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10373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2、三过程 五要素 :*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

2、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P6) 第二节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

4、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代表人物:教育家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67-1869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卡普杰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比桑代克早2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二)、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年至30年代末)开始

5、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建立教育心理学体系。代表人物:(1、)维果斯基: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教育学的成果简单地移植到教育心理学。处理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2、)布隆斯基: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以及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1921年发表了科学的心理学概论对反对心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鲁宾斯坦:他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特点: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时机进行综合性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和教师的经验总结

6、法,着重探讨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的科学依据以及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和教育条件下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三)、完善并逐步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代表人物: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前苏联的教育改革,还形成了一门具有自己特点的学科-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其主要标志是出版了A.B.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年)和M.B.加梅左等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84年)2、再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的活动”理论。3、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

7、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的著作中,有不少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的教育心理学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住着实在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1949-1959年的发展状况这一阶段中国心理学界主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资产阶级的心理学思想,改造与建设中国的心理学。2、195

8、9-1966年的发展状况代表人物:潘菽 1963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3、1966-1976年的发展状况1980年初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3、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八个)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

9、5岁以后)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在出生后的56年保持最快的发育速度,6岁左右,(出现脑电波的第一个飞跃)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都髓鞘化,该阶段的教育可以影响以后的智力发展。脑生长到12岁时基本完成。1314岁脑电波出现第二个飞跃现象。一般来讲,脑和神经系统的完全成人化,要在20-25 岁以后才能完成。(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三)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

10、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五)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2、高中生的情感特点(1)个性化的情感(高中阶段是形成个性、世界观的关键时期)(2)浪漫主义的热情(六)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与教育 、代表人物:皮亚杰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

11、家和哲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具体运算

12、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3)影响发展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皮亚杰从思维和语言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具有通称人优质的差异的独特洗礼结构的个体。从思维方面讲,承认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且常常是通过命题思维,而儿童就

13、不同。从言语方面来说,成人的言语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逻辑性和交流性,而儿童就不完全如此。儿童无论在思维上还是在语言上,都与成人优质的差异。不仅如此,就是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也有质的差异。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理能力。然而,由于这种能力的形成紧靠灌输知识和从外面提供材料是难以实现的。目前许多教师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早日成才,往往不顾儿童的认知特点及接受能力,一味地加大学习内容,将许多儿童根本不可能理解的东西灌输给他们,逼迫他们阅读大量的超出其理解范围的课外书籍,认为只要这样就可发展期智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儿童看成一个受教育的“小

14、大人”。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单纯使用成人语言对儿童的活动或语言也时常按成人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这些现象如不克服,教育就很难获得成功。科夫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1、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

15、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他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告诫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观是个体心理子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技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技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

16、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3)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德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符号系统地运用将促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不仅在人类发展中,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的前面,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教学

17、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2、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他认为:(1)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2)维果斯基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活动是以语言以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活动。活动的最初和基本的形势是在人们的合作与交往中进行的外部的社会活动。(3)维果斯基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生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

18、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究。维果斯基对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维果斯基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1902年出生在德国,在奥地利受到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定居美国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部落、二战中的士兵以及儿童精神病患者的研究,逐渐加深了对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认识,逐渐扬弃了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内容: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

19、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替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都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基多的违纪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各题解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想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成都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人对周围世界以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这个阶段

20、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资助感,克服羞怯和怀疑。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到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变得勤奋的阶段(6到1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到20岁)这个时期儿童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现了自我同一感。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

21、到2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显示充沛感阶段(24到5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之处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判断题:学校就学生的某一表现将学生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组()原因:学生一旦被划分到较差的行列,他们就

22、可能丧失信心,从而失去对成功的期望,最终导致自卑颓废。即使是划分到较好组的学生,其成绩如果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或积极评价,同样也可能产生自卑或颓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或学校的教育决定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初中与高中阶段教师的教育: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是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地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的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再起同伴或其

23、他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联结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习的心理实质 、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说明: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计划的辽西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二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24、 二、人类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 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三、学习的分类(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

25、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态度;运动技能 。 (二)奥苏贝尔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人质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三)我国的分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代表学说: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

26、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桑代克:采用实证主义的去向,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性力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研究,最著名的动物学习实验室猫开笼取食的实验。(二)学习的联结说(试误说)(三)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率和效果率)效果率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桑代克的理论缺陷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系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了。他热衷于发现普遍使用的学习规律,但这些规律实际

27、上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巴甫洛夫是前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堆条件反射作了研究,曾获得诺贝尔奖。

28、条件反射涉及的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惩罚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1、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选择题: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属于定时距式强化连续强化在教学习者新的反应是最为有效。间隔式强化称为部分强化,定比率是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较适合。变比率式强化对维持反映的稳定性和频率最为有效。教学中应当注意:(1)教新任务

29、事,要进行及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后果紧跟着行为出现比延缓出现要有效得多。(2)在人物的早期阶段对应每一个正确地反映都进行强化,随着学习的进行,应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3)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要朝正确方向逐步去引导和增强学生的行为。*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的改变,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根据操作性条件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捕鱼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迎声中的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作和应该怎么做。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斯金纳)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

30、教学模式。斯金纳是当代心理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学说不仅用到动物身上,而且被广泛用到人类社会情境中,比如心理治疗、问题儿童的处理、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他重视对社会学系的研究,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活像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二)观察学习(替代学习)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成为榜样或示范者,它可以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是通过言语或影视图片呈现的榜样。分为三类:直接的观察学习、

31、抽象的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选择题: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助人为乐行为进行表扬,这对其他同学就是一种替代性强化。第三节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布鲁纳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判断题: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答:正确。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教学不能只是着眼于一门学科的事实和技巧

32、的掌握,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那些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抓住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并将其他的知识点与这些基本结构逻辑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好处:(1)理解了学科的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理解了学科的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远离经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的迁移应用。(4)理解了学科的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1)学生具有三中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

33、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奥苏贝尔曾于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一)有意义学习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二)意义的同化(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关系)、组合学习。)选择题:学习了“杠杆”只是在学习“滑轮”只是属于下位学习。质量与能量、需求与

34、价格、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都属于组合学习。(三)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1、逐渐分化原则2、整和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就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提出了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要必须学习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四)接受学习(讲解教学)判断题: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有意义学习活动多偏重于接受学习。正确。这是因为:1、由于发现学习费时太多,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主要手段。2、在一些学习环境里,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三

35、、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20世纪50年代兴起)加涅用信息地接收、存储和提取来解释学习的具体过程。(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974年)(二)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四、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现-建构主义含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在兴起的一种理论倾向,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一)建构主义的发展线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当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1、知识观:建构

36、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他会随着人类的进步随之出现新的假设。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对于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个体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含义:建构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

37、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1、学习这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2、队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不只是简单的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四)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是当前很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简答题:沟通、合作为什么能促进意义建构呢?1、学习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2、在合作学习中,在学习者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

38、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讨论过程中,学习者之间观点的对立可以更好的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4、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到对问题的共同的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而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合作学习可以将认知负担分不到各个成员身上,从而使学习者完成单个学习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五)情境性学习1989年,布朗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笔概括华更为重要的、任职轮椅一生的优越性,所以,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知上。布朗等人提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

39、,即只是事情精华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他所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五)简评优点: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渐高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不完善性:建构主义尚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不同强项的构建主义者还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建构主义更为充分地揭示了认知活动的能动性,但却又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对主义和工具注意的色彩。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和含义、种类、作用与表征存储(一)知识的含义: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

40、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要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二)知识的种类1、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划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2、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知识的作用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其自身的能动反映活动而获得的经验和系统的科学理论。人们一旦掌握了知识,致使就参与调解、指导今后的有关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是人们活动的定向工具。(1、任何活动总有一定的方向,活动的方向由活动的目的决定。2、任何活动都有一系列具体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各具体动作作用与一定的对象,从而使对象发生合乎目的的要求的变化。)(四)知识的表征存储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

41、式:命题网络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3、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4、认知结构二、知识学习的含义、种类与作用(一)知识学习的含义:知识的学习机知识的掌握,只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1)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具有特殊性。2、知识的学习与技能学习,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3、知识的学习与品德的学习,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知识学习的种类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

42、又称代表学习,主要内容是词汇,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是各类复杂学习的基础。2、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分为归属学习和并列学习(1)归属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根据归属方向分为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2)并列结合学习,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三)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学习是恶声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判断题: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正确。这是因为,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前人在认识和改造直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43、的经验。所以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一方面可以直接学习前人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操作形成新的技能。(四)知识学习的过程(理解、巩固、应用)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一、知识理解的概念理解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新知识所蕴涵的意义:1、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即获得直观2、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成分的思维加工,即进行概括化。3、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化实现的。教材的概括分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知识理解的标志: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2、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二、建构主义对理解的生成过程的解释美国加州大学的维

44、特罗克对理解的生成过程作了深入地分析和解释。(他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理解生成过程大致经历的环节:(1)长时记忆中存在的一些经验,他们会影响个体的直觉和注意倾向,会影响到个体以某种方式来加工新信息的倾向,学习者首先把这些内容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动机,是他们不仅能注意外来的、意想不到的信息,而且也能主动地对感觉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注意那些已经有过的经验、仍有兴趣的信息,去进行选择性的知觉。(3)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要达到对其意义的理解,还需要合长时记忆中

45、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的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构建的关键。(4)在最后完成意义构建之前,学习者要先施坦的建立这种联系,进行试验性的意义构建。(5)在长时记忆进行试探性联系、展开试验性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6)经检验,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因该回到感觉信息,检查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实验性联系的策略。(7)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三、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三)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简答题:有意义的保持为什么优于机械的保持?1、对于有潜在意义的材料,倘若只要求记住他的实质,不要求逐字逐句机械

46、记忆,则学起来快,记忆效果好。2、利用线索促进有潜在意义的材料与认知结构的牢固关系,从而增加其实际意义性。3、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比任何的数字系列或有意义荫街,学起来迅速的多。4、被试通过发现规则、解决各种问题,同机械记住大案的被试相比,前者得到的内容保持时间长。5、概括化的结论和原理的运用,一旦有意地掌握后,便不容易遗忘。四、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一)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二)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三)学习材料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可采用的策略有:举例、类比与比喻、证明、复述、结实、推论、应用五、概念的理解与教学(一)概念的含义:所谓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

47、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概念的要素:名称、内涵、外延(二)概念学习的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三)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1、概念分析(定义、特征、例证、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同位概念)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4、变式5、比较六、提高知识理解水平措施:(一)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二)运用变式与比较(三)知识的系统化(四)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五)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1、常用的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2、提供直观时须注意的事项:1、要注意只管对象呈现的模式2、注意词与形象地结合3、注意培养学生对直观对象的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方法:顺序观察法、素描观察法、连续(长期)观察法、实验观察法、操作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第三节 知识的巩固(一)知识巩固的含义:知识的巩固,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二)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