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作者: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陈佐夫】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一国的经济与他国的经济乃至全球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必然带来金融的全球化。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中国的金融业及中国的银行也必然走向世界。一、中国的银行走向国际的必要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随着资本的扩张和流动,金融业包括银行也追随着资本跨区域、跨国境地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例如,世界顶级的金融服务机构汇丰银行始终如一地坚持全球化战略,1865年在香港开业后,经过140多年的发展,业务已经遍及亚、欧、美、非几大洲的近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50
2、0多个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遍及全球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以两位数的比例在增长,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超过14200亿美元,占我国GDP的60%。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在此形势下,作为服务业的银行,也必然要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中国企业、中国的产品、中国公民提供贴身的金融服务。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公民的乡土情结,也是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促使我国进出口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抢滩登陆、开展业务。目前已有250余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开办业务,其业务
3、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发展。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使用法律手段或非法律障碍来阻止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已显得不合时宜。保护我们的民族银行业,仅仅是一厢情愿,谁也挡不住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发展。但中国银行业也绝不能坐以待毙,除了采取措施尽快把自己的国内业务做实做强,努力提高其自身的抵御力和竞争力外,也要大胆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在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去磨炼自己,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进入新的市场,也是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所必需。现代金融业的竞争是无国界、无时不在的竞争,要维护我们的利益和安全,必须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必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
4、进行竞争。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我国也逐步走向国际一流国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而一流的金融服务,一流的银行也将是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前列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二、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的可能性应该说我国的银行业从萌芽的初期就曾经是开放的。早在19世纪下半叶,外资银行随着其母国的坚船利炮及其鸦片等贸易进入中国(如早年的英资银行、德资银行、美资银行、日资银行等)外,我国早期实力较强的民间银号和钱庄也曾走出过国门。如前不久在全国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原型人物,乔致庸家的银号就曾在蒙古国开设分号,而且随着清朝政府的贸易发展,乔家还曾设想把分号开至俄罗斯、朝鲜等国,以实现其汇通天下
5、的愿望。民国时期,当时的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就在英国等工业国家设立了分行。全国解放后,尽管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实施经济封锁,外国银行纷纷撤离中国并停办业务,我国的银行业并没有完全自我封闭。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我国在英国等国承继的中国银行分行又继续办理相关业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中国公民不断走出国门,我国银行的国际业务也成倍增长,许多商业银行先后在与我贸易和人员往来较多的国家开设了分行或办理业务的机构。而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也促使了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境外设立机构,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的分支机构已有几百家(含分行、子银行、子公司和代表处),其中中国银行在个国家有上百家分
6、支机构、中国工商银行16家、中国建设银行12家,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分支机构也已近10家。而我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于1995年在纽约、伦敦等地设立了代表处。近几年成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打算在境外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三、中国银行业国际战略的缺陷目前主要国有大型银行已通过改制成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尽管其在国内金融市场上有绝对的支配和主导地位,但开放的市场也迫使其不得不走向国际市场去竞争。而采取什么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各个银行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与我国早期的海外贸易和其他海外业务一样,我国银行业在海外的发展仅仅是各家商业银行各自为政的自发行为,而缺乏相互间的协调和配合,更
7、缺乏国家统一的海外发展的整体战略。近几年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由于其在国内的业务经受了市场的荡涤,风险控制能力、管理水平及赢利能力都逐步提高,这有力地支撑了其海外业务的发展。各家银行由于其客户走向国际市场,因此也有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的积极性,甚至冲动。但这些银行大多数沿用其在国内业务发展的思路,一家一家地在国外开办分行,这大大降低了其在海外发展业务的速度。同时,由于受海外机构所在国法律的限制,各家银行都必须招收一定比例的所在国员工甚至高级管理人员,如德国金融监管当局就根据“四只眼原则”,规定外资银行在德国设立的经营性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必须有一名为德籍员工。这就导致了中资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高成
8、本,一般每年费用不低于300万美元。由于银行在开办的初期费用较高,业务增长有限,一般在两至三年内难以赢利。同时,国有控股银行在海外开办业务初期,客户资源十分有限,这是因为传统的中资银行发展的客户大多是华人或华人开办的企业。由于本土化不够,这些银行很难吸引到当地的企业或居民。因此常常形成中资银行之间互相争夺有限的客户,甚至不惜压价相争,结果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资银行在海外的发展,也容易使所在国的银行监管当局及当地居民对中资银行产生反感。四、目前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的优势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WTO后,既有遵守WTO的有关规则的义务,逐步地开放金融市场,同时,也可以利用相关
9、规则走出国门,进入他国开办业务,参与国际竞争。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欢迎中国的企业包括中国的银行到该国去开办业务和开设分支机构。而即使有少数发达国家恐惧中国参与竞争的能力,但碍于WTO的相关规则,也挡不住中国在其国家开办金融业务。诚然,目前中国的银行在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它已经摆脱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逐步成为资本充足,风险可控,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较好的银行。尤其是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成功地在香港上市,成为国有控股的国际公众持股银行。可以说,由于正确地选择了改革的途径,为几家银行走向国
10、际创造了较好条件。随着其股价的良好表现,其在国际银行业的排位也不断上升,国际形象越来越好。前不久三家银行公布的2005年年报显示,其关键业务指标已经完全达到国内监管要求,有的指标已接近国际同业水平。这表明三家银行已初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五、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建议1.必须打破目前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各自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的不合理的格局。应根据不同银行的战略定位来确定其分工,有的适合在国内发展,有的适合在海外发展,而不能一窝蜂地跑向海外。对于适合并有能力在海外开设机构并办理业务的银行,也要有所协调,避免在同一地区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扎堆,互相挖客户、互相竞争,而在别的国家或地区又形成业务
11、空白。我们甚至可以考虑整合在海外的中资银行,集中资源做大做强。2.对于有能力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其业务发展具有潜力,且所在国法律也有碍于用行政的办法来整合资源的银行,其在海外的发展途径也绝不能按国内的发展模式来进行,即一家分行一家分行地开设,而必须走并购的路子。如已在海外上市的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可以通过收购的方式来进行整合。比如可以直接收购所在国(地区)与自己业务互补、管理风格相近的银行,并实行本土化管理。用这种方式来发展,一则可以迅速形成竞争的规模;二则可利用被收购行的客户资源来扩大业务,并逐步实现整个海外分行的本土化。3.中国银行业在海外的业务最终必须走出传统的华人圈子,争取所在国本土客
12、户,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因此其总行和海外分行都必须逐步按国际标准进行管理,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人才,这样才能逐步改变中资银行在国际上的形象,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海外业务是国内业务的有效延伸,因此中国银行业在海外发展时应当积极利用国内客户资源、机构网络等优势,通过境内外联动营销,实现境内外客户和业务的良性循环,促进本外币的协调发展。5.要搞好海外分行的经营,首先应当建立相对合理的海外资产组合,保持业务稳步增长;其次应当积极拓宽业务经营类型并对产品持续创新,在不断增加海外分行收入的同时分散经营风险;此外,在海外分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要将其经营业绩与当地外资同业比较,按国际惯例进行评估,以找出一条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另外,经营好海外分行还应时刻关注东道国的信用风险、系统风险等。综上所述,国有控股银行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应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尽快确定自己的国际发展战略,选择正确的海外业务发展方式,加快发展,使自己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越战越强,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商业银行。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