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新教师招聘及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03756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新教师招聘及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新教师招聘及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新教师招聘及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省新教师招聘及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读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省新教师招聘及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读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新教师招聘及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新教师招聘及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读书笔记.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年福建省新教师招聘及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未形成独立学科。(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一系列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的出现为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萌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以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娅及代表作为创始,本世纪50年代后,实现教育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凯洛夫教育学(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第二章、教育及其发展一

2、、教育的定义1、广义: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都称为教育。2、狭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各种影响,使其身心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二、教育的发展(一)教育历史分期1、根据生产力水平: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2、根据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3、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水平: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未来理想社会教育4、根据产业技术: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5、根据人类学家米德:后喻文化

3、教育、并喻文化教育、前喻文化教育6、根据创造的文化类型:语言文化阶段的教育、印刷文化阶段的教育、电子文化阶段的教育、数字文化阶段的教育7、根据教育自身形态的演变:个别教育衍生阶段、学校教育衍生阶段、学校教育系统衍生阶段、终身教育系统衍生阶段(二)教育的历史分期的特征1、原始社会的教育附属性、原始性、平等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专门化、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学校产生但并不完善、与生产劳动对立与分化、官私并行、以个别教学为主、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有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内容更加丰富3、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出现并发展、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上升、全民化、民主化、国

4、际化、现代化、信息化、变革迅速、规范了各类教育组织、终身化、人性化、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1教育学及其发展定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萌芽阶段: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西方最早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的教育)独立形态阶段: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近代教育体系建立了基本框架;德国“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即第一部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教育学的蓬勃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2教育及其发展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古代教育:中国4000多年前;夏代孟子;西周“六艺”;春秋战国,儒、墨,孔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宋代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 古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古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希腊、罗马:贵族请家庭教师,低下阶层进私立学校;古雅典:培养政治家,商人;古斯巴达:培养军人。(古雅典、古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的

6、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七艺。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资本主义的萌芽,掀起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4)教

7、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4)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8、。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发展:首先,文化传统直接影响着教育内容的构成和教育目的的确定;其次,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学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三,社会文化本身的发展影响教育的发展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反作用(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首先,教育对社会文化传递、保存功能;其次,对社会文化创造、更新功能;第三,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功能。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包括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的身心发展。2、个体身心发

9、展的理论内发论:孟子、威尔逊的“基因复制”、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格塞尔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的“白板说“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注意衔接)(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挥特长、树立信心)(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个别教育)(6)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7)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一定时期内内容与方法保持隐定、与时俱进)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

10、。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三,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性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2)环境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陈述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教育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优化条件学校教育按

11、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其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为什么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2、学校教育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效果更好3、学校教育能控制和调节各种因素(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学生自

12、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2、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3、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东西,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身心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教育目的定义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狭义上来看,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格和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为教育者指明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为受教育者确定了努力的方向

13、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为选择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为教育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与社会统整的价值取向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1、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与充分的发展。2、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三、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

14、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一)、定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奏定学堂

15、章程(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重视学前教育,并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重视教育的国际交流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如果按照程度,可以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如果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普通教育机构、专业教育机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如果按照办学主体,可以分为国立学校、地方学校、民办学校;如果按教育阶段,可以分为学龄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如果按教学时间,可以

16、分为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制学校(夜大学);如果按教学方式、手段,可以分为面授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教育机构;如果按照教育证书,可以分为学历教育机构、学位教育机构、培训教育机构,。第七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二、教师的专业素养1、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等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教育学知识3、教师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切的人文关怀,严谨的科学精神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教师专业

17、发展的阶段观点一:从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观点二(叶澜):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职前教育、新老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发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

18、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五、学生的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2、具有主体性的人3、是一个完整的人4、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学生是文化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七、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2、良好师生关系

19、的建立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主动与还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3、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八章课程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1、课程定义: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意义课程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对象和依据。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成败。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3、课程的类型:

20、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的隐定性: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4、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因素、知识因素、学生因素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1、课程标准的意义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2、功能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

21、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方面。(1)前言:说明本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和价值、课程改革与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3)内容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制定选择具体内容的标准,并用规范、清晰、可理解的方式阐明掌握内容的程度。(4)实施建议:为了便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贯彻执行,需要在课程标准中提

22、供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典型性的案例供教师参考。(5)附录: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课程标准。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2、特征均衡性: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

23、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综合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选择性:适当开设地方、学校课程,选修课比重加大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第九章教学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2、教学的任务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感,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4、 2、教学过程的规律(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必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三)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老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学以老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

25、系,教学相长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一)直观性教学原则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和使用要和言语指导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将直观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5、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6、指导学生自制直观教具和学具(二)启发性原则1、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2、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3、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6、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巩固性原则1、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2、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方法,要合理组织复习,保证巩

26、固的科学性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5、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6、记忆是巩固知识的有效保证,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法。(四)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1、正确处理五种之间的关系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适时而教5、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速度、顺序,增删内容6、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7、还要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8、系统地传授知识(五)因材施教原则1、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尊重学生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3、大面积丰收和尖子生培养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目标。要面向学生的大多数

27、进行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4、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团材施教的保证。(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注重讲练结合,精讲多练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与实际经验之间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5、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6、帮助学生总结收获7、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七)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八)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1、以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2、老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3、实事求是地进行思想教育4、讲究教学艺术5、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

28、想教育6、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教育(九)教学最优化原则1、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四、教学方法及其运用(一)语言性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讲读、讲演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学生思维兴奋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纠正不正确的认识3、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二)直观性教学方法1、演示法演示前,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 好演示准备演示时

29、,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演示后,要把观察的现象同书本的知识联系起来,及时作出明确的结论。2、参观法参观前,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地点以及参观的内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参观时,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参观后,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找出问题,写出报告,及时总结。(三)实践性教学方法1、练习法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要周到的计划与步骤;要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要有科学的时距和有效的方法;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2、实验法实验前,认真准备好

30、仪器,材料和用具等,明确目的,科学原理及注意事项,分好小组,需要时进行示范实验。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检查,具体指导,对差生进行个别帮助,发现偏差进行纠正,注意安全实验后,指定学生报告实验的进程和结果。老师作简短的概括和小结,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3、实习法实习前,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程,分好实习小组,落实实习场所实习中,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效果,及时查缺补漏。实习后,指导写出实习总结,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对学生公正,客观的评语(四)研究性教学方法1、讨论法2、发现法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

31、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2上课: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课堂气氛热烈。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作业的内容要科学合理;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作业也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4课外辅导: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疑难的门径,不应代替学生独立钻研; 不应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长,加重学生负担; 对学习差的学生辅导,可吸收学习好的学生,但不要占用过多时间。5学业成绩检查评定:测验与目标,要建立起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的矩阵,明确教学目标并编制与目

32、标相对应的有效测验;试题类型要标准化;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试题应和要检查的目标相关,难度适中;要进行评价。六、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确立全新的教学观。1、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结论更应重过程: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

33、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3鼓励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生成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从过程角度讲,认识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不应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开放的最终目的是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第十章教育评价一、教育评价及其作用定义: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作用:客观描述是评价的第一要

34、素、前提要素,是实然而非应然,任何评价都应建基于客观描述上;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统一的活动;价值判断的归属是增值探索,教育评价的增值作用有:激励、调节、诊断、管理、发展作用。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差异评价(按参照基准) 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依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中有关实证与思辩的特色)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依据参与评价的主体是谁)方法: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表现性测验评价 评定量表评价法 行为检核评价法 同伴评定和佚事记录评价法 成长记录评价法三、新课程

35、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树立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日常教育评价: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校内学业考试:以测量性为基础,突显教育性;毕业或升学考试:以综合性为基础,突显导向性。2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第十一章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一、德育及其意义定义: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

36、求和德育规律,对寿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地共产主义者。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

37、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四、德育原则及其运用、导向性原则: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原则: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因材施教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

38、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五、德育方法及其运用说服法: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城待人。榜样法: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锻炼法: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注意检查与坚持。陶冶法:创设良好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意宣传与教育。德育方法的运用要树立联系、整合、系统的观点,注意方法的组合;注意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提高德育实效;认识规律、遵循德育方法选择、运用的基本准则。六、德育的途

39、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1.班主任是前方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对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总责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3.班主任在各种教育力量的统一影响过程中,起着协调作用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

40、教育力量。第十二章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定义:指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意义1.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2.发挥创造性,锻炼各种能力 3.适应学生多种需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4.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 5.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 6.使教育者能从中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7.使受教育者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任务: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

41、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1.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技、文艺、体育、劳动等发面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进行思想品德交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3.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总之,要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形式: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 小组活动:学

42、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个体活动:阅读各种书籍,写读书心得,记日记,进行某种观察或小实验,采集各种标本,唱歌,体育锻炼,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改革活动等等。三、课外活动的组织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领导的团队活动;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由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概念: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做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作用: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的作用 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基本内容: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道德;语言道德;交际道德;个人生活道德。(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1经常反思,严于剖析自己2认真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3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4提倡“慎独”即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准则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把加强师德修养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