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10882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复习资料.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内文言复习题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一、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画兰竹。2重要链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和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且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课内我们学过他的作品:黠鼠赋(文)、记承天夜游(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记录他和弟子言行思想的著作是论语。课内与其相关的作品是孔孟论学(前四则)。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价)。课内我们学过的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二、 课文分析

2、1主旨:这封家信批驳了“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提出读书应当择其精华,深入研读。2段意:第一段明确提出反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第二段指出过于强调过目成诵,会有印象不深刻的弊端。以孔子、苏轼的正面事例,虞世南等人的反面事例,论证了读书应当深入研究。第三段指出过于强调过目成诵,会有无所不诵、泥沙俱下的弊端。以史记的正面事例,“小说家言”等反面事例,论证了读书应择其精华。3写作方法: 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三、习题A套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文中“韦编三绝”用的是 (人名)的典故;东坡则是 (人名)的号。(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

3、语的含义:(3分)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用东坡的例子证明读书要真正有所得,必须反复研读。B作者认为虞世南等人没有佳作传世,和他们“书不再读”的陋习有关。C作者认为,史记中除了项羽本纪,余者并不值得一读。D作者用“破烂厨柜”等作比喻,意在阐明读书应有所取舍,择精华记诵的观点。【答案】1孔子;苏轼。2读书把看了一遍就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能成事/不中用的。(关键词:以、为、济事)3C(错在作者认为项羽本纪是其中最好的,但并没有说其余各篇不值一读)B套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第二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作

4、者是 朝的郑燮,他的号是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过目成诵,往往看得并不清楚,记在心里的就更少。B孔子和东坡都具有过目成诵的能力。C虞世南等三人生平读书从不读第二遍。D深入研读才能令我们不断领悟书中精妙之处。【答案】1清;板桥。2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就草草结束学习呢!(关键字:以、过、遂、了)3A(文意是“眼里看得清楚”)C套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的作者是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一眼即过,与我何

5、与也?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孔子和苏轼的事例典型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B虞世南等三人“迄无佳文”是因为缺少如苏轼那样的天才。C即使杰出如史记,也不需要每篇都读都记诵。D那些低俗戏曲、打油诗词,完全没有记诵的价值。【答案】1郑燮/郑板桥。2看了一眼就过去了,和我有什么相关呢?(关键字:何、与2)3B(是因为缺少深入研读的精神)四、考题链接2011届静安二模卷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第1、2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选文的作者郑燮,号 ,是 朝书画家、文学家。(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3下列对选文理解

6、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过目成诵”的记忆力的轻视与否定。B第二段开头指出,读书若“一眼即过”,往往眼前蒙眬,心里茫然,难以留下印象。C第二段接连以两位天赋过人的先贤为例,阐述了深入研读给心灵带来的收获和满足。D第二段又以虞世南等三人成名后不再读书导致终无佳作传世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答案】1. 板桥;清。2.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就草草结束学习呢!(关键字:以、过、遂、了)3. C(A错在作者否定的是“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B错在“眼前蒙眬”,应该是“眼睛看得清楚”;D错在“不再读书”,应该是“书不读第二遍”)2012届普陀一模卷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

7、墨第一书第1、2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节选的第段主要论证了:“读书应该也必须深入研读”。B孔子读易的事例证明“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乃读书之本。C“老吏史苦之”与“坡洒然不倦”对比,证明读书贵在乐学。D虞世南等人的事例与孔子、苏东坡的研读形成了鲜明对比。【答案】1 清;郑燮。2 读书把看了一遍就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能成事/不中用的。(关键词:以、为、济事)3 C(证明的是深入研读带给人心灵的满足和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