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20505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

2、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

3、,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 program )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 Physical planning )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a city ) 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竖向规划( Site engineering ) 对建设场地,按其自

4、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 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使其具有吸引力并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 城市景观( Cityscape ) 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 国土规划( Territ

5、orial planning ) 为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中国领土以内地上、地下、海洋或大陆架的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源而编制的最高一级在区域规划之上的规划。 建设场地规划( Site planning ) 为某一地块的建设所准备的设计和平面布置图、说明书及工程细节,包括对设施的位置、标高、排水、市政设施、道路、人行道、停车场、绿化等细节的考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ultural Cities ) 指对具有历史、地理、文化和考古等价值的城市进行的保护。国务院批准确定一些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并有指令性文件,一经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后,该城市的总体

6、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工业和点、建筑风格等,都必须以保护其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北京、西安、扬州、苏州等二十四个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人防规划( Civil defense planning ) 在中国,指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必不可少的地下设施及其防空通道及安全出入口等的布置,与地面以上建筑物及地下管道网的协调。这些构筑物平时可用作餐室,尤其是电影院、剧院建筑物的自然冷却系统的冷风源。 城市防灾规划(Disaster planning ) 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城市抗震规划( Sei

7、smic planning ) 城市抗震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建设的抗震等级,工程设计的抗震烈度,从地震角度考虑划分可建和不可建用地,建筑物高度,体形与层数的限制,疏散通道,地下建筑的利用,次生灾害的防止及补救措施等。 临界分析(门槛理论)( Threshold analysis ) 对于在城市成长过程中某些限制其发展的极限或障碍的研究。根据由波兰人B.马利兹所提出的临界分析理论,这种极限称为发展的临界。可分为实体上的,指由自然环境造成的;技术上的,指与基础设施系统有关的;结构上的,指城市中某些部分(如市中心)需要重建。该方法力图通过造价的比较,和对城市扩充的各种可能

8、途径所造成的人口数量的比较,找出最经济的途径来克服一系列极限因素。 用地平衡( Land use balance )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按土地的使用性质,将全市或局部地区分为工业、农业、居住、道路、绿化等用地;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 土地使用控制( Land use controls ) 指对于各种建设的土地的一些限制性规定或措施。控制的办法有土地区划法、全面环境限制和执行有关规定等。 土地利用规划图( Land use plan ) 在美国,指对一个社区或类似范围内日后的发展所做的规划图,其中标明用于居住区、商

9、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或其他用途的土地的大小和位置。土地利用规划图常是确定具体区划的基础。 土地利用调查( Land use survey ) 在美国,指对某一些地区内不同类型的土地开发及使用情况的详细检查。是总体规划工作的一环。 城市用地评价( Land use assessment )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作的评价。 商业网点( Commercial network ) 指中国城市中商业与服务业机构的网络。一般按分等分级例如市区和小区级设置的原则,即在全市或一定地域范围内布点,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10、并确立每个点的作用与经营范围,以及点与点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商业网点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份,其经营服务内容有副食蔬菜店、零售商店、药店、邮局、储蓄所等等。 城市改造( Urban redevelopment ) 利用来自公、私财源的资金,以不同的方法,对旧城进行改造,尤其是在实体方面,包括建造新的建筑物,将旧建筑修复再利用或改作它用,邻里保护,历史性保护及改进基础设施等。 地形测量( Topographic survey ) 将某一些区域的地形和实物特征加以测量并绘制成地图,以表示其相对位置和标高。 区位理论( Location Theory ) 试图解释决定经济活动分布状况的动力和因素的一

11、种经济理论,尤其是关于公司企业、农业、市镇及市镇内居民的空间分布形态等。中心地带理论和同心区理论是区位理论的一部分。 城市规模( City size ) 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常为省或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或首府),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以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二千五百人者称为城市,在二千五百人以下者称为地方。 天际线( Skyline ) 由许多高大的建筑物在天际形成的轮廓。为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特色,如纽约。 空间布局( Space plan

12、ning ) 为提供满足人们居住、舒适和娱乐要求的空间而对建筑物内部的面积使用所做的设计工作。 城市网络 ( Urban network) 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所有城市相互之间和它们与周围农村地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包括与区域以外其他城市地区的关系。 临街面( Frontage ) 1、一块土地或房产临街的一面;2、土地房地产沿街的地界长度,以英尺或米度量。如五十英尺长的临街面。 古建筑保护(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 在中国,指对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宫殿、寺庙、民居、工程构筑物等进行的保护。其中一部分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如北京的故宫,一部分则不在其中

13、,如河北省的赵州桥以及各地的民居等。国务院对古建筑保护有专门的指令性文件。 文物古迹保护(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landmarks and sites ) 在中国,指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无论出土与否,进行的保护,包括墓葬、古代遗址、古刻、工程设施等,如北京的明陵、甘隶省敦煌的石窟。国务院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按国家、省、市、县分级,分别确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指令性文件。 历史性建筑保护( Historic preservation ) 在美国,指对旧建筑物的修复和重新使用,既是保护国家建筑遗产的手段,又是建造新建筑物的替代办法。1966年的美国国家历史保护法案授

14、权国家园林局拨款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市区,遗址和建筑物。 风景名胜保护( Conservation of scenic spots ) 在中国,指对于优美的自然风景区,包括名山、大川、名泉、瀑布、石林、溶洞等和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名胜进行保护。国务院有加强风景名胜保护和加强管理指令性文件,各城市还对于在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建设如道路建设、建筑高度、建筑造型与风格等作限制性规定。 历史性市区( Historic district ) 在美国,指城市中被正式确定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的部分,该地段不得拆除,必须加以保护并提高受保护产业的价值。 绿带( Greenbelt ) 指围绕城市,由园林和农田等组成的带状地

15、区。一般由官方机构规定,用以限制城市的扩展,防止人口稠密的建成区之间连成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作者:孙峰华 王兴中 1 引言 城市生活空间实质上就是城市人居环境,它是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社区环境。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件设施构成的硬环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围、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制度和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构成的软环境。 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描述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形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

16、战结束(1945年)之前,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空间经济分析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赋予城市生活空间科学内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严迪斯(Doxiadis),他不仅研究了城市生活和居住环境,而且首次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美国由于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众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他们一方面指责政府无能,另一方面对城市规划和设计师们大加批评6。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新城市史”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正在经历着爆炸性的变革,正是这种变革掀起了城市生活空间规划和设计的浪潮7,从而使美国在城市生活空间研

17、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近年来,尽管我国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人类聚居环境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但真正提出“城市生活空间”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者甚少。 2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起步较晚,过去只是零散地涉猎此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王兴中、柴彦威、顾朝林等几位学者开始了对此问题的探讨12,15,16,目前该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 2.1 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 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居住生活环境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五个子环境要素系统,每个子环境要素系统又包括诸

18、多要素5。目前关于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2.1.1 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研究 自然环境要素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探讨其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影响: 自然地理位置对城市生活空间扩展的影响; 地质条件对城市生活空间向高空发展的影响; 地貌类型,主要是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河流阶地等,对城市生活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土地资源对城市生活空间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水资源对城市生活社区空间类型的影响; 气候条件,主要是风速、风向、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逆温等对城市生活空间扩展的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诸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 2.1.2 居住生活环境要素研究

19、 居住生活环境要素是城市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探讨其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影响: 居住条件对城市生活空间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居住生活单元、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环境对城市生活空间以及城市社区空间持续发展的影响; 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净化空气的影响; 娱乐设施和卫生保健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 社区氛围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 居住生活环境要素协调持续发展对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3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研究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通讯等硬件设施,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生活空间的规模,而且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空间的质量。目前对基础

20、设施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配置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其质量的影响;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 城市生活空间单位制社区、邻里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科学协调; 城市生活空间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规划、协调与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 2.1.4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研究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除了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之外,主要包括出行设施、通信、互联网、文化设施、集会场所、文化活动等。目前对社会交际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其质量的影响;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行为的影响;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2.1.5 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研究 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除了基础设施环境要素之外,还包括土地、能源、淡水、人口和城市外部环境要素等。目前对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的质量评价和整合上,这是实现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2.2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是诸多学科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2.1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 地理学者从城市的地理空间观出发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认为城市生活空间由物质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子空间构成

22、,每个子空间又分为若干个次子空间。王兴中从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出发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认为城市生活空间由家庭生活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城市社区空间和城市社会空间构成3;柴彦威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最基本空间组织“单位”入手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由以单位构成的基础活动圈、以同质单位为主形成的低级活动圈和以区为主的高级活动圈三部分构成。 2.2.2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研究 目前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借用的西方理论主要有: 古典区位理论(同心圈理论、中心地理论、扇形理论、多中心理论、折衷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新正统区位理论、社会区域分析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交往

23、场地理论、社会大变迁理论、纵向与横向格局理论)人 环境理论(人格理论、态度理论、生态理论、空间选择理论); 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三地带理论、理想城市理论、殖民化城市理论、区域城市理论、大都市结构理论)。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理论研究薄弱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加强该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 2.3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一直是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最初,我国学者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仅散见于文章中零散的、宏观上的表述,如王兴中的中国内陆中心城市日常城市体系及其范围界定以西安为例15;柴彦威的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

24、市的实证研究;宁越敏、查志强的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10;陈浮的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南京为例。真正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进行实证研究者,王兴中在这一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实现了两个转变,即从区域经济性评价转向空间生态评价;从唯条件评价转向人本需求评价29。王兴中以此为基本指导思想,在借鉴国外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模式上,运用实证主义方法、人本主义方法和行为主义方法,建立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体系,以西安市为例,首次探讨了中国的内陆大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分异规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城市

25、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模式决定着城市生活空间质量; 社会因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整合提高有利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王兴中的这项开拓性工作,为我国今后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宁越敏、陈浮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又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指导下,遵循: 针对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构建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定量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4 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我国除了四合院、里弄等传统居住形态

26、理论之外,基本上没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理论,主要是引进研究西方的有关理论,用以指导我国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实践。 2.4.1 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主要源于西方,通过对西方等理论的研究,寻找出其符合我国国情部分用于指导我国的城市生活空间规划。西方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主要有: 英国空想家R欧文(ROwen,1771-1858)的“新协和村理论”,尽管该理论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理想,但其重视居民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对现代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仍具有指导意义; 英国建筑师E霍华德(EHoward,1850-1928)的“花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

27、,其核心是改造大城市,使工业化城市与理论的居住条件相适应; 法国建筑师L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的“伏瓦生规划理论”(卧龙理论或明日城市方案),其中心思想是在大城市周围建立若干居住区,分散大城市居民,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大城市生活空间质量; 法国建筑师T加尼埃(TGarnier,1869-1948)的“工业城理论”,适于规模不大的城市生活空间配置,其城市生活空间协调合理,颇具特色,对今天城市居住区生活空间规划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建筑师CA佩里(CAPerry,1872-1944)的“邻里单位理论”,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居住地域为基本构成单元,以创造完备

28、的基本生活空间环境为主旨,把生活的安全、宁静、舒适和卫生等功能放在首位,特别强调邻里的亲和氛围与社区活动,是一种理想的城市居住生活空间模式,对城市生活空间规划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其深远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还有西方的小区规划理论和前苏联的小区规划理论。 2.4.2 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 王兴中从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研究西方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6种方法,即: 地理分析分类法(形态分析); 生态分析分类法(自然区分析); 生态区界限确定法; 社会区域分析法(生态多变量分类法); 因子生态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感应邻里区法(行

29、为方法)3。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基本上都是在上述理论和这些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实践探索的典型事例有: 西安市棉纺城生活区和北京市棉纺厂生活区的生活空间规划,所采用的理论是前苏联的街坊理论; 西安市的八里村,北京市的复外邻里,上海市的曹杨新村,兰州市的城关邻里,在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上,所采用的理论是西方邻里单位理论; 北京市的和平里小区、恩济里小区、方庄新区,上海市浦东的崂山新村,天津市的卫星新村,在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上采用了西方的小区规划理论3,5,14。 从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实践来看,尽管多采用西方的理论作为指导,但并不是死搬硬套,而是结合国情和市情不断创新,突出人本

30、主义思想,在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上最大可能满足居民对日照、通风、生活、交往、安全、健身、绿地等多种需求,以促进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 2.5 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研究 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适居性,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研究,我国对此问题长期无人问津,最近几年王兴中等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取得了开拓性成果。 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的静态关系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与经济空间的相关规律。这种规律主要反映了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决策、生产地域体系、技术水平、职业转变和后工业化等)与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与政治空间的相关规律。这种规律主

31、要反映了政治环境因素(政府管理、生产管理、消费政策、城市管理和政治利益集团等)与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的相互作用影响; 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与消费文化的空间相关规律。这种规律主要反映了消费文化环境因素(消费与区位观、消费与社会作用、消费与政治作用、消费与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的动态关系规律主要表现在城市经济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等与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 除上述之外,李铁立、宁越敏、陈浮等学者对城市居住空间的选择和质量评价,实际上也是对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的研究。 2.6 城市生活空间发展变化的研究 城市生活空间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

32、发展变化的。目前,对城市生活空间发展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2.6.1 城市生活空间布局低密度郊区化 由于中低收入家庭无力购买市中心区价格昂贵的住房,加上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由于开发商对地价和环境的过度追求,使得城市生活空间布局过度向外扩张,有的甚至已扩展到远郊区。基于这种情况,目前一些学者把城市生活空间布局低密度郊区化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2.6.2 城市生活空间分异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居住生活空间上表现为市中心区综合楼形式的高收入阶层生活空间,市中心区周围的中高收入阶层生活空间,城市边缘区的高级公寓、经济适用房、为工业

33、区配套的居住区生活空间及外来人口的极差的棚户区生活空间; 消费文化生活空间表现为高收入阶层消费文化生活空间,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文化生活空间和低收入阶层消费文化生活空间。这种城市生活空间分异的不断发展使得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基于这种情况,目前城市生活空间分异已成了人文地理学、城市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的热点。 2.6.3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演化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已从传统类型过渡到现代变革型。在这种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效应,一种是促进了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一种是破坏了城市生活空间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平衡。目

34、前,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演化,目的在于: 寻求城市生活空间结构整合的机理,为探索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城市生活空间各要素不协调的成因,为解决城市生活空间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为适应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重组提供科学依据。 2.7 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研究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城市生活空间与城市各种社区的内在机理及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才能为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总结目前我国学者对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以经济为中心,研究城市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生活空间配置的内在联系并寻找其规律性。 以人为本,研究城市生活

35、空间综合体内部结构要素城市各种社区的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时间与空间的和谐。 以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为目的,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为城市社区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以公平为准则,研究当代城市居民之间的公平,以实现城市社区居民人人有适当的生活空间;研究代际之间的公平,达到当代城市社区居民不要因自己的发展和需要而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活空间和质量的目的,从而使世世代代的城市居民公平合理利用社区生活空间,以保持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势 城市生活空间中心区不衰落,郊区化不是无目标的无限扩大,市中心区与郊区生活空间有功能分区,郊区生活空间是城市

36、生活空间功能分区的结果,是功能分区的表现,而不是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下降的结果。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两个“为本”至关重要,这两个“为本”是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以“人”为本创建城市社区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即: 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空间设计,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把为居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的社区景观设计,以全面体现人的价值和对人的尊重为宗旨; 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现节约土地资源为宗旨; 以人为本的社区环境设计,满足居民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为根本宗旨; 以居民的行为活动设计社区,旨在为不同人的需求设计可选择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以“自然”为本创建城市社区环境包括以下3个方

37、面的内容,即: 以自然为本创建城市社区,应建立在人的本性是接近自然和自由自在的基础上; 优化社区环境,应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为宗旨; 以自然为本创造的社区自然,应是人能够与之交流的自然,并非仅能满足感观的自然。用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点把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创建社区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未来的社区应该是一种生成于环境,贡献于生态,返回于自然,亲和于人与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社区”。 通过对未来城市生活空间与未来社区的展望性论述,笔者认为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创建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二者之间的和谐性将是研究城

38、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永久性课题; 由目前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和社区系统研究,逐渐转向城市生活空间结构要素的协调发展和社区系统要素的整合研究; 由城市生活空间分异和社区隔离研究,逐渐转向城市生活空间整合和社区融合研究; 由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规划研究,逐渐转向城市生活情境空间和社区情境空间的总体艺术布局研究; 由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设计研究,逐渐转向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设计研究; 由城市生活形态空间、意象空间和社区形态空间研究,逐渐转向城市生活信息空间和智能环境社区研究。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作者:仇保兴作者简介:仇保兴 男,1953年生。现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经济学博士

39、。籍贯浙江省乐清市。1984年至2001年先后担任浙江省乐清县委书记、金华市委书记、杭州市市长,兼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华夏文明振兴之路、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探索及应用、地区形象理论及应用、金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小企业集群研究、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人才体制环境区域经济转型与对策选择、追求繁荣与舒适转型期间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若干策略等著作。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e)曾经说过: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新技

40、术革命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实在是太深刻了,几乎没有人不能体会到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进程的变革。但是中国的城市化为什么将影响全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进程呢?举一个简单的数字,西方所有发达国家总的劳动力不到4亿,但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超过了4亿,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万。在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的三十年时间内,有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中的80%以上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就是说总量超过西方劳动力总和的这样一支劳动力大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转移向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正因为如此,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发展进程。所以,把城

41、市化问题看得如此地尖锐、复杂和紧迫,是不足为奇的。中央领导反复告诫各级党政军的领导同志,中国能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获得一流强国的位置,决定于本世纪的前二十年。而这二十年恰恰就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且这个高速发展期是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高速城市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在历史上只有一次机会,抓住机遇,并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那就是国家的成功,民族的成功,也是人类的成功。所以,把城市化的问题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是有理由、有历史背景的。今天,我与大家讨论的题目就是: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共分十二个专题:一、片面的城镇化率决定论导致过度城市化(一)定义城市化英文为(urb

42、anization),实际上其前缀urban就是指都市。我国为什么不直接提城市化而提城镇化?说明中央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就业方式、居住方式、交往方式的一种改变,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的变革,也就是说人类聚居模式、工作模式和经济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从小农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从自给自足经济转向开放经济、从技术含量低转向新技术革命等一系列变化。所以,城镇化的内涵是非常复杂的。各个学科对城市化都有自己的定义,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口学家往往把城市化定义为人口的空间转移,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经济

43、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由分散的农村自然经济转变为集约的城市工商业经济的过程;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的生活、行为和社会活动由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在劳动地域分工条件下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生态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及其生存环境由农村向城市演化的过程;系统论者认为城市化是物质、能量、信息、废物等输出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二)城镇化与工业化两种匹配情况一是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如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布局分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乡镇工业发展基本上以村为单位来展开,以至于一些乡村80%的农民甚至全部的农民都已经转成工人,但其身份还是农民。我在温州生活工作了30多年,前年回到

44、温州,就碰到了奇特的现象:温州人外出经商要讲温州话,因为温州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大约有260万温州人常年在外地经商做小老板,温州方言就成了他们商业交往的信用工具之一;回到温州则要讲普通话,因为现在温州各乡镇种地的、宾馆的服务员、出租车司机、菜场卖菜的等都是外地人,所以回到温州不讲普通话是寸步难行,出外经商不讲温州话也是寸步难行。由此可见,东南沿海地区的隐性城市化现象非常严重。二是城镇化超过工业化。如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包括东北、西北一大片地区都是城镇化等于或超过了工业化。因为这些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是在农场、矿山、林区工作。矿山开采虽然属于工矿企业,但是没有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和交易交往,还是一

45、种自给自足的单一经济模式,与其它经济模式发生的联系比较少。农场、林区更谈不上城镇化,因为它的社会交往、居住模式、经济模式、就业模式尚停留在自然经济状态。这实际上就是决定了该地区城镇化超过了工业化。像辽宁阜新市,城市人口有80万,但80万人口中大部分为煤矿工人,现在近25万失业,为解决就业问题,这些失业工人转向了第一产业,一下就退回到农业社会去了。所以,这样的城市本质上只是煤矿工人居住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文化、信息交流中心的城市。(三)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论述的比较多。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1)产生分工和合作效应。因为只有通过细密的社会分工,才能产生

46、知识积累的高速化。只有分工,才能产生高效率的城市经济,才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才能使创新的成本降到最低的程度,才能形成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在古代,只有人口在空间的集聚才会出现分工与合作。(2)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本质上是消费产业,是人类聚居模式改变后所带来的。(3)技术和管理创新之源。现代的重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往往发生在大城市。因为技术和管理创新需要城市规模、人才的梯队与质量资本来支持。实际上,任何一项现代技术的创新都必须要有一大批人才,要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城市是技术人才的集聚地,也就成了新技术的孵化器。(4)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5)增加需求,刺激消费。城市最大的功能就是消费。没有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