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试题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06404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试题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试题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试题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试题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试题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试题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文献学 试题参考答案.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典文献学 试题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1,典籍;贤才 2,诗;书;礼;易;春秋 3,刘向;浏歆 4,汲冢周书 5,金刚经 6,通典;通志;马端临 7,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 8,青铜器;商周 9,总集 10,1899二、名词解释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

2、,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三、文献标点1,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

3、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2,论语言子之所慎者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理由:论语原文:“子之所慎:斋、战、疾。”,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理由:乡饮酒礼为仪礼篇目名;工即乐工。,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理由:符、法冠为二物,符即信符;法冠为御史等所戴之冠。,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理由:奈何意即如何。四、文献翻译1,做君主的亲自考察百官,就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而且君主用眼睛看,臣子就修饰外表;君主用耳朵听,臣子就

4、修饰言辞;君主用脑子想,臣子就夸夸其谈。先王认为这三种器官不够,所以放弃自己的才能而依赖法术,严明赏罚。先王掌握着关键,所以法令简明而君权不受侵害。独自控制四海之内,聪明多智的人不能使用欺诈手段,阴险浮躁的人不能使用花言巧语,奸邪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依赖。臣子远在千里之外,不敢改变说辞;地位处在郎中,不敢隐善饰非;朝廷的群臣,集中的或单独的,不敢相互逾越职守。所以政事不多而时间有余,是君主运用权势所得来的。2,秦国已经统一天下,就焚烧诗、书,而各国国史被烧得更厉害,因为书中有讽刺讥笑秦国的地方。诗、书之所以重新流传于世,是因为收藏的人家很多,而各国国史专门收藏在周王室,因此一下子就全毁灭了。可惜呀

5、!可惜呀!如今只有秦纪传下来,又不写明日月,内容简略也不完整。但是战国关于变通和应急的对策也有大量可以采用的,为什么非上古不可呢?秦国夺取天下暴行很多,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对策,建树的功业非常巨大。传世的典籍强调说:“效法后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五、简述题参考答案略。试题二一、填空1,知识;知识;信息 2,焚书 3,郑玄 4,永乐大典 5,乾嘉;皖派 6,罗振玉;王国维 7,金石;竹木(简牍);纸张(纸质) 8,总集;别集 9,六分法;四分法 10,信;达;雅二、名词解释1,类书为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

6、工具书,多采辑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读书写作时查阅、征引。类书搜集资料广泛,内容丰富,被成为中国古代之百科全书。古代类书还可为科举考试之参考资料。2,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3,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4,文献

7、学上的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5,理校即推理式校勘,是校勘的重要的补充方法。当文献材料存在明显错误,而又缺乏足够资料可供比勘时,可采用推理之法加以合理改正。三、文献标点1,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2,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

8、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四、文献翻译1,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则是做人的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二者只要效法尧和舜便行了。不用舜服事尧的态度来服事君主,便是对君主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便是残害百姓。孔子说:治理国家方法只有两种:行仁政与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过,就会身死国灭;不太过,也会身危国弱,死后被谥为幽、厉。即便他有孝子慈孙,经过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2,十三年,晋惠公生病了,他有

9、几个儿子。太子圉说:“我母亲家在梁国,今天梁被秦国灭亡,我在国外被秦轻视,在国内又无援助。我的父亲病重卧床不起,我担心晋国大夫看不起我,请改立其他公子为太子。”于是太子圉与妻子商量一起逃回去。秦国的女子说:“您是一国的太子,在此受辱。秦国让我服侍您,为的是稳住您的心。您逃跑吧,我不拖累你,也不敢声张出去。”太子圉于是跑回晋国。十四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这就是怀公。五、简述题参考答案略。 试题三一、填空1,铁云藏龟 2,萧统;文选(昭明文选) 3,皇览 4,理校;他校 5,七略 6,直斋书录解题 7,字形;字义、词义 8,刻本;写本 9,官讳;私讳 10,敦煌文献;敦煌艺术 11,纪昀

10、(纪晓岚);四库全书 12,子二、名词解释1,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刘向整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集之实而无集之名。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2,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类典章制度的工具书。3,唐杜佑所撰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乾隆年间编撰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4、影印本指采用照像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有石印本、胶印本等。影印本能保持文献原貌,出版成本相对亦较低。但影印本的价值主要依赖其所依据的原本价值。5,简称“蝶装”,从唐五代开始出现,宋元时期流行。方法是将雕版印刷的每张版叶,从版心中缝线反折,有字的

11、一面向里,对齐,然后逐叶用浆糊把中缝线一边粘连在用以作书面的厚纸上,阅读的时候,字对字的两面展开就像蝴蝶的双翅一样,因此叫“蝴蝶装”。三、简述题1,类书是从群书中零散摘抄资料分类编排,而丛书则是汇编各种独立完整的单本书为一套出版物,其单本书仍然保持完整或相对完整,不似类书那样被分拆成片断。2,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这四种校雠方法,是史学家陈垣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校雠经验概括出来的,得到校雠学界的公认,被称作“四种基本校法”。四、阐述题可以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也可以是其它作品,只要线索清晰,观点正确即可。五、实践

12、题1,咸丰季年,吴中故家一孀妾,其先婢也,抚所生孤子。子长成,甚孝,而娶妇奇悍,每陵侮其姑。子不能制,鬰鬰死。自是,妇益肆,使姑如婢媪。一日,招女伴为叶子戏,怒其姑治馔不精,当众痛詬之,且呼以为婢时之小名。姑饮泣而已。次日,妇晨起犹有余怒,将招人抶姑。方就镜理妆,忽见夫揭帘入,怒目而视。妇惊号,(夫)顿隐。(妇)自是成疾。哭笑无常,或裸裎而出。姑招亲族议,幽闭之于室,始得宁戢。会赭寇至,姑远逃,妇自匿衣橱中,大呼“长发贼速杀我”。贼挟之出,审其癫也,不顾。(妇)大骂。贼怒,刃乱下以死。是二事,皆见时人所著笔记。一孝一逆,其行相偝,而适相发明,故并录之。2,翻译能够语句通顺,忠实原文,前后贯联即

13、可。试题四一、填空1,目录;版本;校勘 2,六经;百家 3,许慎;五经异义 4,五经正义 5,欧阳修 6,文史通义;史通 7,梵夹装;线装 8,序;跋 9,全佚之书;缺佚之书 10,诗论(孔子诗论) 11,严可均 12,秦妇吟二、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2,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3,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4,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

14、被注音之字。此法注音即反切法。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5,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约29件12万字,主要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周易、战国纵横家书等。三、简述题1,要点: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电子2,要点: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2)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3)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9年。(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2001年。四、分析说明题参考答案略。五、简述题1,京师明湖春酒肆,设于虎坊桥路南,花木幽邃,固刘氏别业也。

15、饮此者屡见怪异。有某甲者赴饮,席未设,仓皇欲去。主人强留之終席。神色惨沮,若有所睹。酒罢,主人邀同游狭邪。甲峻拒,径归。同座某乙从之。甫至妓家,乙以急病死。次日,以问甲。甲曰:设席时,见一皂衣隶出绳系乙。初谓警卒,谛视忽隐。及酒罢出门,彼隶以绳拽乙行,知其不免,而不料死于俄顷也。是二事,皆画师徐女士言。女士名慧,其夫与诜儿同官农部。余延之以绘事授诸女。2,翻译能够语句通顺,忠实原文,前后贯联即可。 试题五一、填空1,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 2,4440; 2324 ; 0128 ; 1123 3,写本;刻本 4,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 5,误字; 衍字;脱文;倒文 6,乙

16、文 7,章句 8,七略二、名词解释1,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2,蝴蝶装简称蝶装,是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折齐。然后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成为脊,而后再在书脊处用浆糊或其他粘连剂逐叶彼此粘连。再预备一张比书叶略长的硬浆湖的书脊上,作为前后封面,也叫书衣。最后再把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算装帧完了。这种装帧形式,打开时版心好像

17、蝴蝶身躯居中,书叶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看去仿佛蝴蝶展翅飞翔,故称蝴蝶装。3,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4,即辑证性辑佚。校勘至精、注释至深即是考证。古今辑佚为辑证性者少见,其需学识广博、造诣较深。5,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变,有改编,改写的意思。三、简述题1,总集可以是几种别集的汇编,有时也为别集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基本失传,元刊本有少量流传,多数则为明清以来翻刻本。因翻刻而出现讹、脱、衍、倒

18、等文体较多,选择善本、精校本可减少讹误。别集数量多,价值大。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反之,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等编纂的基础。2,要点: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依据前人成果进行鉴别。四、分析应用题参见见教材345356页纸质文献检索;360368页电子文献检索。五、实践题1,臣将门馀子,素无艺术,猥当大任,必败朝章。自悲负乘,坐致覆餗。今欲广求贤哲,以赞不逮。伏见司隶颍川周弁,忠亮刚直,守法不回,有毗佐之器;处士冯翊田子华,清慎通变,达政化之源。二人与臣有十年之旧,备知才用,可托政事。周请署南柯司宪,田请署司农,庶使臣政绩有闻,宪章

19、不紊也。2,翻译能够语句通顺,忠实原文,前后贯联即可。试题六一、填空1,1919;繁体(字) 2,商 3,经典释文 4,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5,汗青 6,无形;容量大 7,单行本 8,书目答问 9,板;本 10,本校 11,四部正讹;古今伪书考;群书疑辨;新学伪经考 12,金文;石刻二、名词解释1,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为龟甲的腹板;骨为牛肩胛骨或胫骨(也包括猪、羊肩胛骨)。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2,唐杜佑在最早的政书、唐刘秩的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

20、。为重要之典章制度史著,列“十通”之首。3,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凡重新整理编排的文献常采用定本形式。4,清崔述之辨伪名著。但也同样迷信儒家经典,无法真正实事求是,以至有自相矛盾之处。5,集解种类有二,名同实异。一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略同于郑玄毛诗笺。一如何晏论语集解,聚集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等诸家解说。孔颖达在疏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时曰:“杜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何晏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后世集解多为何晏论语集解体例。而后世集注、集传、集说、集释均由此发展而来。三、简述题1,一书目录即按

21、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或只有篇名没有叙录)。一书目录多是一书的组成部分,附本书以行。古人多撰成全书然后编定目录,故目录通例在全书之末。群书目录为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无叙录者)。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成帝时,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群书目录因著录众多文献,比一书目录作用与意义更大,其编排、著录也往往复杂和艰难。因之群书目录为目录学研究之主要对象。2,据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一)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含残本与零页)。(二)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含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零页),不含印版模糊、流传尚

22、多者。(三)清乾隆以前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四)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之稿本,以及流传很少之刻本、抄本。(五)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六)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七)印刷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本,或有较精版画、插图的刻本。(八)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行的图书。(九)明代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者。四、阐述题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极大的便利。各类目录(尤其是官修目录

23、)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代官藏文献典籍状况,并大致反映了一代学术盛衰情况。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荀况以来至西汉时期诗歌辞赋作品共106家,1318篇,其中1254篇为西汉之作。据此可知西汉诗赋创作之发展状况,而秦代仅有“杂赋九篇”,没有诗歌,又可见秦代无文的状况。五、实践题1,臣等谨案:周易注十卷,魏王弼撰。弼字辅嗣,山阳髙平人,官尚书郎,年二十四而卒。事迹具三国志本传所注。惟周易上下经又别作周易略例,传明宗旨。后东晋太常颍川韩康伯始续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传。隋书?经籍志以王、韩之书各著录,故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系辞注作三卷。新、旧唐书载弼注七卷,则合略例计之。今本十卷,则并韩书计之也。考王俭

24、七志已称弼易注十卷,孔颕达周易正义亦合王韩为一书,则其来已久矣。2,翻译能够语句通顺,忠实原文,前后贯联即可。试题七一、填空1,论语集解;周易注;庄子注;杜预 2,王应麟;困学纪闻 3,资治通鉴注 4,说文解字注 5,王国维;郭沫若 6,七略;群书目录 7,解释经典;小学 8,目录 9,盲检法;直检法;扩展法 10文献资料;文字材料二、名词解释1,丛书为一种按照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其特点为仍保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而冠以一个总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丛书便于利用,价值重大。2,方志,又称地方志。是专门记述一地地理历史人文之文献。是历史学、地理学的新型结合,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25、3,写本亦称手写本,即成书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为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均为手写本。印刷术发明后以至明清时期,手写本仍然存在。4,行款即行文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各代刻书行款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不同时代每行刻字多寡不一,横竖整齐度也不一,因此行款可作版本之重要参考。5,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晋代纸张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以前,文字一般书写于竹片和木制长条上,前者为简,后者为牍,简牍用绳连缀成册。三、文献标点1,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浸稍长,至于大。圣人章其疑者,别其微者,绝其纤者,不得嫌,以蚤防之。圣人之道,众堤防之类也,谓之度制,谓之

26、礼节,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所以一之也。2,右汉天水焦赣延寿传易于孟喜,行事见儒林传中,此其所著书也。费直题其前曰:“六十四卦变。”又唐王俞序。其书每卦变六十四,总四千九十六首,皆为韵语,与左氏传所载“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汉书所载“大横庚庚,予为天王”之语绝相类,岂古之卜者,各有此等书耶?四、文献翻译翻译能够语句通顺,忠实原文,前后贯联即可。参考答案略。五、简述题1,一是尊重而不迷信前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存门户之见,不简单从固有观念出发,以求真为最高目的。二是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文献流传愈久,与原貌差距愈大,甚至真伪混杂,乃必然之规律

27、。当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全面鉴别,方能更加接近真理。要之,辨伪必须对文献作历史的、综合的、全面的考察,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因局部有伪而否定主体,不以一般原则代替特殊情况。三是关注考古新发现,吸取最新研究成果。考古出土各种文献、文物无疑是证明古籍真伪及其年代的最可靠资料,考古新发现不断改变人们对历史文献以至历史的认识。2,要点:不明词义(古词、通假、典故、方言等)致误;不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称谓等)致误;不明文献名称致误;不明文献名称致误;不明语法致误;不明文体致误;不明文意致误;因文献错误而致误等。试题八一、填空1,贤才(贤者);文物资料 2,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

28、 3,尚书;周易;诗经 4,三礼目录;毛诗谱 5,容斋随笔 6,王若虚 7,简;策(册) 8,造纸术 9,唐;宋;元;明清 10,版刻二、名词解释1,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断句,读书时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2,工具书为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工具书与普通文献的界限是相对的,“查阅”的含义也是相对的。3,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

29、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5,文献训诂中,以“之言、之为言”用来释字,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同音,或音近,或是双声叠韵。此种称为声训或音训。三、文献标点1,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故于富且贵者,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2,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

30、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四、文献翻译翻译能够语句通顺,忠实原文,前后贯联即可。参考答案略。五、简述题1,文献亡佚原因,约有六点:一是书厄造成。各种战乱兵祸、自然灾害以及管理不善均导致大量文献被毁。二是历代对某些文献重视不足致使其难以流传以至“自然消亡”。三是雕版印书之前,书籍主要靠手抄流传,对一般书籍抄录

31、极少,因而也就逐渐被淘汰以至消亡。四是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之图书,往往只有一种广泛流行,其余逐渐被淹没不闻。五是规模过大之书不易流传。六是某些官书只存于宫廷秘府,视为秘籍,一旦亡失,即无法恢复。2,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从事学习研究必须要掌握处理各种文献的能力。学习古典文献学不仅是更好地接受、继承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未来学习、工作、研究的需要。文献学是方法之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文献学,必将大有裨益。古典文献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当代意义。传统文化研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国古典文献学承担着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文本的重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32、义文化中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因之,文献学的重要性可谓显而易见。 试题九一、填空1,子夏 2,石经 3,大藏经 4,日知录 5,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6,文字;图像;声音 7,先秦;西汉(汉代) 8,旋风装 9,稿本;初稿;定稿 10,古典文献;特定专业;历史文化 11,宋代 12,训诂二、名词解释1,“古籍”是古书的雅称,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都可称为古籍。2,元朝马端临积二十余年功力著成文献通考,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与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称为“三通”。3,对校中,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需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

33、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底本选择为校勘之起点。其选择标准,张之洞归纳为三:一曰旧本,二曰足本,三曰精本(善本)。4,文献的一种训释方式。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解诂训大义,不为章句。”李贤注:“章句谓离章辨句,委曲枝派也。”章句往往较传注为繁琐。5,甲骨文字诂林为于省吾主编之汇集甲骨文考释资料的大型工具书,堪称集大成之作,书前列部首检字表,使用方便。由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三、文献标点1,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

34、。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2,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曰:“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说之不合,非忧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四、文献翻译翻译能够语句通顺,忠实原文,前后贯联即可。参考答案略。五、简述题1,校勘之成果最好以校勘记等形式,而不宜径改文献。因文献版本流传情况复杂,对文献理解的分歧等,致文献疑误之处往往比比皆是,如确非文献讹误而轻率改动,则会导致错上加错,乃至使文献面目全非。陈垣校

35、勘学释例论理校法曰:“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2,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不同版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读书能获得好的版本,意义十分重大。张之洞书目答问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四部丛刊编辑者则称:“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紧要。兹编所采录者,皆再三考证,择善而从。若仅以时代先后论之,则不免于盲人道黑白矣。兹编于此类,颇用苦心,非泛泛侈言存古也。”以精益求精的

36、态度选择版本,是出版高质量文献的保证,也是文史研究者高质量研究的基础。具体作品可举诗经、楚辞、史记等任一种熟悉的文献。试题十一、填空1,文字 2,印刷;电子拷贝 3,字书;词典 4,书名;叙录 5,南朝(宋齐) 6,简册(简策) 7,官刻;家刻;坊刻 8,卷轴装;版心 9,版心 10,真实年代;文献年代 11,类书;史书(史著、史籍) 12,西汉二、名词解释1,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目录学有称大类之序为“大序”或“总序”,小类之序为“小序”。2,国家图书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为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西汉成帝、哀帝时期,令

37、刘向等整理群书,最后编成七略,是为国家图书目录之始。3,抄本为文献版本之一种,其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或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或为传抄,其价值当视具体情况而定。4,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5,金文为各种镂刻和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石刻即刻于石头上的文字,含石经、碑版、墓志、石阙等。对各种青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进行的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一专门之学金石学。三、文献标点1,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

38、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2,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適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四、文献翻译翻译能够语句通顺,忠实原文,前后贯联即可。参考答案略。五、简述题1,(1)对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的意义。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

39、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极大的便利。各类目录(尤其是官修目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代官藏文献典籍状况,并大致反映了一代学术盛衰情况。(2)对把握学术流变的意义。刘、班目录学著述,均具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之功,并成为目录学之重要特色与优良传统,目录学因此也被称为“流略之学”。(3)对学习、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的意义。古典目录之“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使其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方面的指导意义。学习研究学术,最要辨明源流,考察得失,否则如在黑暗中摸索。2,(1)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含验牌记、考刻工、看版式、查讳字、看字体、看纸墨、看装帧、审书名等。(2)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包括读序跋、审人名、地名、官名、年代等内容。(3)依据前人成果进行鉴别,如读题识、审藏印、查著录等。鉴别版本是一项复杂而专业的工作,各种方法应参互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文献的每一方面特点,仔细比勘,不可轻下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