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114189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4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无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练习一、测平均速度、熔化、沸腾实验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和_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的原理是_;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5)实验中,斜面应保持(选填“很小”“较大”或“很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_。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

2、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_。(3)斜面的作用:_。(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_m/s;(6)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_。3、如图是“探究海波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1)实

3、验中除了需要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以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放置上有什么要求?_;(3)实验中所用的加热方法为_,实验中要不停地用搅拌器搅拌,其目的是_;(4)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在下图中已经作出了三组数据对应的点,请你帮他作出其余八组数据对应的点,并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5)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可知: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_,当温度达到_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温度_,直到_后,温度才继续升高,像这类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_。(6)该同学用该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冰熔化太快,没有找到冰的熔点

4、,若要延长冰熔化的时间,请你写出两条可行的办法:_;_。4、某同学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装置如图所示:(1)她在实验中的错误是:_;(2)实验中,她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的上升情况是不同的。如图所示,图_是水在沸腾前表现,图_是水在沸腾时的表现;(3)从记录的数据来看,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数据是第_分钟时的数据,你的判断依据是_;(4)分析数据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_;(5)此次实验中,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过长,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措施:_;(6)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不是100,可能的原因是:_。二、光学实验1.如图所示,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

5、射向镜面上的O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变光的入射角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A光能否发生反射 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 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 D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2)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 (3)将ON右侧纸板向后折,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 (4)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海若同学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平整硬纸板量角器及铅笔这个实验还需要的一个重要器材是: (5)纸板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6)如若按如图2所示方式开始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两条光线,她想把这两条光线的传播路径保留在

6、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她设计一个简便的方法: (7)改变入射角,继续保留光的传播路径,最后纸板上留下了很多条光路,无法区分哪条反射光线与哪条入射光线对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实验时应怎样做呢? (8)小明同学想找到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他应该怎么操作? 。小明最后得到了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你认为对吗? (9)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2.如图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蜡烛B与蜡烛A

7、相比 ,选择这样两支蜡烛的目的是 ,实验过程中小明是如何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的 ,若完全重合可得结论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3)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关系(4)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5)小明在B蜡烛的上方放一根火柴,火柴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6)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的 (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的像移去蜡烛B,并在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

8、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7)小明经过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种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改进之后,小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的对应位置如图所示。为了得到更多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小明将蜡烛A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向 (选填“A”或“B”)倾斜。(9)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把玻璃板沿CD水平向右移动,可以观察到像相对于蜡烛A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如果将玻璃板绕EF轴顺时针转动,可以观察到像 (选填“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或“不动”)3.在学校

9、游艺晚会上,小明表演的“巧测距离”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如图,桌面上有一个密闭的长方体木箱,其中一个侧面MN是透明薄玻璃,箱内有一支蜡烛 A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他利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刻度尺、火柴测出了箱内蜡烛A到侧面MN的距离,方法如下:a把蜡烛B放到箱子侧面MN的右侧桌面上并点燃;b移动蜡烛B,直到 ;c用刻度尺测出 距离,就等于A到MN的距离如图,小明看见蜡烛A的灯芯“点燃”了(眼睛大致朝向已给出),画出蜡烛B的烛焰的位置S,并补充小明看见A“烛焰”的光路4.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各组使用过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1)如图1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

10、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3)晓雯按照实验步骤做了四次实验,图2是第一次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实验序号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质130.0013.00 220.00 倒立、等大的实像313.00 倒立、放大的实像46.00无正立、放大的虚像在表中空格内填写相应内容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 透镜,此时像比之前的 (选填“大”或“小”)第1次实验时,光屏上已经呈现清晰的像,晓雯把自己带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的中间,若想再次在光屏

11、上得到清晰的像,在保持透镜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向 移或将蜡烛像 移(“左”或“右”);若晓雯移动了光屏,光屏上再次成成清晰的像且像变 (填“大”或“小”),此时把近视眼镜换成远视眼镜,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在保持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向 移或将蜡烛向 移(选填“左”或“右”)第3次实验时,晓雯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想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把凸透镜向 (“左”或“右”)移动 cm;若在观察第三次成像时,发现由于燃烧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了,使像成在光屏的偏 (填“上”或“下”),此时可将凸透镜适当 (填“上”或“下”)调,使烛焰的中心位于凸

12、透镜 (选填“主光轴上方”或“主光轴下方”或“主光轴上”)。第4次实验中,光屏上接收不到像,晓雯接下来的操作是 ,若想看到更大的虚像,应该向 (“左”或“右”)移动凸透镜在实验过程中晓雯不小心在凸透镜镜面上留下了自己的指纹,小辉说这样会造成光屏上的像残缺不全,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如果不同意的话你认为光屏上会成 小华所在的小组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固定不动,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当光屏和凸透镜不动时,小红所在小组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在光屏上都不能看到清晰的像,原因是 ;当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确定时,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看不到清晰的像,原因是

13、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一个像距,但从各组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是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测固体的密度1、小明为了测定某种矿石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矿石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m为_ _g,然后,用量筒测量矿石块的体积,将水倒入量筒,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再把矿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水面升高,如图丙所示,则该矿石块的体积为_cm3。根据测量结果可知

14、该矿石的密度为_g/cm3,相当于_kg/m3。(1)小明组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2)他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的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侧一点,则应该 如果在右盘放入最小的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右侧一点,则应该 (3)若按小明的方法测固体的密度,该固体吸水,会造成所测固体的密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理由是 对于吸水性固体的体积测量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4)若先测矿石体积再测质量会造成所测金属的密度偏 .(5

15、)若小明想用此套器材继续测石蜡的密度,因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放在水中漂浮,所以就让石块和蜡块系在一起浸没在水中,如上图所示。石蜡块的体积为cm3,此后把石蜡块从水中拿出来,接着又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 g(如右图所示),石蜡的密度为 _ kg/m3。A、在测石蜡密度过程中,他操作不当的是 。B、按上述步骤测量石蜡的密度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6)实验过程中,向量筒中放入矿石时,易造成 ,请提出一种改进方案(7)聪明的小彭同学只利用一个烧杯、天平和水测出了一大块不规则石块的密度用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为 g由于该石块无

16、法放进量筒内,他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测石块的体积: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32g;B、将石块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在水面的位置做标记;C、取出石块,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到达标记,测得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52g计算石块密度为 kg/m3按照上述方法,由于取出石块时带出一部分水,会使小石块的密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二、测液体的密度一杯盐水因溶入不同的盐而密度不同,请你设计最佳实验方案,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要求设计记录数据所需的表格,请你完成下面的记录表格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g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 =(m1-m2)

17、/g盐水的密度/( gcm-3)把杯和盐水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后,观察到横梁指针的位置偏左.此时应该如何操作(1)如右图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使用托盘天平的情景,他的错误是 (2)为了测出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了如下的实验计划: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测出空烧杯的质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3)某同学按图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依图中数据可知: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_g,盐水的密度为_Kg/m3。小明同学所测出的盐水密度比真实值偏_,判断的依据是_。为了更准确地测

18、量盐水的密度,减少实验误差,实验步骤顺序应调整为_。(填甲、乙、丙三个符号)(4)在向量筒倒入盐水时,如果不慎有盐水溅出,则测出的盐水密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调皮的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盐水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将一个烧杯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装满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2;则盐水的密度表达式= (已知水的密度为水)(6)某同学用上述器材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容器的质量是 g;该液体的密度为 g/cm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