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24023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57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doc(1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10年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第一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等金融基本知识,并能够分析不同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特性,在有关金融市场上运用相应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考试内容(一)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概述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金融市场的结构、金融市场的功能和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金融工具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二)传统的金融市场及其工具传统金融市场的分类。银行同业拆借、回购协议、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和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货币市场及其工具。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及其工具;投资基金市场及其工具。外汇市场及其工具。(三)金融衍生品可市场及

2、其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与特征,金融衍生品市场及其发展演变。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信用衍生工具。(四)我国的金融市场及其工具我国的金融市场及其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及其工具。我国的资本市场及其工具;我国的投资基金市场及其工具。我国的外汇市场及其运作。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及其工具。第二章 利率与金融资产定价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利率的分类、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利率决定理论、货币的时间价值、收益率的计算、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等利率与金融资产定价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发展变化。考试内容(一)利率及其决足利率的分类,利率风险结构的

3、涵义和决定因素,利率期限结构的涵义,收益曲线的特点。古典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二)货币的时间价值单利和复利的概念,现值与终值的概念及计算,系列现金流现值的计算,连续复利下现值的计算。(三)收益率到期收益率的概念;零息债券、附息债券、永久债券等到期收益率的计算;本期收益率的概念及计算。(四)金融资产定价票据、债券和股票的定价方法及理论价格的推算。有效市场理论的涵义和分类,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及其假设条件,期权定价模型的主要内容。(五)我国的利率及其市场化利率杠杆的功能,运用利率杠杆的宏观经济条件,利率市场化的效应;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进程。第三章金融机

4、构与金融制度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金融机构的性质与类型,是否掌握各类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是否掌握金融制度的相关知识,是否掌握我国金融机构的类型、演变与功能,并能够分析和把握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内容(一)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概念、性质与职能作用;不同视角的金融机构分类。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特点及种类,投资性金融机构的特点及种类,契约性金融机构的特点及种类,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点及种类。(二)金融制度金融制度的涵义和构成要素。中央银行制度,专业化和综合化银行制度,政策性金融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及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三)我国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制度我国的金融

5、中介机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及构成,政策性银行的业务特征及改革,证券机构、保险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及业务特点。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性质和职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职能作用;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和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责作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未来发展趋势。第四章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商业银行及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知识,并能够对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运作予以把握和判断。考试内容

6、(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概述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各自内涵和内容,以及经营与管理两者的关系;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原则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原则的发展变化。(二)商业银行经营商业银行业务运营的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的内容及其区别;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存款经营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存款经营的因素;现金管理服务的内容。,贷款经营的基本内容;贷款经营中推销银行其他产品的方法和内容。我国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观念的变化及中间业务经营的基本内容。(三)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及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理论。资产负债管理所包含的6个基本原理。我国

7、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建立历程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条件。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的方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启示和要求。财务管理的概念和价值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目标、功能和原则。资本金的构成和资本管理的内容;成本的构成和成本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利润的构成和利润分配的方法;商业银行提高利润的途径;三类主要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及功能;资金分析和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涵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8、的内容要求。(四)改善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现存问题及完善措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内容、特征及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如何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五章投资银行业务与经营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资本市场直接金融业务、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性质上的区别、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等知识,并能够对当前及今后全球和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作出把握和判断。考试内容(一)投资银行概述投资银行的涵义;投资银行的功能;投资银行的业务类型及其涉及的相应范畴;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二)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投资银行的证券发行和承

9、销业务,以及相应的IPO、证券承销、证券私募、累计订单定价、询价制、绿鞋期权、核准制、注册制和保荐制等范畴;投资银行的证券经纪业务,以及相应的证券经纪商、证券交易所、柜台市场、第三市场、第四市场、融资与买空、融券与卖空和保证金交易等范畴;投资银行的并购咨询业务,以及相应的兼并与收购、杠杆并购和要约收购等范畴。(三)全球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美国投资银行业的最新变化;全球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第六章金融创新与发展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金融创新和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及内容等知识,是否掌握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掌握金融抑制、金融深化涵义、特征及与经济发展

10、的关系,是否掌握金融深化的条件及发展目标,并能够对实际金融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业务、政策取向和发展动态予以理解和把握。考试内容(一)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广义的和狭义的基本概念,金融创新理论发展的不同流派及其基本观点;金融创新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引发金融创新的盲接动因;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二)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的关系;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学说和基本结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金融自由化的含义,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利率和汇率等金融价格的扭曲及利率管制如何阻碍经济增长;金融深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和金融深化的原因;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危害”、交易成本的含义及其对金融深化的影响,金融深

11、化与金融发展的区别。金融自由化与放松管制的含义及相互关系,金融抑制的两种不同方式和不同效果;实施金融自由化应具备的主要条件,金融自由化的顺序,金融约束论的概念和政策主张。(三)金融深化与经开发展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国际上描述金融深化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指标和公式。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方法及结论、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四)我国的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与主要内容;我国金融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我国金融交易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我国金融创新的特点,制约我国金融创新的因素,我国金融创新

12、的新发展。第七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以及货币均衡等宏观货币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并能够分析、解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货币供求问题和现象。考试内容(一)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的涵义;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对研究货币需求量的意义。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理论;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以及关于货币需求动机分类及其决定因素分析;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及其发展。(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行为与货币供应量的涵义,划分货币层次的基本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关于货币层次的具体划分,我国划分货币层次

13、的原则及划分货币层次的方法。中央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原理和机制,基础货币的构成及供应渠道,货币乘数的涵义及作用机理,信贷收支、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三)货币均衡货币供求均衡的涵义及表现形式,货币容纳量弹性。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关系,ISLM曲线的涵义。在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转轨时期货币均衡的不同标志。货币均衡的条件,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对货币均衡的影响,利率水平对货币均衡的影响;货币失衡的涵义及表现,货币失衡的原因,货币均衡的恢复。第八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经济现象的性质、成因与影响,是否掌握治理通货膨胀

14、和通货紧缩的一般对策,并能够分析和把握国内外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运行态势和相关对策。考试内容(一)通货膨胀概述通货膨胀的涵义,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二)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影响,对会融秩序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治理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指数与币制改革政策。我国通货膨胀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所采取的治理对策。(三)通货紧缩及其治理通货紧缩的涵义与标志。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危害。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治理通货紧缩的理论。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金融制度建设政策。我国通货紧缩的历史和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第九

15、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金融宏观调控的知识,并能够分析、理解和判断中央银行在不同经济金融形势下对货币政策的运用,理解和把握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考试内容(一)中央银行概述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不同类型的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及主要业务。(二)货币政策体系货币政策与金融宏观调控的涵义、特点和类型。货币政策的涵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货币政策的工具;扩张型和紧缩型货币政策的涵义,非调节型和调节型货币政策的涵义。货币政策的四大最终目标之间的统一与矛

16、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涵义。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选择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标准,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常用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三)货币政策的实施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时滞的涵义及重要性,各种时滞的划分及决定因素。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选择,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我国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各自的内容、条件和优缺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择及其变化,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近年金融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状况及背景。第十章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

17、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概念,是否掌握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危机管理的知识,是否掌握为何和如何在金融危机管理中进行国际协调,并能够识别和判断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理解和把握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危机管理的实际运作。考试内容(一)金融风险及其管理风险的涵义与要素,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风险的涵义与要素。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架构和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信用风险的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和投资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操作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法律风险或合规风险管理和国家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相关风险管理

18、的要求。我国在各种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要求及做法。(二)金融危机及其管理金融危机的涵义与各种类型。金融危机管理中金融安全网的构建,金融预警机制的构建。金融危机国际传递的现象与机制;为何和如何在金融危机管理中进行国际协调。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策略及方法。第十一章金融监管及其协调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金融监管体系的架构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否掌握为何和如何在金融监管中进行国内和国际协调,并能够认识和把握国内外金融监管的现实运作与发展态势。考试内容(一)金融监管概述金融监管的涵义、目标和原则。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金融监管体制模式。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演进及不同阶段的特征。(二)金

19、融监管的框架和内容银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市场准入的监管,市场运营的监管,市场退出的监管。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方法。证券业监管的主要内容。保险业监管的主要内容。(三)金融监管的国内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分业监管制度下,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四)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国际背景。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机制。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内容。第十二章国际金融及其管理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了汇率及其决定与变动的原理,是否掌握了汇率制度的知识,是否掌握了国际收支及其调节的知识,是否掌握了国际储备及其管理的原理,是否掌握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知识,是否掌握了离岸金融市场及其结构,

20、是否掌握了外汇管理与外债管理的知识,并能够认识和分析汇率及其制度、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货币体系、离岸金融市场、外汇与外债等范畴,理解和判断汇率决定与变动、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节、国际储备管理、外汇与外债管理的现实运行与发展规律。考试内容(一)汇率汇率的涵义、标价方法和不同类型。金本位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纸币制度等不同货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基础。官方汇率变动和市场汇率变动等不同的汇率变动形式;决定汇率变动的各种长短期因素;因汇率变动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影响。汇率制度的涵义与不同类型;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与改革。(二)国际收支及其调节国际收支的涵义和构成。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结构。国际收支均衡与不均衡的

21、涵义和国际收支不均衡的类型;国际收支不均衡调节的必要性和政策措施,以及国际收支不均衡调节的政策配合。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和调节政策。(三)国际储备及其管理国际储备的涵义、构成和功能。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和结构管理。国际储备的管理模式和有关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运作。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状况与策略。(四)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与崩溃,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与崩溃,牙买加货币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不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和特征。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与内容。(五)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涵义与类型;离岸金融市场所覆盖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欧洲货币市场的概念,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欧洲货币

22、市场的构成。欧洲货币短期信贷市场的业务,欧洲货币中长期信贷市场的业务,欧洲债券市场的业务。(六)外汇管理与外债管理外汇管理的涵义、目的与弊端;货币可兑换的涵义与类型;国际货币基金关于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标准与内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涵义与条件。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条件下经常项目管理和资本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外债和外债管理的涵义;外债总量管理的涵义和主要管理指标及其警戒线;外债结构管理的涵义和内容。我国外债的状况与外债管理制度。上年考试情况第一章货币与货币流通上年考试情况:2008年考8分的单选与多选;6分案例分析题本章主要考点框架:第一节 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货币起源于商品,

23、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式: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一、商品货币1、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2、实物货币是货币最原始的形式。3、金属货币是典型的足值货币可接受性强、价值稳定、价大量小、耐久性、均质性和可等分性4、商品货币的基本特征(1)本身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2)在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时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等量交换二、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是代表实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在流通领域中流通。1、代用货币的优点在于:成本低廉、更易于携带和运输、便于节省稀有金银。2、有十足的金银等

24、贵金融货币作为保证。三、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的现代形态。1、信用货币的产生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结果。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信用货币与贵金属货币脱离关系,不可兑换贵金属货币。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所代表的货币价值,所代表的货币价值可能发生贬值或升值。2、信用货币的形式(1)流通中的现金一般用于日常零星交易,流转在银行体系之外。流动性强、无收益。(2)存款货币主要是单位、个人在银行账户上的活期存款。存款货币流动性比现金小,但有收益。3、信用货币的特征(1)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完

25、全脱离黄金。(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如存款货币就是银行的债务。(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由法律规定其法定货币地位;国家、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强制社会向其提供信用(4)信用货币的管理货币性质国家可以通过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4、信用货币的发展趋势货币流通的概念第二节 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形式一、货币流通的概念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分为现金流通和存款流通。二、现金流通现金流通即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现金流通领域:与居民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1、现金投放的渠道(1)工资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2)采购支出(3)

26、财政信贷支出(4)行政管理费支出。2、现金归行的渠道(1)商品销售收入:存入银行(2)服务事业收入(3)财政税收收入(4)信用收入三、存款货币流通存款货币流通是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账户上划转款项进行货币收付和行为。1、存款货币流通渠道(1)商品价款的收付/结算(2)劳务费用收付/结算(3)财政收支结算(4)信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银行信贷结算。存款货币流通领域:通过银行转账结算的存款货币流通主要适用于大额商品交易或其他大额货币的收支。2、现金货币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关系货币流通是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统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27、化,结果引起两种货币形式的货币量现金货币量和存款货币量此增彼减。四、广义货币流通广义的货币流通既包括现金流通又包括存款货币流通。无论是存款货币流通还是现金流通,一旦涉及到银行信贷的投放和回笼,必然引起广义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或减少。银行信用的投放和回笼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第三节 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从货币流通角度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的需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需求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对货币形式持有总和。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

28、货币流通速度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1. 费雪方程式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 P

29、=MV/T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Md=KpyMd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2、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侧重于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剑桥侧重的是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

30、。(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是从货币存量的角度研究货币的存量需求。(3)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剑桥方程是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投机性需求(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与收入正相关。(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关,与利率负相关。M= M1+ M2=

31、 L1(y)+ L2(r)=L(y,r)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货币需求范围。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1、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1)承袭了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的结论非常重视货币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2)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某些观点,如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把货币看作受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2、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式及其意义Md/P=f(y,w,rm, rb, re,1/p.dp/ dt;u)Md/P表示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公式右边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1)y,w代表收入,其中y表示实际的恒久收入,即预期平均长期收入。W

32、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弗里德曼将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比率与货币需求为负相关关系。(2)rm, rb, re,和(1/p).(dp/ dt)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统称机会成本变量。rm代表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b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1/p).(dp/ dt),代表预期的物价变动率。若其他条件不变,物价变动率越高,货币需求量就越小。(3)u反映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风尚以及客观技术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变量。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货币供给指货币供给主体即现代经济中银

33、行体系向货币需求主体供给货币的行为。一、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一)货币供给的概念货币供给是经济活动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过程,由此形成货币供应量,也叫货币流通量,流通中的货币,货币存量。货币供给量指在某一时点上由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提供的债务总量,包括存款等在内的广义货币。(二)货币供给的口径1、货币供给的口径M0=流通中现金;M1=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划分不同层次的货币的

34、依据是流动性不同。2、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即M0、M1,它们的流通性最强,是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的货币。广义货币即M2、 M3,是除现金、活期存款以外,将银行机构的各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批易于变现的短期信用工具包括在内的货币形式。二、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在现代信用制度下,决定一国货币供给的基本因素是国家财政收支与银行信贷收支。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是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和调节器。(2)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职能2、中央银行信贷调控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中央银行不直接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它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主要通过中央银行信贷调控,影响商业银行

35、信贷能力来影响的。(1)央行调整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2)央行对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包括再贴现)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央行对商业银行收回贷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3)央行通过调整,控制其黄金、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央行增加黄金、外汇储备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央行减少黄金、外汇储备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4)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

36、的影响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二)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1、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2、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相同(1)财政收支平衡对货币供应量无影响(2)财政结余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财政结余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货币供应量减少(3)国家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的影响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取决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A、向银行借款或透支银行信贷资金运用规模扩大货币供应量必然相应增加导致通胀。B、发行国债弥补财政政策国债购买人不同,对货币供

37、应量的影响也不同。居民、企业用闲置资金购买货币供应量不变银行用信贷资金购买国债,或企业单位购买国债挤占了银行信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第五节 货币均衡一、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一)货币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在总量上大体相等,结构比较合理。MsMd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量上绝对地相等是不可能的。2、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必然要在社会经济过程中表现出来动态的平衡。3、货币均衡还要求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结构上平衡。(二)标志1、物价水平变动率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3、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二、货币失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

38、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1)通胀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上涨。(2)通胀是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上涨,而并非一次性的、暂时的上涨。(3)通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2、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求量。就我国来看主要有:国家财政原因、国民经济结构、国际收支和银行信贷。(1)国家财政原因国家财政赤字,如果挤占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银行信贷投放和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客观需求量通胀(2)国民经济结构原因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货币供应过多结构型通胀通胀(4)银行信贷原因银行自身信用膨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过多。如贷款过度、贷款不当

39、、发放无物质基础的贷款等。3、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通用产生的原因分:财政赤字型、经济结构型、国际收支型和银行自身信用膨胀型。(2)按照通胀的表现状态分:开放型通胀、抑制型通胀(隐蔽型通胀)(3)按通胀的程度分:爬行式通胀(温和式通胀)、跑马式通胀(奔腾式通胀)、恶性通胀(极度通胀)。(4)按通胀预期分:非预期通胀、预期型通胀。(5)按西方通胀学说分:需求拉上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包括:工资成本推动、利润推动和其他成本推动。供求混合型通胀(二)通货紧缩1、通货紧缩的概念通货紧缩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按通缩的程度不同分

40、:轻度通缩、中度通缩、严重通缩。2、通缩的原因(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2)经济周期的变化。(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4)结构失调。(5)国际市场冲击习题1、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B)A、印钞厂 B、银行 C、财政 D、政府2、现代经济中,国家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和管理货币流通,使货币流通符合客观的流通规律,保证信用货币的正常流通,所以,西方经济学中把信用货币称为(D)A、准货币 B、第三代货币 C、电子货币 D、管理货币3、广义货币的投放发生减去回笼后的结存额为(B)A、货币投放量 B、货币供给量 C、货币发行量 D、现金发行量4、(C)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

41、道,A、现金发行 B、现金回笼 C、银行信贷投放和回笼 D、现金归行5、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是(B)A、Md=n+P+vB、Md=KpyC、Md=f(y,w;rm,rb,re,1/p(dp/dt);u)PD、Md=L(y,r)6、已知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1000亿元中,赊销商品价格总额120亿元,到期应支付的总额20亿元,相互冲销的总额90亿元,在原货币流通速度9次不变的条件下,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为(A)亿元。A、90 B、80 C、70 D、507、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将(D)A、增加 B、不变 C、上下波动 D、减少8、下列关于货币需求

42、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DE)A、货币需求量通常是一种存量指标B、考察货币需求量需把存量与流量结合起来考察C、货币需求量的研究是不受时空限制的D、货币需求量是一定时期内商品生产和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E、研究货币需求量时,需做静态与动态的全面分析9、下列关于现代货币量的层次划分,正确的有(CDE)A、M0=活期存款货币 B、M1=M0+现金货币C、M0=现金货币 D、M2=M1+活期存款以外的其他存款E、M1=M0+活期存款10、按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量同下列各因素的关系正确的有(ABCD)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恒常收入越高,货币需求越多B、在总财富中,人力资本比重越大,对

43、货币需求量越大C、存款、债券、股票等资产的收益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少D、物价上涨,则货币需求量减少E、货币需求量受未来利率不确定的影响,因而是不稳定的 信用 第二章 信用和利息上年考试情况:2008年考12分的单选与多选本章主要考点框架: 第一节 信用一、信用的概念 1、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运动。信用实质上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财产使用权的暂时让渡。2、信用的产生和发展(1)私有制与贫富分化是信用产生的客观基础。(2)商品货币关系资金余缺是是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经济基础。3、借贷资本及特点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主要是以借货资本为载体运作的。其特点:A、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

44、家为了获取利息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B、借贷资本是作为商品的资本。C、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D、借贷资本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GG。E、借贷资本最富拜物教的性质。二、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按借贷关系中借者与贷者的不同,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6种。(一)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其基本形式是赊销和预付款。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者都是企业经营者;商业信用贷出的商品资本;商业信用的规模一般与产业资本运动一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企业能提供资本数量的限制(2)商业信用的供求有着严格的方向(3)商业信用的

45、期限局限一般是短期(二)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之一。特点(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和方向上的局限(3)银行信用以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为媒介。(三)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国家(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作用(1)调节政府收支不平衡(2)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3)筹集巨额资金的重要手段(4)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四)消费信用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形式:赊销、分期付款购买商品、消费贷款(五)租赁信用租赁信用是租赁公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出租设

46、备工具而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形式金融租赁,又称融资或财务租赁,是一种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租赁形式。多用于专用、大型设备的租赁。经营租赁,又称服务租赁,用于通用设备租赁杠杆租赁,一种投资和信贷相结合的一种租赁方式(六)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形式(1)国际商业信用:补偿贸易、来料加工(2)国际银行信用,主要为出口信贷(3)国际间政府信用,期限长、利率低(4)国际金融机构信用三、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与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有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组织机构、监管体制、技术手段。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信息记录和传播机制,将失信者个体间的矛盾转化成失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