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21284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自考大学语文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语文新版教材课程介绍过去,大学语文分为两版,一种是六学分的版本,专门供社会科学类的考生来学习,比如:新闻系、法律系、英语系等。一种是四学分的版本,供财经类、理工类考生学习的版本。现在把这两个版本统一起来成了一个版本,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2006年新版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了中文专业之外,其它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质、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学习这门课要求考生达到:第一

2、,要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考生的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第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第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的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新版大学语文的特点:难易程度略低于原本科教材而与原专科教材接近;内容方面是原来两本教材中已有的占一半,新增选的占一半;总共52篇诗文,其中议论文十篇、记叙文十七篇、诗词十八首、小说七篇。其中注意的方面是:在这本教材中,70%的文章可能在高中时都已经学过,但是在大学还得再学习一遍,因为在大学学习有大学的难点、尺度。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我们小学时都已经学过

3、了,可是在大学中还得再学习一遍。在小学学习时,是学习它歌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的,而在大学学习时它是一首送别的诗。大学语文的通过率并不高,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认真的、刻苦的学习这门课,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学习大学语文,归纳成三部曲,第一部曲是要认真研读课文,把教材中52篇课文非常熟练的研读,研读是一边钻研一边读。第二部曲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依据,考试大纲的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熟练的掌握,要吃透、吃深、吃准;第三部曲是适当练习,在理解课文,而且把考试大纲中规定要掌握的知识点一一都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在这个基础上做题巩固知识点。前言1.学习目标:

4、本章共10篇文章,其中文言文4篇,白话文6篇;通过10篇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掌握:(1)议论文的基础知识;(2)提高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3)了解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2.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课文,课文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尤其是文言文要能读懂,读通、读透;(2)认真阅读课文后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一定要吃透,考试的题目大多是从这两部分的内容出的;(3)一定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并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具体文章或段落;(4)记忆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3.难点与重点具体课文的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部分此单元的难点与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论点、论据、论证”,即“议论文的三要

5、素”的知识。历年来学生在此方面的掌握情况都不佳,考试丢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议论文的知识结构图论点:要求学生能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中找出该文章分析与论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来说,找出论点相对是比较容易的。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学生一看到“该文的论据是什么?”的问题时,脑子里就要马上闪现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这样两种情况,然后“两选一”,再来判断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论证的方法有:(重点,难点)1.归纳法2.演绎法对于论证的方法的学习,学生要高度重视。一,问题问到“下列文章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首先脑子里闪出“归纳,演绎,比较”三种方法;二

6、,“三选一”,再从三种论证方法中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时,凡是涉及到论证方法的内容时,务必要认真对待,弄清弄懂。 论证:论证分为两大类:1.立论: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2.驳论:反驳别人的观点;有三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寡人之于国也一、作家作品孟子:(1)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二、主旨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三、疑难词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2.填然鼓之,

7、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3.直不百步耳。(直:只)4.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 岁:一年的收成 斯:这样)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制止; 发:发放。)四、课文翻译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可以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它上面了。河内地区年成无收

8、,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地区去,把粮食输送到河内地区去;河东发生了饥荒,我也是这样做的。我观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不更减少,我的百姓不更增多,为什么呢?” 原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以打仗来说明。战鼓咚咚响起,双方兵器交接,(一方)扔掉铠甲武器而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止。以(自己)只跑了五十步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会怎么样呢?”原文: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文:梁惠王说:“不行,(他

9、)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逃五十步)也是逃跑呀。”原文: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孟子说:“大王您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可以吃不完;密网不撒向池塘,鱼鳖等水产就吃不完;砍木斧头按时节进入山林,木材就可以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让老百姓养活生者、发送死者而没有怨恨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10、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五亩宅基地,在上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鸡、犬、大猪小猪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土地,不要耽误农时,几口人的人家就可以免除饥饿了。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以孝悌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穿丝绸衣服,吃肉食;百姓们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原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11、,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现在)狗猪吃人吃的食物而(您)不加以节制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您)却不知开仓济贫;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和用武器刺人把他杀死,然后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兵器之罪有什么不同?大王您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到魏国了。” 五、学习要点与难点1.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1) 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2) 使人民养生丧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2.本文论述的线索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3.本文的内容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

12、加多”的疑问。(2)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3)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4.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1)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5.善用比喻。(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6.排比句(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五亩之宅,树之

13、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7.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风格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在说理上面,先易后难,步步推进。8.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演绎法。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养生丧死无憾”(大前提),而梁惠王“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因此认为梁惠王没有实行王道。五十步笑百步以及用刀杀人的比喻,属于类比论证。六、重点段落分析狗彘食人食而不

14、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这段话的论点:说明治理国家要考虑主观原因,不能推卸责任。2.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属于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3.这段话的比喻句:比喻的本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秋水一、作家作品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二、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

15、力学习,不断进步。 三、疑难词句 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东:动词,向东)2.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 自多:自夸;多:自负)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9.拘于虚也。 (虚

16、:居住的地方) 四、课文翻译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秋日的雨水按照季节来临,千百条小河注入了黄河。(黄河)水流之大,大到河的两岸和水中洲岛都无法互相分辨牛马的程度。于是乎,河伯欣然高兴,认为天下美景都汇总到了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进,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

17、,河伯改变了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懂得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原文: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

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为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这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北海若说:“井中之蛙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居住地点的限制;只生长一个夏季的小虫不可能跟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限制;孤陋寡闻之人不可能跟他谈论大道理,因

19、为他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现今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所以可以跟你谈论大的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永远装不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被排空。 它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它超过江河的流量,不可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骄自傲,(原因)在于我认为自己形体得之于天地,气息来源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存在于高山之上,正感到自己见闻很少,又怎么会自傲自夸?我想,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好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米粒存在于粮仓之中吗?世间万

20、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大地上九州之地,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舟船车马所通达的地方,人不过是万物之一种。拿个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根细小的毛的末梢存在于马的身体之上吗?五帝所沿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任劳任怨者所为之劳苦的(目标),都只不过是马体之毫末。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这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夸自傲一样吗?” 五、学习要点与难点1.本文的寓言特色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2.景物描写的作用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

21、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3.本文主要采用类比论证法,同时也有归纳法,演绎法。为了阐发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列举“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等等事物,用的是归纳法;“礨空之在大海”“稊米之在大仓”用的是类比法。演绎法:大前提是无限的宇宙中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说孔孟之道是既少又轻。4.善用比喻(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也是排比句)(2)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3)计四海之在天地

22、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也是反诘句)(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也是反诘句)(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也是反诘句)5.排比句. (1)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6.反诘句【补充】设问、反问、反诘设问(正面问):(1)吃了吗?(2)你是个大学生吗?反问(反面问):(1)难道你还没有吃饭吗?(2)难道你不是个大学生吗?反问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反问句,一种是反诘句。这里的反问句是有问有答,而反诘句是只有问而无答。 (1)难道你不是个大学生吗

23、?我看你就是个大学生。(反问句)(2)难道你不是个大学生吗?(反诘句)【课文中的反诘句】(1)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比喻句)(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也是比喻句)(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4)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也是比喻句)(5)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六、重点段落分析1.文章开始第一段。(1) 这段话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从主观视觉感受来反映客观世界的黄河。(2) 这段话的大意。写河伯由自大到自己认识到渺小的转变。(3) 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起到

24、铺垫作用。 2.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 这段的观点:五帝等人的作为,都是微不足道的;伯夷、仲尼是在自高自大。(2)这段话采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法和归纳法。五代史伶官传序一、作家作品五代史:是唐王朝灭亡之后,宋王朝建立之前的五个朝代的连续更迭:梁、唐、晋、汉、周。五代史就是记录这五个朝代更迭的历史。欧阳修: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曾经支持范仲淹的变法“庆历新政”。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二、主旨阐

25、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三、疑难词句.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

26、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部,所有的。5.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溺的人或事情。四、课文翻译.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啊!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人事决定的吗!推究庄宗得到天下与其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知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

27、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之际,把三支箭交给庄宗而对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 契丹跟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晋而归附于梁。这三桩事,我死而有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庄宗接过箭,把它们藏在宗庙里。此后用兵之时,就派遣官员用猪羊二牲作祭品到宗

28、庙去祷告,恭敬地取出箭,放在织锦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到凯旋之时,再把箭放回宗庙里。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父子,用木匣子装置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宗庙,把箭交回先王的灵前,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时,他意气洋洋,可以说是极为豪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方响应,庄宗张皇失措地由东门逃出,还没有见到敌人;士卒就已纷纷逃跑溃散,君臣面面相对,不知该逃亡何处,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这是多么的衰败呀!难道因为得到天下困难,失去天下容易的缘故吗?或者认真推究他成败的原因,其实都是由于人为的呢?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9、,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尚书上说:“自满就要招致损失,谦虚就会有所补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可以把自身毁掉,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正盛时,天下所有的豪杰,都没有人能跟他争锋; 到了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包围着他,而身遭杀害,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可见祸患常是由细小的事情逐渐积累起来的,而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沉迷的事物陷于困境,难道仅仅是伶官的事是这样的吗?五、学习要点与难点1.本文是史论。2.本文的中心论点。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

30、非天命。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3.本文主要是对比论证方法。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文章第三段运用的是演绎法,用名言论据来证明后唐庄宗亡国的教训。4.本文的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后唐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重点掌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满招损,谦得益”的意思。六、重点段落分析文章第

31、三段1.这段话的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归纳法,对比法,演绎法。3.这段话的论据: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论据和事实论据。金鲤鱼的百裥裙一、作家作品林海音 台湾女作家。幼年居住在北京。代表作品城南旧事等等。二、中心思想.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女作家。她们大胆地抨击着那个男尊妇卑的封建社会,她们用温柔而细腻的心去体会同时代女性的痛苦与悲哀并时刻给予着极大的同情。林海音,便是其中的一位。小说通过一个小妾金鲤鱼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惨的一生,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重的心灵创伤。三、课文串讲清末民初的一个小人物金鲤鱼,六岁进许府当丫环,十六岁被大老爷纳

32、为妾,替许大太太生下了一个儿子。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儿子振丰的婚礼上穿一次红色的百裥裙,而在中国旧式家庭中,姨太太是没有资格穿这种大红礼服的。但她觉得自己是许家惟一的香火继承者的亲娘,名分和地位应该改变。“金鲤鱼做了一条百裥裙笑遍了许府。”振丰结婚的前夕,大太太发话,少爷受的是新式教育,现在是民国,家里的女眷都要新起来穿旗袍。金鲤鱼的盼望成了空想。她生儿子的骄傲一次一次地被压制。振丰长大了,体会到母亲在家中的低下,但他无力改变,转而怀痛渡东洋留学。一去十年,至金鲤鱼病故,被急电召回。金鲤鱼是妾,按规矩只由旁门抬出,留洋的振丰再也忍不住,扶棺而哭,为母亲喊冤:“我是姨太太生的,我可以走大门,那就让

33、我妈跟着我走一回大门吧!就这么一回!”这是多么揪心的一幕。金鲤鱼的一生,到死都捆缚在封建传统观念中,被岁月所埋葬。 四、学习难点与重点1.理解金鲤鱼悲剧的主客观原因。金鲤鱼的悲剧固然有其客观的原因,她周围人的封建等级思想对她的扼杀。但也有她自己的主观原因。金鲤鱼内心世界具有浓重的封建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她期望通过在自己的儿子的婚礼上穿百襇裙以争得名分,改变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地位。所以,她的悲剧命运也是由自己的传统思想、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2.掌握小说的叙述手法。本小说从总体上来说是采用倒叙手法,小说首尾是现代,中间部分倒叙金鲤鱼过去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情节发展起伏跌宕。3.掌握小说

34、在行文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见出内涵的深刻动人的风格。小说的语言平实流畅,没有言词激烈的控诉,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只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故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但是就是这样的风格,更使人强烈地感受到金鲤鱼悲剧命运的凄惨,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4.小说叙事的中心线索:百襇裙。 开始:特写式地对百襇裙进行详细描写;增加悬念。 其次:描写百襇裙如何成为金鲤鱼的“笑话”。最后:写出令人意外的真相一件未完成、未穿过的衣裙。5.掌握描写孙女的天真、儿子的反抗的作用。孙女珊珊的天真对金鲤鱼悲剧命运起到对比作用;儿子的反抗对金鲤鱼的悲剧命运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苦恼一、作家作品契诃夫 俄

35、国小说家,戏剧家。与莫泊桑齐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变色龙万卡等等,剧本三姊妹等等。苦恼写于1886年。二、本文主旨小说描写马车夫姚纳无处述说自己的苦恼的故事,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的孤寂的心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三、课文串讲第一部分:开始“那它就不会不想心事”,描写马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呆立街头,等候雇主。 第二部分:“姚纳和他的小母马有好久没动了。她们虽是些蠢货,不过听不上两句话就会呜呜地哭起来”,描写姚纳想找人诉说自己丧子之痛,但接二连三遭到别人的冷眼、蔑视、痛骂。第三部分:“出去看看马吧”最后,描写姚纳向小母马

36、诉说内心的痛苦。课文:“出去看看马吧,”姚纳想,“有的是工夫睡觉总归睡得够的,不用担心” 他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他的马在那儿站着。他想到燕麦,想到干草,想到天气他孤单单一个人的时候,不敢想儿子对别人谈一谈儿子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出他的模样,那是会可怕得叫人受不了的 “你在嚼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见它亮晶晶的眼睛,“好的,嚼吧,嚼吧我们挣的钱既然不够吃燕麦,那就吃草草吧对了我呢,岁数大了,赶车不行啦应当由我儿子来赶车才对,不该由我来赶了他可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才好” 姚纳沉默一忽儿,接着说:“是这么回事,小母马库司玛姚尼奇了下世了他跟我说了再会他一下子就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你生了

37、个小崽子,你就是那小崽子的亲妈了突然间,比方说,那小崽子跟你告别,死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 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四、学习要点与难点1.掌握马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1)地位低下,连遭不幸;(2)无处述说他的苦恼,这种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忍受,也更加苦恼。2.重点掌握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小说题材是一件平凡的小事。题材虽小,但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暖,同情。军人,三个青年不同情姚纳,是社会地位悬殊造成;看门人,青年车夫也不同情姚纳,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3.掌握用对

38、话表现人物性格。 姚纳与军人、三个青年的对话,简洁生动,符合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并能恰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活动。4.掌握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有两处:姚纳回到院子里的一段心理描写,用第三人称描写姚纳想讲述他儿子去世的经过;小说最后姚纳对小母马的述说,属于内心独白。细节描写有多处,比如“姚纳回头看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了一声”。这出细节描写了急于向别人述说,又不敢说的心情。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嘬得啧啧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表现处于十分孤寂的境地,很想向人述说他的苦恼。等等。5.重点掌握小说将人与马相类比、相对比的

39、表现方法。人与马对比:没有一个人听姚纳述说他的苦恼,只有马在听。这是人与马对比。人与马类比:姚纳的遭遇、心事,与小母马的遭遇、神态有着相类似的经历。这是人与马类比。 五、重点段落简析文章开始第一段“暮色晦暗它大概在想心事吧。”1.划分层次。分为三个层次。从开始到“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描写雪景;“车夫姚纳仿佛他也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描写姚纳的神情;最后为第三层,描写小母马的外形。2.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点明时间地点;二是表现姚纳悲苦处境的作用。3.这段采用白描手法。4.马与人的描写有内在的对应关系,属于类比写法。麦琪的礼物一、作家作品欧亨利 美国小说家,有“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代表作

40、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小说情节生动,结局出人意料。二、本文主旨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三、课文串讲. 第一部分:从开始“求求上帝,让他认为我还是美丽的”,描写女主人公为丈夫买圣诞节礼物的曲折过程。第二部分:“门打开了现在请你煎肉排吧”,描写夫妻双方交换礼物以及他们各自的意外发现:他们为对方牺牲了各自宝贵的东西。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作者对小说的两位男女主人公真情评价。四、学习要点与难点1.说明“麦琪的礼物”的含义。麦琪是基督出生时从东方来给他送礼物的三个贤人。麦琪首开圣诞馈赠礼物的风俗。本文以麦琪

41、的礼物寓指主人公在圣诞节时互赠礼物。2.重点掌握小说“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方式。小说重点描写妻子德拉卖自己的头发为丈夫杰姆买表链的故事,而丈夫杰姆卖自己的表为德拉买发梳的故事则是在故事结尾才一笔点明。小说有两条线,一明写,一暗写,这就叫“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方法。一可避免重复,呆板;二可造成强烈的悬念。 3.掌握小说通过人物外部动作和表情描写刻画心理活动。主要体现在描写德拉决心买掉头发时的心理过程。“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她的两眼晶莹明亮”表现人物想起卖发买礼物的方法时的兴奋心情。“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表现人物惊骇心情。“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表

42、现对秀发的留恋。“她穿上她那褐色的旧外套,戴上她那褐色的帽子。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她飘然走出房门,走下楼梯,来到街上”表现卖掉秀发的决心。五、重点段落简析. 课文最后一段:我的拙笔在这里向读者叙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一句最后的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1.“两个笨孩子”指的是德拉与杰姆。他们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只能用卖掉自己心爱之物这样的笨法子来为心爱的人买圣诞礼物。2.虽然他们收到的礼物都成为无用之物,但是透过这一行动,看到对方的心,增强了两人的感情,所以是最聪明的。3.赞扬了德拉与杰姆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心地善良和纯真的爱情,所以作者赞叹他们“他们就是麦琪”。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