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1.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09479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1.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二、教育的职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三、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

2、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四、教育发展过程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新特点(5点)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论语的有关

3、思想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 学记中国及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 练习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2、简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评价目标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力决定教育目的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的

4、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三、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IT)对教育的影响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可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

5、界说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学校文化的特性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规章制度角色规范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第二章 练习1、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评价目标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

6、系3、会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三种观点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一

7、、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

8、挥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3、14-16、17岁少年期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也是学生成功起飞时期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第三章 练习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四章 教育目的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运用素质教育观念分

9、析教育现象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广义 狭义2、意义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决定教育工作并指导教育活动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 1982年 1985年 199

10、5年 1999年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四章 练习1、简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2、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评价目标1、识记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2、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理解教师职业有多种角色的涵义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第一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二、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

11、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种社会权利第二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五章 练习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第六章 课程评价目标1、识记有关课程的概念及类型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3、运

12、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性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2、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

13、形式出现学校课程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功能设计等第二节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二、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 课程设计一、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3、教科书设计第四节 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重要地位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20世纪初形式泰勒的评价理论基础上形成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提

14、出评价重点“课程计划实际效果”3、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第六章 练习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是什么?2、常见的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哪些?第七章 教学(上)评价目标1、识记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2、理解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的本质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过程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立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 教学过程一

15、、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活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第二节 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我国中学常见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2、启发

16、性原则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3、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的“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备、条件教师个性特点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第七章(上) 练习1、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2、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第八章 教学评价目标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概念2、

17、理解教学工作的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3、运用上好课的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3、一堂好课的标准时间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古代社会的学校二、班级授课制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三、分组教学第三节 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二

18、、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 4、综合型策略第八章 练习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第九章 德育评价目标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二、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第二节 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结构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2、德育过程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

19、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三节 德育过程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知”是基础,“行”是关键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3、学生思想内部素质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概念贯彻要求二、德育的途径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三、德育的方法说服法 榜样法 锻炼法 陶冶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第四节 德育模式一、

20、认知模式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发展的二、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创立的三、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第九章 练习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常见的德育方法有哪些3、案例分析(违背了哪条原则,如何改进)第十章 班级管理评价目标1、识记班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2、理解班集体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工作内容3、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一、班级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班级管理1、概念2、功能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一、常规管理规章制度的管理二、平行管理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又用个人教育集体三、民主管理参与式班级管理四、目标管理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的管理目标管理是美国的德鲁

21、克首先提出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式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的特殊作用二、班主任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第十章 练习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试卷

22、结构 总分:100时间:150分钟 题型比例:选择题202 填充201简答题56论述题110 难度:低一、课程改革的目标有六个转变: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现象,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态度。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3、改变课程难、繁、偏的现象,强化与现实结合。4、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的能力。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变教学实践的过程。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现学校地方国家共同管理。二、课程结构: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数、外、科学或物化生、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

23、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积极实行学分制管理,05年秋天江苏省高中开始实行学分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城市普通中学要逐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三、课程标准:国家、地方、学校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五、教材开发与管理:六、课程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七、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八、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技术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新课程时间安排:2

24、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要进入新课程。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高中课改:1、在课程结构上,新的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者构成,其中学习领域规定为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八个大的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下设具体的科目,在科目下设置模块,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划分三个层面内容,从学习领域到科目再到模块不断细化。2、在课程内容上每个科目都规定必修系列与选修系列的内容。3、在课程评价方面首先要合理有序的安排课程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关于课程结构调整的三个基本

25、原则: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天津2009年春季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 )是

26、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7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8.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9.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

27、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10.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B.夸美纽斯C.裴斯塔洛齐D.凯洛夫二、填空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阶段,阶段和阶段。2,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实现的。3,发现学习模式是提出的。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和。5,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出现。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是,。7,1902年通过了“学制”,它基本是参照的学制制订的,通常又称“”新学制,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8,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四个发展阶段。9,好的测验都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和等指标

28、衡量测验的质量。10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三,不定项选择1,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B教学工作C校外活动D教师的培养工作转自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A顺序性和阶段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发展的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4,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A教育目的B生产力发展水平C儿童的年龄特征D教师实际水平5,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6,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A论语B理想国C学记D大教

29、学论7,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8,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9,课的类型是根据()来确定的。A教学目的B课的具体任务C学科特点D教学内容10,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电化教学B复式教学C课堂教学D现场教学四,解释名词1、教育目的2、教学大纲3、集体舆论4、德育目标5、教学策略五,简答下列各题1, 学校教育产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2,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4,如何培养班集体?六,论述题1,班主任如何去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2教师如何上好课? 参考

30、答案及要点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D 2.B 3.C 4.B 5.C 6.D 7.A 8.D 9.A 10.B二,填空1,萌芽,创立,发展 2,教学活动3,布鲁纳4,遗传,环境,教育5,奴隶社会初期6,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7,壬戌,美国,“六三。三”8,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9,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10缺陷矫正早期干预三,不定项1AC 2B 3ABCD 4ABCD 5A 6C 7C 8A 9A B 10C四,解释名词1,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

31、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3,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五,简答下列各题1,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2,教师工作性质任务和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相结合。3,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教材巩固新知识。布置家庭作业。4,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选拔班级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的核心。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促进集体的发展。六,论述题1,提示:问题有:1)重知识轻能力2)片面追求分数3)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改革做法: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