽,移动信道特征,分集接收技术:接收端对它收到的多个衰落特性互相独立(携带同一信息)的信号进行待定的处理,以降低信号的电平起伏。,抗衰落方法,空间分集技术-用2个以上的天线接收同一个信号频率分集技术-用2个以上的载波频率传输时间分集技术-在不同时间接收同一个信号极化分集技术-接收垂直和水平极化信号,常用的分集技术,抗衰落方法,6.2.2 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区域覆盖技术 多址技术,蜂窝系统-“小区制”系统 将所要覆盖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半径可视用户的分布密度在1-10km左右,

12、在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为本小区范围内的用户服务。-蜂窝分类 宏蜂窝(Macro-cell)2-20km 微蜂窝(Micro-cell)0.42 km 微微蜂窝(Pico-cell)400m,区域覆盖技术,频率复用:处在不同位置(不同小区)上的用户可以同时使用相同频率的信道可以极大地提高频谱利用率如果系统设计得不好,将产生严重的同频干扰,D:同频复用距离R:小区半径,区域覆盖技术,区群?通常由若干个邻接小区构成区群,再由区群披此邻接构成整个服务区;为防止同频干扰,同一区群中的小区,不得使用相同的频率;且邻接区群中的同频小区中心间距相等;,区域覆盖技术,N=3,N=4,N=7,区域覆盖技术,小区分

13、裂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为适应新的用户密度变化,可采用“小区分裂”的方法,即将原有的无线小区进一步细分,以增大系统的容量和密度。,图 增加新基站的分裂,区域覆盖技术,多址技术,多址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有许多用户都要同时通过同一个基站和其他用户进行通信,因而,必须对不同用户和基站发出的信号赋予不同特征,使基站能从众多用户台的信号中区分出是哪一个用户台发出来的信号,而各用户台又能识别出基站发出的信号中哪个是发给自己的信号。多址方式的类型有:即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空分多址(SDMA)。,频分多址(FDMA):按频道划分用户,频带独享,时间共享时分多址

14、(TDMA):按时隙划分用户,时隙独享,频率共享码分多址(CDMA):按码型划分用户,时隙/频率共享空分多址(SDMA):按空间角度划分用户,频率/时隙/码型共享,多址技术,(1)频分多址(FDMA),将给定的频谱资源划分为若干个等间隔的频道供不同的用户使用。,多址技术,(1)频分多址(FDMA),用户识别:频道号(在频谱域实现了用户的正交分割);特点:简单、容易实现,以频道区分用户地址,一个频道传输一路模拟/数字话路;以频率复用为基础,需严格的频率规划,是频率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对功控的要求不高,硬件设备取决于频率规划和频道设置;应用:模拟/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多址技术,(2)时分多址(

15、TDMA),把时间分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为若干个时隙供用户作信道使用。,多址技术,(2)时分多址(TDMA),用户识别:时隙(在时间域实现了用户的正交分割);特点:以频率复用为基础,小区内以时隙区分用户;每个时隙传输一路数字信号,软件对时隙动态配置;系统要求严格的系统定时同步;是时隙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应用:GSM系统(载频间隔:200KHz,每频道8个时隙);,多址技术,在CDMA通信系统中,不同用户传输信息所用的信号不是靠频率不同或时隙不同来区分,而是用各自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或者说,靠信号的不同波形来区分。,(3)码分多址(CDMA),多址技术,用户识别:码型(在码域实现用户的正交

16、分割);特点:每个基站只需一个射频系统;每个码传输一路数字信号,每个用户共享时间和频率;是一个多址干扰受限系统;需要严格的功率控制;需要定时同步;软容量、软切换,系统容量大;抗衰落、抗多径能力强;应用:IS-95 CDMA系统、cdma2000系统、WCDMA系统;,(3)码分多址(CDMA),多址技术,(4)空分多址(SDMA),通过空间的分割来区别不同的用户,即通过控制用户的空间辐射能量,使用定向波束天线来服务于不同的用户。依靠智能天线实现。,多址技术,第六章 移动通信,6.1 移动通信概述6.2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6.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

17、术,44,6.3.2 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6.3.1 GSM系统,6.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移动特别小组,1991年在欧洲开通了第一个系统,工作频率为900MHz。同时MoU组织为该系统设计和注册了市场商标,将GSM更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俗称“全球通”。同年,移动特别小组还完成了制定1800MHz频段的公共欧洲电信业务的规范,名为DCS1800系统。GSM900和DCS1800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双频网络”,两系统功能相同,主要是工作频率不同。,6.3.1 GSM系统,

18、GSM网络结构,移动台(MS)GSM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用户识别模块(SIM)卡:一张符合ISO标准的“智慧”磁卡,包含与用户有关的无线接口信息以及用于鉴权和加密的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3.1 GSM系统,基站子系统(BSS)构成:BTS(基站收发台)、BSC(基站控制器)、天线公用器、天线等。在一定无线覆盖区中,由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在BSC中增加码变换器及相应的复用设备,完成PRE-LTP编码与PCM码之间的转换。,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3.1 GSM系统,网络子系统(NSS)对GSM中MS之间通信和MS与其它通信网中用户通信起着控制管理作用;主要功能包括:

19、交换、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及负责收集计费、账单信息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3.1 GSM系统,(1)MSC(移动交换中心)主要完成呼叫接续和交换任务;MSC支持移动性管理、计费管理等网络功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3.1 GSM系统,(2)HLR(归属位置寄存器)中央数据库,存储其所辖区的所有移动用户的有关数据。用户数据包括 静态数据:移动用户码、访问能力、用户类别和补充业务等;动态数据:MS目前所处的位置信息,以便建立至MS的呼叫路由;,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3.1 GSM系统,(3)VLR(访问位置寄存器)动态用户数据库,存储进入其控制区域内来访移动用户的有关数据;这些数据是从该移

20、动用户的HLR中获取并进行暂存的,一旦移动用户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则临时存储的该移动用户的数据就会被消除;,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3.1 GSM系统,(4)鉴权中心(AUC)对移动用户鉴权,防止无权用户接入系统;对无线链路上的话音、数据和信令信息进行保密等,保证无线通信安全;AUC中存储着鉴权信息和加密密钥。,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3.1 GSM系统,(5)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存储移动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对移动设备进行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有三种表格清单白色清单:移动设备准许使用;灰色清单:可使用,但处于监测状态下;黑色清单:失窃而不准使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1、6.3.1 GSM系统,操作支持子系统(OSS)操作支持子系统(OSS)需完成许多任务,包括移动用户管理、移动设备管理以及网路操作和维护。包括网路管理中心(NMC)、安全性管理中心(SEMC)、用于用户识别卡管理的个人化中心(PCS)、用于集中计费管理的数据后处理系统(DPPS)等功能实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3.1 GSM系统,(1)移动台国际ISDN号码(MSISDN)MSISDN=CC+NDC+SN,CC:国家代号,中国为86;NDC:国内地区码,中国移动为139、;SN:移动用户号码(包含HLR识别码);,GSM系统的编号计划,6.3.1 GSM系统,GSM系统的编号计划,(2)国

22、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IMSI=MCC+MNC+MSIN,MCC:移动用户所属国家代号,中国为460;MNC:移动网号码,中国移动为00;MSIN:移动用户识别码,由10位数字组成;,6.3.1 GSM系统,(3)移动台漫游号码(MSRN)这是针对移动用户的移动特性而设置的号码,其组成如下:OXYZ为被访地的长途区号;PQR为被访地未使用的一个端局号;ABCD为临时分配给移动用户的漫游号码。当一个HLR管辖多个MSC时,它们可公用一个端局号。,GSM系统的编号计划,6.3.1 GSM系统,(4)移动用户临时识别码(TMSI)使用TMSI代替IMSI,保证IMSI码的安全;不超过4个字节,

23、格式由各运营商决定;,GSM系统的编号计划,6.3.1 GSM系统,(5)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IMEI是唯一用来识别移动台设备的号码,称作系列号或串号,它可防止非法移动台设备使用移动台业务。,GSM系统的编号计划,6.3.1 GSM系统,(6)位置区识别码(LAI)LAI=MCC+MNC+LAC,MCC:移动用户所属国家代号,中国460;MNC:移动网号码,中国移动00;LAC:位置区码,2字节16进制编码;,GSM系统的编号计划,6.3.1 GSM系统,GSM系统的主要参数,6.3.1 GSM系统,多址技术:FDMA/TDMA,6.3.1 GSM系统,工作频段,6.3.1 GSM系

24、统,信道分类,物理信道:一个载频上的TDMA帧的一个时隙;逻辑信道:根据在某个物理信道上传输信息类型不同,定义了若干逻辑信道;逻辑信道分类如下:,6.3.1 GSM系统,信道分类,6.3.1 GSM系统,(1)业务信道(TCH)用于传送编码后的语音或用户数据,分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2)控制信道(CCH)控制信道用于传送控制呼叫进程的信令或同步数据。,信道分类,6.3.1 GSM系统,控制信道(CCH)广播信道(BCH)“一点对多点”单向控制信道,用于BS向MS广播公用信息;频率校正信道(FCCH)同步信道(SCH)广播控制信道(BCCH),6.3.1 GSM系统,控制信道(CCH)共用控制信

25、道(CCCH)“一点对多点”双向控制信道,用于呼叫接续阶段传输链路连接所需的控制信令;寻呼信道(PCH)随机接入信道(RACH)准许接入信道(AGCH),6.3.1 GSM系统,控制信道(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点对点”双向控制信道,传输在呼叫接续阶段和通信进行当中所需的控制信息;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慢速辅助控制信道(SACCH)快速辅助控制信道(FACCH),6.3.1 GSM系统,GSM系统的工作过程,呼叫接续,越区切换,位置更新,6.3.1 GSM系统,位置更新,定义:移动通信网为了跟踪移动台的位置变化,而对其位置信息进行登记、删除和更新的过程;在GSM系统中,位置信

26、息存储在HLR和VLR中;(1)位置区 GSM蜂窝系统把整个网络的覆盖区划分为许多位置区,并以不同的LAI码进行标识,此标识在BCCH信道中传送。,6.3.1 GSM系统,位置更新,6.3.1 GSM系统,(2)位置登记的三个步骤:在管理新LA的VLR中登记MT;修改HLR中记录服务该MT的新VLR的ID号;在旧VLR和MSC中注销该MT。,位置更新,6.3.1 GSM系统,GSM系统的工作过程,呼叫接续,越区切换,位置更新,6.3.1 GSM系统,越区切换,(1)定义 将当前正在进行的移动台与BS之间的通信链路从当前BS转移到另一个BS的过程;该过程也称为自动链路转移ALT(automati

27、c link transfer)。,6.3.1 GSM系统,(2)越区切换方式 硬切换:在新连接建立以前,先中断旧的连接。(eg,TACS、GSM系统),越区切换,6.3.1 GSM系统,(2)越区切换方式 软切换:在与新BS建立可靠连接之后再中断旧链路。(eg,IS-95系统),越区切换,要求:软切换只能在同一频率的信道间进行。,6.3.1 GSM系统,同一个BSC,不同小区同一个MSC/VLR,不同BSC不同MSC/VLR的区间切换,(3)GSM系统中的越区种类,越区切换,6.3.1 GSM系统,同一BSC的越区切换,同一个MSC/VLR,不同BSC间的越区切换,不同MSC的越区切换,6.

28、3.1 GSM系统,GSM系统的工作过程,呼叫接续,越区切换,位置更新,6.3.1 GSM系统,呼叫接续,(1)移动用户主呼 移动用户向固定用户发起呼叫。(2)移动用户被呼 固定用户向移动用户发起呼叫。,6.3.1 GSM系统,(1)移动用户主呼 若MS处于激活且空闲状态,要建立一个呼叫,只需拨被叫用户号码,再按“发送”键,MS便开始启动呼叫程序:MS进入“初始化”过程;网络对MS进行“鉴权”、“加密”处理;建立至被叫用户的呼叫;,6.3.1 GSM系统,(2)移动用户被呼首先,完成对MS的位置定位;其次,对MS进行“寻呼”;再次,MS收到寻呼后,进入“初始化”过程;最后,完成“呼叫接续”;,

29、6.3.1 GSM系统,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概述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6.3.2 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几种流行的多址技术:FDMA 频分多址每个用户使用不同的频率一个信道对应一个频率TDMA 时分多址每个用户使用不同的时隙一个信道就是特定频率的特定时隙CDMA 码分多址一个信道对应一种独特的码序列。每个用户使用相同的频率,但采用不同的码序列。,信道:通过传输媒介为一个用户传送信息的专用通路。,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概述,多址干扰 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所有用户在通信过程中都使用同一载波,占用相同的带宽,即共享同一无线频道,所以其中任一用户的通信均会对其他用户造成干扰

30、,即“多址干扰”;且同时通话的用户数越多,相互间的干扰越大。,CDMA蜂窝通信系统特点,远近效应 由于系统中的许多电台共用一个频率发送或接收信号,因而近地强信号压制远地弱信号的现象;,CDMA蜂窝通信系统特点,功率控制 为了获得高质量和高的容量,所有的信号不管离基站远近,到达基站的信号功率都应该相同,且刚达到BS所需的信噪比;反之一样。,CDMA蜂窝通信系统特点,在CDMA系统中,除要传输业务信息外,还要传输各种控制信息,即CDMA系统配置了各种逻辑信道,它们均是由不同的码序列区分。,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1、正向逻辑信道导频信道(Pilot channel)传输由BS连续发送的不包

31、含信息数据的导频信息;同步信道(Sync channel)主要用于传输同步信息,MS利用它进行同步捕获;寻呼信道(Paging channel)供BS在呼叫建立阶段传输寻呼控制信息给MS;正向业务信道(Forward Traffic channel)传输话音编码数据或其他业务数据和少量随路信令;,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2、反向逻辑信道接入信道(Access channel)MS通过它向BS发起呼叫、响应BS发来的寻呼信息及进行登记注册;反向业务信道(Reverse Traffic channel)与正向业务信道相对应,特点与作用基本相同;,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第六章 移动

32、通信,6.1 移动通信概述6.2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6.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94,IMT-20003G最早由ITU在1985年提出,称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1996年更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即IMT2000。,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1)IMT-2000具有以下特征实现全球漫游综合化(提供多种业务)适应多种环境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高的服务质量便于过渡和演进,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3)IMT-2000中RTT(无线传输技术)提案,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33、3G),针对于主流CDMA技术,通过融合,目前形成三种主流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3)IMT-2000中RTT提案,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4)IMT-2000系统结构,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6.4.4 三种主要技术体制比较,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1、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2、详述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技术。3、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是什么意思?一般有几种越区切换的类型?4、GSM系统的基本网络构成是什么?各子系统的作用是什么?5、简述CDMA系统的逻辑信道及其作用。6、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都有哪些?,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