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21927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复习资料.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有利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3、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的凝聚力量。4、有利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5、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积极努力,为发展世界和平,人类社会

2、的进步事业作贡献。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第一章 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一节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或是“合金” 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和实践性。2、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3、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 理想信念的四个基本类型:首先是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其次是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再次是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最后是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答题需自己做扩

3、展)人生为什么需要理想信念: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二节 科学的理想信念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1、现实性 2、科学性 3、崇高性 4、健全性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物质的世界,除了人间社会外并不存在什么圣灵,主张在现实世界中追求人生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 坚

4、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 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2、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节大学生在确立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的方面: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2、把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3、学会

5、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分辨和选择。崇高的理想信念必须落实在行动上:理想信念不是一种封闭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它总要表现在行动上。而且只有通过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理想才能化为现实。最后只有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和确证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 一、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二、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误区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他们也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理想,理想来源于现实。 第二章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

6、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爱故土、爱人民、爱国家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3、 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4、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三、爱国主义的作用: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

7、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史前进的巨大力量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逐步摆脱贫穷落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今天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就从总体上指明了再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规定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二、

8、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一)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二) 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统一(三) 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四)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五) 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1、 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2、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3、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

9、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统一:实践一再证明,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共产党的领导。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该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二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人,都应该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节 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一、培养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三、努力学习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大力发展少数名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为

10、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努力学习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1、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2、 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3、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足部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第三章人生和人生观:“人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带有许多和动物类似的属性和本能,如饥食渴饮、性欲生殖等,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石人的本质属性。人生

11、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他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二、人生目的及其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1、 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2、 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 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才值得当代大学生终身尊奉和践行。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 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一、 人生态度与人

12、生观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不同的人生态度造成。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否定人的积极能动作用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二、 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所谓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现实生活中,顺境和逆境对人的影响都有两重性,在顺境中向目标奋斗,如同顺水行船,可

13、以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优越的条件和舒适的环境又容易使人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或者得意忘形,“大意失荆州”。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如同逆水行舟,阻力大、条件差、困难重重,同样的目标,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1、对于顺境,不能麻痹大意 ,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2、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待时机成熟,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程上的一个闪光点。第三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 价值和人生价值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或自己需要的满足。从这个意义

14、上讲,作为人的价值中最核心的问题,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二、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个人的社会价值”,应当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是创造、贡献、责任、义务与享用、满足、尊重、权利的统一。这样说,是否意味着贡献和享用两方面并重呢?不是的在人生的社会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是第二位的。 爱因斯担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

15、得什么。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就越高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实际上,一个人追求的价值目标的社会内容愈多、社会奉献精神愈强、社会贡献愈大,他的自我价值也就愈高。 三、 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以“人类的幸福”为主要指针,就是为人类幸福,为人民造福,为人民献身,这是人生的社会价值;所以,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 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

16、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至关重要:1、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2、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这些条件至少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二是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三是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3、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第四节 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并不是消极的依赖自然生活,而是根扰自身的需要

17、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是生产劳动。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的纽带,或者说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就是生产劳动。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使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发展,2、这一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3、经济的发展不能损害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 自我生理与心理的关系表现在生理方面,要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生理功能状态良好,身体发育匀称,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表现在心理方面,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好的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够

18、完成的活动,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3、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4、注重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一方面能满足人的安全和归属的需求(2)另一方面能为人搭建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三、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一) 遵循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助(二) 掌握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1、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2、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3、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即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

19、人都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人生道路上的基本关系。其中,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实质: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决定,而是对社会具有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第四章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产生的多方面条件:其一,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其二,社会关系

20、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三,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三) 道德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有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一,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其二,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其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其四,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

21、道德的变化。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其一,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其二,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其三,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具有广泛性。 三、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一) 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有多方面的的功能: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向导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是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从道德认识的现

22、实性而言,道德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二) 道德的社会作用1、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 道德对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5、 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三(一) 道德的历史演变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完善而进步发展的。没有阶级、没有对立,产生了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奴隶主和奴隶道德,封建主道德和农民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随着社

23、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道德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人类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二) 道德发展规律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一方面,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最终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道德发展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并不是单纯地直线上升的发展进程。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

24、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向导4、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1、 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2、 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3、 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

25、德相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1、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2、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3、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4、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5、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6、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P99)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还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宽厚待人、见义勇为、孝敬父母、尊师敬业。 第三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一)

26、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二)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三)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 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2、 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也是为人民服务3、 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帮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4、 同事间、邻里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也是为人民服务5、 遵纪守法、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也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

27、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一)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二)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及其基本内涵:1、 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 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4、 集体主义还要求发扬融入集体合理的丰富个性和自觉创造精神。坚持集体主义既要坚决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倾向,又要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倾向。(三)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多层次的道德要求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先进分子应该达到的目标二是先公后私、先

28、人后己。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一)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二)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三) 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第四节荣辱观的含义: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荣辱观是道德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三) 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其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向导,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促进社

29、会全面进步,是正确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2006年3月4日,胡锦涛第一次全面论述)1、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1、 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2、 明荣辩耻,掌握科学内涵3、 驱荣避耻,贵在践行 第五章

30、“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三、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其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其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其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一) 公共生活极其特点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公共生活的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4、活动结果的相关性(二)公共次序是有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重要意义的表现:1、 有序的公共生活有

31、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 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3、 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4、 有序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社会公德及主要内容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全民性。相对稳定性。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

32、网”24个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举止文明、礼貌待人、和谐相处。助人为乐。助人为乐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见义勇为。 爱护公物。爱护公物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爱惜和保护全民和集体所有的公共财物。 保护环境。保护环境要求人们讲究公共卫生、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遵纪守法。遵纪守法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法津、法规、纪律。文明上网。文明上网要求人们自觉维护网络生活的正常秩序,严格自律,科学、文明、健康地上网。 三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33、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第三节二、(一)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特点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1、 规范性和专业性2、 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3、 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 三、(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4、加强职业道德建

34、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三) 培养职业道德素质1、 努力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意识2、 努力塑造优良的职业品质3、 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第四节(二) 爱情的特征:1、平等互爱性2、专一排他性3、强烈持久性4、纯洁严肃性(三)恋爱的道德要求:1、真诚负责2、平等互尊(强权统治不会成就爱)3、文明相爱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一 个人品德及其基本要求(一)个人品德的含义: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坚持,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其一,个人品德是表现在个体处理一切问题时的行为活动中具有比较稳定的

35、、形成了习惯的道德素质其二,个人品德既包括个人主观上对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个人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其三,个人品德实际上也是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集中反映。其四,个人品德是个人的稳定心理特征、内心状态,是一个人在进行长期的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其五,个人品德是由个人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 (三) 良好个人品德的表现特征:1、 正直无私2、 忠诚守信3、 有爱善良4、 勇敢进取5、 敬业好学6、 勤劳节俭7、 谦虚谨慎8、 遵纪守法9、 文明礼貌 二、(一)个人品德的形成1、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

36、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2、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3、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实践中助了人,心中产生愉悦感)道德意志是人在抉择道德行为时的决心和毅力道德信念是人们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变成个人行动的指南和原则道德行为是人们遵循道德原则规范而表现出的外在活动道德习惯是指人们的道德实现活动持续不断地重复某种道德行为,使之积淀于心理中,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 (二)良好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1、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2、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

37、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一)道德修养的含义: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二)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1、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2、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3、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1、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其一,学思明理其二,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其三,学习榜样2、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其一,知行统一(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敢 其二,积善成德 3、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其一,省察克制其二,陶冶情操其三,慎独自律 第六章(一

38、)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宪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首先,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最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一)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三)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首先要确立的理念和原则就是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

39、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为此,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要做到“相同的情况相同对待,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首先要确立宪法和法律是人们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其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 最后,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一)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 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40、作主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二节法治与法制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就是在人民民主基础上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一)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三

4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反映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五)从中国国情出发(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一) 依法治国(二) 执法为民(三)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

42、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要实现法治的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及时高效的原则。及时高效是提高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的效率,避免执法、司法期间的拖延。(四) 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立足本职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保证法治的统一性(五) 党的领导 第三节一、 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一) 学法(二) 守法(三) 用法学法:就是自觉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首要表现,同时也是守法用法的重要前提。守法:是自觉遵守法律,包括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沈家本说: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用法:

43、是自觉应用法律处理问题,维护法律秩序和自己的合法权益。二、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一) 权利义务相统一(二) 重证据(三) 讲程序重证据:基于证据的客观属性和法律属性,在保存或收集证据的时候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证据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其次,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的,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最后,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非法定形式的证据,或者非法得来的证据,应当被排除,不能作为认定案件的依据。讲程序: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

44、和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三、(一)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观是关于国家安全内容体系的总观念。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国家安全除了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外,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内容。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它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社会公共安全是社会治安,还包括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等。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主要包括:1、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人员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动

45、员组织本单位的人员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2、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3、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向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及时报告;4、遇调查,公民有如实提供情况的义务;5、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6、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7、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等。国家安全法也赋予公民和组织在维护国家安全中享有的检举、控告的权利,第22条规定:“任何公民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第七章(一)法的概念法的本质和特征: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法的国家意志性,是

46、法的核心特征。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成文法、判例法、习惯法)法是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法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二)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社会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有利于并适合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法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来维护统治秩序。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满足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利益。法在执行社会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组织社会生产、交换和分配,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秩序,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反映了法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规范作用可以分为:1、指引作用。2、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