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10390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2、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 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

3、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 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

4、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5 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20用西方文论阐发

5、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二、 名词解释(3*5=15)1、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2、流传学: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3、 渊源学: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

6、之时,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的影响,以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外来因素。4、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5、 文学误读: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影响误差,或者创造性接受。误读原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20世纪60年代成为阅读学理论和解构主义的重要概念和命题。比较文学

7、中的误读是指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差异性阐释。6、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7、 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这种异国形象首先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8、 平行研究:是由美国学派提出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

8、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9、 类型学: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不存在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的相似的文学现象。10、跨文明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

9、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11、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 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

10、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 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3)类同性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

11、说的。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2、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1)跨国家l 法国学派:强调文学关系,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l 美国学派:超越文学史的限制,强调美学价值,依然重视跨国研究。l 中国学派:跨国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2)跨学科l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l 只有当文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比较时候,比较文学才能够成立。 3)

12、跨文明与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实践和知识资源密切相关。l 当西方背景的比较文学研究进入非西方背景的异质文化的时候,跨国研究已经不能解释文学内部的很多东西。l “跨异质文化”“跨文明研究”, 更注重中西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性。l 是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学派学科理论的立足点,文学跨越性研究的新领域。3、 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领域(一)实证性影响研究包括渊源学、流传学和媒介学等研究范畴例:l 大致可以说,鲁迅受到尼采影响,这可以从其日记、小说、翻译中看出来,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深,鲁迅后期是否与尼采“决裂”,都无从由“实证”的方法得出。(二)文学变异研究以变异和文学性为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交

13、流的变异状态,以及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变异,探究文学现象变异的内在规律。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1)语言翻译层面:译介学l 超越实证性研究,走向文化/文学研究l 梵文“完美”汉语“圆满”(日本、中川元)2)民族国家形象层面:l 他国形象是主体国家文学的“社会集体想象物”l 研究形象产生变异的过程及变异现象本身,分析其规律。l 日本:明“倭寇”,清“东人”,抗战“鬼子”3)文学文本层面:l 有实际交往的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文学接受。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l 不同文学、文明体系中文本之间主题和文类等的相异之处。l 果戈理、鲁迅狂人日记4)文化

14、层面:l 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文学的模子的歧异l 文化过滤文学误读(三)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东西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等。(四)总体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关系区别:比较文学侧重两点之间的文学比较;总体文学侧重对一个文学平面的研究联系: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延伸和扩展提出契机l 总体文学研究的缺席l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现实语境(本土文学的世界性意义)l 比较文学的世界性胸怀开放的多元化视野l 对话和启发研究领域l 跨文明研究、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5、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1) 个体对

15、个体的影响研究2) 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3)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4)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 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其二表现在个体上。2)技巧的影响。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 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3)艺术形象的影响。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4)主题或题材的影响。5)框范的影响。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6)理论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 6、流传学研究的模式和实例分析(了解)1) 直线式影响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

16、对一个作家、 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如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而创作的自由体小诗,大半都是直接或间接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的影响的。2)辐射式影响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 响,他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多个或多国的接受者)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对一国群体的影响和个体对多国的影响。如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对东方文学和欧洲文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3)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

17、接受者的影响。如鲁迅受到 众多俄国作家的影响,此外日本的小说、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也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4)交叉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会出现交 叉,其表现特点是:从流传的方向和路线看,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不总是单向流通,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如蒙田及其散文在五四时期对我国影响甚大,但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不是直接阅读发文原著,而是通过英国“小品文”和日本作家厨川白村来认识和接受蒙田的。因此,英日两国成了他们接受法国蒙田的中介。这就形成了交叉影响,即英、日作家既是受蒙田影响的终点,又成为

18、传播蒙田作品的起点。5)循环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 一种循环。这种循环影响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同质文化圈的循环影响。例如法国的波德莱尔受美国爱伦坡的启发,而爱伦坡有受到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影响,而柯勒律治又吸取了德国诺瓦利斯的诗学养料。二是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例如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P771)印象的渊源:对别国生活的“印象”、体验l 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视觉或听觉的印象l 歌德意大利纪行 斯达尔夫人德国论2)口传的渊源: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民间

19、口头文学的因袭和传承: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 3)笔述的渊源:见诸于文字的渊源研究鉴定资料来源、鉴定借取成分、鉴定时代的思潮风尚研究从文学作品本身直接发现它们和放送者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通过作家的回忆录等笔述材料梳理其渊源关系。10、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1) 个体媒介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体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 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例如威廉斯接受劳伦斯的影响,卢梭接受理查逊的影响,海涅接受拜伦的影响,都是有代表性的个体媒介者。再如闻一多接受丁尼生的影响,闻一多通过丁尼生起到了中英诗歌媒介者的作用。个体对群体起到的媒介作用,如卢梭思想通过歌德、席勒

20、、海涅在德国的传播就是一例。2) 团体媒介所谓团体,主要是指一些趣味相投、倾向一致的作家、翻译家的联合,如沙 龙、文学社团等。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很多文学团体,译介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如由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的“创造社”,出版创造社丛书,刊载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郑伯奇翻译的鲁森堡之一夜等。3) 文字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德的英国期刊中 的德国文学就是典型的文字资料媒介研究的例子。作家对外国语言文字的掌握与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学研究内容,例如胡适提倡白话文,就和胡适与外来语言文字的接触有关。11、“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P99)1) 现实语境、传统

21、文化的过滤作用-制约与反制约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为民主和正义而斗争的崇高精神和雄伟气魄雅典民主派反僭主专制的斗争;和解结局奴隶主贵族、民主派的调和愿望2)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语言既是载体,又是文化“文字流传物”如汉语中的梅兰竹菊,欧美语言中的玫瑰、 橄榄树、夜莺、数字“十三”,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语言心灵;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3) 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的过滤作用。接受者所属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接受者个人的心理结构:李健吾、韩少功“李健吾对莫里哀译介的热衷反映了他们主客体间的强烈吸引,同样,李健吾自身的早期戏剧创作也反映出二者破例的近亲心理机制。

22、”12、产生文化误读的原因误读是“文化过滤” 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1) 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2) 其次,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 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3) 最后,文化误读与创新。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的关系(了解)l 都是接受方文化在文学交流、对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交流主体的一种行为、态度,是接受者主动性、能动性的表现。l 既是原有文本意义衰减的过程,也是接受者文化渗透、新意义的生成过程。l 都基于文化的差异性、异质性。l 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l 定位于文化层面,大大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深化主题,加强对话。13

23、、 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14、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重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它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它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

24、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它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15、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重点)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关系:(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

25、化他者形象的同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比其高、也不比其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关系。17、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主要研究方式?(重点) 我们依据阐发过程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所谓作品阐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越文明界限借用文学理论的文学批评活动。所谓理论阐发,主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明 ;所谓科际阐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

26、略有不同,它指的是跨越文明界限地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阐发;所谓综合阐发,主要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不加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地加以研究。18、跨文明阐发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重点)跨文明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递进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强调阐发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必须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问题;第二层含义则是强调在研究当中必须要有自觉的跨文明意识、差异意识。对等互动原则,与跨文明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密切相关。它要求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立场,强调不同文明文学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一方理论对另一方文学的垄断与独白。具体说

27、来,就是要求阐发的对等性和互为主体性。有效性原则,针对的是阐发研究过程当中理论与对象之间的契合性问题。在进行阐发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论是用本国的理论模式去阐发西方的文学,还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来阐发本国的文学,都必须小心谨慎,都必须对所要采用的理论模式,对所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细致的分析,以确保阐发的可行性、有效性。四、论述(1*35=35,条理清晰分要点,观点清晰,有分析过程,举例说明,有自己的观点)1、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学派与历史发展。1、第一阶段与“法国学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为主流和代表,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注重不同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交流与影响

28、,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成为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代表了这一阶段比较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即强调不同文学之间关系和影响的实际存在,并对这种关系和影响进行实证性研究。2、第二阶段与“美国学派”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以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为代表,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途径,推动了比较文学的深化和发展。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1958年,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展开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同时,关注文学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影响”的考证。共识:应把比较文学研究范畴扩大到无影响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领域。3

29、、第三阶段与“中国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学派的崛起进一步推进了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同时,创造了一些具有真正全球意义的研究方法,使总体文学研究真正具有了世界性。发明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阐发研究”,即从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和文论到以中国理论阐发西方文学和文论。真正将其“跨越性”从跨国家民族、跨学科扩展至世界性的跨文明研究,将异质文明纳入文学的比较视域。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法国学派: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色,以文字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 框架,构架起了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

30、大厦”。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沟通了各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美国学派: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 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学科界限,并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的各国文学关系。中国学派:曹顺庆、孙景尧、谢天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础和基本特色,在跨越中西异质文化中探讨中西文学 的碰撞、渗透和文化的误读、变异,寻求这种异质文化的文学特色以及文学对话、文学沟通和文学观念的整合与重建,以真正国际性的胸怀和眼光来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补充:试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被西方表述的中国形象

31、。1、六种西方的中国形象类型: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教理想国、停滞的帝国、专制的帝国和野蛮的帝国。前三种类型对应着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乌托邦一极,而后三种类型则对应着形象学的意识形态一极。2、中国形象的形象学意义(1)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包含着知识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内容,有对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也有对中西关系的焦虑与期望,当然,更多的是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它们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像,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与自我书写的方式,表现了西方文化潜意识的欲望与恐惧,指向西方文化“他者”的想象与意识形态空间。(2)中国形象的功能不只是在知识与想象层面上作为“他者”帮

32、助西方现代文化完成自我认同并确认西方中心的地缘文明秩序,还在价值与权力层面上配合、协调、支持西方现代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为掠夺与征服提供意识形态性的“正义理由”。3、中国形象研究的理论资源形象的建构与生成理论深受现代阐释学、接受理论的影响。如海德格尔等人的“前理解”界定,萨义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东方学的阐述以及福柯等人的“话语”理论等。(1)、“大汗的大陆”:把最高级的描绘留给了中国这一描绘渗透着萌芽中的世俗资本主义精神,其中包括一种对王权统一、商业财富、感性奢侈的生活风格的向往,也是一种与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完全相反的精神,从文化根基上解构中世纪意识形态,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的起源具

33、有重要意义。(2)、“大中华帝国”:统治最为完善的国家。一个政治开明、治理有序、公正平等的“大中华帝国”形象对于一个贫瘠混乱、动荡不安,但又生机勃勃、开放自觉的欧洲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不满自身与反观、反思自身的需要。他们与其需要一个真实的中国,不如说需要一个理想的中国。(3)、“孔教理想国”: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中国人完全生活在自然理性支配下的制度与道德中,没有基督教也可以产生英明的君主、严整的秩序和高尚的道德,对欧洲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又神往的“事实”。“孔教理想国”将道德实践与政治理想建立在自然法则与人的道德天性上,证明不需要宗教神学的基础,人类理性足以担当起人的道德与幸福。(4)总结以上

34、西方的中国形象、乌托邦中国形象的意义西方乌托邦传统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的古典哲学与古希伯来的圣经。这一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复兴与繁荣,在启蒙哲学家那里达到高潮。乌托邦中国形象的意义在于:一是树立中国的乌托邦形象从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到孔教理想国是确立西方社会、文化现代性(西方现代性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社会层面,包括理性精神、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内容。二是审美层面,包括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美学运动对现代性的反叛与超越。)的需要、抛弃乌托邦的历史原因a、法国大革命前后,西方现代性的基本模式已经得以确立,启蒙时期以理性重建历史的核心思想在借理想的中国形象批判自己的同时建立了现代西方的基本内容,理性开

35、始反过来怀疑和批判曾经鞭策过他们的那个理想国的真实性。b、启蒙运动对孔教理想国的利用,只限于开明君主的前提下。它体现着启蒙早期改良主义的开明君主专制的理想。一旦这种理想转向立宪与共和时,孔教乌托邦便会被启蒙运动抛弃。c、君主专制被西方颠覆的观念因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展示了美好的理想世界,而在晚年的法律篇中怀着深深的忧虑承认了严酷的现实;他试图为不幸的人类社会设计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那就是法制国家。与其将国家与人民的命运交付给野兽性情的君主或暴民,不如建立一个法律至上的政府,君主与百姓都服从法律的统治。用不变的、至高无上的法律的权力限制一切可能泛滥和被利用的其它权力,因为如果不能用权力限制权力,

36、谁都是不可靠的,无论国王、哲学家还是人民。这就是法律篇所谓“第二等最好的国家”。在实际可操作的国家政治中,这更可能是真正最好的国家了。(5)“停滞的帝国”:西方进步大叙事中的中国形象西方的中国历史形象在启蒙运动中期发生彻底的颠倒,肯定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形象,转变为否定的历史停滞的野蛮或半野蛮形象。造成这种颠倒的原因是西方现代历史观念的变化,进步神话开始主导历史叙事。既然历史是民族与国家的存在方式,进步是绝对的,那么,停滞在过去的东方、中国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是完全不合理的存在,西方文明征服它、消灭它,也就成为合理、正义、必然的行动。(6)“东方专制帝国”:西方自由大叙事中的中国形象东方专制

37、主义话语起源于西方古典哲学与政治学,完成于现代性思想体系。确定东方专制主义政体特性的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地理环境,二是经济形式,三是文化精神。建构专制的中国目的是要确证西方的民主与自由。(7)“野蛮的帝国”:西方文明大叙事中的中国形象启蒙运动在西方现代性认同基础上,开始重建世界观念秩序,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界限被重新确立。西方是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理性、文明的,而东方在西方构建的二元对立秩序中陷入“他者”范畴:停滞、专制、愚昧、野蛮当西方现代文化整体自我认同文明时,被他者化的东方则成为野蛮的代表。西方把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野蛮化最终目的除了认同和肯定自身的优越外,还含有确证自己东方事务的合法性,如拯救、经济殖民或文化殖民、战争、反恐等。(8)、两种中国形象在谱系中延续20世纪前期关于“红色圣地”及中叶关于“进步中国”的新的想象,又是西方中国形象乌托邦化的一种延续,与前启蒙时代的形象建构方式和话语属于同一谱系,是中国形象的乌托邦原型的回归。而同时的“黄祸”及冷战时期的“集权中国”则是启蒙或后启蒙时代西方中国形象意识形态化的又一种延续。这种惊人的相似和延续恰恰是形象学研究中注视者建构他者形象的一种最稳定、持久和基本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