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10968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环境心理学课程框架笔记概述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n 区别于其他心理学领域:观察方法不同(大多非实验室);问题和情境的种类不同(如何适应环境设置) 恢复性环境(人类更偏好大自然)恢复是重新获得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被损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 “好的研究自变量少,因变量多,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个问题。” 环境心理学的使命1. 关注环境对人的行为、情绪的影响和决定作用2. 研究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3. 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理论上为心理学提供新的视角;实践上也意义重大。) 环境心理学的特点1. 环境行为关系是一个整体2. 环境行为真实地相互作用3. 理论和

2、应用并重,以问题为中心4. 跨民族跨学科5. 折中主义的方法论:维持环境的整体性;时间跨度不至于太短;非干扰性测量 展望1. 人类环境的全球变化来源2. 行为背景的结果性变化3. 环境变化对心理的影响自然与人类本性 关于自然的价值观1. 资源主义2. 保护主义3. 生态中心主义 新环境范式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不是脱离自然的;强调普遍的环境关怀而非具体的环境价值 深层生态学(我们的文化被机械论的世界观所统治,滥用科学并为资本主义的统治服务)建立在对现代技术、科学和政治结构进行批判基础上的生态主义 环境公平运动(寻求自然和生态的平衡而不仅仅是考虑人类的利益) 第三节环境品质评估1. 环境品质指数

3、(EQI):评估环境可直接测量的方面这些测量可以组合成客观的指数(污染、噪声等)2. 环境知觉品质指数(PEQI):人类观察者估计的可知觉的环境品质对环境品质进行主观的评估3. 环境情绪反应指数(EERI):评估环境带来的烦恼或愉快等情绪 对环境的情绪唤醒适应水平对环境评估有调节作用:1. 个体在每个维度都有最适应水平,对这个水平的偏离(唤醒减少或感觉寻求)需要相应的测量;2. 暴露于一种情绪唤醒会造成对下一个环境的评估向反方向偏转 环境景观:景观美学与偏好1景观评估的描述性方法:景观的经验性判断视觉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艺术判断专家与普通人不同2景观评估的物理知觉方法:强调环境物质特性,特

4、性与判断偏好有统计学上的联系,运用实验,更符合行为科学的传统3环境评估的心理变量:找被试主观评判某景观的复杂性、独特性、品质和美丽度等。1生物偏爱与生物恐惧1. 生物偏爱:接触自然的需要表现了人类会被其他生命体所吸引的遗传倾向;注意、接近、生理心理功能恢复、认知表现提高2. 功能进化原理:人类许多行为的功能是为了增加生存机会,是由进化中获得的行为倾向所引导的我们更喜欢使我们功能发挥得更好的环境3. 可供性:环境的某些特定特性能为我们提供遮蔽、食物采集和欣赏风景的机会;4. 生物恐惧:恐惧的学习更容易发生使人更容易学会避开进化中有威胁的事物和环境。对生物偏爱的自然环境的反应:1注意、接近、喜欢;

5、2生理心理恢复;3认知表现提高。2美学通用模型:复杂性、新奇性和惊奇性都适中的环境被评价为最美丽1复杂性(构成环境成分的幅度)2新奇性(包含新的和以前没有注意过的特点)3不一致性(环境和背景中包含的不相配的因素)4惊奇性(我们的预期和实际不一样的程度)伯伦区分了两种探索:1多样性探索(缺少刺激时,在环境中寻找刺激);2具体性探索(被某种刺激唤醒后,寻找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享乐度(前者增加时,后者先增加,后减少,倒U型曲线)复杂性、新奇性和惊奇性适中的环境被评价为最美丽的。3偏好模型人类偏好的景观,是适合人类特点并在其中最用得上的环境(有充足的水和食物;人类善于且喜欢处理信息)信息处理是

6、一种认知过程,人类喜欢含有快速的能理解的信息的环境(既有开阔的视野可看清环境,又有躲避处可隐藏自己)1. 内容:天然的、自然的东西2. 空间结构:行动或找路方便的空间结构3. 信息维度(可理解且有意义):1一致性景色组织的程度、2易识记性景色易于辨认和理解、内容易于分类、3复杂性景色中各种要素的数量、4神秘性景色中有隐藏的信息,吸引人们进入并找出评价:1)环境偏好不是固定的;2)受文化影响;3)受自然的作用机制影响 自然的恢复效果恢复反应:压力减少、攻击力减少、健康与能量恢复包括下两者1& 2恢复性环境:使人能形成这种反应的地方1. 压力减少:较为自动化;2. 注意恢复:需要经过信息加工任何计

7、划,只要强度足够大且持续够长(即使令人愉快),就会引起定向注意疲劳可使用入迷(一种无意注意) 作为地点的自然景观有时情感性的评价同某些特别意义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有关。地点依恋:人们对特定地点有一种根的感觉。地点中心的态度是个人化的,人各有异,对个人来说有很高的价值。一个地方的意义是个人生活史与环境累积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的特征两条轴环境知觉的分析方法1. 大小知觉深度知觉距离知觉的传统研究方法传统实验室研究关注的是客体知觉:用来检索我们的记忆并识别以前接触过的不同客体的感觉模式2. 整体分析法对观察现象的各种可能性加以控制,以期获得最简化的认识;强调了解全面和整体反应3.

8、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的组织原则:简明性原则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1. 生态知觉理论:自然界提供的刺激完整丰富,人完全可利用这些信息而不必借过去经验而产生环境知觉可供性:在有机体的积极探索过程中,物体所表现出的稳定机能属性(生物特异性,产生生态小环境)可利用这一特性对环境进行改造。可供性高的环境介于纯自然与纯人工环境之间。2. 透镜模型:将知觉过程比为一个透镜假设:感觉信息不能正确反映真实世界,因其在本质上就是模糊的前者主张知觉的实质蕴含在环境中,可直接被感知;后者强调知觉是受个体差异影响的概率估计过程。两者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过去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适应性和对变化的知觉1. 知觉习惯化(知觉适应):习惯化是

9、生理过程,刺激反复出现,感受其对其就不太敏感了适应则是认知过程;刺激反复出现,对其就不太关注了;基础是刺激的可预见性、规律性2. 对变化的知觉:运用微小的行为改变改善环境。行为改变小于最小可觉察,但又益于环境 认知地图对自然环境中的空间格局进行部分表征的心理结构。每个人都会对所处环境进行结构化的心理表征与真正地图不同,更具有概括性;不完整、变形的、简化的,具有个人风格。 城市意象(成分:路径、边界、节点、街区、地标)应用价值:将道路、边界、地标等设计得明显,易于辨认,个体对城市的适应就会快 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1. 草图法:让被试画一张自己所在城市的草图2. 记忆环境的地图反应(再现个体对环境的

10、心理储存意向,即环境的典型特征或属性)3. 识别任务:把有地标的照片与其他陌生地点的照片混合,要被试报告能否认出4. 距离估计(直线距离、功能距离、认知距离)和统计型地图的建构 认知地图中的误差1. 不完整2. 失真:距离误差、交叉口角度误差、夸大自己熟悉、喜欢的地区的范围3. 增添4. 熟悉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经济地位高的认知地图更详尽,越熟悉该地的人越有空间性) 认知地图的获得机制儿童与成人:差异可能并不仅表现在经验的多少,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成人地图的获得:从路线到全景知识逐步建立起来的 记忆和认知地图1表征形式:空间知识的心理表征是表象、命题、现代的观点结合两种方法,包含命题因

11、素和类比因素2距离空间距离越大,需要的回忆时间越长扫描事件比较长;3结构是组块(街区)记忆的 寻路有利于寻路的环境特征(易识记性):差异性、视觉通达性、空间布局复杂性地图:能获得更多整体信息,但直接学习有助于掌握路线信息通过1结构匹配和2方位确定来帮助寻路空间学习的模拟:寻找新方位、辨认建筑物标志照片和建筑物外形和空间结构的能力上,经过模型来模拟学习的被试组表现更好环境行为关系理论1. 唤醒理论环境刺激温度、拥挤、噪声、污染.所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提高唤醒水平生理反应: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生理基础:网状结构唤醒又影响心理和行为1寻找内部状态信息、2寻求别人看法、3影响绩效(Yerkes Dod

12、son定律)降低唤醒:可通过欣赏自然景色来降低;理论的不足:唤醒水平的测量标准不统一2. 环境负荷理论前提:人加工外部刺激的能力和注意力有限环境信息超过个体的最大容量时,信息超载,一般反应为视野狭窄改善疲劳:减少信息加工;到恢复性环境中长时间注意会导致耗竭,造成1)心理错误增加、2)注意力涣散、3)易怒超负荷对行为的影响:若主要任务需要的注意范围很广,则次要任务的绩效就会下降与恢复性环境的关系:1)使远离平常所处的环境远离;2)提供一个在时空上都能拓展的经历扩展;3)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入迷;4)想做的事能从环境中获得支持兼容3. 刺激不足理论前提:剥夺个体所有的感觉刺激会引发严重的焦虑及其他异

13、常心理,故要胎教感觉剥夺的益处:1)对治疗厌倦很有帮助;2)更好地认识内部状态;3)建立抑制慢性不适应环境心态的机制,促使更积极心态的产生社会环境中的刺激可能太多,但居民所处的物理环境中的刺激可能又不足4. 适应水平理论前提:中等水平的刺激最理想;最佳刺激:每个人都有最佳刺激水平,每个人的适应水平不同分类:感觉刺激社会刺激运动3个维度:强度多样性模式刺激的整体结构可否预测,此三者都有一个最适水平2种机制适应与调节:前者是改变对刺激的反应;后者是改变刺激本身评价:解释力强、适用性广,但是很难预测具体情境中的最佳适应水平5. 行为约束理论约束:环境中的现象限制、干扰了想做的事情。可能是实际存在的,

14、也可能是对行为有影响的一种观念不是体验到失控感后才开始反抗,而是在预料到约束以后就会开始反抗丧失控制感最终会导致习得性无助:控制感丧失阻抗习得性无助三种控制类型:1行为控制通过行为反应来改变威胁性环境事件、2认知控制加工有威胁的信息以更好了解它们、3决策控制从多种选择中选出一种;首要明显控制次要控制一种调整适应控制感的负面作用:太强反而造成习得性无助把无法控制的环境归因于稳定因素、普遍因素、内部因素6. 环境应激理论把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看作是应激源,是威胁人的健康状况的不利环境(影响因素:控制感、应对风格、社会支持)应激源的特性:1灾难性应激源突发的、冲击力巨大的灾难性事件2个人应激源疾病、亲人

15、死亡等3背景应激源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几乎成为常规的应激源(环境心理学关注的)对即将发生的负性事件的认知评价,也足以引发应激反应1)伤害损失评价关注已经造成的损害;2)威胁性评价关注未来的危险;3)挑战性评价关注战胜应激的可能性,而非事件的严重性应激反应:生理反应应对策略适应后效:应激反应不是刺激消失后就没有了,还会有持续的影响。7. Barker: 生态心理学关注行为背景对大多数人行为的影响。把行为背景看成是一个独立实体,会造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和物理环境相互影响、依存行为背景不随人的离开而消失,标准行为模式是独立于环境的n 人员配置理论人员不足(更多时间、努力和责任、更低工作标准、更

16、归属感)稀少适当丰富超员最小维持量:有效行为背景的最少成员数量;容量:有效行为背景最多能容纳的成员数量申请者:符合背景要求并愿意参与的人;执行者:执行首要任务的成员;次要执行者:处于从属地位团体规模越小,老成员对新成员越开放 环境心理学理论的特点真实情境关注生态效度关注关系模式而非具体原因难于精确预测,缺少内部效度噪声 不想要的声音即噪声。噪声烦躁指噪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影响因素:物理特征(音量)、可预见性、可控性、对其的敏感性影响噪声恼人程度的心理因素:1)是否有害听到噪声的人健康、2)制造噪声的人不在意听到噪声的人的利益、3)听到噪声的人对环境其他方面是否满意、4)噪声与恐惧是否相联系噪声源

17、:1交通噪声心情烦躁;2工作噪声(频带非常宽,多种频率的声音组成)发展到极致,会产生噪声掩蔽,而使噪声变得可以忍受了 噪声的影响1听力损伤2其他健康问题:增强唤醒和压力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和血压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激控制感丧失习得性无助 对作业的影响:取决于1噪声的性质、2作业类型和3个体承受力及4其他人格因素1、不可预见的噪声对于警戒任务和记忆任务会产生干扰;2、性格外向者喜欢吵闹的环境中工作;3、孩子的睡眠很少受嘈杂环境打扰;4、长时间的讲座中,背景的排风扇声音让学生更疲惫 对儿童的影响来自嘈杂学校的儿童完成认知任务的可能性更小更容易放弃 办公室与工业区的噪声 理论解释:还可以通

18、过打扰睡眠来造成各种影响1 掩蔽了人的内部语言,使人更难“听见自己的思考”;2 主要是损害记忆力或理解力;3 注意范围变窄 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式交往减少;噪声迫使人拉开身体距离直至彼此感觉舒服攻击行为:唤醒水平是攻击行为的中介因素;只有当人们愤怒时,噪声才会增强攻击性助人行为:很可能注意不到别人需要帮助 减少噪声可以增加人们的工作满意度;但实际上,更多是由于干预措施本身对不满情绪的缓解带来的效果规范焦点理论l 如何减少普遍的坏行为l 规范n 定义:群体成员理解的弱于法律效力的指导或限制行为的规则和标准。n 作用条件:1行为发生时规范必须是注意的焦点;2激活不同类型的规范

19、有不同效应l 相关研究n (1做出与行为规范一致的行为;2模仿他人)描述性规范只在与规范发生环境相似的环境中起作用(1使注意焦点从坏行为的描述性规范转移;2增强社会赞许动机)注意点:1混淆使用两种规范信息会对预期行为产生反效果;2规范对行为的影响往往被忽视;3最好的宣传结果在于结合一致地使用两种信息。l 关于规范焦点理论的争议1规范本身难定义又难直接操作;2两类型不完全独立;3不同规范间会有冲突;4规范劝说与信息的真实性天气、气候和行为l 背景1物理环境的自然变化2人类改变环境(有时是有害的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l 长夏效应:温度过高会影响暴力行为。相关假说 盖亚假说:认为地球能

20、主动调节整个热过程,尽管人类的干扰会打破这种平衡。改变环境的方法:1减少有害气体排放;2植树绿化;3改变人类自身行为 地理和气候决定1温和的气候令人精力充沛;2适当的季节变化利于文明的发展;3文明发展需要足够冷的气候条件。高温和行为热岛效应:城市温度比郊区高。n 对高温的知觉和生理反应高温与作业n 高温与人际吸引:不论双方的态度相似性如何,高温都使得吸引力分值降低。A不与别人共同承受高温时,炎热会使别人的吸引力降低;B与别人共同承受时,炎热并不降低别人的吸引力n 高温与攻击性:高温增加攻击性,但某些情况下,高温和其他因素结合引起逃避高温行为并减少攻击性n 高温与助人行为夏天越高温,愿意帮助的人

21、越少;冬天越高温越多。l 低温和行为n 对低温的知觉和生理反应低温适应:加快新陈代谢,减少颤抖。低温会损害健康n 极端低温和作业、社会行为超负荷和唤醒,轻微寒冷增加唤醒可以增强作业表现类似于高温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寒冷暗含着互相帮助的社会规范。l 风和行为对风的知觉:风的强度越大,皮肤上的压力(触压觉)越大,温度感受器也有用,视觉、听觉都有对行为的影响:对各种行为产生干扰作用l 气压和海拔低气压:温度高、海拔高高气压:水下生理影响:缺氧;对行为影响:学习新事物能力降低疾病增加、自杀率增加、破坏行为增加;但相比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更间接。灾难、毒物及污染l 自然灾害:由于自然力量给社会带来破坏的事件

22、。特征:1不可控、2事件持续期较短、3具有灾难的最低点,有时还可预测(形势可能到达的最坏点)警报效果:1预警不足就杯具了;2人们对预警的反应不同;3预警和疏散本身又会引发问题灾难临近时影响行为的因素:1对危险的知觉;2灾难的社会影响;3可获得的资源l 对自然灾害的知觉危机效应:灾难发生期间及刚发生之后,人们对其意识和关注最强;但下次到来之前,这种意识早就消散了堤防效应:人们一旦采取某些预防措施,便认为这些措施足以应对灾难,不会有什么危险了。适应:适应灾难的威胁,学会与再难相处l 人格对灾难后行为的影响内外控应对灾难的行为死亡率l 自然灾害对心理的影响1不安和压力可能导致长期的情绪问题;2也有可

23、能是突发的,而快速消散消极vs.积极;增强社会凝聚力、相互救援、亲社会行为PTSD:经历了创伤事件后的焦虑障碍,不自主的回想创伤事件,又强烈希望忘记这些事件,伴有失眠、社会退缩、高度唤醒等症状二次应激理论:灾难带来的财产损失、生活变化、亲人伤亡等又会带来应激社会支持:一个人被别人视为是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而且能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别人的帮助、情感支持以及其他援助。灾难时,对社会支持的需要增加;但实际上,可获得的却减少了啦。年龄与灾难:年龄较大的孩子能回忆出更多的灾难细节,但不安感和压力感相对小一些l 环境理论和灾难A社会生态学:若灾难破坏社区,人员减少,就可能出现人员不足的情况B资源保护理论人们

24、的重要资源受损程度及把这种损失最小化的能力决定了人们所承受的压力的大小资源:任何能帮助人们达到其目标的东西,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社会资源及个人的能力。l 科技灾难比自然灾害更加威胁到人们的控制感,不可预测、不熟悉、潜在、普遍l 间接受害人间接受到灾难破坏的人从事营救和重建的工作人员l 有毒物质暴露的影响与智力、成长过程以及成熟阶段有关的更细微的行为影响会引起生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引起心理反应,是缓慢、长期、不可预见的建筑物综合征:建筑物有关的一些不适症状,但没有明显的疾病。职业因素:工作压力;显示器;工作满意度环境因素:污染物;温度;通风状况间接环境因素:对温度调节的满意度;对通风状况的满意

25、度;个人因素:l 空气污染与行为空气污染的知觉:很多空气污染物都不能通过嗅觉和空气可见度来觉察空气污染与行为:攻击增多、助人减少、抑郁焦虑增多;空气污染与作业:驾驶员能力下降,交通事故率空气污染与社会行为:户外互动人际吸引攻击行为个人空间与领地性 个人空间:一个围绕在人们身体周围的可移动的无形区域,其他人不可以进入。l 个人空间的功能1保护:缓冲、对抗外界对情绪和身体的潜在威胁;2交流:不同人际距离,表达不同程度的亲密感;3边界调节机制:个人空间是个体或群体实现理想水平的私密性的边界调节机制。亲密平衡模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有维持最佳亲密程度的倾向,如果亲密程度过高或过低,会通过某种形式的补偿

26、行为来平衡;如:地铁上人群过多,便麻木不仁;l 个人空间的大小1亲密距离:亲密接触,强烈意识到来自对方的感官刺激,触觉代替语言作为主要交流模式2个人距离:好友接触,熟人之间日常来往;频繁实现交流,更多是语言而非触觉3社交距离:非个人、公务性的,感官刺激极少,视觉信息不如上者详细,声音水平正常,无触碰4公众距离:个体与公众间的正式接触,无感官刺激或细节视觉输入,夸张非言语行为来补充言语交流l 吸引和人际距离异性互动中随着身体距离拉近,吸引力也在增强。女性对空间上的吸引表现出更多反应男性偏好与自己喜欢的人面对面交流,女性则喜欢肩并肩交流(易通过扩展个人空间对威胁做出反应)l 影响因素情境:消极色彩

27、的情境能产生更大的个人空间需求年龄:年龄越大的人偏好的人际距离越大人格:控制点、自尊、内外向、焦虑、合群需要、场依赖l 物理因素落脚点是安全感天花板高度、房屋大小、站着或作者、室内或室外、拥挤非拥挤当知道自己可以离开时,人们能容忍更小的空间l 利于实现目标的个人空间随着交流者和对象的物理距离增加,交流效果将变差交流者的社会影响力会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少学习环境中:教室的中前部区域交流效果相对较好职业领域:医生与病人合适的距离(语言和距离应该传递一致的亲密信息)促进群体活动:领导在群体中的中心位置!l 个人空间遭侵犯的后果1逃逸行为效应:被侵犯者更多绕开、避免实现接触、设置障碍、烦躁、喃喃自语及

28、其他补偿应对反应若无处可逃,则侵犯越严重,知觉回避的企图就越强烈2唤醒反应3攻击助人行为:矛盾的结果!4对侵犯者的影响:侵犯别人的个人空间是令人厌恶的5群体对个人空间遭侵犯的反应:走在一起的人越亲密,对侵犯的抵抗越强烈 领地:相对固定的区域,具有可见的界限,规定什么人能相互交往。通常以家为中心,可以与人分离领地性:一个人或一群人基于知觉到的物理空间所有权而表现出的一套行为和认知模式l 领地行为的类型1. 主要领地:相对持久拥有,完全控制权,被闯入是严重的事件2. 次要领地,没有所有权,只是使用者之一,一定程度个性化,一些管理权3. 公共领地:没有所有权,暂时的个性化,不能实时控制,几乎没有防卫

29、可能l 领地性的功能人类领地:组织功能、能赋予人区别感、私密感和个人身份感l 领地行为群体之间的:增加群体内凝聚力、认同感、安全感群体内部的:领地规则规范群体内行为独处时的:个体占有者守卫地盘的责任感较家庭、宿舍成员更强领地性标记:传递领地信号(书本、外套、涂鸦等)个性化领地:增强对领地的依恋,展现理想自我,女性依恋更深l 领地和攻击领地所有权存有争议会导致更多攻击行为;而领地边界被广泛接受时,敌意减少、生活稳定成本收益分析:主要领地与公共领地相比,其所有者有更强的合法控制感而公共领地遭侵犯后,主要反应是避开或什么都不做领地的安全性:当被试想象房子是自己的领地时,与控制组相比,唤醒水平更低,认

30、为房子更为舒适在自己领地上,控制感和实际控制力都会增强好客效应:观点相同时,客人谈话更多,并控制了谈话l 应用:精神病院养老院监狱允许居住者个性化自己住处或标出自己领地,则社会范围会改善,居住者的 感情也更积极,犯罪和破坏行为会更少高密度和拥挤l 高密度对动物的影响社会密度:保持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个体数目生活会受到他人影响空间密度:保持群体人数不变,调整空间大小我们的生存空间太小生理影响:荷尔蒙分泌失常、内分泌失调、生育能力下降行为影响:1、90%的幼鼠在断奶前便夭折2、行为消沉:公鼠性欲极强;凶残无比;母鼠整日与公鼠厮混在一起,忘记了责任n 理论解释1最佳种群数目:超过以后,相互交往使受

31、挫概率上升2社会应激理论:肾上腺活动增强应激综合征3领地攻击假设:领地受到侵犯产生攻击行为4整合说,自然选择:某一区域内的个体数量通过自然选择而最终趋于最佳化l 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1情感:烦躁不安、抑郁、前瞻性情绪低落;男女差异:高空间密度对男性的消极影响更强烈;男性所需个人空间更大; 高社会密度,男女一样厌恶;高空间密度,只能让男性感到讨厌2生理唤醒:拥挤的犯人高血压较多;死亡率较高,精神病发病率高来自多成员家庭的男子血压较高;拥挤的犯人高血压较多;3疾病:易患病中途上车比始发站上车的乘客消极反应更多*以下为社会行为*4吸引力:负相关!女性在高密度下更容易同别人产生好感、建立友谊5退缩:拥挤

32、时,不愿讨论私密性话题,不愿交谈,破坏人际关系网络机制:高密度破坏人际关系网络,可利用资源减少,难以应对巨大压力6亲社会行为:高密度降低助人概率7攻击性(仅在实验室):只有在密度略高时,男性攻击行为才增加;过高或过低,则都会减少8攻击性(现实情境):监狱中,犯人人数减少30%,侵犯别人的记录会减少60%。l 高密度对工作表现的影响主要会影响复杂任务的表现,1通过唤醒水平来作用,Yerkes-Dodson定律;2与他人相互作用;3高密度的负面后效(后遗症)l 高密度影响人类的理论解释n 基本观点1非意愿性的人际交往;交往难以预测,产生不情愿的情绪;2行为干扰理论(社会结构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减轻消极

33、影响);3私密性调节模型:通常,可以改变同别人的空间距离来控制亲密程度,但在拥挤的情况下很难做到n 控制感下降当我们相信对某种应激源或环境其他方面有某种控制力时,对这环境的厌恶感也会有所减轻不需要有其他明显问题,仅失去控制感也会迫使陷入应激状态中。习得性无助l 减少拥挤及其影响n 个体差异1所需个人空间大小不同2社会支持水平,城市里有亲戚比没有更好些3内外控;4亲和需要;5对高密度的应对能力(受个人经历及期望、满足程度影响)n 文化差异文化历史的长短:短寻求高密度应对措施的时间比较短,随着文化发展,找到方法应对,故忍耐力高n 情境条件1控制力大小(认知层面、行为层面、选择权)n 社会条件1人际

34、关系良好程度;2社会结构与社会规范;3无组织更容易引起拥挤感l 建筑对拥挤的缓冲1天花板高一些;2墙角鲜明;3长方形比正方形好;4居住地点靠里靠内;5不把家具摆在中间;6增添活动墙壁;7摆放分散视线的物体l 对高密度环境的干预n 防止拥挤现象:提高人们的认知控制力各种信息发布系统n 处理高密度的后果1肌肉放松;2认知再评估(集中注意力在环境的积极方面);3意向训练(集中注意力于吸引人的意象)l 环境心理学的几个应用1. 改变客观环境;2. 客观环境对知觉的作用;3. 个体、情境、社会、文化的差异如何影响个体对环境的知觉;4. 如何应对唤醒状态,避免疲劳;5. 客观环境恶化对人的消极后果城市l

35、城市的负面影响n 应激:快节奏、1自然应激源(污染、噪声、拥挤)2社会应激源(又分为公共社会如贫民窟,个人必须面对某一人群但又很讨厌、个人社会使其感到压力和紧张的个人关系两种)公路暴力行为:超速、阻挡、骂人、鸣笛、抢道n 亲近行为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避免与陌生人接触;眼神交流少n 亲社会行为影响人们是否助人的最稳定决定因素是人口密度1超负荷理论:刺激太多,只好优先考虑投入,专心应付重要的刺激,竖起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其他理论解释:2安全感:个人外表、行为特征的多样性使人感到不安全,不愿帮助、3城市性格(从小在城市长大,不具备亲社会特征)、4超员理论、5责任分散n 熟悉的陌生人可能由于超负荷而导致,很长

36、时间内会不断遇到但却从未有过接触的人。n 犯罪行为原因:去个性化,觉得自己做坏事不太可能被别人认出来。对犯罪行为的恐惧:环境恶化和城市“粗野化”的迹象提醒人们,社会秩序已经遭到破坏担心程度比实际犯罪率上升的快得多。n 无家可归解释:1个人之外的因素,是失业和不够完善的社会政策的受害者;2个体原因,精神病或药物滥用l 城市问题的环境解决方案n 公园和市区花园1提供沉思反省的场所和机会;2有助于有组织的团体活动;3私人园艺为居民提供自然收益当今:农家乐、动植物园、海洋馆、公园文化天人合一n 城市运动场在某些方面,孩子在街道上玩耍比在专门设计的场所效果还好。可以在离家近的地方活动1传统型:标准运动器

37、械;2冒险性:要求创新精神想象空间;3现代型:既有运动元素还有美学韵味在现代型运动场中的模仿型、想象类游戏培养人们发散性创造性思维n 城市复兴运动:重新建设城市居住环境背景:城市老化、二战毁坏、郊区发展、人文复兴内容:改善住房条件、增强邻里关系、恢复商业生机、美化城市、古典建筑n 防御空间属于某个人的明确限定的或至少是半专用的区域,外来者会意识到自己是站在别人的领地上1增强控制感、2增加凝聚力、3减少犯罪率(直接减少侵犯、纽带关系增加安全感、社会规范)、4领地功能(防御性标志、占有性标志)n 社会关系纽带和社区社会关系网可规范人们行为,很多情况下不必依靠政策手段来平息社会动乱责任分散、去个性化

38、、划分微型社区和地方性组织n 安居工程让人们成批搬迁,保证原有社会凝聚性;让市民参与制定搬迁计划,决定目的地n 高档化住宅区高档化:在城市中那些已经衰败的地区建设一种专门针对中产阶级和贵族阶层的社区对高档化趋势的解释:1人口统计学说:婴儿潮期的儿童进入成年期,增加住房需求;2生态学观点:白领多、灰领少、工作和居住距离较远的城市最可能发展高档化;3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4政治经济:经济利益和政治因素的作用弊端:拉大贫富距离,穷人无家可归n 商业街区的复兴城市复兴对古老建筑的多样性造成了破坏1节庆商场标志着复兴建设的成功,但也暗含危险(批评:低级的模仿,没有保护历史)解释:1)无意识原型

39、;2)可供性;3)恢复性环境2设计复审来对比审查;3步行环境避免交通堵塞、噪声污染和秩序混乱的发生;行为分析:人们会选择简单直接的路径,不管它是精心美化过的还是羊肠小道人们会调整行走速度以同周围人一致;也会根据背景音乐节奏调整步伐1)摩擦一致性模型:外界因素和行为一致性所带来的压力会影响人们的动作2)社会性暗示;3)为人们提供公共休憩交流场所助于建立友谊,社会凝聚力;4)步行街沿线地区居民更容易伸出援助之手l 回归郊区大多数人向往郊区,但仍希望所住之处临近一个大中城市郊区:在某个大城市的管辖范围内,但又离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心距离相对较近的地区积极影响更高生活满意度、更少担忧犯罪消极影响房价飞涨、

40、城市衰败对人类行为的计划与设计物理环境作为行为背景l 建筑决定论1太低估社会文化因素;2忽视间接环境环境影响和多种环境变量的共同作用;3忽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l 巴克的行为背景应该把心理学的关注点转移到,把行为背景也作为研究的一部分,而不是着力于消除背景的影响行为背景由:1物理环境和2发生于背景中的标准行为模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设计者的理念l 建筑物(以及其他环境)的基本功能用途:即设计的功能目标;稳固性:结构的完整性和持久性;愉悦性:带来审美享受l 设计理论实证理论:试图发现变量间可预测的联系,以及关于物理环境用途、稳固性、愉悦性修正的效果常规理论:设计理念或风格应该以什么作为依据?程序理论实

41、质理论l 理论间的联系程序的(方法论) & 实质的(有用的事实) 共同产生实证理论(基于实证的),再加上常规理论(基于价值的),共同带来关于用途、稳固性和愉悦性的修正方案历史、文化和设计过程l 主流设计传统有意使建筑物非比寻常、专门化,不代表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环境,如遗迹和其他重要建筑表达了建筑师(或资助者)表达自我意识的意图l 民间设计传统原始建筑:没有特殊性的普遍风格,但体现人文和环境需要的融合本土建筑:靠专家的帮助,在个人房子中有一点个性化的设计,但仍以专家、商人的知识为特点l 现代建筑: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具有审美性、舒适性和功效型;但高度依赖能源和科技设计过程:鼓励交流l 心理学家的贡献

42、:发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做决定的复杂过程里的洞察力l 设计的实质:问题解决的发展性过程,包括1寻找建筑物及其使用之间的一致性和2从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条件中进行挑选一致性与灵活性设计:设计时考虑灵活性,确保空间能够支持不同的行为,可以达到更多一致性或兼容性(可移动的家具、允许人们在小规模内改变其微观环境的设计)l 差距:指设计者与不愿意使用设计者设计的建筑物中的人的差距建筑师更注意设计思想和概念;【强调设计的物理方面】非建筑师更倾向做出对建筑物的物理属性的情感判断或描述。【强调对偏爱程度的评估】设计者必须与外行沟通,结合社会和环境设计,增加政治化协商,而非强调专业性或批判性的建筑l 鼓励参与

43、l 实质性贡献n 私密性:使自己从其他人中撤出,与他们分开;展示自己的信息从而使空间具有个性化行为机制:个人空间和领地性是规范私密性的行为机制,拥挤现象& 控制感丧失代表私密性的失败实现途径:1分隔空间:私密性的调整往往通过分割内部空间结构来进行;2阻碍视野:阻碍他人的视野可以降低这些人的影响;3听觉私密性;4空间等级与私密性水平n 材料和颜色1色调冷暖;2颜色浅的房间被认为更开放更宽敞;3房子表面的材料被认为是主人人际交往风格、创造力和社会阶层的指标n 照明:与自然光相似的荧光更高生产力和更健康身体;暗光更亲密,谈话更安静,更简化n 窗户:提供从心理上逃离拥挤或令人不快的房间的机会;提供光照

44、;提供与外部环境的视觉联系n 家具:摆设能够帮助环境中预先的建筑布局结构化如老人院里,如果椅子一排排摆放,老人间的交流很少;若围成圈摆放,人们开始互相交流了n 建筑审美理论建筑要注重形式美;也要有封闭性、复杂性和次序性;根据格式塔知觉理论,能在开放性和封闭性之间维持某种良好平衡的空间比完全开放或封闭的更受欢迎“象征性审美”的来源:自然性、保养状况、使用强度和建筑风格选择方案:设计周期l “足够好”的解决方式:很大程度上人们不能找到最优方式,从而只能接受一种让人满意的方式l 设计周期五大步骤:规划、设计、实际建筑过程、应用、诊断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设计策划和效果评估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但现实中,设计公

45、司往往不愿意对以往的设计方案再次评估(因为没有报酬或利益)动态设计的实例l 建筑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日益复杂,事物也朝多功能发展;要达到审美要求,必须满足策划者的愿望、社会学家、政府官员和自然主义者的要求和利益l 公众困境的解决方法1彼此监督、相互认同;2调整奖励和惩罚措施;3对公共资源的结构性改变(如划分领地);4实施新规则;5允许参与者进行交流n 社会的(个体吸引力)、群体同一性、信任、道义上的劝告n 结构的:私有化、就策略进行交流以达到n 强化:反馈、奖励、惩罚并用具体的改变行为的策略应用l 先行策略:行为之前的干预n 态度改变与教育让人们明确环境问题的范围、实质和什么行为可以缓解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着眼点是1经济方面(强调环保行为的经济效益);2环保方面;3技术方面态度与行为的一般性和特定性主观标准和控制感态度强度和直接经验:具体的行为比抽象理论效果更好承诺和目标确立:承诺好于匿名;个人承诺好于集体;书面好于口头登门槛技术先一个小要求,再一个大要求计划行为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