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本)试题7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26650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本)试题7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本)试题7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本)试题7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本)试题7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本)试题7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本)试题7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本)试题7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卷代号:128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社会学概论(本) 试题2013年7月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

2、是马克思、涂尔干和( )。 A孔德 B孟德斯鸠 C韦伯 D达伦多夫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4( )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 B公司 C同乡会 D教会5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 )。 A社会结构 B社会制度 C社会机制 D因果关系6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 )的“二元经济”理论。 A刘易斯 B科瑟 C图灵 D诺斯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

3、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 )。 A拟剧论 B标签理论 C文化传递理论 D冲突理论 9非典期间,某些地方政府淡化“非典”情况是抢购风潮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 )。 A结构性助长 B结构性紧张 C诱发因素 D社会控制机制 10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是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 )。 A

4、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开放型社会 D广义全球化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1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 )。 A角色中断 B角色认同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12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 )。 A关系性 B无形性 C可转让性 D弥散性 13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 )。 A符号互动论 B家长制理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社会交换理论 14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 )。 A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C集体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15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社区可以分为( )。 A亲缘社区 B同事社区 C邻里社区 D朋友社区 16( )是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

5、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17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非正式控制包括( )。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伦理道德 D社会舆论 18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 )。 A暴民 B表意人群C偶合人群 D骚乱人群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9社会化 20城市化 21社会麦当劳化22科层制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3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 24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25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27请结合实例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

6、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试卷代号:128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社会学概论(本)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3年7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C 2C 3C 4C 5C 6A 7B 8B 9B 10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1ACD 12AB 13ACD 14ABD 15ABC 16ABD 17ABCD 18AD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9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与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20城市化: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城市的

7、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 21社会麦当劳化:作为美国快餐的知名品牌,麦当劳的生产流程、营销策略、经营理念结合在一起,称为家喻户晓的麦当劳文化。这种文化与其产业模式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扩展就被称为社会的麦当劳化。 22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的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的、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3简述社会组织的特征。 答:社会学所说的社会组织通常是指狭义的社会组织,指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

8、体。如政府、学校等。(1分) 社会组织以下的特征: 第一,社会组织具有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分化与发展的需要,社会组织的目标日益单一化,以集中资源提高组织的运行能力。(2分) 第二,社会组织成员之间是非情感的关系。社会组织中的成员主要由业缘关系组成,以利益为纽带,关系不太亲密。(2分) 第三,社会组织中有规范的互动形式。而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比较正式,有明确的规范,限制和约束较大。(2分) 第四,社会组织有根据组织目标精心设计的结构。结构比较复杂。(1分) 24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越轨,就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1分)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

9、的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1分)犯罪行为是被国家法律明令禁止、对其他成员或社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1分) 就越轨和犯罪的关系而言,多数犯罪行为都是越轨行为,但越轨行为中属于犯罪的却相对要少得多。(2分) 第一,有些行为既是越轨也是犯罪,如谋杀等多数的犯罪行为。(1分) 第二,有些行为是犯罪却不一定是越轨。比如赌博。(1分) 第三,还有很多越轨行为不是犯罪,如艺术家们不修边幅并不是犯罪。(1分) 25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 第一,从经济基础来看,城市社区的成员职业门类多样,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城市社区的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赖。(

10、1分) 第二,从人口结构来看,城市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 第三,从社会结构来看,城市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比较大。因此,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分层结构复杂多样,社会流动性也比较强。(1分) 第四,从社会关系来看,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所以,虽然城市社区中人们的互动强度和频率都比较高,但多数社区成员彼此之间并不相识。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网络只是松散地联结在一起。(2分) 第五,从社会控制来看,城市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章制度。一方面,由于城市社区成员的异质性,城市社区成员在风俗习惯、价

11、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非正式控制不如在农村社区有效。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同时也是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各种规章制度对城市社区的控制力度和效果都远强于农村社区。(2分) 第六,从社区文化来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比较多样,因此城市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城市社区对异质性的容忍和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了城市社区成员积极创新,甚至敢于标新立异。(1分)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 答: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社会制度、社区等各个社会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1分)我国自1

12、9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就已经启动了我国的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分)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上。 第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1分)改革前,国家垄断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民众生活在国家机器的组成单元里,国家与民众构成了直接互动的两层社会结构。(1分)改革释放出来了一些不由国家所控制的资源,逐渐形成了“国家一社会中间层一民众,的三层结构。(1分) 第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1分)改革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由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及城市内部的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三个阶层构成。(1分)同一身份内部则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和平等性。(1分)改革以来,出现了农民工阶

13、层和私营企业主等新阶层,原有的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各阶层的内部发生了_分化。(1分)同时,在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1分) 第三,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1分)首先,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路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利益分配体系。(1分)其次,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也就是整个分配制度从计划调节转变为市场调节。(1分)再则,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利益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1分) 社会结构的这些变化,既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

14、了严峻挑战。(1分) 27请结合实例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 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可以通过六个层面的演化过程来说明: 第一层为结构问题层。这是指由结构性利益失衡造成、弥散在事发地区的“气”。失衡与弥散是这层“气”的基本特征。在一个牵连广泛、影响深远、关系复杂的社会大转型中,出现较为普遍的利益失衡问题,这本来不足为奇。但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社会目前在市场转型中并没有建立起足够充分的利益诉求机制,同时也还缺乏建设“安全阀”制度的敏感性。许多基层政府习惯于用高压手段来处理利益纷争。利益受到损失或威胁的一些底层群体不仅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心中的怨气还无从发泄,造

15、成心理严重失衡,官民对立的情绪较为普遍。威权体制这种结构性因素决定了利益冲突和心理对抗常常难以通过制度化、理性化的式来化解。很多情况下,底层的不满一方面在高压下遭到压抑,另一方面却又正是在高压下得到积累、强化和扩散,并在寻求着以非制度化、非理性的方式释放的时机。(2分) 第二层为道德震撼层。这是指某些具有“道德震撼”性质的触发事件将“气”从弥散状态转入凝聚状态。所谓“道德震撼”指的是在社会运动刚开始时,一个未曾料想的事件发生或一个未曾料想的信息被公布,引起了人们的道德愤怒,从而使其倾向于参加集体行动,无论是否有人对他们进行动员。道德震撼”强调的是一种令人震惊或眩晕的景象使集体行动的潜在参与者的

16、道德情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并由此焕发出他们参与集体行动的热情。(2分) 第三层为概化信念层。这是指由于信息传播的迅速和过滤,已经凝聚起来的“气”被不断加压,使人们产生了所谓的“概化信念”。“概化信念”是人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归因的共同认识,它与事情本身的真相无甚关联,而是对既有的结构性怨恨和相对剥夺感的凝聚、提升和再造。在当代社会,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递变得甚为便利和快捷,在既有的结构性怨恨基础上可以瞬间形成“概化信悉”。而政府的信息公开不够、公布不快,更形成了一个信息的落差。(2分) 第四层是次级刺激层。如果说触发事件构成了群体性事件的初级刺激的话,那么,当事者或处置者的失当言行则构成

17、了次级刺激,并引爆了已处于高压状态的“气”。有的时候,次级刺激源可能不止一个,多个刺激源可以相互叠加。也正是在这个层面,原来具有正当性的道德震撼开始转向失去正当性的情绪发泄,群体行动从原来的“事出有因”开始转向“于法无据”。(2分) 第五层是情境动员层。由于此时参与的人群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足以使参与者藏身在集体的匿名性中,并诉诸于情境动员,来使“气”再次加压。所谓“情境动员”是指在群体性事件中通过场景来完成的行动动员。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或者致力于理性维权的草根行动者没有在场,或者他们即使在场,也难以发挥主导的作用。(2分) 第六层是终级刺激层。在极其紧张的最后关头,政府临场处置稍有失当,或者控制不力,处置不及时;或者控制过头,滥用警力,都可能引发“气”以大规模骚乱方式的彻底释放。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威权国家来说,基层政府更倾向于用警力来解决群体性事件,动辄把警察推到解决干群矛盾的第一线。结果在很多时候适得其反,彻底激化了矛盾。(2分) 这六层分布的每一层都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随着这些分层逐次推进,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加。一旦这六层分布全部完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举例分析(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