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640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8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

2、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

3、、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为:第一、经书写本不同。1.书写字体不同:

4、今文经以汉时通用的隶书写本,而古文经则是先秦保存下来的六国文字抄本;2.彼此有异文,即文字或语句不同;3.篇章不同。第二、说解不同。表现在训诂名物典制等方面。第三、宗旨不同,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古文家强调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求得对经书本身的确实理解。今文家往往借题发挥,穿凿附会,例多伪说;古文家则追求以经书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因此比较质实可靠,但二者不能绝对而论。在古文献史上,今文学对后世义理派产生较大影响,古文学对后世的训诂考据派产生较大影响。 纬学:兴起于西汉末年,与方术、图谶有关,思想上与今文经学关系密切,都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理论。广义的纬书包括图谶纬候等书在内,狭义的专指七纬,内容多托

5、古作伪。 董仲书:西汉今文学家,以治公羊春秋而著名,代表作春秋繁露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代表作史记。对文献学贡献:保存;考辩工作;训诂代本字,通俗,但有不准确地方 刘向、刘歆父子:西汉末年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别录七略。目录学上有开创之功,表现在撰写叙录和分类编目方面的辨章、考镜源流。 王充:东汉,著有论衡,主要贡献:辨伪学方面,辩驳“天人感应”迷信学说 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与文字学家,代表作五经异义说文解字。 郑玄:两汉古文献学的集大成者,著述今存毛诗笺三礼注。文献学特点:1.经通古今,兼综博采,遍注群经;2.精通小学,长于训诂、校勘;3.辨章学术,综考六经。郑氏立足古文学,兼取今

6、文学,而成一家直言,表现出博通、兼综、独创的特点,在古文献学上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的成就对古文献学产生的影响有:注音普遍采用反切法,便利、准确;音义之学大兴;留意古今字的辨别。 魏晋南北朝以“外崇孔教,内实道家”为特点的玄学盛行,援道入儒成为这一时期古文献学的主要特点。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 我国古书按四部分类自晋荀勖新簿始,自隋经经籍志确定为经史子集四类,道、佛附于后,四部分类成为我国古代目录的正统于主流。 何晏: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与人合著论语集解,首创注释中的集解之体。 王弼:玄学代表人物。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例,思想倾向:牵合儒道、以

7、道为本。 玄学从文献学的意义上讲,是一种牵强附会的义理之学,在古文献学上产生不良影响。 杜预:代表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在史书的整理、校释方面创造可贵经验。 魏晋南北朝史书注家: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刘昭后汉书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颜之推:南北朝时期著名文献学家。观点及成果主要表现在颜氏家训的劝学书证音辞诸篇中。其古文献学以训诂考证为本,学兼南北,以北学为基础。 隋唐儒、佛、道并重。中央集权对古文献学的影响:南北统一;集中。 壁经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国子儒官勘校经本后书于壁者;石经经则以唐开成石经与五代蜀石经最有影响。雕版印刷九经始于五代。 陆德明:由南入北,代表南北学术合流

8、,著有经典释文,是集汉、魏古注与六朝音义之大成并且精于校勘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代诸经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疏不破注”是共同遵守的原则; 贾公颜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 颜师古:隋唐一位精通小学、成就很高的唐代古文献学家,有五经定本匡谬正俗汉书注,代表本时期古文献学最高水平 李善:唐,文选注。号称对李善注本补偏救弊的文选注家“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发起、组织、集注者:吕延祚。 刘知己:中唐,著名史论家、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史通,开“六经皆史”论之先河 司马贞、张守节:唐著名史记注家,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以南北朝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为基础 宋代古文

9、献学独有特色:疑辨成为古文献学中的普遍风气。 义理之学为主流,训诂考据之学也在发展,并向义理之学渗透。 北宋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体现考据家特点,又具义理家作风。 北宋蜀学,代表人物为苏轼、苏辙与张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等,儒、释、道三教会一,是其宗旨。 南宋闽学,朱熹为代表,即程朱学派,在古文献学上以义理为主,但亦不废考据;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主张“六经注我”,附会义理 宋代语言文字之学对古代文献的影响,体现在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P251 欧阳修:北宋代古文献学重要学者,著有易童子问诗本义集古录等,参与编纂崇文总目,撰其类序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

10、重义理,轻训诂,开宋学之先河。 郑樵:南宋考据学家,著有通志,其古文献成果体现在通志二十略,目录学方面继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传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主张把小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 洪迈:南宋考据学家,著有容斋随笔,义理考据并重。 朱熹在古文献学上的成就与不足:朱熹(南宋)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宋代古文献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及后人所编文集与朱子语类。其古文献学特点:1.主张分析义理与训诂考证相结合,即集理学之成,又畅考据之流;2.考辩群书,指伪摘谬,在辨伪原则方法上成就显著;3.重视校勘,得失相兼;4.力求说解文字简要明晰。 王应麟:南宋古文

11、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 王若虚:金朝著名古文献学家,著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史记辨惑,考辩以史实为中心 明朝古文献学多官方组织编纂,如永乐大典四书大全五经大全 简述元明古文献学的特点与成就:P253 元明两朝皆重理学,元义理与考据并重;明王守仁心学,向壁虚造、师心穿凿之风,也有求实考据之风。 元代 熊忠综合古今音之作古今韵会举要;周德清研究今音中原音韵 古音学方面,杨慎古音从目转注古音略、陈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方以智通雅,破“叶音”说有功。 胡三省:宋末元初史注家,著有资治通鉴注通鉴释文辨误,地理考证上贡献突出,详于制度考证 王守仁:明代著名理学家,宣扬“心学”,王文成公全书,空疏臆断

12、之风。 明考据学:杨慎丹铅录,焦竤焦氏笔乘。陈第毛诗古考屈宋古音考,考证古音,彻底破“叶音”说 明代著名辨伪学家:宋濂诸子辨,辨诸子书之伪;梅族尚书考异,辨东晋之伪古文尚书;胡应麟四部正讹,辨及四部中的伪书。胡应麟在辨伪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是空前的。P255 方以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著有通雅物理小识,把考据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在考据学上远绍汉、唐,近承宋、元、明,是一位集大成而又有所开创的学者,在古文献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对清代考据学产生深刻影响。 清代古文献学特点和各方面成就: 各科全面发展,以考据见长,尤以文字、音韵、训诂成就最高。其分期为:1.清初期,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

13、兼古文献学家为代表;2.清中期,为考据学全盛时期,形成乾嘉学派,此派按师承与地域,又可分为三派:吴派、皖派、浙东派,分别以惠栋、戴震、万斯同为代表;3.清晚期,今文经学重新兴起,经历了由学术到议政的变化,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近代是清代考据学的延续,以章炳麟、王国维为代表。 清代古文献学以古代语言文字学的成就为核心和骨干,其他诸学前面开花,是我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高水平的总结,也是现代古文献学发展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顾炎武:清初著名思想家、古文献学家,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录金石文字记 黄宗羲:清初,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授书随笔明夷待仿录宋元学案 王夫之:清初,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春秋稗疏四书稗疏张

14、子正蒙注,后人编有船山全书 清初辨伪学家:阎若豦尚书古文疏证,辨古文尚书之伪,使其终得定论;胡渭易图明辨;姚际恒诗经通论古今伪书考 惠栋:乾嘉时期考据学派中吴派代表人物,著有九经古义周易述易汉学后汉书补注,表现出宗汉及兼通经史的特点。 钱大昕:清中叶著名史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二十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后人编有潜研堂全书钱大昕全集。在古音声母研究学方面贡献大。 戴震:清中叶考据学派中皖派代表人物,清考据学派集大成学者。其著述后人编为戴震遗书戴震全集。关于古地理学研究超出前人,以水经注的整理校勘尤为突出。 段玉裁:清中叶著名考据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周礼汉读考。段氏长于经学、小学与校勘,

15、为皖派重要学者。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清中叶考据学家中皖派代表人物,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卢文召、顾广圻:清中叶考据学家,以校勘名家。卢提出“相形而不相掩”的校勘原则;顾广圻奉行“不校校之”的原则,反对轻易改字。 乾嘉时期,章学诚文史通义校 通义P 259,崔述考信录,不同于正统考据学派。章以古代学术史及目录、校勘、方志学研究见长,坚持“六经皆史”的观点;崔述以古史考证及古文献辨伪见长。 晚清经文学代表:龚自珍全集;魏源诗古微书古微;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论语注 晚清考据学家的殿军:俞樾诸子平议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孔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堪称清人新

16、疏、新注之冠。 章炳麟、王国维:近代跨入现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著有春秋左传读叙录文始小学答问国故论衡;王国维王国维全集,提出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互证的“二重论证法” 第二节:校勘学 校勘: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这种古籍校勘工作通称校勘。 校:比较、考订 勘:审查核定 ,校勘基本含义:比较审定。后来特指对书籍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校勘的目的和任务是努力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提供尽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则就是存真复原。 原书在内容、语言上存在的错误和欠缺,不属于校勘工作的范畴。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产生的错乱讹谬。

17、校对是单向的,原稿有绝对权威,以校样完全改同原稿为最终完成;校勘是双向或多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来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没有绝对权威,发现并录出异文只是第一步。 校读:校勘句读。把校勘字句和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用以指导正确读懂、读通古籍。校读包括:校勘、断句、标点。 文献古籍主要形态: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态为简牍、帛书、写本;晚唐五代之计,版刻书籍出现,并在宋代以后称为书籍的主要形态。 先秦校勘记载:正考父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子夏与“晋师三豕涉河” 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宫廷藏书校理,这是校勘学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开创校勘规程。 汉末校勘代表性学者:郑玄、高诱 南北朝北齐颜之推

18、颜氏家训书证 开创了一种脱离专书而广泛讨论各种书籍所见讹错的笔记形式,体现校勘开始作为一种学术独立发展的趋势。 陈、隋间 陆德明经典释文,汇集经典文字注音的专著,同时汇集大量经典异文,概括异文产生的原因和判断依据。 宋代著名的校勘专著: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 校勘向理论发展的最初趋势开始出现于宋代。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体现这一趋势,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法则。 相台书塾勘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分七类说明文字去取原则。 元明校勘成果: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明.梅族尚书考异 清代校勘学得以独立发展。 清校勘专著:阮元十三经

19、注疏校勘记、卢文召群书拾补、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XX年 陈恒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全面总结校勘的理论、方法、原则和通例,称为标志着校勘学建立的里程碑。 古籍的基本构成:一定时代的历史知识、一定时代的语言文字。多数传世古籍因反复整理的传抄刊刻,其基本构成已成为多层次的叠加。 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接近原稿的定本,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改定的定本”。在历次整理中,经历了该时代知识内容、语言文字的淘洗,而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一古籍产生时代的知识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越是受重视的古籍,在所经历的历史年代里研究整理就越多,所沉

20、积的知识和语言的层次也就越多,且异文与歧解参差错综,这就是经典古籍的复杂重叠构成。最为典型的为:儒家经典。 清代学者段玉裁强调“底本之是非”与“立说之是非”的分别,提出“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不先正注疏释文之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 了解所校古籍的基本构成类型和特点,做好层次辨析,是观测古籍校勘“存真复原”的根本原则的重要一步。P269 校勘就方法论而言,则为比较分析和科学考证。 四种校勘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对校:选定一个版本作为定本,与其他版本逐字逐句进行比较,录出异文。 本校:比较本书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各种资料作为依据进行校勘,发现并订正

21、错误。前提:掌握本书内容和思想,力避主管臆断。 他校:搜集、掌握他书中与本书文辞有关的资料,进行考证。通常只能作为旁证。 理校:用理论知识作为依据,对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所得结果在没有版本依据的情况下,只能作为合理的假设,不可轻下结论。 校勘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内,称内证或本证,包括对校、本校。主要地位,起决定作用 校勘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外,称外证或旁证,包括他校、理校。次要地位,从属与内证。 校勘考证从实质上说,就是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可靠的材料,取得确凿的证据。校勘考证具有综合考证的性质。 校勘考证的材料依据: 1.古本旧本:包括发掘和发现的简帛和写本,具有较高校勘价值 2.

22、古注旧疏:指历代公认、影响深远的注疏著作,价值近于古本旧本 3.他书资料:其他古书引文、古书注、古类书 4.甲骨金石碑刻文物资料 致误原因 异文:在版本对校中发现的不同文字。类型:误字、脱文、衍文、倒文 疑误:指对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异,表面上没有错误痕迹,但实际上可能存在的讹错。 校勘通例:对致误原因和错误类别的归纳。 1.误字通例:误字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文字讹错,是古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又称“讹”“谬”。分为:字形致误;语音致误;文义致误。 2.脱文通例:脱文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字句乃至篇章的缺漏,亦称“漏”“夺”或“阙”。原因:书籍残损而缺脱;抄脱;删脱。 3.衍文通例:衍文即原书本无而传

23、写中被后人误增的文字,亦称“羡”。抄刻中因疏忽衍入;删改致衍;与古书形制相关的衍文,如注文误入正文、旁记误入正文 4.倒文通例:倒文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颠倒的现象,又称“窜”“乙”,纠正倒文叫“乙正”。原因:疏忽致倒;误乙;错简和错乙。 底本: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础的版本。通常选用某一版本系统的祖本,可以是古本或后人的精装本。 参校本:用来和底本对校的版本,可分主要校本和参考校本。 具体校勘步骤: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实事是正,多闻阙疑” 表达校勘成果要求:出校精要;校记扼要;叙例简要 出校: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版

24、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校改方式:1.照录底本,注记正误; 2.择善而从,无本不改:采用校者认为正确的文字,写成定本。 a.直接采用定本,不加校勘记;b定本附校勘记;c、改正底本,并见异文 校记:校勘成果的具体体现,语言以准确精炼为宗旨。分为简式和详式。 叙例:一本古书全部校勘工作的总结说明,要求简要精当,条理清楚地对校勘的依据和体例做出全面交代,为读者提供使用这一校本的纲领性指导,通常置于全书卷首。 完整的叙例应具备的内容:1.本书流传的历史情况;2.本书版本源流系统;3.校勘的底本和参校各本;4.校勘所用他书;5.校勘中所吸取的前人校勘成果;6.出校的具体原则;7.校改的具体原则和具体方式;8

25、.对校记和按断的具体说明。 第三节:古籍版本学 我国古籍指XX年辛亥革命以前出现的书籍。 古籍版本学研究对象:各种形式的古书版本 善本:国家图书馆收藏善本的断限为清乾隆六十年,即XX年以前的古籍一般来说皆为善本。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单页古书版式结构:版框;界行;书口;鱼尾;象鼻;天头;地脚 古书外形结构:书衣;书签;书首;书根;书脑;书脊;包角 古书其他名称:书名页,指书衣后题写书名的一页。 扉页:,衬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常有藏书家的题记、跋语。 牌记:,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

26、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古书版本类别:重刻本、覆刻本、影刻本、递修本、官修本、坊刻本、家刻本、写本、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百衲本、拓本、影印本 图书简史: 甲骨文:三千多年前殷商后期的遗物,是我国最古的史料。最初于XX年在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发现的。 金文:商代后起,为保存某些重要文件或纪念某些重大事件,便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也是我国珍贵的档案史料。 简策: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XX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帛书:在竹木简盛行的同时,春秋末年或战国出年出现了写在 帛上的书;以后一千年间一直与竹木简同时行

27、用,直到晋代纸书盛行,才被一起被取而代之。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彩帛画和帛书。 石经:传世最早的是秦国的石鼓,上面镌刻篆书,即“石鼓文”。 石经:将经书刻成石碑。东汉“熹平石经”、三国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孟石经”、北宋“二体石经”、清乾隆“十三经” 东汉蔡伦改造造纸术。东晋末年,纸成为主要书写工具。 古籍用纸的种类按原料区分,有四种:麻纸、皮纸、竹纸、草纸 纸书装帧形式演变: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雕版印刷术出现在唐代中期以前。现存最早雕版印刷品:南朝鲜发现的汉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陀罗尼经咒 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

28、升发明的,宋沈括梦溪笔谈有记载。 元初农学家王桢创制木活字,著造活字印书法。清规模最大的木活字印书,是乾隆年间摆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从书。 铜活字源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最有名的出版家为无锡华氏“会通馆”、“兰雪堂”和安氏“桂坡馆”。清代著名铜活字印本是雍正时内府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宋代形成三大刻书中心:两浙、四川、福建,其刻本分别称作浙本、蜀本、闽本。避讳较严 官刻:监本、公使库本;家刻;坊刻 元四大刻书中心:大都、平水、杭州、建阳,绝大多数用赵孟体,又称“吴兴体”,且多简字。元刻书特点概括为“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兴文署本;书院本;家刻;坊刻 明代刻书中心:建阳

29、、苏州、杭州、金陵、新安、北京;明中叶后流行线装,插图本出现。 经厂本;南北监本;藩刻本;书帕本;家刻;坊刻 明代两大著名私人藏书家:天一阁主人范钦;汲古阁主人毛晋 明版本学理论代表:胡应麟经籍会通;祈承曗嶦生堂藏书约 清代刻书:武英殿本;官书局本。 传说先秦孔子删定诗书等,整理出六经定本,可推为版本学先驱。 清代版本学专著问世,集大成代表作:叶德辉书林清话 清代版本学家分类:考订家、校 家、收藏家、鉴赏家、掠贩家。 现代著名版本学家:张元济、傅增湘、王重民 古籍版本学两大基本技能:版本鉴定、版本考订。 古籍版本鉴定基本方法:有根据牌记、刻工、讳字、原书序跋、后人题跋识语、藏书印记、著录、书名

30、、卷数、目录、体例、衔名尊称谥号、书中所涉人物、年号、史实、地名、官名官署名、校勘、综合考辩等十几种方法。 第四节:古籍目录学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每书有提要,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首创在正史中

31、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开创“史志目录” 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 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

32、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 宋代*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秘书总目 宋史志目录:四部国史艺文志 宋私人藏书目录 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有解题的私人藏书目录。分经史子集四部,共45小类。全书有

33、总序,每部前有大序,书目下有提要。 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仿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编成的,其价值在于解题。其著录的书籍后来大部分佚失,由于解题尚存,为了解、考证已佚古籍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解题目录发端于汉代,到宋代趋于成熟。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是宋代解题书目之仅存者,代表宋代目录学的发展水平。 清乾隆年间修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对封建时代图书分类法做了总结,将四部分类法推向高峰。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庞大的一部官修目录,中国封建社会图书分类法的集大成者。继承中国古代注重学术源流的目录学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一部提要目录。通过总序、小序、案语、提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书籍进行评价,对中

34、国古代学术典籍作了一次总结。 四库全书总目又集中了封建社会图书分类法的矛盾,使四部分类法固有弊病更加突出。具有很大局限性,缺乏科学性,面对新的学科,新的著述,只能以附赘悬疣之法敷衍。 中国古代目录的体例创自汉代刘向、刘歆的别录七略。别录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群书提要目录。 始于刘向刘歆的注重学术源流这一目录学宗旨,成为衡量目录学著作水平高低的尺度。 我国古代目录体例: 1.部类有序,书目下有解题:有大、小序,为著录的每部书撰写提要。现存宋代崇文总目、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目解题;清四库全书总目 2.部类有序,书目下无解题:史志书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3.部类无序,书目下无解题,只记

35、书名: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清张之洞书目答问 古籍目录体制分为: *藏书目录:现存明代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清四库全书总目 史志目录:正史的组成部分,史官在纂修正史时,以同一时期*藏书目录作为依据编纂而成的。把一个朝代的藏书和著述状况,作为一个朝代历史的一个方面,随正史流传保存下来。由于不能太繁,史志目录一般没有提要。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私人藏书目录:我国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始于南朝梁任昉。包括我国目录学史上著名的两部提要目录: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明末清初黄虞稷私人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还是清人补作南宋、辽、金、元艺

36、文志的重要依据。 缺点:未能包举一代之藏。 古籍目录的性质: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殊目录 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 特殊目录:性质特殊,有某种特定的含义,适应某种特定的需要,又不仅仅局限于一科的目录。如:丛书目录、禁书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善本目录、敦煌遗书目录等 *附注: 1、根据老师上课时的笔记及相关资料整理; 2、对考研、考试过关均有助益。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 试题一 一、填空题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二是指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和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37、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刻印之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郑樵的_和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十七史商榷、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金文则指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38、 三,文献标点 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 ,论语言子之所慎者。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 ,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 ,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 四、文献翻译 1,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

39、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之。 2,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五、

40、简述题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一 一、填空 1,典籍;贤才 2,诗;书;礼;易;春秋 3,刘向;浏歆 4,汲冢周书 5,金刚经 6,通典;通志;马端临 7,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 8,青铜器;商周 9,总集 10,1899 二、名词解释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

41、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三、文献标点 1,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

42、,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2, ,论语言子之所慎者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 理由:论语原文:“子之所慎:斋、战、疾。” ,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 理由:乡饮酒礼为仪礼篇目名;工即乐工。 ,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理由:符、法冠为二物,符即信符;法冠为御史等所戴之冠。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 理由:奈何意即如何。 四、文献翻译 1,做君

43、主的亲自考察百官,就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而且君主用眼睛看,臣子就修饰外表;君主用耳朵听,臣子就修饰言辞;君主用脑子想,臣子就夸夸其谈。先王认为这三种器官不够,所以放弃自己的才能而依赖法术,严明赏罚。先王掌握着关键,所以法令简明而君权不受侵害。独自控制四海之内,聪明多智的人不能使用欺诈手段,阴险浮躁的人不能使用花言巧语,奸邪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依赖。臣子远在千里之外,不敢改变说辞;地位处在郎中,不敢隐善饰非;朝廷的群臣,集中的或单独的,不敢相互逾越职守。所以政事不多而时间有余,是君主运用权势所得来的。 2,秦国已经统一天下,就焚烧诗、书,而各国国史被烧得更厉害,因为书中有讽刺讥笑秦国的地方。诗、书

44、之所以重新流传于世,是因为收藏的人家很多,而各国国史专门收藏在周王室,因此一下子就全毁灭了。可惜呀!可惜呀!如今只有秦纪传下来,又不写明日月,内容简略也不完整。但是战国关于变通和应急的对策也有大量可以采用的,为什么非上古不可呢?秦国夺取天下暴行很多,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对策,建树的功业非常巨大。传世的典籍强调说:“效法后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五、简述题 参考答案略。 试题二 一、填空题 1,XX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和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4,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 5,清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为_时期,有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戴震为代表的_和汪中、焦循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等。 6,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_、郭沫若和董作宾。 7,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时代、_时代、缣帛时代、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8,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