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10947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她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教育与心里想结合的交叉学科。 3.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学校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4.研究内容:围绕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介五种基本要素;有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活动过程。这五个基本要素和三个活动过程复杂交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5.学生是学习的主体,1 群体差异2 个体差异。教师对学

2、生处于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只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二个方面。 6.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伴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形成良好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的核心内容。学习过程的内容有学习的基本原理,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7.教学过程:是指通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过程,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问题。 8.评价与反思: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设计的效果进行预测和判断

3、9.发展概况:a 初创时期:1903 美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由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论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完善时期。 10.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 1908 由方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廖世承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以后由藩叔等人还陆续写了一些教科书。1962 成立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963 藩叔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概述: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

4、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个体心理发展的概念: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a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连续性体现在1 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是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的2 心理发展进入高一年级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的消亡,而是被高一级水平包容和整合。b 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c 差异性d 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阶段:八个。乳儿期 0-1 婴儿期 1-3 幼儿期 3-6.7 童年期 6.7-11.12 少年期 11.12-14.15

5、 青年期14.15-25 成年期25-65 老年期65 以上 5.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a 思维发展的特点1 抽象逻辑性2 独立性和批判性3 片面性和表面性4 自我中心性b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 自我评价2 自我体验c 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d 人际交往的特点e 初中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6.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同化: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主体能够利用既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吧刺激整合到自己认知结构中。(白菜属于归纳为蔬菜)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袭击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改组重建)所谓图式就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2 7. 认知发展阶段

6、论:a 感知运动阶段0-2,b 前运算阶段2-7 岁,1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2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3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4 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c 具体运算阶段,具有了抽象逻辑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守恒的出现d 形式运算阶段 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a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b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c 关于最近发展区(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二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二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9.人格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综合心理特征。是在先天基础上的,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在认知,情感,行为

7、方面稳定性。 10.人格的发展阶段:美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8 个阶段,1 基本的信任与不信任感0-1.5 岁,2 自主感对羞耻与怀疑2-3 岁,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4 自我认同感对自卑感6-11,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性12-18 岁(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期,成年晚期。 11.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a 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性b 学校教育c 同辈群体。 12.自我意识的含义: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8、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1 生理自我2 社会自我3 心理自我 14.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15.认知方式也成为认知风格或认知类型,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6.认知方式的差异;1 场独立与场依存:(是二种最普遍的认知方式,(美)心理学家维特金研究直觉问题时发现的。场独立性:人们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倾向于以来内在环境和参照物指导;场依存性;人们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倾

9、向于依赖外在参照物或内部干支线所作指导。)2 沉思型和冲动型(冲动性和沉思型的检验标准是反映时间和标准性)3 辐合型与发散型(几何) 17.智力差异 1 比纳-西蒙 同事(法)智力量表 1905 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工具。2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B 智力量表)公式为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 18.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女孩子口语发展比男孩子早,男孩子在言语理解,言语推理等方面有比女孩子强) 19.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2 改革教学方式3 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手段 2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

10、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21.性格的差异:1 性格的特征差异(1 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2 是性格的理智特征3 是性格的情绪特征)2 性格的类型差异(心理活动倾向:外向型和内向型;依据个人的独立或顺应从程度:独立型和顺从型)3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P175 第三章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 2.学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 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2 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 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4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过程5 学生的学习以掌握基本

11、知识技能为主 3.传统心理学对学习的分类(4 类):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态度学习 3 4.我国关于学习的分类:1 知识学习,对教材的感知和理解2 技能和熟练学习,运抵哦那个,动作的技能和熟练学习3 以思维为主的智力学习4 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5 加涅按照把学习结果分五类:1 言语信息的学习2 智慧技能的学习3 认知策略的学习4 态度的学习5 运动技能的学习。按照学习水平分类1 信号学习2 刺激-反应学习3 连锁反应 4 言语联想学习5 辨别学习6 概念学习7 原理的学习8 解决问题的学习 6.桑代克的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7.联结说:学习不

12、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与某种正确反映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8.学习规律:1 准备律(学习者在进行某种情景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的反应的学习。准备率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2 练习律(对于己形成的某种情境与反映的来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加这一联结)3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增强或削弱的作用) 9.巴莆洛夫经典反射条件实验:食物反应 无条件;鞋声反应 条件 10.条件反射的四个基本原则:1 无条件刺激2 无条件反应3 条件刺激4 条件反应. 11.斯金纳(学习装置实验,小白鼠)的操作

13、条件反射,个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二类: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先行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时有机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并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操作性行为不取决于事先的刺激,而是受控于行为的结果。 1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做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有一种强化物,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在这种条件反射中,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随反应后的刺激(强化物),所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性的条件反射。 13.A 强化原理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通过强化作用的控制就是控制人

14、的行为。B 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 C 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的安排,连续强化在教学习者新的反应时最有效,但这种强化下的行为容易消退。间隔式的强化又称为部分强化,它比起来连续强化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部分强化好 赌博 间隔式强化) 14.程序数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分为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15.加涅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的接受,储存和提取的

15、过程 16.加涅把学习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为8 各阶段:1 动机阶段2 了解阶段3 获得阶段4 保持阶段5 回忆阶段6 概括阶段7 作业阶段8 反馈阶段。 17.苛勒的完形顿悟(黑猩猩实验)说基本观点:1 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格式塔)2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18.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9.发现学习的特点:1 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结果2 强调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作捷径性.感悟性的判断3 强调性内部动机.,强调从学习探索活动本身得到快乐和满足4 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只是存储。 20.学习的三个

16、过程:新知识的获得2 知识的转化3 知识的评价 21.教学观 1 强调理解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2 提出了教学原则的体系即动机.结构和反馈原则. 4 22.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二个维度):1 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 2 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二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23.意义学习分为三种形式: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三个条件:1 学习材料的心向 2 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模式:1 下为学习(类属)2 上

17、位学习(总括)3 组合学习(既不是下为学习也不是上位学习,是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 24.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1 逐渐分化原则2 整合协调原则3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25.接受学习:与布鲁纳的发先学习观点相反,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不是通过发现。 26.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1 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 学习过程不仅包括通过运用己有的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理解。同时还包括在建构

18、过程中。不单是提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运行3 不同的人即使看到的同一事物。进行加工时也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学习者在用自己的方式建构时,对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26.构建主义观(论述题):1 教学是教育者根据明确的知识目标,指导和促进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对新知识进行将狗活动,最后建构起关于知识的意义 2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促进者。教师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3 学生主体,实际情景,协作学习和充分的资源是促进教学的重要条件。4 老师要灵活采用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及交互教学等方法。5 强调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p188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动机是指引

19、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机。(激活指向强化)动机指向目的,需求,他反映个体的某种需求;因为需要的满足必须依靠外在的行动,动机越强烈,行动的产生也就越迅速,行动的维持也越持久。 2.动机的基本因素:内驱力和诱因决定了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二特征。 3.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是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二个方面构成的。 4.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内驱力:是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需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内

20、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求。 5.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的研究):学习期待与诱因。诱因: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许。 6.动机来源来分:外部动机(老师家长的奖励 短暂)和内部动机(学习兴趣,爱好 长久)。 从内容的社会意义来分:高档与低级的动机 从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分类:近景学习与间接地远景性学习动机。 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大效率高。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

21、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点,这就是耶克斯和多德逊定律。 8.(美)经济学家马斯洛通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 5 成一个层级。前四种是缺失需要,后三种是生长需要。学习动机属于求知需要。 9.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效能理论:1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这一概念最早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2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有以下作用:决定人们对生活的选择及其对该生活的坚持性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

22、情绪。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四个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感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10.(美)莫里最早提出“成就理论”麦克里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了莫里的思想,1 个体在某一行为上趋向成功的倾向TS 取决于某种行为倾向的强的即对成就的需要MS 主观上期望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即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 以及完成任务的诱因价值即成功的诱因值 IS 三者的成绩。TS=MSxPSxIS。2 阿特金森认为人的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1.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归因的三个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行为分: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

23、为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纬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制纬度,分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四个主要因素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八个归因向度:a 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b 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c 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d 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韦纳的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四种情况:a 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能力高低 b 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如努力程度c 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任务难易d 外部的不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运气好坏。 12.强化理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的某种学习倾向完

24、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13.学习动机的培养(论述):1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第7 条学习动机与效率) 。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新的学习需要通过二种途径形成:a 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b 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14.学习动机的激发(论述):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第7 条)(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不考不耍)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

25、进行奖罚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或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报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迁移(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包含:1 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含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2“影响”一词有积极和消极二种含义 3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知识,技能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

26、面。 2. 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时即正。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时为负。(美)加涅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横向迁移)由先行学习在难度上和复杂程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的相似性而又不同的后续学习发生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纵迁移:由简单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向复杂的知识或技 6 能学习的过程。 3.(美)布鲁纳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原因和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即具体迁移(具体知识的动作技能的迁移。他认为一般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4.同化迁移,顺应迁移,重组性迁移 5.迁移的作用:1 迁移时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

27、环节2 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3 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早期的迁移理论a 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是管能心理学。b 共同要素说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桑代克提出了相同要素说,后来被武德沃斯改为共同成分说。c 经验类化说代表人物贾德d 关系转化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 8.布鲁纳的迁移理论:(一般迁移 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9.奥苏贝尔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10.影响迁移的主要原因:a 原有认知结构b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思维定势) 他们是指同一现象,即先于一定

28、的活动又指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双重性):促进和阻碍。c 相似性,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12.促进迁移的教学(论述):1 精选教材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a 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分为感知和表象二种水平。b 感知: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应。c 表象:人脑对从前感知国但去昂前不再眼前的活动的反应 d 理性知识: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 e 概念反应:活动的本质属性即各属性之间的

29、本质关系 f 命题:通常说为规则,原理,他表现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如“社会心理学史心理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就是一个命题。 2.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1 陈述性(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一般可做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它主要有哪个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2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知识的学习:广义:个体对知识的接受,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对知识的发现。狭义的学习:知识的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 4.知识的学习分为:1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

30、命题学习2 下为学习(归类),上位学习(总括),并列结合学习 5.知识的学习过成:知识获得,知识体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6.知识的学习作用:1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 是促进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 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4 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 7.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知识的直观和知识的概括二个环节来实现的。 8.知识的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的加工,形成对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主要的直观方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电化(视听)教学 9.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教学策略:a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31、b 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c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a 强度率b 差异率c 活动率d 组合率)d 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e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10.知识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层加工改造,认 7 识某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认识活动。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抽象程度不同可分为: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11.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教学策略:a 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b 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c 科学地进行比较d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12.记忆的三个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3.瞬时记忆即感觉

32、记忆。特点:a 信息贮存时间极短,大约 0.252 秒 b 贮存的信息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几乎保持了输入刺激的原样,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c 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 14.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为1 分钟左右的记忆。 15.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 分钟以上直至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 16.知识的遗忘及其规律 a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和重现,它和保持是相反的过程。b 暂时性遗忘:由于一时干扰而不能再认或重现c 永久性遗忘:识记正确,但没有复习巩固,导致不能再认或重现,这是一种保持的丧失d 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而不能回忆是 e 完全遗忘:不能不认也

33、不能回忆。所以遗忘可能发生在记忆的任何过程之中。 17.(德)艾宾浩斯论记忆a 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b 重学时节省的时间或次数即节省法。实验结果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由此,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的。 18.知识遗忘的主要因素a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b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c 学习的程度d 识记者态度 19.知识遗忘的理论解释:a 衰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b 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

34、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c 动机压抑说 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D 同化说 20.科学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论述)a 科学的复习(如何防止遗忘?1 及时复习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的优越性比较明显,而学习复杂的,需要思考的材料,每次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分散学习为宜3 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4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b 深度加工材料c 有效地运用记忆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记忆方式)d 适当过度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成为无效劳动。)e 进行组块化编码

35、(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组织)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1.技能的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a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联系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产而来的 b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c 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 3.技能的分类:a 操作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

36、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法 b 心智技能: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 4.操作技能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过程。 8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a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b 进行必要而适当的联系(练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时间和次数,而且取决于合理的组织,学生的努力程度及个性特点,练习曲线的几个公同趋势:1 练习成绩逐步提高 2 练习中的起伏现象3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c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d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6.

37、家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极短形成理论,他认为智力活动是由外部物质活动内化而来的,这个内化过程可分为五各阶段:a 活动的定向阶段(拧瓶盖)b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c 有声言语阶段d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e 内部言语阶段 7.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理论:a 认识阶段b 联结阶段c 自动化阶段(无意识行为) 8.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a 原形定向阶段b 原型操作阶段c 原型内化阶段 9.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a 要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 b 要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型和概括性c 正确使用言语d 通过学习,形成符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第八章 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

38、率,有目的由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的特征:a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b 学习策略是有效信息所必需的c 学习策略是有关系学习过程的d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制定的信息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学习策略三成分: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4. 学习策略训练的基本原则:a 主体性原则b 内化性原则c 特点性原则d 生成性原则e 有效地监控原则f 个体自我效能感 5

39、.学习策略训练模式:a 指导教学训练模式b 程序化教学训练模式c 完形训练模式d 交互式教学模式e 合作学习训练模式f 自学辅导模式 6.复述策略:a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 排除相互干扰c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d 画线帮助记忆e 采用多种复习记忆f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7.精细加工策略常用的有:a 应用各种记忆术b 自我提问c 生成性学习d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e 做笔记 8.组织策略常用的有:a 概括和归纳b 列提纲c 利用图示d 利用表格 9.元认知策略包括:a 元认知计划策略b 元认知监控策略c 元认知调节策略 10.资源管理策略:a 学习时间管理b 学习环境管理c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0、d 学习工具的利用 e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第九章 1.问题三成分:给定成分,目标成分,障碍成分。 2.问题解决的定义包含的要点: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去成功的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特点:目的性,认识性,序列性。 3.问题解决的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 问题的特征 b 已有的知识经验 c 定势与功能固着(发散思维)d 动机强度e 策略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a 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b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c 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d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6.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

41、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基本特点: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 7.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因素:a 家庭与学校环境b 智力(低智力的人不可能由创造性,高智力 9 的人既可能有高的创造力,有可能由低的创造力;地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也可能高,也可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c 个性 8.创造性的培养:a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b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c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头脑风暴的基本做法: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寻找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同事教师也不对答案

42、作评论,一直到所有的答案都找出来为止。 第十章 1.A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态度的结构:a 态度的认知成分b 态度的情感成分c 态度的行为成分)B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它是作为活动主体的认在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学成分)C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a 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b 习俗(三阶段:人际协调的

43、定向阶段。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c 后习俗水平(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性) 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a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b 道德发展史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5.品德与态度学习的一般过程:a 社会规范的依从b 社会规范的认同c 社会规范的内化 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a 外部原因(1 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 2 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失误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b 内部原因(1 道德认识水平低2 道德情感匮乏3 道德意志薄弱4 己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7.怎样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a 有效地说服b 树

44、立良好的榜样c 利用群体约定d 价值辨析e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p271 第十一章 1.心理健康的概念: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2.心理健康表现在二个方面:a 没有心理疾病b 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3.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a 焦虑症b 抑郁症c 强迫症d 恐怖症e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f 性偏差g 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4.评估性会谈:a 倾听b 鼓励c 询问d 反应e 澄清f 面质。其他方法:a 观察法b 自述法 5.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a 强化法b 代币奖励法c 行为塑造法d 示范

45、法e 惩法罚f 自我控制法 6.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a 全身松弛训练b 系统脱教法c 肯定性训练 第十二章 1.教学事项:a 引起学生注意b 提示教学目标c 唤起先前经验d 呈现教学内容e 提供学习指导f 展现学习行为g 适时给予反馈h 评定学习结果i 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的定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适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2.课堂管理的功能:a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b 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 10 3.影响课堂

46、管理的主要原因:a 教师的领导风格b 班级的性质c 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4.课堂群体的特征:a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标 b 群体具有一定得结构 c 成员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5.课堂群体对个体的作用:a 社会助长作用(群体对个体所起的促进作用)b 社会阻抑作用 6.影响群体对个体作用的因素:p308 7.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8.群体动力的要素: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 9.提高课堂里群体凝聚力应该采取如下措施:a 要了解班级凝聚力的大小b 帮助班级里所由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c 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一员

47、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这样,当群体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学生都有共同感受,从感情上爱护自己所属的群体。D 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10.a 积极的课堂气氛表现b 消极的课堂气氛表现c 对抗的课堂气氛表现d 教师期望影响课堂气氛的途径 11.课堂纪律的类型:a 教师促成的纪律b 集体促成的纪律c 任务促成的纪律d 自我促成的纪律。 12.问题行为的性质: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第十四章 1.教师对学生的判断:教学评价是指依据系统收集来的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与预定的

48、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a 准备性评价(在教学之前为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评价。“摸底考试”),b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凭教师的日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来实现)和 c 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a 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b 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c 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d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a 促进学生学习b 促进教师的教学c 促进课程和教材的改善 5.信度:一项测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程度 6.效度: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7.佚事记录:描述所观察的事件。 第十五章 1.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a 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的关系(高相关 正相关)b 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p329 2.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况,关注学生阶段。 3.微格教室: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