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下).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26571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下).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下) 四、银行国际化的业务拓展战略业务国际化是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21世纪银行的国际化,中国的银行业必须进行业务调整。对于中国刚刚开始起步进入国际化的银行来说,业务调整主要是进行业务种类的扩展。(一)实施业务扩展战略的必要性国际化竞争必须从各个方面增加银行利润。无论是表内业务还是表外业务,无论是商业银行业务还是投资银行业务,无论是零售业务还是批发业务。尽管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但是从商业银行开展的最基本的国际业务的内容看,各发展阶段有共同之处。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国际业务主要包括:外汇业务、国际贸易融资与结算、国际信贷、国际投资、国际

2、租赁、同业资金拆放,以及提供金融、财务咨询等。我国银行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业务领域狭窄,急需得到拓展。主要表现在:1、我国银行的业务类型单一,国际业务品种比较少,主要是进出口结算和贸易融资。银行国际业务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主要是伴随着中国实质经济的对外开放而扩展,银行自身并没有通过国际化扩展业务范围的意识。2、中国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不足,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的监管还过于严格。这不适应信息时代银行通过不断创新谋取发展的时代潮流。我国银行业实施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应该主要致力于创新型业务,通过业务的创新提高竞争力。3、我国银行的国际业务仅仅限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没有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实

3、际上,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实质经济结构的调整,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远远大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因而,我国银行要善于开拓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在国外从事国际投资银行业务,而且还可以依托国内市场开拓国内的国际性投行业务。有人对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有误解,该条款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在中国境内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但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只能从事传统的借贷业务,而不能从事任何除了国债以外的证券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银行法只是规定银行不能进行信托投资和股票买卖,并没有规定银行不能经营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比股票和信托业务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因而,银行可以在国内从事除了这两类业务以外的投资银

4、行业务。(二)业务国际化战略的模式选择国际化竞争是对客户吸引力的竞争,这种竞争要求银行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全面的服务。业务多元化可以提高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但是,银行的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亦可以是专业化优势。在银行国际化经营中,在各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固然好,但是关键是银行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银行的资源不多,资源的过度分散往往是得不偿失。因而,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在这方面国际经验值得借鉴,例如,1998年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合并,形成了全球第一大银行瑞士银行。1999年初,瑞士银行进行业务调整,将其除了本土以外的贸易融资业务卖出,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

5、笔者认为,中国的各家银行必须进行适当的业务分工,在发展战略上力求特色,在国际化方面发挥优势,避免趋同。在国际化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经过十几年的银行体系改革,中国已经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小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信用社并存的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业务优势,即使同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资源特色、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而,中国的银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不能寻求一种单一的模式。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必须拓展业务。这里的业务拓展包括两个方面:广度和深度。从广度上看,银行必须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大获取范围经

6、济效益;从深度上看,银行应该在某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者地区优势,从而获取国际竞争力。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银行国际化必须在综合化和专业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获得收益最大化与风险合理规避的平衡。换句话说,银行必须在综合性银行和专业化银行之间作出一种选择。对于规模较大、资源充足、管理水平较高或者拥有很强的职员培训能力的银行来说,可以采取综合性银行战略。在目前从事的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可以重点发展某一个方面的国际业务,例如仅从事地区范围内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对于

7、新兴的银行机构,如果资源尚不具备,中国的国内市场又很大,可以不妨立足国内某一方面的业务,在国内同行中成为某方面业务的佼佼者,没有必要非得去搞国际化经营。总之,我国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模式应该各有不同。银行业应该适度分工(自然的分工),既要发展综合性的国际化银行,还要发展专业性的国际化银行。中国市场广阔,国内市场的机会也很多,银行选择立足国内市场的经营战略,亦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五、构建适应银行国际化的金融监控体系银行国际化不仅仅是业务或者机构的国际化,而且需要宏观监控体系的国际化。有效的金融监控体系是银行国际化的基础。30年来,国际组织如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推出了三个关于国际

8、金融监管的协议。特别是1997年9月由和世行年会联合推出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比原来的巴塞尔协议要丰富得多、具体得多。这个文件得到了巴塞尔协议成员国的肯定,已经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公认准则。中国实施金融国际化,发展国际化银行,必须按照该文件的要求,构建适合我国银行国际化的金融监控体系。然而,中国的宏观金融监控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不适应开放式银行体系的监控要求。为了给银行国际化提供方便,中国的银行监管体制必须进行不断完善。 (一)中国的银行监控体制存在的问题1、缺乏针对经济全球化而进行的开放监控的意识。中国过去的金融体系(由于中国的直接金融不发达,这里的金融体系实际上主要是银行体

9、系)是政府控制下的封闭型金融体系:整个金融服务业的市场是封闭的,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都需要专门的外汇管理部门审批。与这种封闭的银行体系相适应的宏观金融监控体制习惯于封闭经济也是非常正常的。目前我们的金融服务市场正处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初期,金融监管者短期内很难树立起针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而带来的风险的应有的警惕意识。现在我们的银行要国际化,金融监管当局必须适应这种任务和环境的转变,针对全球风险进行监控。为了适应这种监管任务和监管环境的转变,银行监管当局首先必须实现意识的转变或者思维方式的转变。可以说,现实中银行监管部门的开放监控意识的淡漠是银行国际化过程中金融监控滞后的最大问题。2、中央银行

10、的内部组织中没有专门成立对开放式金融进行监管的业务部门或机构。目前中央银行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设立的,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由银行监管一司负责,其他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由银行监管二司负责,城乡信用社由合作金融监管司负责,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由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负责。尽管按照金融机构的不同类型设立不同的监管司局对市场准入、业务、风险监督到市场退出进行全面监管,打破了对一个法人机构的监管权力由多个部门分割行使的格局,实现了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并表监管,有利于分清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管理的面过于宽泛,而监管主体的知识、信息等往往是有限的,因

11、而这种监管往往难于深入下去。在银行国际化经营以后,国际金融的技术性往往要求更高,此时,需要一个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统一行使对银行国际业务监管的权力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建议,在现有的按照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进行分别监管的基础上,针对银行国际化专门成立国际化监管司,可能更具有业务范围上的针对性,研究和解决问题能更透彻。3、中央银行缺乏针对开放的市场化的金融环境而进行监管的经验。中央银行原先是在一个计划性很强的金融监管环境中进行宏观金融管理的,对开放式金融的监管缺乏经验。面对金融业逐步开放和银行国际化的现实,需要它们重新适应,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4、宏观金融监控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巴塞尔

12、监管委员会提出了五条“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即:(1)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2)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3)有效的市场约束;(4)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5)提供适当的系统性保护(或者公共安全网)的机制。从中国的金融经济现实来看,这五项先决条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至少是既不完善也不成熟。我们的金融监管内容,既要在“先决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对金融业进行有效监管,又要在推进金融监管的同时,充分关注“先决条件”的状况和由基础条件的缺陷而可能出现的体制性和宏观性因素酿成的金融风险。(二)相关的对策1、提高针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而进行银行全面监控的意识,提高对开放后全球金融市场风

13、险的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的银行业必须适应时代潮流的呼唤,创造国际化条件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同时,中国的银行监管当局更应该提高适应这种开放经济的意识,运用开放式思维来考虑银行的监管问题。为了提高银行监管部门开放式金融调控意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后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提高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意识;(2)有组织地分析过去发生的全球银行危机的案例,提高银行监管当局的国际化风险鉴别能力,便于防患于未然;(3)加强银行监管当局人员的国际培训,提高监管者的素质和水平。2、中央银行建立针对国际化银行的具有激励机制

14、的监控组织体系。中央银行内部成立专门针对银行国际化风险进行监控的业务部门,这个部门专门负责本国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特别是海外分支机构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在组织的设计上,应该注意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可以按照监管对象进行内部处室分工,利益和风险直接落实到各处室负责人。3、中央银行制定系统全面的国际化银行监控指标体系,以完善国际化风险的预警系统。银行的国际化监管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监控来实现,中央银行为了全面系统地实施监控,必须完善银行监控的指标体系,建立银行国际化风险的预警系统。该系统既要针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又要分析银行的经营战略,包括地域战略、组织战略等;同时,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细致跟踪。为了

15、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增强国际化银行的经营透明度,国际化银行有义务快速及时将各项指标及时地传输到中央银行的国际化风险监控系统。4、在公共安全网建设方面,中央银行应建立国际化银行的保险机制。国际化银行需要向中央银行提交存款准备金,同时,在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以后,国际化银行还要参加存款保险体系。为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同时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声誉,可以先对海外分行的存款实行保险。5、加强对国际化银行监管的研究。包括:(1)在银行监管司局内部,建立和充实银行业风险水平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小组。通过对国际化银行监管报表及其他信息的分析,对整个银行业或银行体系的风险水平、主要问题、最新变化及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或评估

16、,从而为制定监管法规和政策、实施现场检查和监管行动提供主要的依据(王兆星,1998)。(2)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局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负责对银行国际化的监管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同时,将国际化银行的监管研究作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选题提交各大学和重要的经济研究机构,以引导人们的研究兴趣。参考文献111 :. ,19982伍海华 跨国银行论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张帆 美国跨国银行与国际金融 北京:中信出版社 4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5卢萨基斯 国际银行学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6日立研究所 21世纪银行战略

17、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7 /1990,(173) 8 , 1998,(33) 9 - .?1980 , 1997,(29)10, 1998,(113)11 : ,1995,(1) 12, ,.,1997,(18)13,19981999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