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090725第二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090725第二版.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外建筑史讲义目录一、 中国建筑史部分2.名词解释2.论述部分5分析题及参考答案7二、外国建筑史部分24.名词解释24.论述部分34一.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1、穿斗式 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2、抬梁式 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
2、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3、井干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4、间 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5、工官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6、司空 自周至汉,国家最高工官称作“司空”7、
3、将作 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称“将作”8、将作少府 秦至西汉,将作的称谓。9、将作大匠 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大匠的副手称为“少匠”。10、将作监 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监的副手称为“少监”。11、工部 隋朝开始设置的,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各项工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大很多。12、营缮司(营造司)明清时期,在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13、都料 唐朝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14、宇文恺 隋代著名的城市规
4、划、建筑设计大师。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员,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15、李诫 宋代建筑师,字明仲,编纂了营造法式一书,是中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6、蒯祥、徐杲(go) 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17、梁九 明末清初,故宫太和殿的设计者。 18、样式雷 明末清初“大木”匠师。清初主持设计故宫的改建,参与故宫太和殿的重建工程,后在工部样房主持营建和设计。后代子孙共七代都承续其业,举凡清代重要宫殿建筑的营建设计,都出自雷氏之手,
5、被誉称为“样式雷”。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1、巢居与穴居 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 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谓之“巢居”;北方为防严冬的风雪却掘土为穴,谓之“穴居”。2、仰韶文化 在黄河中游,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彩陶文化”;距今 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主要遗址有:西安半坡古建
6、筑遗址(木骨泥墙),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3、龙山文化 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发掘的陶器中,多为灰陶和黑陶;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达,开始了产品交换。父系社会已确立。主要遗址有:西安客省庄半地穴住宅遗址,分内、外二室,中有隔墙,由窄门联通;内室有柱洞和火塘,外室有柱洞、灶、壁炉和窖穴。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西亳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2、羡道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gu)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
7、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为“羡道”。天子用四出“羡道”,诸侯只能用南北两出“羡道”。3、僭(jin)越 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4、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5、瓦的发明是在西周重要知识点: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商殷墟建筑遗址西周第一次城市建设高峰(考工记)、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瓦的发
8、明春秋秦国的宗庙(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和陵寝(陕西凤翔秦国陵园区)、砖的使用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1、墓阙 墓阙是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它渊源于早期社会建筑群入口处的两侧的一种木构建筑物。阙的初期用途只是作为建筑群大门口处的标志,到后来人们逐渐赋予其更多的功能,阙起到了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到了西汉,为了祭祀的需要,为了表示对神的敬重,以及表示死者的身份、地位,就出现了墓阙。东汉则是墓阙发展的顶峰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宋代,墓阙则仅限于帝王陵墓专有,到了元、明、清三代,墓阙就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了。代表建筑有:
9、四川雅安高颐墓阙。2、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3、石窟 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的佛寺。著名的有四大佛寺等。 4、佛塔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礼拜而修建的,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阁楼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典型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应县木塔。5、“舍宅为寺” 北魏洛阳有很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厅改为大寺,后院改为讲堂,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6、石辟邪 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可以镇邪除凶的神兽。石头雕刻的辟邪一般成对的摆在陵墓的神道上。7、兆域图 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金
10、银嵌错铜版兆域图,是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为中山王陵墓群所作的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重要知识点:战国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遗址)台榭建筑的盛行(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秦咸阳城、秦始皇陵、长城汉城市建设(汉长安)、斗栱的普遍使用、楼阁建筑的发展(几件明器)阙(四川雅安高颐墓阙)、石墓(山东沂南汉代石墓)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建筑:佛寺(洛阳永宁寺)、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石窟寺(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石刻(南京梁萧景墓表、河北正定北齐石柱)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
11、、唐、五代、宋辽金)1、安济桥(赵州桥) 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 605617年),在河北赵县的皎河上,由李春主持建造。它是一座单孔石栱桥,跨度 37.47m,有28条并列拱券。在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这即能减少桥的自重,又有利于泄洪以降低洪水对桥的推力,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桥。2、开封铁塔 宋朝,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在砖砌塔身外面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砖做外皮,是我国先存最早的琉璃塔。3、福建泉州开元寺石塔 宋朝、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高度在40米以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4、河北开元寺料敌塔 宋朝、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0米,是宋朝最高的石塔。5、应县木塔 辽代、山
12、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结构高层建筑的实例。6、木经 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五代喻皓所著。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大约一百年以后,由李诫编著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的营造法式一书,在很多部分上都是从木经上参照的。重要知识点:隋代大兴城、大运河、河北赵县安济桥唐代城市建设(唐长安)、宫殿建筑,唐大明宫,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建筑技术与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五代前蜀永陵,南唐、吴越的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塔,喻皓及木经;宋代城市里坊制的瓦解,营造法式的颁行及
13、其价值,单体与建筑群的组合,建筑装饰、技术的发展,园林的兴盛;辽、金、西夏辽代建筑的特点,金代城市与建筑的特点,西夏建筑的特点 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元、明、清)1、外八庙 清朝,康熙、乾隆两朝,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与北面山坡上建造了十一座喇嘛庙,作为蒙、藏等少数民族贵族朝觐之用,俗称“外八庙”2、无梁殿 明朝时期,随着砖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称为“无梁殿”。多用于放火建筑。实例有:南京灵谷寺无梁殿。3、窑洞 山西、河南、陕西等地黄土地区挖土为横穴,用砖石衬砌成拱顶住房或在地面筑拱顶住房,统称为“窑洞”。类型有靠崖窑、地坑院、箍窑。重要知识点
14、:元代元大都,宗教建筑的兴盛,元代木构技术的特点明代木构架的定型化,砖的普遍使用及琉璃瓦的广泛应用,建筑群布局的成熟与风水的极盛,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建筑装饰的定型化和室内家具的成熟。清代皇家与私家园林的极盛,藏传佛教建筑的兴盛,住宅建筑的多样性,建筑设计方法的简化与提高,工程做法的颁行,样式雷的建筑设计成就,施工技术的创新。. 论述部分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优势:. 取材方便;.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 便于维修、搬迁;.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
15、南北地区;缺憾:.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处理建筑
16、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五代,喻皓的木经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简述西周王城形制及等级制度西周的“国”,即“城”。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
17、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周朝宗法制度: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余子弟封侯,为小宗;侯亦如上,分大宗、小宗;小宗封大夫;大夫小宗为士。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中期
18、的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唐、五代、宋辽金)1、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里坊制、建筑群处理越来越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富有艺术性,斗栱的装饰效果很好。、设计和施工水平提高设专门掌管建筑设计、施工的职务,称“都料”。、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结构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2、宋
19、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废弃了“里坊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很大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
20、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祐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建筑形式。、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元、明、清)1、明代建筑的主要特点、砖已经普遍使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北京十三陵、北京故宫。、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官式
21、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明代家具闻名于世。2、清代建筑的主要特点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喇嘛教建筑兴盛外八庙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工程做法、样式雷分析题及参考答案1评述北京明清故宫的成就(2007年10月考试简答题) 答:现存的北京宫殿建于1406年,完成于1420年。“型制昔如南京,而宽敞壮丽过之”。它的布局集中了前朝各种型制的特点,如: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突出宫城的地位;采用千步廊,在天安门南的序曲部分做文章(仿宋元);采用三朝五门(仿隋唐);采用三朝两宫制(明初);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唐);午门
22、采用宫阙合一制“”形平面(唐)。 故宫宫殿的艺术成就是创造至高无尚的皇权气氛,手法有: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故宫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和二为一,形成一种突出秩序。这种秩序是以组织人活动的主干线路为基础。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线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通的手法。这是居中为美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性结果。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故宫在1.6公里的中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有节奏的建筑序列,使人渐入佳境,产生精神的升华,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院落的组织通过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用两极渗透机理,进行转换、限定、对比、反衬,体现了中国建筑
23、群空间与时间叠加的特色。建筑形尺度的对比:故宫的主要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建筑则台基高度按等级降低,尺度缩小,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主要通过屋顶形式,开间数的对比。富丽的色彩和装饰:建筑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色墙面、朱色门窗、青绿彩画再加上赭色琉璃,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衬托下,格外光彩夺目。建筑细部和装饰、小品陈设、文字附加象征意,以示皇权之神威。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建筑符号成熟、空间意识强化、宫殿建筑走向纪念性的高潮。 2评述中山陵答:吕彦直设计,是中国建筑师开始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的标志。 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总体布局沿中轴线分为南北两大
24、部分。南部包括入口石牌坊和墓道;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绕以钟形陵塔。作为纪念性陵墓建筑,中山陵总体规划借鉴了中国古代陵墓以少量建筑控制大片陵区的布局原则,也揉入了法国式规则型林荫道的手法,没有拘泥于传统陵园的固有形式。它选用了传统陵墓的组成要素而加以简化,通过长长的墓道,大片的绿化和宽大满满的石阶,把散立的、尺度小大的单体建筑联结成大尺度的整体,除了过多的台阶,导致谒(ye)陵的劳累和心理距离的疏远等欠缺外,基本上取得既庄重又不森严,既崇高又不神秘的宏伟、开朗景象。较准确地表达了民主革命家所需要的特定精神和特定格调。从单体建筑看,主体祭堂造型没有套用传统祾恩殿的形象。平面为方形
25、,外观形成四个大尺度的石墙墩,上冠带披檐的歇山蓝琉璃瓦顶。石牌坊、陵门、碑亭则沿用清式的基本形制而加以简化,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采用了纯净明朗的色调和简洁的装饰,使得整个建筑群既有庄重的纪念性、浓郁的民族韵味,又有近代的新格调,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成功的起步。 3佛宫寺释迦塔的结构特征答:释迦塔高67.3米,建于辽代,是现存最高木塔,外观五层,内部九层空间,其中四层是作为结构层的暗层,单体是金箱斗底槽、副阶周匝。释迦塔的结构特色:采用暗层形成了刚体的结构层,相当于每一层使用空间的基座,暗层由梁柱与斜向支撑组成,加强了整体的刚度。桁架筒体结构构成塔身,是现代高层筒体结构的先驱;叉柱造形
26、成稳定的结构,由下至上通层递收,包括层高、出檐、柱子等,整体匀称,有韵律感;根据部位不同,使用160多种斗栱,形成柔性的榫卯结构,部分抵消水平力、垂直力,有利于抗震,使其有很大牢固性。 4佛光寺概述、成就、并以此说明唐代建筑特点答:概述: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建于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大殿建在低矮的砖石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金箱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直径,仅上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生起;斗栱中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别明显。柱头铺作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补间铺作简洁,每间仅施一朵,不用栌斗
27、,梁架为明栿月梁;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生起曲线;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显方形,斗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宽大的斗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成就:解决了较大跨度的梁栿和较大出檐(3.96m)的悬挑问题,主要靠斗栱悬挑;初步建立了模数化和规格化的技巧;梁架采用叠梁式(圈梁)与三角形屋架结合的形式;斗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栱解决悬臂问题,柱头上斗栱解决承托悬挑问题),形式不同,作用不同;体现宏伟雄大、飘逸的唐风。以此说明唐代建筑的特点斗栱雄大,占1/2柱身高;屋面坡度缓和,出檐深远;采用侧脚、生起、卷杀;色彩简单,灰瓦、红柱、白
28、塔;门窗简洁:直棂窗;基座青砖, 座低5 唐大明宫的布局特点?含元殿的形制?大明宫的最大殿?答: 布局: 唐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势爽垲,俯视全城。工城平面是不规则长方形。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其北属“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基本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环列,依地形灵活自由布置,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宫殿之后建花园,为一大创造。含元殿形制: 含元殿为大明宫主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含元殿的形制是宫阙制,这是新的门阙关系,与翔
29、鸾、栖凤两阁形成“”形半围合空间,起控制作用,增强了礼制、尊严的气势,影响着以后的明清故宫午门。麟德殿: 麟德殿是大明宫最大的宫殿,由前、中、后三组殿组成面阔十一间,总进深十七间,面积5000平方米,但开间仅5米多,最大梁栿跨度仅四椽,这是用极小的料而构成的宏伟的宫殿,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 6唐乾陵的特点答:唐乾陵是利用地形的优秀实例,位于乾县的梁山上,梁山分为三峰,北峰居中,前方东西两峰对峙且形体相仿。乾陵以北峰为陵,凿山为穴,以东西双峰天然为阙。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非常成功。同时,以双阙间依势而上坡起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列门阙及石柱、石兽、石人等,山上遍植柏树,得名“柏城
30、”,烘托出肃穆的陵园氛围,所费少,收效大。 在形制上,唐乾陵继承了秦汉时陵区四面有墙,墙中辟门之制,和南北朝时神道,并加长强化前导序列,同时开创了合葬制、因山为陵、柏城等形制。7十三陵的特点答:布局: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四面环山,因山为坟。天寿山主峰下是长陵,其余十二陵各依一个小山头分两侧布置,山谷中遍植松柏,山口外石牌坊是陵区的入口,经大红门、碑亭、石像生、龙凤门至长陵,陵园气势壮阔。 形制:以长陵为例,矩形三进院过前院正对的是祾恩门,单檐歇山;门内部祾恩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三重台基,有月台;后院方城明楼,前有牌坊、石五供,其后宝城宝顶。 特点:历史上最大的统一陵区。选址与风水密切相关
31、,形胜好,主峰两翼群山环抱,呈北高南低的天然四合院。长陵背靠天寿山,前面开阔,其余陵群沿山麓环形布置,拱卫主陵。神道共用,随着两侧山势高低平直与曲折,取得左右体量的大致均衡。创造了空间加时间的思维空间,仿佛旁边的山水都同时祭祀,整个陵区整体性非常强。 8天坛的艺术成就答:天坛沿用早期天圆地方的认识观念。平面内外墙垣的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强化了单体的圆形重复使用。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皆为圆形,形成完美和谐的天的概念; 数字的讲究。如寰丘为祭天的,它的层数、铺地、栏杆等都与阳数(奇数)有关,而祈年殿为祈谷,内外三层柱子分别代表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之意; 色彩成功运用。祈
32、年殿三层青色琉璃瓦顶,格外安定宁静; 天坛的布局强调轴线的串联,在轴线上反复用圆; 通过对比,突出了趣味:方与圆的对比,高耸的建筑与低矮的墙对比;狭长的道路与开阔的空间对比; 天坛的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建筑只占了总面积的1/20,但很好地控制着环境,其余的用松柏等常青树强调了洞天; 抛开室内环境做法,采用了开放性建筑。如寰丘、丹陛大道。祈年殿周围的平台等等,直接和天发生关系,而轴线上的建筑位于高台地上,产生崇高感。 总的来说,天坛是一个情理相依,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典范,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观,情理强调平衡。 9 考工记评述答:考工记是战国时齐国官书,记载西周时期营国制度,使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
33、学说,但是尚未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完全符合这种布局模式,只有曲阜鲁故都与之比较相近,汉代成为正史。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图中九经九纬,经深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义: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把宫作为中心区,奠定了都城的主框架,突出主体;建立了一种礼制秩序,将祖、社起到很高的地位;来源于井田制的经纬道路,合理,有交叉;规模经过计算,通过人口规划,依据军制计算,推算出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表现中国特有的思维结构,用平面几何形表现君民关系,体现了史官文化。平面图10元大都的特点,明清北京相对于元大都有何不合理? 答:1.元大都由刘秉忠、亦黑迭尔规划设
34、计,用汉人的礼制来统治汉人。特点: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因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成为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几何中心在中心台;皇城偏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手法迥异,是元代的一种创新,可能与蒙古人逐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有关;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城门11座,元末为防农民起义加瓮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种,东西干道位于皇城后面,东西交通便利;南北向干道多,为主要道路,之间由东西向胡同连接,利于坐南朝北布置住宅,利于排水、采光、防火、防风;水系由郭守敬设计,用西山的泉水形成
35、积水潭,宫内的水与城濠水结合,把通惠河联系外城濠,这样整个水系相通,漕运非常方便;水面用于苑囿,形成山水城市;城市空间采用对景手法,如齐化门对延春殿,平则门对仁寿殿,中心阁位于整个城市中心。2.明清北京相对于元大都不合理之处是:因为明初北废5里,南扩1里,强化集中意识,全城中心主轴线长达7.5千米,宫殿成为中心,加上什刹海和西苑,阻碍了东西向直接交通;通惠河被圈入城内,漕运功能丧失,城市用水靠挖井。 11为什么说中国城市建设取得较高成就,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水、排水、交通运输、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
36、和经验。 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往往要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从政治、军事、经济上比较,重视解决水源问题,如饮用水、苑囿用水与漕运用水等;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墎的设置,都城的布局也以保证帝王的使用和安全为目的,从最早的规划记录书考工记已有表现;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也与我国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来,措施也越来越严密与完善; 关于城
37、市排水处理,各朝各城有自己的特点,如汉长安采用陶管或砖砌下水道,唐长安挖明沟,清北京设疏浚职等。北京城就具有以下特点:明代北京城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平面凸形;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的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正门就是天安门;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3座门7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后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何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雄伟,色彩鲜明,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式形成强烈对比,以
38、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天上的地位;内城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由于皇城标立于城市中央,又有南北向的什刹海和西苑阻碍了东西直接交通,故而内城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街为主,反映了为帝王服务的特色。与干道垂直而通过居住区的胡同,间距离约在5557米左右,而王府官舍寺庙往往跨胡同而建,平民的住房被挤于街巷背后与大宅隙地;皇城四侧形成相对集中的四个商业中心。12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答:平面:单体特征是骨架结构。a.中国古代受木材天然尺度限制,梁多跨,梁由柱支撑,形成柱网结构;b.木柱依木材纹理,受压和理;c.因由柱、梁承重,墙仅起围合作用,增加了刚度,所以有
39、“墙倒屋不塌”;d.进深方向常相等,因有廊等原因,也可能不等。 立面:造型趋于程式化的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即使是塔,楼阁等高层建筑,每一层也是由这三段式组成,即数的叠加 木结构艺术造型合理,即线条动态美感。a.采用榫卯,唐宋时期建筑是结构的外在体现,生起、侧脚符合结构要求,且调整视差,形成稳定之感;b.屋面凹曲面,利于散水、采光,形成优美曲线; 构造特征:装饰、结构、构造合一。如鸱吻、悬鱼、惹草等,既是结构、构造的需要,也有装饰作用; 群体组合是量度。渐变靠许多单体的组合,要理解中国古代建筑需加入时间范畴,注意四度空间; 第五立面大屋顶独具特色,最具表现力,为了能看到第五立面,院落把握要
40、好,使在中距离观赏时,前一建筑的门框能将后一建筑框入。 13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答: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 土楼形制: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技术: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 处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福建永定一带土楼墙一般厚达11.5 米;地处南方,注意防晒、防雨,檐口突出;建筑内部空间开敞;外环楼层开箭窗;选址注意风水,坐南朝北; 平、立、剖如图:14简述中国古代北方皇家园林造园特点是什么? 答:规模非常大。“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布局:宫殿集中,自成一区;各景区各有特点,通过游线
41、连成整体; 功能:拜佛。居住。办公。 平面构图的原则和规律,建筑规整庄重,轴线; 主要建筑群外向“园中园”内向 造景要素: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道寺观。街市酒肆。田园村舍。 15私家园林设计手法答:园林是住宅的扩大与延伸。创造一个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既要满足各项功能要求,又要富于自然意趣。有以下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1.园林布局 主题多样 :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个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连为整体;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割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可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为小园理景的重要法则
42、; 欲扬先抑: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说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意境之深、意之远。各园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轴线的办法,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华、果都可观。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显示了对景物的环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得成熟处理。 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如“月到风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亭名以及“禅
43、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楹联等。 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这是十分讨巧的扩大空间景域的手法2.水面处理: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水面分隔采用桥、廊、岛为宜,尤以桥与廊为妙,能使水面空间既隔有连,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小池则宜用浅岸,池岸可曲可直,宜于曲直相济。桥宜架于池一侧或一隅,使水面划分有主有从。桥的高度更应予池面相称,曲桥低栏是最适合的办法。3.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塑造丘壑;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用石得当。总之,造假山必须像真山,否则是失败。建筑营构:活泼、玲珑、空透、典雅,如 楼阁:常置半山半水中,
44、常作远景或对景; 榭(香洲)、台、坊:临水; 廊:灵活,可作为分割组织空间体系等之用,多作中景; 亭:分割,画龙点睛,作对景;塔:分割空间,划分园中园;4.花木、植物:强调自然姿态,丛配得当,使四季有景 强调第二听觉系统(如雨打芭蕉的声音) 强调寓意(桂树富贵)5.中国园林的室内装修 桌椅板凳、挂落、窗户等良好 6.匾额、对联使意境升华总之,中国私家园林强调局部之和大于整体。16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差异 答:平面布局:南,处于市井,为内向式布局,没有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北,为外向布局或内外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广为借景,有良好的外观; 建筑物外观,立面造型和细部处理:南,建筑外观轻巧、纤细、玲珑剔透、翼角起翘翘曲,墙面轻巧,其他细部处理也力求纤细,有灵巧的图案编织。北,建筑外观严谨、粗壮、朴拙、翼角起翘较平缓,墙面厚重,其他细部处理也遵循严谨朴拙的风格; 空间处理:南,开敞通透、内外空间联通渗透,层次变化比较丰富。北,封闭,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