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经济信息与经营管理.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21839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经济信息与经营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经济信息与经营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经济信息与经营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经济信息与经营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经济信息与经营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经济信息与经营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经济信息与经营管理.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论 文 题 目: 经济信息与经营管理考 生 姓 名: 专 业: 计算机信息管理 准 考 证 号: 指 导 老 师: 通 讯 地 址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邮 政 编 码: 联 系 电 话: 日 期: 2012年4 月 09 日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自 考 办 制目录一;引言第一章: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1.1 信息革命 1.2 信息化 1.3 信息的概念及发展第二章:市场供求及运行机制 2.1 需求与供给的含义第三章: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 3.1 传统管理阶段 3.2 信息管理阶段 3.3 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第四章:当前经济形式及企业的经营管理 4.1 当前经

2、济发展趋势 4.2 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束语致谢引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武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面向市场。因此,管理者必须十分了解市场, 使自己的管理决策能够随时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关键字:信息化,经营管理一:信息革命与信息化(一)信息革命什么是信息革命信息革命指由于信息生产、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信息革命的直接目的信息革命的直接目的是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包括取得信息(感觉器官)和传输信息等。

3、信息革命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已发生5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是人类语言的诞生。作为人类最早的信息交流工具,语言辅以结绳记事、累石记数来存储信息。 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用文字符号记录、存储和传播信息,突破了时空界限。 第三次信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改善了信息的存储载体和存储方式,增加了信息的存储量,扩大了信息的交流渠道。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话、电报、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信息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第五次信息革命是计算机的发明。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革命,即彻底的信息革命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集合之时。 信息革命对管理的影响当代的信息革命对经济的管理

4、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的管理体制诞生于19世纪中叶,以铁路运输、电话和邮政作为管理的对象,距今已有l0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最早的现代管理系统是1980年左右在铁路部门中形成的。其主要目的是掌握铁路的行车信息,以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 传统的工业化的管理体制趋于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所形成的“多部门组织模式”。这种管理体制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每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图均呈现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生产工人和服务人员在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均呈现一种金字塔式的机构。生产工人和服务人员在金字塔底层,各种专业管理人员则充填在各个中间层次,最后是总经理或首席执行官在这个金字塔的顶部

5、。在这个层次结构中,每一个层级上的工作人员都假定有一定的职能和任务而且他们的工作只是对他们的顶头上司负责。相关的信息流沿着纵向的指令系统在每一层级上处理后,逐级向上流动而最后达到金字塔的顶端。第一把手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有关的决策后,最高部门的指令再沿着指令系统层层下达并逐级予以实现。 在一些大的公司和企业里,层次中还有层次,各个部门都有其自己的指令系统,形成一个相当复杂的多层次管理系统。 这种管理系统很大的程度上依赖着中间的管理层,既依靠他们处理公司内部的纵向信息流(几乎没有横向的信息流),又要通过他们对公司的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结果是中间管理层变得越来越臃肿,成为公司管理结构中最庞大的一块。由

6、于决策过分集中,“刚性”较大,对产品做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更改相当困难。 随着制造业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弊病丛生,使许多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其在工业化时期的许多优点已经表现为在信息化时期的致命弱点。 信息技术对管理体制的第一个影响是获取信息变得比较容易了。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在同一个业务过程或业务流中的不同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分享和处理信息,完成各自不同的职责。第二,信息可以迅速地获取意味着业务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可以在决策的较低的层次上,即更接近于实际活动的层次上来完成;信息也可以方便地在横向进行处理,而不需要通过纵向的管理层次一层一层地传递。 因

7、此,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信息收敛结构不再有存在的必要。第三,借助于一台计算机和决策支持系统,几乎任何人经过授权都可以做决策。只要信息充分,权责明确,不一定要通过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层层上报审批。第四,“知识库”可以扩大工作人员的“能力”,使一般工作人员有可能变为很有知识的人,进一步增加了决策活动下放的可能性。 在管理科学和实践中,集权或分权始终是一个管理者必须考虑和难以选择的问题。但是,信息化有可能使得这个问题不复存在。 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决策可以在最接近业务活动的地点完成,而同时却保留了对绝大部分信息的集中控制。随着信息化的进展和网络时代的来临,管理正在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 企业或

8、单位必须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机构改造,管理层次的减少,代之以各种形式的通过网络与员工、与各相关单位的直接联系,将是不可能避免的趋势。 (二):信息化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

9、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信息化生产力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4)效用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

10、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三):信息的概念及发展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术语,常常把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被提出和使用,可追溯到1928年R.VHartly在信息传输一文中的描述。他认为: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而关于信息,就有多种定义。1948年,C.E.Shannon博士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给出信息的数学定义,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

11、东西,并提出信息量的概念和信息熵的计算方法,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Norbert Wiener教授在其专著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问题中,阐述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内容的名称”。1956年,英国学者Ashby提出“信息是集合的变异度”。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1975年,意大利学者G.Longo在信息论:心得趋势与未决问题指出:信息是反映事物构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他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的本身。可见,至今为止,信息的概念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市场供求及运行机制(一):需求与供给的含义需求与供应都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

12、概念:需求指大众因需要一件产品而产生的要求;而供应就指贩商响应大众的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供给。它显示了随着价钱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在不同价格下,需求量会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若以图像表示,便称为需求曲线。三: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IRM的影响日益扩大,巳成为一个专门的发展领域,受到信息界、管理界、经济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同时也被公众广泛接受。 虽然对“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还存在不同看法,但人们一般都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一方面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文献、知识和信息管理的延伸和拓

13、展,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信息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信息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条件下,人类对信息过程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早期人们侧重于信息源的收集与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希望提高信息处理和传递效率、对信息流进行控制。当代,人们从信息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对人类信息过程实施综合性管理,对信息进行优化配置,以求达到最大效益。与此对应,我们可以将人类对信息的管理过程划分为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和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一):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图书馆为象征,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收藏管理,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14、虽然人类对知识信息的保存和管理早已有之,但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和事业却是在图书馆出现之后才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是文字的产生,在此之前,人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和身势动作来表达传递信息。文字的产生使得人们可以将知识和信息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这就是最初的文献。人类社会正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记录人类经验、知识和信息的文献达到了较大的量,并且内容越来越复杂,给人们的利用和查寻带来困难时,图书馆便应运而生了。收藏和整理文献记录便成为早期图书馆的存在方式和活动内容。 早期文献收藏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各

15、种文字记录,如宗教仪式记录,皇帝的法令、政令,征收赋税、接纳贡物的各种记录,多为各类文书档案。因此早期管理图书和档案的社会机构是同源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文献记录的类型大量增加,图书馆作为最初的文献馆藏与管理机构,逐步与档案管理机构分流,成为知识和文献收藏、整理、提供利用的中心,形成了独立意义上的图书馆。 图书馆收藏文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藏”与“用”的统一,为用而藏。但是要有效解决藏和用之间的矛盾是相当困难的。图书馆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致力于协调这对矛盾,尽量使二者和谐统一。于是,图书馆不仅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文献整理技术方法,还引入管理的

16、概念,对机构、人、文献整理和提供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已具有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萌芽。“图书馆学”在早期曾经使用的名称便是“图书馆管理学” (Library Economy),1887年杜威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的第一所图书馆学院用的名称也是“图书馆管理学院”(The School Of Library Economy at Columbia University)。 尽管引入了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图书馆在解决文献收藏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方面并不是十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文献信息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都非常复杂。在空间上,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区域,图书馆面对的也是无穷无尽、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时间上则更是一个漫

17、长的分布,入藏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源可能在遥远的未来才会被阅读。此时此地之“藏 ”,不知何时何地要“用”。这使得图书馆不得不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收全藏全,以备日后难以预料之“用”,因为收藏总比利用容易把握得多,目标也明确得多。再则图书馆本身就具有文化遗产的保存功能,这就是图书馆为什么重视“源”的管理的原因。 传统图书馆重藏轻用、重源轻流的管理模式引起了人们的批评,人们对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效率表示怀疑。本世纪40年代出现了大科学时代的“情报危机”,知识信息呈指数增长,威胁到人类的再创造活动,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类新兴的专职信息服务机构。这类机构的任务是对科技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由

18、于科技信息主要以文献为载体,这类 信息机构所从事的实质上仍是文献管理工作,重点是图书之外的文献,如期刊、专利、会议文献等等。我国在50年代中期建立了这类专职信息服务机构,称为科技情报研究所,主要任务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提供情报服务。日本则统称为“情报管理”,实质上包含情报工作的全过程,情报机构主要从事二次文献加工,旨在克服传统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的滞后现象以及过分重“藏”的缺点,文献加工既重视外部特征,更重视内容特征,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文献信息的多向主动传递。 科技信息机构与图书馆之间并无实质性差别,它们都是(或主要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由国家财政拨款或通过公民税收支持,从事文献为载体的信息

19、的收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着眼“文献信息源”的管理。尤其是在大量采用信息技术使得图书馆从书籍世界进入信息世界的背景之下,图书、情报服务更趋于一体化。20世纪60年代之后,二者都更重视管理,并向“信息管理”发展过渡,这从有关的名称更改可以反映出来。例如,国际著名的“专业图书馆协会”(Aslib)在1983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lnformation Management)。不少专业期刊的名称也纷纷改名或加入“管理”一词。如1963年创刊的信息存贮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从1975年第11卷起更名为

20、信息处理与管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1976年创刊的图书馆连续出版物(Serials Librarian)专门加了副标题“连续出版管理季刊”(The Quarterly Of Serials Management);社会科学情报研究(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tudies)在1986年易名为国际信息管理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图书馆藏书剔旧从1977年更名为藏书管理(Collection Management)。 上述期刊和

21、协会的更名不仅具有更广的含盖面,而且能够反映图书馆、情报工作在当代具有的“管理”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即以“信息源”为核心、以文献为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管理阶段正在向信息管理阶段发展,从注重“源”的收藏、整理向注重“流”的控制和管理过渡。 除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对书籍和各专业领域中的文献进行管理外,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各类行政文件记录也是管理的重要对象。据美国文书协会统计,仅文书类生产所用的纸板总量一项,1960年是43千吨,1980年增长为114千吨,1990年达到240千吨,这一巨大数量的文件档案成为机构的沉重负担,急需进行管理。有人甚至认为,当代IRM实际上是美国文书工作委员会

22、的结果,与1980年简化文书工作有关的准备性工作直接相联系,该委员会提出的20篇文献和简化文书工作法案,正式提出了IRM实施的内容。 (二):信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内容,着眼于信息流的控制。显然,这是在计算机及其相关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信息管理模式。 计算机研制出来不到 10年就被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加工和管理。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把文献号和少量索引词输入计算机,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但它仅仅是试验性质的。计算机大批量处理和管理文献信息是由美国化学文摘社开创的。1961年,化学文摘社(CAS)用计

23、算机成功编制了化学题录(Chemical Titles)。该题录包括600多种重要的化学化工期刊的宇顺主题索引,由此萌发了上下文关键词索引(KWIC)。由于KWIC可以迅速、廉价生产,很快被其他二次文献的加工所采用,成为相当长时期内通过对二次文献信息的管理来达到对相应的原始文献进行管理的有效途径。 这实际上是文献信息管理的一场革命。在这种计算机系统中,只要对原始文献进行一次分析,输入计算机系统,就能从中采选和编制出二次文献索引的信息。这种文献信息加工和管理的计算机化,不仅大大缩短了二次文献出版分发的时差,而且文献收录的范围更加广泛,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给用户带来了方便,推动了数据库的发展。随着

24、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信息处理功能越来越强,使人们对文献的加工有可能从宏观层次向微观层次深入,从文献的外部走向内部,从局部信息扩展为全文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文献信息的管理能力,提高了图书馆和情报中心对文献信息流的自动化控制程度。 在计算机被用于图书馆和情报中心文献信息加工与管理的同时,也被广泛用于公司、企业和其他各类机构的行政记录处理、财务数据处理和经营活动数据处理。最初这种数据处理仅仅是在局部环节和操作层次上,主要目的是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效率。随着数据量不断增大,内容日益复杂,不仅需要解决大量数据的处理和组织,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存贮、保护并在需要时取出,这就促使人们以系统

25、思想为指导,全面考虑组织机构各类数据的采集、加工、存贮、检索、传输和利用,以此为契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及其他各类自动化信息系统便应运而生了。 进入60年代以后,MIS在不同的领域有许多应用,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非常有代表性的、经常使用的工具。以MIS为题研究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的论著大量涌现,产生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的理论和方法。并且信息系统技术也发展很快,在信息检索系统、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和MIS基础上,又研制出不同功能的决策支持系统 (DSS)和专家系统(ES)在分时多用户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国际大型联机信息检索系统迅速发展起来。例如

26、,美国系统发展公司在 1965年开始研制的交互式联机检索系统,能够使用户直接同检索的数据库通讯,进行会话式交流。次年,洛克希德空间与导弹公司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 DIALOG系统,使联机信息系统在世界上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得到广泛利用。人们可以方便地使用远距离的数据库,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的空间大大拓展。 80年代,随着微型计算机性能迅速提高,特别是在性能价格比上的巨大优势,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途径,加上CDROM普及利用,使得信息系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从追求覆盖面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综合的大型系统演变到集中式信息系统和分散式信息系统同时并存和相互竞争。不仅有机构为特定目标设计的专用信息系

27、统,甚至建造个人专用信息系统也变得十分容易,使信息系统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显然,信息管理阶段着眼于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并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存贮和控制信息,技术因素占主导地位,技术专家作用突出。这一阶段围绕计算机应用创造了许多信息加工处理方法和系统设计开发理论。人们希望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当技术手段达不到预期目标时,人们误以为是技术还不够先进,于是拼命追求最先进的技术的应用,完全忽略了信息过程中其他因素的作用。这种思路在部分人中一直持续到网络时代。(三):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着眼于对人类信息过程的综合性、全方位控制和协调。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原因:一方

28、面是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而提出的一种新兴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背景下,需要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在第一种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从古代到当代的必然延伸,是对信息管理单纯依赖技术手段的否定。如前所述,自6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被迅速利用于信息管理,建立了各类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网络,人们以为如此便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信息的有效管理问题。但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许多新的、复杂的难题,在使用新的信息媒介,追求信息的高效处理、传播、利用和共享的同时,信息安全、信息利益和信息产权等问题变得非

29、常棘手,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单纯的技术手段都无法应付。而且各类自动化信息系统仅仅是在微观层次上,面向个别的机构和组织,导致信息系统分散化和小型化,使得信息管理和控制反而变得更加困难,宏观层次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效益无法实现。这种纯技术的信息管理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缺陷,使人们不得不思考信息管理的方向,特别是“信息过程”中与人相关的问题,这可以说是最复杂、最难处理的于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人们着手利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从微观与宏观结合上协调各种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信息管理中人与物的复合关系,逐步形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和观念。 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属于信息管理的人文范畴,主要功能是规范

30、和约束信息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定各方面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协调信息活动内外的各种关系。两者相比,信息法律作为管理手段具有更长的历史。根据大多数专家的意见,把1624年英国颁布的垄断法作为现代专利法产生的标志,而专利思想则早在13世纪就开始萌发了。 1710年英国颁布的安妮女王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版权法。这些法律说明,人类早就开始用人文手段对知识信息的利用进行管理和调节,信息政策则是在本世纪70年代适应信息活动的宏观管理需要而兴起的,很快就成为一个受到各国关注的新领域。今天,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庞大体系。一般来说,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有

31、各自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采取不同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必然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经济手段的引入主要基于这样几方面的原因:用于信息活动的预算有限,且有紧缩的趋势,需要合理分配各项开支;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各种技术设备越来越昂贵,信息服务的耗费越来越大,需要对成本效益进行认真分析;信息和信息服务中的有偿成分增多。这些都需要用经济手段对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管理。如美国著名信息学家D金格 (DWking)所说,过去10午间,信息经济学对于理解和评价信息传输系统(Information Transfer System)起着重要作用,经济学的理论方

32、法已成为研究信息传输系统开发各阶段(调研、评价、设计、实施、操作、计划等)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第二种背景下,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当代社会经济高度信息化的必然结果。既然是经济资源,它的管理模式就与在公益性信息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信息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别,也不仅仅是如前文所说的在公益性信息管理中局部采用一些经济手段和方法,而是需要全面考察信息作为经济资源的性质、利用状况以及效用实现的特征与规律,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对其优化配置,从经济角度对其进行管理,使其效益达到最大化。这已经远远超出公益性信息活动中资源共享的意义。 卢泰宏同志曾用“概念框架”的方法来研究和比较信息管理不同阶段的特征,将信息管

33、理划分为传统框架、网络框架、微观框架、系统框架、政策框架和资源框架,并从相近的主题概念、 发源领域,管理特征,基本功能与目标等6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在这种认识框架中,信息资源管主要被看作是人类对信息管理的发展,是综合利用技术、经济、人文手段对信息进行管理的新模式。 进入90年代以后,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正在改变人类的信息活动方式。高速信息网将成为信息资源存贮和传播的主要场所。高速信息网上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分布面广,而且都是数字化及其他信息媒介为基础的电子信息资源,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制作、加工、传播、转换和二次开发。 高速信息网把方便的信息服务带进了家庭和办公室,使人们可以像

34、使用自来水和煤气一样方便地使用全球信息资源但是,高速信息网络并没有带来一个真正高效有序的信息空间。相反,网络的迅速扩张带来的信息污染、信息混乱、信息犯罪、信息侵权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情报危机”,也远比信息技术局部利用带来的问题复杂得多,首先是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人们难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其次是信息污染,由于各种进入因特网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没有质量控制标准,至使一些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网络联入,使因特网通信混乱,加之淫秽信息泛滥和病毒感染,网上信息污染日趋严重;第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由于因特网的巨大开放性,进出方便、存取自由,任何个人和团体均可以把自己

35、的计算机和局域网联入,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的任一节点终端获取网上信息,使得网络信息安全大大下降,信息产权保护十分困难;第四,根据网上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难度更大, 高速信息网络曾经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的巨型系统,可以说是当代信息技术集大成者,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弊”。如果弊不除,因特网非但不会成为真正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反而会演变为充满混乱和病毒的荒蔓丛林。这再次说明,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仅有技术是行不通的,必须把技术、经济、人文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最大化。可以认为,面向高速信

36、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面向21世纪最有魅力的课题之一。 四:当前经济形式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

37、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 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38、 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

39、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

40、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

41、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

42、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

43、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44、,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二):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九项原则1、经营管理原则 在经营企业时,要顾及民主性、合理性、职能化的推进、公司全体与各个职员间是否协调、公司与社会是否协调,则以下原则非常适用。 2、有关目标的原则 经营管理的目标不是支配,而是满足劳资双方为优先。所谓的满足是指处在某一时点下,从各个状况而言,双方都能同意的水准。也就是说,双方设定同意的目标。 3、命令一元化原则 在原则上,一位职员只接受一位上司的命令。为了避免复数命令造成混乱局面,这是绝对必要的。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可以打破这项原则。 4、分业与专业化原则 工作时应尽可能采用分业制度及专业制度,若想使本原则与命令一元

45、化原则不致发生冲突,可引入“指挥参谋组织”(line and staff)制度。 5、管理幅度(大)原则 它也称为“管理范围”(span of controle)。每个管理人员所管理的人数皆有一定限度。通常,作业员以1530人为限,事务员以68人为限,企划方面以2或3人为限。不过,视情况而定,可弹性增减。 6、管理层次(少)原则 管理阶层愈短愈好。如果拉得过长,不但命令传到低层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且内容亦有可能歪曲。本项原则必须与第五项原则相互协调。 7、权限委让原则 权责对等,工作与权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工作交给部属时,必须连同权限一起委让。它的结果是,委让者必须管理委让出去的权限。 8、

46、分权化原则 权限委让必须遍及组织全体,这是分权化原则。有了分权化制度,就要具备完整的公司管理体制。分权化包含决定及执行。 9、目标管理原则 分权化的结果,担当者必须自己设定目标,或与上司一起设定目标。成绩若相当不错,部属的自主性及参加意识便会相对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中需注意的问题大多企业,在初具规模时,想到的都是如何快速发展,如何快速壮大。企业实现国际化、企业实现现代化、企业实现信息化、企业实现多元化、企业上市等等陈词,已成为他们的发展目标或手段。企业发展有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固然可喜可贺,然,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企业在追求快速发展时,倒闭、破产、严重不景气的企业举不胜举,如巨人、三株、秦池、爱

47、多VCD等知名企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千方百计保证其不失败,不破产倒闭,则成功大半。 一、防止企业在经营战略上出现失误。 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宝庆集团也不例外。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战略的成功与否。正确的战略,会促使企业的发展,而错误的战略,则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从古至今,从洋到中,无不重视战略,孙子兵法始为“计”,三国争雄,成于“谋”;现代企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几乎百分之百的成功企业,都将“战略”放在第一位。 如何防止企业在经营战略上的失误,我想,主要应防止出现对下失误:1、防止企业经营盲目多元化。2、防止企业经营太单一化。3、防止企业扩张过快,致使其他

48、各方面跟不上企业的快速扩张需要。 二、 防止资金出现危机 企业的失败,导火线都只有一条:企业资金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导致资金颈瓶。导致资金颈瓶现象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集团如何保证长远快速发展,我认为:资金是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防止资金出现危机。巨人集团当时如果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事先做好储蓄,以应不测,再在银行贷款一两千万元,再投入三四千万元,巨人集团的历史也许将永久改写,史玉柱将更加辉煌。同样,亚细亚的失败也一样,如果加强内部控制,勤俭节约,也许真正能做到“中原之行如里去?郑州亚细亚!” 三、 防止企业管理机制跟不上企业的发展 无论是国外的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一般都有两个过渡期:一为企业权力交接过渡期,一为企业发展过渡期。这两个过渡期,都是企业的敏感期与危险期。 四、 防止企业文化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