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浙江中考科学生物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专题08-人类的家园.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111860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浙江中考科学生物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专题08-人类的家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浙江中考科学生物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专题08-人类的家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浙江中考科学生物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专题08-人类的家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浙江中考科学生物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专题08-人类的家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浙江中考科学生物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专题08-人类的家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浙江中考科学生物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专题08-人类的家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浙江中考科学生物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专题08-人类的家园.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08人类的家园模块一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2.有些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呢?(1)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2)登高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3)轮船的远去和返回。(4)麦哲伦环球航行。(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的照片。等3. 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千米;地核最厚,4.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

2、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 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模块二 地球仪和地图1.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一个正球体。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是假想的轴;(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2.纬度的划分: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0 3030 6060 90 3.经度和纬度:经线(经

3、度)纬线(纬度0)形状特征半圆圆位置关系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相互平行长短等长赤道最长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最大度数值18090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 其余的都有2条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2条从两极看的形状辐射状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划分半球的界线20W、160 E赤道(0纬线)3. 东半球包括:0160E和020W; 西半球包括:160E180E和20W180W4.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5.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

4、等。6.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3)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 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一般的表示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7、地图图幅大小一样: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描述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描述的内容越简略。模块三 组成地壳的岩石1、根据岩石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2、岩浆岩是由岩浆 喷出地表 或 侵入地壳 冷却凝固形成的,

5、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3、沉积岩是 地表碎屑物 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和化石 。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有明显的沙砾或砾石。4、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变质岩常有片状结构。5、常见岩石分类: 属于岩浆岩的是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 属于沉积岩的是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 属于变质岩的是 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来)。6、 岩石的应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如 大理石、花岗岩 ; 良好的工艺品材料 和田玉、青田石 ;7、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各

6、种 矿物资产,如铁矿、铜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等 。模块四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壳变动是地球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的结果。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不是所有的火山都有火山锥,如冰岛很多正在喷发的火山没有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3、火山喷发物由 气态(水蒸气、有毒的二氧化硫)、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组成。 4、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5、地震、火山主要集中分布: (1)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 (2)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 6(1)地震是由于地壳里的岩石在地球内

7、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和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2)地震发生前,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行为(如 马不进圈、猪不吃食、鸡飞狗叫 等)和惊人的自然现象(如 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 (3)防震自救的措施。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7中国古代在研究地震方面曾经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如东汉时期的 张衡 发明了 候风地动仪(又叫浑天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模块五 泥石流1、 泥石流(外力作用):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2、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山

8、区(特别是 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积雪融化引发的泥石流也经常发生。3、 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模块六 地球表面的板块1、 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2、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观点,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

9、构造学说。3、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山脉分割而成的。4、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5、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6、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7、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大板块的交界地方.因为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和张裂。8、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9、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造成的。珠穆朗玛峰的升高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造成的。(喜马拉雅山是

10、一个山脉,珠穆朗玛峰是其主峰,也是世界最高峰) 我国台湾、日本地震频繁是因为台湾、日本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的缩小是因为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红海的扩大是因为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造成的。模块七 地形和地形图1、外力作用主要是指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 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外力的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神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力的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如高山、深海)2、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如流水的冲刷使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也会使石灰岩溶蚀而形成许多溶洞;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

11、积而形成三角洲和平原;3、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会形成风蚀城堡;沙的沉积会形成沙丘 4、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的移动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5、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6、五种地形:(1)山地海拔较高,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起伏较大,相对高度超过200米;(2)高原海拔较高,500米以上,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相对高度小.(3)丘陵海拔较低,200-500米,地表起伏和坡度较缓,相对高度100米以下.(4)平原海拔较低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相对高度小;(5)盆地周围为山脉、高原环绕,中间相对低平(四周高中间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