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归纳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归纳简答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模块一、教育基础古代教育的特征1、 阶级性2、 道统性3、 专制性4、 刻板性5、 教育的象征性占主导地位教育的个体功能 1、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2、 教育对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1、 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 促进文化延生和发展的功能3、 调节人与自然的关心4、 促进经济的发展功能5、 对社会发展的负功能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1、 导向作用2、 激励作用3、 评价作用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 人的发展同所处的社会条件是相联系的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 大机器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 社会
2、主义制度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精神1、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2、 坚持政治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3、 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4、 适应时代,个性发展,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5、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学制的依据是什么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 人口的发展状况4、 民族文化传统 5、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新学制的特点1、 民族、男女平等2、 面向农工3、 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4、 重视职工干部的再教育5、 方针、任务的统一性我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3、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密切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联系性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月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6、 实现三级课程的管理制度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立足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2、 改革课程单一化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3、 改革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4、 改革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 改革课程管理方式,实现三级管理6、 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性评价行动性研究的特点1、 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2、 研究主体是教师,强调教师做学者型和科
4、研型教师3、 强调教师月专家专家相结合,开展群体研究4、 采取理论与实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5、 重在应用推广、重在实效6、 样本小、个性化研究、重在相互借鉴模块二、学生指导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顺序性2、 阶段性3、 不平衡性4、 互补性5、 个体差异性遗传的意义1、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 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了现实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着消极和积极的之分3、 人在接受环境的
5、影响是也不是消极的和被动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期主导作用1、 学校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2、 学校的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 学校教育有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负责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性功能1、 学习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功能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点1、 观察2、 注意3、 记忆4、 思维5、 情感6、 自我意识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 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 学习的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3、 学习兴趣与习
6、惯4、 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 观察的精确性2、 观察的目的性3、 观察的顺序性4、 观察的判断力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 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2、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3、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4、 要求学生观察时尽可能的运用言语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1、 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2、 注意的品质较差3、 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小学生记忆的特点1、 小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的发展2、 小学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3、 小学生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1、明确记忆目的,加强记忆的自觉性2、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3、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7、4、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5、对记忆的结果进行自我的检查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1、 小学生想象力有意识性迅速发展2、 小学生想象力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3、 小学生的想象力将更近现实性八、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 结合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2、 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储备3、 通过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力的表达能力4、 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积极的鼓励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1、 由具体形象的思维向抽象逻辑的思维过度2、 抽象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3、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 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2、 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加强对思维品质的培训小学德育的任务1、 培养学生树立
8、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3、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里品质小学德育的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2、 理想教育3、 集体主义教育4、 劳动教育5、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 自觉纪律教育7、 民主与法制教育8、 科学世界和人生观的教育小学德育的方法1、 说服法教育法2、 榜样示范法3、 实际锻炼法4、 陶冶教育法5、 品德评价法心里健康的标准1、 对实际的有效知觉2、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 自我的控制能力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 人各机构的稳定与协调6、 生活热情
9、与工作的高效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 预防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 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 儿童多动综合症2、 学习困难综合征3、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4、 儿童厌学症5、 儿童强迫行为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 强化法2、 代币疗法3、 行为塑造法4、 示范法5、 暂时隔离法6、 自我控制发学生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 全身松弛训练2、 系统脱敏法3、 肯定性训练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 信号学习2、 刺激-反应学习3、 连锁学习4、 言语联结学习5、 辨别学习6、 概念学习7、 规则或原理学习8、 解决问题学习
10、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1、 智慧技能2、 认知策略3、 言语信息4、 动作技能5、 态度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1、 动机阶段2、 领会阶段3、 获得阶段4、 保持阶段5、 回忆阶段6、 概况阶段7、 操作阶段8、 反馈阶段学习迁移的分类1、根据性质:正迁移与负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抽象和概况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4、根据内心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1、 精选教材内容2、 合理组织材料3、 合理按排教学程序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5、 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小学生兴趣的培养1、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2、 营造融洽
11、的师生关系3、 利用教具、多媒体进行教学4、 精心设疑、质疑5、 课堂教学多样化安全教育的意义1、 安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2、 安全教育是正确引导特殊学生的需要3、 安全教育是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4、 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安全教育的途径1、 切实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 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 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的实效4、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 争取相关部门的协助,治理校园的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模块三、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 有助于维持班级的秩序,形成良好的
12、班风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 明确的共同目标2、 一定的组织机构3、 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之间平等,心里相容的气氛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四、 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1、 确定集体的发展目标2、 建立集体的核心队伍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班风班主任的作用1、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 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3、 班主任是各科教师的协调者4、 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班主任
13、的职责1、 对学生进行品行的教育2、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 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 管理班级指导少先队工作5、 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组织小学生班级活动的途径和方法1、 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2、 要注意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3、 要注意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 要注意与各科相关知识的结合5、 要注意月各类节日和纪念结合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3、 充发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的辅助作用相结合模块四、学科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
14、、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简述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教学建议1、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关的正确导向4、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5、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加血策略简述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评价建议1、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功能2、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3、 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 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小学数学课程的总目标1、 获得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路,基本获活动经验2、
15、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出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模块五、教学设计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 系统性原则2、 程序性原则3、 可行性原则4、 反馈性原则小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1、 系统理论2、 传播理论3、 学习理论4、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小学教学设计的步骤1、 教学目标设计2、 教学策略设计3、 教学评价设计综合课程的主要类型1、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2、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3、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综合课程设置的依据1
16、、 学科的融合是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2、 综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完美的世界观综合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1、 综合课程目标的确立2、 综合课程综合度的确定3、 综合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1、 综合性2、 开放性3、 自主性4、 实践性5、 生成性(新的主题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意义1、 丰富学科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品质2、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遵循学习的认知规律,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4、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式1、 明确我国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定位2、 教师培养是整合的关键3、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分层次
17、,重实效地进行整合4、 建立持续发展机制模块六、教学的实施小学教学的任务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 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5、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1、 价值性原则2、 开放性原则3、 生活性原则4、 区别性原则5、 趣味性原则6、 品味性原则7、 时代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方法1、 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活动性学习2、 创设模拟情境,增强情感的体验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欲望4、 创设暗含情境,实施隐形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1、 间接经验与
18、直接经验相结合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3、 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相统一4、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学的原则1、 直观性原则2、 循序渐进原则3、 巩固性原则4、 因材施教原则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谈话法3、 谈论法4、 实验法5、 演示法6、 练习法7、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8、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的优越性1、 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小学生动机的激发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积
19、极的情绪情感3、 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迁移4、 避免过多的物质强化模块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1、 诊断教学问题2、 提供反馈信息3、 控制教学方向4、 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的方法1、 检测法2、 量表评价法3、 表现性评价法4、 轶事记录评价法5、 成长记录袋教学反思的过程1、 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可能的领域,收集相关问题资料2、 教师开始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理解这一问题3、一旦对问题形成了明确的表征,教师开始假设和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考虑4、考虑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开始被再次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新的一轮的循环。
20、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水平1 前道德水平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阶段2.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水平2 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阶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阶段4. 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水平3 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阶段5.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效度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用性,从而确定测验是否是所欲测量的行为领域的代表性取样。构想效度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或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的假设、术语或构想,解释的程度如何。效标效度效标,即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指的是可以直接而且独立测量的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我们感兴趣的行为,就是要预测的行为,这是一个总的观念,故必须以可操作的测量来确定才有实际意义。因此有必要把效标细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理论水平的“观念效标”,其二是操作定义水平的“效标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