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29258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基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基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基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基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引言(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几年,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失业、解决农民收入增长放缓以及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以及全社会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肯定了小额信贷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要把发展小额信贷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就业与再就业和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重点。然而,作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江苏地区来说,信贷市场具有二元经济特征。城镇地区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尚需改进。目前,按照国务院要求,江苏省正在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制改革,通过深化农信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小

2、额信贷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为江苏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帮助其走上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二) 文献综述一般意义上的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存贷金融服务的制度化的信贷方式,主要是向农、牧、渔、各种微型的非农经济体以及小商贩等发放短期无担保的小额贷款,而且贷款的发放往往还伴随着一系列的综合技术服务。小额信贷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一是低收入阶层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分布比较分散;二是对这类群体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无偿救助,需要通过信贷扶持帮助其培养和建立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小额信贷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必然产物。1.小额信贷的国外研究

3、综述罗纳T麦金农(1988)指出了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存在大量的企业和家庭经济被排斥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过程之外的现象。而Leys Hon 和 Thrift (1993, 1994, 1995)也认为金融市场被不断地分割,金融机构总是在寻找那些更“安全”的市场,于是那些有影响力的、有权力的群体就会比那些贫困的、处于劣势的群体更容易得到金融支持,而后者却被分离出去了,产生了金融排斥。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默罕默德尤里斯教授在吉大港大学教经济学,他认为有相当部分的贫困人口是由于缺乏初始资金而丧失很多可以自救的经营机会。1976年8月,他和他的学生通过试验发现了给贫困农户提

4、供贷款可以促进他们组织生产自救,而且贷款的回收率也比较高。在成功效果的鼓舞下,1983年孟加拉的中央银行与政府相关机构共同出资创建了了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据世界银行农村金融:主题、设计和最佳实践研究报告的总结,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有许多不利因素,包括城市和工业导向的政策组合,比如农产品低价政策、工业品保护价格、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城乡歧视和对农村地区的高利贷限制等。2002年,世界银行还发表了一份发展报告题为建立市场体制:2002年发展报告的文件,强调农村金融服务和土地制度对农村发展和消灭贫困一样重要。2.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的研究综述(1)小额信贷的扶贫实践。吴国宝(2001)认为,小额信贷

5、不仅能够为贫困农户获取资金的提供途径和机会,也间接地改善了农户获得其他财产的能力。何广文(2005)也认为小额信贷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了信贷机构与农户在贷款博弈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成本过高等问题,使农户难以获得贷款、信贷机构难于发放贷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而且这种根据农户还款情况决定后续贷款的信贷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户贷款的偿还率。(2)农信社小额信贷的优势与问题。孙若梅(2002)就讲到农村信用社在中国的农村有着最完善的网络,而且在它存在的几十年中一直把农户作为服务的主要客户,积累了不少经验。此外,信用社是农村最重要的转账服务机构,绝大多数外援和部分政府小额信贷项目都是通过农信社转账,

6、有些信用社实际已经承担着民间机构小额信贷项目的现金出纳工作。然而由于农信社对小额信贷业务开始时间不长,尚存在许多问题,如贷款本金的来源问题,信用风险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谢平在对农信社治理结构及其绩效的评论指出由于农信社先天的体制性弊病导致的治理结构问题无从解决,即使在中央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的条件下,农村信用社最终还是巨额的不良资产和经营亏损,在造成巨大潜在风险的同时,它也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三)研究方法和目标本文采用数据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反映农信社小额信贷的问题,通过数据看本质。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农信社小额信贷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中隐含的问题和风

7、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来增强其持续发展的动力,真正做到服务“三农”,解决农民和信用社之间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矛盾。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基本概括(一)小额信贷的概念贫困人口和小型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品而被正规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这样使得他们缺乏初始资金或技术改造资金而丧失了很多有利可图的经营机会,从而陷入贫困或破产边缘不能自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额信贷应运而生。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存贷金融服务的制度化的信贷方式,主要是向农、牧、渔、各种微型的非农经济体以及小商小贩等发放短期无担保的小额贷款,而且贷款的发放往往还伴随着一系列的综合技术服务。它是为贫困农户或小型企业创

8、造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能够自我生存。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二)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基本情况 1996年时,中国的小额信贷还仅仅是星星之火,主要还是那些国际机构资助的小额信贷项目在活动。到了今天,不仅这些项目的规模和范围在发展变化,而且政府部门与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合作开展的小额信贷和正规金融机构运作的小额信贷已渐成为主力军,小额信贷在中国农村已成燎原之火。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中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客观上形成垄断地位。结合表1.1和图1.1 ,我们可以直观的看

9、到从95年到07年这10年多的时间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贷款总额增加了近3倍。在从横向来看,农信社的比重占了整个正规金融机构的大部分,这足以表明农信社在农村贷款中的垄断地位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垄断地位并非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而是行政垄断造成的结果。这种垄断除了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以及民间金融的压制外,还与农村信用社经营上的地域限制有关。在机构设立和业务经营上严格按照县乡村级布局的农村信用社,在国有商业银行大幅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自然形成在所辖地区的高度垄断地位。表1.1: 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 注:农村贷款包括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 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金融年鉴总额和地位1995年199

10、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总额(亿元)3874.05530.17226.99261.012752.513885.614782.6金融机构农村贷款总额(亿元)4059.78350.410953.712124.516073.019494.719430.2农村信用社所占比重(%)0.950.660.660.760.790.710.76图1.1: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总额和地位自从农信社2000年在中央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取得了飞快的发展。表1.2可以显示2002-2007年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放情况。表1.

11、2: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资料来源:以上数据根据李莉莉(2005.6)所著博士论文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4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举办的“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得到。的发展情况2002年底2003年底2004年底2005年底2006年底2007年底农户贷款余额(亿元)42005599.266795.567980919612260农户小额信贷余额(亿元)745.71111.862038农户小额信贷余额占农户贷款余额的比例(%)17.7519.8616.62获得小额信贷的农户数(

12、万户)5986558670727742获得小额信贷的农户数占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农户数比例农户贷款余额(%)61.2954.7457.660从表1.2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的投入量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小额信贷的供给量也在显著增加,小额信贷满足了近60%农户的有效贷款需求,说明农村信用社以其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在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根据表1.2也可以看出,一方面,农户小额信贷余额占农户贷款余额的比例不高,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余额占整个信用社贷款余额的比例更小,小额信贷在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并不显著;另一方面,2002-2007年,我国获得小额信贷的农户数占有贷款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的

13、比例都在60%左右,这个比例并没有显著提高,而有贷款需求且符合条件的农户数量在增加,由此说明没有得到小额信贷产品的农户数量在扩大。那么,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发放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为什么会出现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因此,在看到小额信贷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其原因才能为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林超群,2002)。(三)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的作用及意义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全面试行和推广意义重大,首先它能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提高农民收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其次,小额信贷能促进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1、农信社小额信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

14、施小额信贷是目前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它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资金需要,对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现在在我国城乡贫富悬殊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为农民提供低利率、手续少、服务好的贷款品种,对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稳定农村局势等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2、小额信贷能促进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推行,可以认为是一种尝试:一方面,提高了农信社的资产质量状况,另一方面,改善了农信社的经营效益。农户小额信贷是一种高质量的信贷资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小额信贷的推广之所以受到农信社和当地农户的普遍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小额信贷在为农户

15、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以其较高的还款率降低了农信社的信贷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小额信贷相对于其他针对农户、中低收入群体以及中小企业的贷款产品而言是一种质量较高的信贷资产。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也促进了农信社经营效益的改善。金融机构也是和企业一样,在进行任何业务时都是以赢利为经营目的的。对于农信社而言,其开展的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也是如此的。虽然小额信贷相对于企业贷款而言收益率较低,但是经营小额信贷对于农信社而言还是有利可图的。虽然农户小额信贷在金额上不如对企业贷款高,但正如前面所讲其不良的金额是较低的,其对贷款质量改善的优势是很显著的。金融机构虽然具有一般企业追求利润的特点,但是金融机构又是特殊

16、的企业,这主要是因为它经营的是风险,要综合考虑产品的盈利性与安全性,低风险的农户小额信贷有助于提高农信社经营效益。二、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践(一)江苏省农村经济状况与农信社小额贷款情况:下面是我通过网上查询和资料整理的一些数据做成的图表和图形:表2.1: 江苏省经济、农业经济和农民纯收入状况表年份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2451.815512.418272.121548.425560.13000034061.2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13.514.914.54.914.812.512.4农业生产增加值(亿元)1106.81

17、315.41388.61544.91726.11795.12201.7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0.16.02.85.04.04.04.5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106.847545276581365617357800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考虑了物价因素)6.17.28.48.47.76.29.4图2.1:江苏省农信社农业存贷款比较图2.2:江苏省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从表2.1可以看出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江苏省一直是全国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生产总值逐年大幅增加,保持了年均13.9%的增长速度。2009年江苏地区的生产总值是34061.2亿元,是2003年的2.74

18、倍。在整体环境优势的带动下, 江苏地区的农业经济也一直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 农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带动了农民收入逐年大幅上升。2009年江苏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8004 元, 是2003年的7.2倍,但是在看到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我们看出农民收入在剔除物价因素以后的增长率并比不上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由此可见农民生活并没有我国经济发展得那么火乐。从图2.1可以的出这样的结论,江苏省农信社农业存款稳步上升, 农业贷款持续增长,且贷款的增长远超过存款的增长。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江苏地区农村金融得到了较大发展,农业存贷款逐年持续上升,2009年末,就单是农信社农业存款余额就达到488

19、.84 亿元, 是2000年的2.05倍,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为606.71亿元, 是2000年的3.6倍。从存贷款之间比较,2000年时农业存款还是要多于贷款的,说明当时农村中通过正规金融借款的意识还不高,而到了2009年时,农信社农业存款竟比贷款余额少了100多亿,这又会产生贷款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图2.2可以直观的看出,江苏省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发展不平衡, 呈现先增后跌趋势。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广的初期,江苏地区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特别是2004年,小额贷款余额为126亿元, 增幅达到159% ,达到最高增幅。但从2005 年以后,农户小额贷款余额开始逐年下

20、降,2006年与2005年基本持平,而到了2007年就突然急转向下,低于2004年的水平了,再与图2.1比较下,2007年的农业贷款还是平稳增长的,那小额贷款为什么会急转之下呢?原来是这样的,近年江苏省民间借贷需求较为旺盛,尤其在2004年,江苏立足服务“三农”,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民增收致富的政策,江苏农村信用社由按财政担保资金1比2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扩大为按1比3比例发放,使扶贫小额贷款的发放规模达到一个高点。然而,在2007年时,民间高利贷过于活跃,严重得阻碍了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发展,所以导致了2007年小额贷款余额的急转之下。于是乎,为了有效疏导,江苏省政府2007年11

21、月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的意见(试行) 。该意见主旨为 “在全省开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此事同时被该省确定为推进金融业改革的尝试, 更是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将表1.2与图2.2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小额信贷占小额贷款的绝大部分,所以我把小额贷款近似得看做是小额信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与全国的农户小额信贷基本是同步的,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这就说明江苏省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发展是跟着全国的步伐的,在2001年全面推行以来,江苏省是积极配合国家的政策,鼓动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展开。但是,江苏省农信社的小额信贷与全国范围来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怎样才能

22、改进?这就需要先认识问题的所在,下面我就简单得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江苏省农信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二)江苏省农信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分析1、贷款需求方农户(1)农户对小额信贷需求不足江苏是比较富裕的地区,就拿南京为例,南京的农村经济状况较好,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务工、打工、多种经营收入增多,所说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传统种养业,但这部分的收入确实是逐年大幅提高。农民的自有资金基本满足了他们生产经营的需要,于是就会对小额信贷需求较少。我们知道,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要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然后根据信用等级的评定来确定信用贷款的限额。这就会出现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由于相对贫穷而信用评级较

23、低,无法满足信贷条件,而信用级别高的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又不旺盛。(2)农户资金需求的用途变化与农信社小额信贷产品单一的矛盾近年来,江苏省的一些农户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己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资金需求从传统农业已将扩大生产、消费、教育、住房等方面。从事农产品加工、购销、规模养殖、运输等行业的农户,其在相应领域的资金需求己经大大超过了小额信贷业务所核定的额度,所以造成小额信贷规定的额度无法充分满足农户生产经营的需要,农户和农信社双方都受损。(3)农户的贷款用途难以追查。由于江苏的农户面很散,所以小额信贷的后续管理工作往往难以完全到位,农户贷款后转移用途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些本无实际资金需求的农户,利

24、用小额贷款手续简便这一便利条件,申请贷款后转作亲友使用,还有多户借贷一户使用的情况,更有一些村组干部将贷款私借公用。这些做法不仅加大了农信社的信贷风险,更影响了农信社的支农热情和发展后劲(邵世斌,2009)。2、贷款供给方农信社(1)农信社资金不足,小额信贷额度难以满足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发展重点逐渐向大中城市转移,县农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大量减少,由于支行级机构的授信受到很大限制,大量的存款资金因为没有授信而上划,流向了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导致了基层信贷萎缩。因此农村信用社当前成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再加上自身管理松懈等等,不良贷款率

25、普遍居高不下。虽然农信社在支持“三农”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沉重的历史包袱使的有些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在支持小额信贷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小额信贷的“小额”有时根本无法满足农户的生产经营。所以造成一方面江苏省一些地区的农信社小额信贷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有些地区农户的小额信贷额度又难以满足。(2)农信社管理不规范随着人民银行在广大农信社全面推行小额信贷工作,小额信贷方式在信贷主体、客体、目的及资金来源等方面都己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信贷方式已经由过去单一性的扶贫手段转变为具有普遍意义并作用于广大农村的金融服务方式,这一认识的变化是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所以说必须在认识定位上予以

26、足够的重视(任达,2010)。认识上的这种不足导致了农信社操作上的一些违规。首先是对小额信贷思想的认识不够,或出于自身利益之考虑,许多信用社宁愿将这笔钱拢到一起搞“形象工程”。同时,不少农信社的信贷员热衷于发放大额贷款,因为能从中得到好处,而小额信贷的发放牵涉到的范围很大,工作量很大,而且自身能获利很少。因此,对于小额信贷他们表现冷淡。其次,有些农信社工作简单化,不断片面的强调简化贷款手续然而却放松了贷款得审核和发放程序,导致贷款责任人不明确,此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违章贷款、人情贷款、以贷谋私等行为。(3)农信社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欠缺江苏省虽然是金融人才聚集的地方,但是有些基层的农村信用社由于

27、比较偏远,很多大学生多不愿过去,这就造成农信社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对金融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信贷员害怕担风险,不大胆放贷,随着贷款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各联社对社主任,信贷员考核的力度加大,对贷款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 加上目前信用社正逐步推行“工效挂钩”的人事工资制度改革,使信贷人员感到收贷收息与工效挂钩的压力和责任不断加大,受个人利益驱动,造成信贷人员畏首畏尾,以规避风险、明哲保身为主。贷款实行终身责任制,信贷员一怕负法律责任;二怕扣工资;三怕开除,所以患上了“贷款恐惧症”。而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就缺乏风险意识,为了相应小额信贷的政府

28、号召,盲目地发放贷款,使信用社的贷款回收面临很大的困难。(4)农信社发放小额信贷的成本高、收益小江苏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手续采用的主要还是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根据信用等级核定借款额度,并发放贷款证,然后根据核定的额度凭贷款证随用随贷的方法。这种方式虽然节省了多次贷款的审批手续,但农户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贷款前期,信用社需要做大量工作建立和管理农户信用档案,这样的成本是很大的。同时,贷款发放以后,由于农村信用社和农户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农村信用社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防止农户存在滥用贷款行为,因而需要监督和管理,由此需要承担管理和监督的费用。而且农信社对于不同的借款人还要承担不

29、同的违约风险,农信社本身都有提取预期的违约费用,而信用贷款风险本来就高,因此农村信用社预期违约费用也就大。信息采集费、管理监督费和预期违约费,这三者就很大地增加了农信社小额信贷的成本。总所周知,小额信贷创造的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但在实际过程中,小额信贷利率与其他贷款相比并不是不高,再加上小额信贷的规模小、回收率低,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小额信贷的低收益。当农信社发现小额信贷的收益是远低于成本时,那就很难实现其财务的自立。在我国市场经济进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个主体,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所以在发放小额信贷时也一样会以利益作为经营目标的。3、其他方面(1)农村民间融资活跃虽然小额信贷前

30、期调查工作已通过建立信用体系的形式完成,但在贷款办理过程中仍要经过审查、审批等手续,这对于农民来说仍是很繁琐程序。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手中的富于资金并不会全部放入农信社或银行,因为他们知道农信社和银行的利率还赶不上物价上涨水平,于是他们就会将手中的资金通过通过农村民间贷款来提高收益。随着民间融资的日趋盛行,利率也趋于规范,手续简便,随借随贷,成为农村小额信贷的有益补充,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接受。据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对120 户监测对象民间借贷情况的监测统计,2007 年共发生民间借贷261 笔,金额2211 万元,加权平均利率为13.97%,最高利率为30%,最低利率为6%。而同期监测对

31、象共向金融机构贷款135 笔,金额为8296.5 万元,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9.42%,最高利率为13%,最低利率为6.12%,由此可见,民间借贷在农村经济生活中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民间借贷现象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同时其又缺乏法律的保护,在交易过程中很容易就会产生欺诈、违约、社会暴力等违法行为和大量的民事纠纷,造成社会的不安定。(2)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府的政策是小额信贷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下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也反映了国家对小额信贷的态度,是支持还是限制小额信贷的发展。首先,政府对农信社的小额信贷缺乏足够的激励或补贴机制,那么其小额信贷实际上处于尴尬的境地,由此导致小额

32、信贷运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小额信贷的运作效率。其次,小额信贷的操作成本比常规贷款高,小额信贷的利率应当高于一般商业利率,其实际水平会因项目模式、资金供求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利率控制使农村信用社收取的利息不能补偿操作费用,长期如此会使小额信贷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载体。虽然小额信贷的低利率有利于减轻贫困者的利息负担,充分体现扶贫的原则,但人为的低利率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这种对利率的管制使农村信贷机构失去了充分的自主定价的权力,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另外,政府对于开展小额信贷资金投向做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是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对于一些开展非农产业经营的信贷资金需求,小额信贷却无

33、法给予满足,而且对于单笔小额信贷的资金数量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都与农村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农户的金融需求相脱节,严重制约了小额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制约小额信贷在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应有的作用。三、解决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建议(一)创新小额信贷的种类,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不完全一样,因此在尽可能满足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将江苏的农村市场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业务,对不同的农户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首先,可以根据江苏省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像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的生产周期比较短,我们可以实行期限不超过1年的小额信贷。而像温室

34、种殖、林果种殖、水产和家禽养殖等期限都比较长,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依照农户的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灵活确定贷款的期限,以提高贷款的合理性。其次,可以根据江苏省苏南苏北的经济差异合理确定支农额度。苏南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一般都还不错,已经向城镇化发展,所以那些地区的农户对于资金很小的贷款根本无法得到满足,因次农信社要对农户的投资项目进行适当的评估,如果确实是投资额度大,农户信誉度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农业项目,应该提高其贷款额度。而苏北一些贫困地区农户的较小额的贷款,农信社也不能忘记小额信贷扶贫的社会使命。(二)建立并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信用社、地方政府、广大农民三方共同的责任,完善信用评级

35、制度,建立健全农户经济、信用档案,最大程度地防范信用风险是保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小额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用严格的账户来管理借贷的农户的信息,不过要确保账户信息的准确性,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联网操作,对违约不还贷的农户予以公开,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其以后在任何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活动都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还款率就会明显提高,不良贷款逐步减少,于是乎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放款期限等限制就会逐渐被放开。(三)加强提高借贷双方的素质,完善管理手段一方面,农信社要注重培养素质高,积极性强的员工队伍,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信贷投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然后要严格查处在贷款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

36、为的责任人,对于造成贷款损失、形成不良资产的要分情况地追究,最终使农信社不良资产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一些农户的金融知识缺乏,他们常常为了尽快致富而投入到一些非法或违规的金融活动之中,就像前面提到的民间高利贷,使其收入不增反而遭到更大的损失。同时由于金融知识的匮乏,一些低收入的农户不知道和金融机构打交道,不知道能享受什么样的金融服务,自己放弃了享有小额信贷的权力,也失去了由此致富的机会。因此,加强对农信社员工和贷款农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金融知识是解决上述问题、防范化解不良贷款产生的有效途径。(四)农信社要实现自我完善一是完善小额信贷的供需问题。首先可以推行农信社利率改革,实行灵

37、活的存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增强农信社组织资金的能力和经营的灵活性;其次可以加强农信社地区之间的资金调剂和融通,逐步探索建立全国的农信社之间的资金调剂市场;最后对农村地区支农资金不足的,特别是苏北地区,人行应该加大再贷款的支持力度,切实缓解在推进小额信贷过程中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二是加强农信社的自身管理。信用社要正确运用各项金融法律法规,依法合规经营,杜绝行政干预贷款和关系信贷的发放,认真做好小额信贷的贷前、贷中、贷后的审查和监管工作,全力扶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三是农信社应在防范金融风险,保证贷款手续合法合理的基础上,适当简化现有的业务操作手续,改变农民“到信用社贷款难”的认识,更深刻地体会到“

38、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四是要改进服务方式,扩大农民小额信贷范围。信贷人员要深入农户,主动上门服务,把扩大农户贷款面、解决农民贷款难纳入信贷人员责任考核。根据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需要,在优先解决农户种养业资金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开办农民需要的住房、教育、大额消费品等消费性贷款,支持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从事多种经营。(五)加大农信社小额信贷的政策扶持农信社是金融体系的弱势机构,政府要求其扶持“三农”是非常艰巨的一个任务,所以政府必须为农信社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首先是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农信社经营得是政策性的业务,政府应当对其政策性业务、扶持“三农”贷款业务及小额信贷业务减免营业税及相关所得

39、税,来减轻农信社的负担。其次是适当放宽对贫困地区农信社的资金调入的管理,并与地方人行联合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扶持力度。最后是政府应制定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一次来更好地激发农信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束语(一)本文的结论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是中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对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改进信用社业务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他们的一些调查数据再加上本人在网上搜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并结合图形直观的分析和解释了我国信用社在农村金融的地位以及小额信贷占有农信社贷款规模的绝对部分,还通过对江苏省农信社的实践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户

40、小额信贷的运行情况。然而,由于江苏省农信社的发展还不成熟,所以、还存在很多资金方面的供求不平衡和小额信贷的设计机制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行三方面的原因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几点解决方式。因此,我认为在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运行中,政府、农村信用社、农户之间利益互动机制的协调与完善,将最终推动农户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二)研究的不足由于自己的学识有限和文章所需的数据方面难以获取,所以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的方面。首先,这是本文最不足的地方,就是农信社的各方面数据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大多是借鉴其他学者的调研结果,自己再加以分析。其次,本文缺少一些实证方面的分析,单单的表格和图形可

41、能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最后,在农信社小额信贷的问题、原因和对策方面由于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论述比较简单,不够全面。本人以后还会持续关注农信社和小额信贷的发展,这些不足希望在以后的一些研究中的得以完善。参考文献:1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172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80-2823单丽萍.小额信贷:国外模式与中国实践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084林超群.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85任达.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6殷微婕.基于金融排斥理论的农村小额信贷制

42、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7 汤敏.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J.中国审计,2003(5):67-848杜晓山.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J.三农金融,2009(2):37-449安利花,王爽.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J.学术纵横,2010(7):94-9510曹亚楠.农信社小额信资业务对农户的金融支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11 任达.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12 邵世彬.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13 林超群.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问题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814 漆明春.管理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的金融D.贵州:贵州财经学院,200915 张硕.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16 任鑫鹏.农户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17 陶冠群.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18 夏霞.农信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019 朱国陵, 许峻, 林琳.南京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J.金融纵横,2008(3):34-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