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03837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具体指学习的实质、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与学习的条件,怎样创设有效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等。2. 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作用)。答: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3.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

2、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 谈谈形式运算阶段中个体思维发展的特点。答:1)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2)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3)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4)能发现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2. 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意义。答:1)解释了人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可能2)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 埃里克森把人格分为哪几个阶段?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答:(一).婴儿期(0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幼儿期(13)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儿童早期(36)主动感对内疚感、儿童晚期(612)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少年期(1218)自我同一

3、性对角色混乱、青年期(1824)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期(2465)繁殖感对停滞感、老年期(65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二).1)家庭教养方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4.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答: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5. 智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根据这些差异进行教学?(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答:一.1)智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和量的不同。2)智力的差异也表现为成熟时间的差异。二.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

4、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6.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7. 认知方式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整体型与序列型。8. 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9.简述心理发展的含义答: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1)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整个生命中。2)从内容上讲,心里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3)从性质上讲,心里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4)从影响因素上讲,心

5、理发展是天性与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5)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10.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11. 健康人格的建构答: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整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整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的整合。12.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答: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13. 概述学生特征差异的表现方面。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14. 皮亚杰认知论的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答:(1)感知运动阶段。指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

6、运算阶段。指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3)具体运算阶段,指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指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 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主要区别。答:1

7、)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2. 加涅把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1)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经典条件反应)刺激一反应学习(操作条件反应)。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 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学习。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认知策略学习。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的学习。3. 我国学习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社会规范的学习4.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是怎样的以及基本规律答:1)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连接

8、,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2)基本规律: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5.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 2)泛化 3)辨别(分化)6.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的基本规律:1)强化 2)逃避作用 3)回避作用 4)消退 5)惩罚7. 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各举一例答:1)正强化即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如表扬、奖励某同学的关爱他人的行为。2)负强化指通过警告或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如学生为避免受指责而认真学习。3)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此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8. 联结学

9、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塑造货促进良好行为 2)消除不良行为9. 试述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答:1)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接受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10. 奥苏伯尔认为,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言语学习的条件。)答: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11. 认知学习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3)发现与接收学习13. 12. 试述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怎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实现合作学习?

10、)答:1)建立良性的内部依赖关系,让学生体验到自己需要同伴的支持、解释和指导2)让小组成员明白自己的学习职责,在相互合作中仍能进行独立学习3)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4)让小组成员学会相互监督,以保证小组能富有成效地工作5)根据小组的学习目标和成员年龄,合理分配角色以促进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学习。14. 什么是合作学习?建构主义为什么提倡合作学习?答:(一)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时,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积极互动中发生的共同学习。(二) 意义:(1)合作学习时的小组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2)小组互动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不平衡,使个体质疑自己的理解,寻找新

11、的解释,最终导致新的认知平衡。(3)在社会互动中学习,有助于学生达成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起更完整的表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四章 学习动机1.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答:1)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2)动机的的最佳水平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2. 简述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策略。答: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设置合理的目标3)进行归因训练。3. 请从教师的的视角阐述:从内、外动机结合入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怎样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答:1)使任务更有趣2)引发认知冲突3)合理使用表扬:a有效地应用表扬b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评价体系4)合适的反馈。4. 当学

12、生考试失败后,如何指导他进行正确归因?答:1)教师应帮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2)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3)对于低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5. 如何利用学习结果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答:所学知识的增多,学习成就的取得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等,从而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学习动机。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3)通过提供挑战性的任务来实现。7.一个人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其学习

13、效率就越高吗?答:1)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2)但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学习行为不仅受学习动机影响,还可受其他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影响,所以,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容易使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而影响学习效率。8. 学习动机的三种功能。答:1)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2)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3)强化或维持功能,即动机可使人的行为维持在其活动中。9. 维纳的动机归因为哪六要素,其意义?答:1)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

14、、外部环境。2)有助于了解个体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结果来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10. 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哪几种?答:强化论(斯金纳)、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动机的归因论(海德/维纳)、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11. 学习动机的种类。答:1)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2. 马斯洛理论对教育的重要意义。答:如果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

15、满足,成为其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障碍。因此,教师应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并使学生感到被人接纳和尊重,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被激发,乐于创造和探索,乐于自我实现。第五章 学习迁移1. 迁移的作用答: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的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重要作用。2. 早期的迁移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答:(一)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最重要目标2)共同要素说(伍德沃斯),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

16、生学习的迁移3)经验类化说(贾德),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将所获得经验类化4)关系转化说,更重视学习情境中对原理原则之间关系的顿悟在迁移中的重要作用。(二)。经验内化说是对共同要素说的修正,关系转化说可视为经验内化说的深化和具体化,即学习者对学习情景的概括,主要是概括出情境的关系,主体能顿悟学习情境的内部关系,就越有可能实现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3. 现代迁移理论有哪些?答:1)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伯尔)2)产生式论(辛格莱和安德森)3)情境性理论(格林诺)。4. 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答:1)相似性: a.学习材料的相似.b.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

17、性.c.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a.相应的背景水平.b. 原经验的组织性.c.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3)学习定势。5. 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积极的学习迁移?(为迁移而教)答: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1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2. 简述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有效方法。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3. 简述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答:1)用好正、反

18、例证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自觉地进行概括。4. 错误观念的性质: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5. 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是什么?答: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6. 学生日常直觉经验中常常具有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例如“大地是扁平的”、“太阳围着地球转”、“重的物体会更快落地”等。请问,这是什么现象?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答:这是错误观念。应该在教学中采取措施促进学生错误观念的转变: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4)应用新观念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7. 如何运用感

19、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答:1)运用强度律,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运用差异律,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合理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运用活动律,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运用组合律。在教材编排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的停顿。8. 简述三种记忆系统及其特点。答:瞬时记忆,视觉保持时间0.252秒,听觉大约4秒短时记忆,保持时间5秒1分钟长时记忆,保持时间1分种以上,直至终身。9. 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答: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

20、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10知识的类型。答:1)感性与理性知识2)具体与抽象知识3)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11 .知识学习的类型。答:1)符号、概念和命题学习2)下位、上位和并列结合学习。第七章 学习技能1. 技能的作用答:1)调节和控制作用。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2。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3.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操控技能的训练?(如何提高动作技能习得的效率?)(动作技能培训要注意些什么?)答:1)准确的示范和讲解2)必要而适

21、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4. 简述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答:技能与能力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1)性质上,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2)范围上,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联系: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5. 简述形成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答:1)提高成绩需要采用新的结构和新的方法。2)经过长时间练习后,学习的练习兴趣有所下降,注意力分散,产生厌倦情绪,或出现身体疲劳等,学习的动机下降。3)个人知识方面,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容易遇到高原现

22、象。6. 在技能形成中,指导和示范有什么作用?答:1)讲解者通过演示、解说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策略方面的指导,一旦学生利用外加策略有效完成任务后,这些策略便会成为学生的经验,自发地在后继学习中适用2)示范可以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动作示范和语言解释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动作感觉、运动表象明确化。7. 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心智技能就是智力吗?为什么?答:(一)1)对象脱离了支持物2)进程压缩3)应用的高效率。(二)不是。心智技能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也称之为智力技能、智慧技能。8.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答:1)激发学生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

23、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9. 反馈在技能形成中有何作用?答:1)反馈不仅是作为一种奖励,更主要的是提供给学生进一步加工的信息2)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的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动作。10根据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三阶段论,谈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答:1)原型定向:a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b让学生了解围绕着各个动作的结构而形成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c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d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清晰、动作指令要明确。2)原型操作:a让心智活

24、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b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c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适时地向下一阶段转化d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结合。3)原型内化:a动作的的执行应从外部语言开始,再逐步转向内部语言,顺序不能颠倒b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语言水平上完全展开,然后再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度逐渐简缩c要注意变换动作的对象,多活动方式进行概括,才有助于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d要注意适时地实现转化。第八章 学习策略1.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以及意义。答:一: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二: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学生

25、更好地适应与发展。2. 学习策略有哪些类型?答: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实践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他人支持。3. 什么是资源管理策略?答: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4. 学习策略训练要遵循什么原则?答: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5.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主要方法。答:1)指导教学模式,

26、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6. 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使用学习策略。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如何将策略教学落实到每节课中?答:1)指导教学模式: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2)程序化训练模式:a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且使用简练的词语来标志每个步骤的含义b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c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3)完形训练模式:a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或阅读时填写一些支持性细节b提供一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要求填写所有的支持性细节c提供一个只有支

27、持性细节,而要求填写主要的观点4)交互式教学模式:总结、提问、析疑、预测5)合作学习模式:a必须能激发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b能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c要依据每种策略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形成概括性的认识d使学习者明确策略的使用条件,能根据具体任务与情境。选用恰当的策略e要求学习者评价策略的有效性,以激发学习者自觉使用策略的积极性。7. 简述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异同/关系。答:1)-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3)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调节和控制的有机统一体。第九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1. 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答:1)发现问题、

28、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2. 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答:治理和创造性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是有相关联的非线性关系,即有一定相关的非线性关系,表现在:1)低智商者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者可能高创造性,也可能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问题特征、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4. 谈谈如何结合具体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答:(一)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

29、)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进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5.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一)创造适宜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减少不必要的规定、不作评判、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提供某些集体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集体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2)接

30、受学生的想法3)重视学生的独特性4)提供榜样。(三)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发散思维训练3)学会容忍模糊性4)推测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6)头脑风暴训练。6. 什么事真创造、类创造?答:1)真创造指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2)类创造是指创造产生的成品并非社会首创,知识对个体而言具有创造性。7. 对具体的学科问题的解决,成绩优秀和欠好的学生在问题表征上有何差异?答:1)不能有效地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即找出相关信息,忽略无关的细节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8.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答:1)算法式2)启发式:A手段目的分析法B反推法C

31、简化法D类比法。9. 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10. 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答:(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学校的气氛、教师的管理方式、学习活动安排等都影响学生的创造性。(2)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可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由此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必要条件。(3)个性。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

32、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11. 促进创造性发展的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1)对规定和限制做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2)适时地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并恰当地运用奖惩手段3)在家庭中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4)家长与孩子一起从事学业方面的活动。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 简述态度的内涵。答: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 简述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3. 简述品德的内涵。答:品德是

33、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实质:1)品德反应了人的社会特性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活动,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4. 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答: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品德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灵里特征。二者的结构也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区别:a.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b.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5.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答: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

34、而存在的一中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2)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3)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4)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6. 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答: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7. 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答:1)依从,分为从众和服从,行动主要受控与外在压力。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

35、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3)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8. 简述培养态度和品德的常用方法。答:1)有效的说服正反面论证2)榜样示范3)价值澄清4)群体约定5)赏罚控制。9. 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说服?答:1)教师经常应用言语开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10.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2)品的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1. 试述利用群体

36、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答: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是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是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12. 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答:1)道德认识,即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活的有关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3)道

37、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13. 阐述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答: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0岁以前依据外在标准的他律道德、10岁以后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的自律道德。2)a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b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c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1. 什么是心理健康?衡量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答: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

38、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标准:1)情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 。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2.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答:1)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3.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答: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4. 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答: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5

39、. 简述评估性会谈的基本技术。(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辅导教师应掌握哪些专门技术?)答:1)倾听2)鼓励3)询问4)反映 5)澄清 6)面质6. 心理辅导的目标是什么: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和适应。2)寻求发展。7. 简述心理辅导工作应该应该遵循的原则。答: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8.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答:1)行为改变: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的认知:从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思考方式而改善其情

40、绪与行为,也称认知辅导。9.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系统脱敏法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答:(1)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促使其对该实物可能的敏感反映不再发生。(2)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学生慢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3) 例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子里的猫;再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10. 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减少惩罚”,请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答:奖

41、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也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来一定的作用。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该强调内部奖励。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和品德行程单额。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11. 试述代币疗法的优点。答: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

42、良好的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还可使学生逐渐习惯于需要的延迟满足,以使心理上变得更成熟。12. 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以正常的学生为主,心理评估的功能应重视学生发展的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而不是只是进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1.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意义有哪些?答:教学目标通常也习称为学习目标或学习结果,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获得的学习结果,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或能做什么的具体描述。作用: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2

43、)知道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2. 简述行为目标的陈述所要具备的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3. 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主要理论有哪些?答:根据教学后学生所发生的变化,将教学目标分为: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性。4. 如何陈述教学目标?答: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能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5. 分析教学任务主要涉及的三个方面。答:1)确定学生原有基础;2)分析使能目标

44、;3)分析支持性条件6. 试述加涅的教学事项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依次完成的教学事项)。答: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的迁移。7. 常用的教学的方法有哪些?答:1)语言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2直观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实践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验作业法。8. 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考虑哪些具体因素?答:1)使用的必要性,即教学媒体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俄入世追求形式,切忌使用过泛过滥2)使用的针对性,即教学媒体的使用应该切合教学目标,有助于突

45、出重点难点3)教学媒体要具启发性,即媒体的演讲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4)要演示与讲解相结合,不要出现教师讲解与媒体解说脱节现象。9. 简述个别化教学的模式,运用个别化教学的注意事项。答:(一)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掌握学习。 (二)(l)学习步调 (2)设置教学目 3)学习活动或材料 (4)评价教学的手段 (5)个别辅导10 . 简述布鲁纳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答:1)向学生解释清楚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2)配合学生已有经验,适当组织材料3)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学内容的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学习内容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11. 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么?答:创

46、设问题情境阶段、形成假设阶段、检验假设阶段、得出结论阶段。12.简述指导教学的主要活动或要素。答: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1.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答: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班集体的特点、学生的责任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2)群体动力的表现:(1)群里凝集力:a教师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b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c要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促使他们达成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d教师还应及时地给予反馈与强化。(2)群体规范:a

47、要考虑规范对群体成员的适应性,尽可能使群体规范与成员的个人价值趋同b要考虑群体规范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性,是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3)课堂气氛:a.教师的领导方式、b.教师对学生的期望、c.教师的移情、d.教师的焦虑水平都影响课堂气氛。(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3)课堂纪律的管理。2. 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表现在哪三个方面?答: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3. 简述群体的特征。答: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各群体成员都受到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4. 应怎样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答:1)对于那些群体目标与课堂目标基本一致的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应给予支持和保护2)对于既无积极作用,又无明显消极作用的中间型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注意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并加强班集体目标导向教育,努力使他们的目标与课堂目标一致3)对于经常发牢骚、将怪话,与课堂目标不一致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要加强教育、改变他们的目标导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争取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达到与课堂目标的一致4)而对于偷盗、流氓团伙等破坏型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处治,严重的可诉诸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