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30965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近些年的实践证明,一方面农村资金短缺,商业银行不愿投入,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又大量外流,农业、农村、农民急切地呼唤着更好的农村金融服务。这对信用社的改革既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为信用社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当前,信用社已进入改革攻坚阶段,信用社的风险管理特别是信贷风险管理正不断凸现出来。加强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确保信用社在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事关信用社改革的顺利进行,事关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一、对信用改革时期信贷

2、风险构成与特点的基本认识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主要由政府政策风险、企业信用风险、信用社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构成,在改革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政策风险仍将是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重要组成。目前信用社政策风险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增量贷款的政策风险下降。二是风险呈现区域多样化。三是存量贷款潜在的政策风险加速显现。由于历史和行政干预等原因,信用社结欠大量的村组集体贷款、乡镇企业贷款、行政干预等贷款,将使信用社存量贷款潜在的政策风险变为现实风险。四是随着各商业银行贷款普遍收紧,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为了追逐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和行政权力,对信用社的工作进行“强制干预”或“隐形干预”,

3、干预信用社向不符合条件的农户、企业或项目贷款。 (二)经营风险将成为信用社信贷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面临较大困难。一是风险集中度高,选择性差。二是经营管理、自然灾害风险比较大,导致借款人不能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出现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三是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借款人不原意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出现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法人治理结构不到位之前,都存大较大的道德风险。信用社不向这些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存量贷款难以收回;贷款支持,又缺少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处于两难境地。(三)操作风险是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在改革时期更显突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界

4、定为“因为内部流程、人力和系统的不足或者失误以及外部事件冲击所导致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的风险。”改革时期信用社的操作风险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内控制度和治理机制存有缺陷,原来的信贷管理制度,将随着信用社改革而不断调整;二是一些新开办的贷款品种,缺乏有效的完善管理;三是计算机等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传统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产生了冲击。由于业务特殊性,这些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立和完善缺乏现成的可以学习的答案,必将经过学习和摸索的过程,这意味着操作风险的加大。四是改革时期信用社内部员工操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信贷决策超越权限和道德因素等造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损失而形成的风险加大。(四)市场风险将逐渐显

5、现。农产品生产包含两个市场风险,一个是自然风险,另一个是价格风险,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徘徊不前,导致信用社隐含的农业贷款面临风险。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加快,银行竞争的加剧,加之国家宏观调控,这都同使信用社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二、当前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来,信用社积极探索和完善了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难以适应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由于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在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对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

6、识不足,加之缺乏现代信贷风险管理必须的技术手段,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还没有从以实物管理为中心向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转移,没有形成与改革时期相适应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二)信贷政策需要继续完善。一是对于退出客户的信贷风险防范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由于对贷款客户实行择优选贷,必然导致一部分农户及企业失去贷款资格,存量贷款风险突出。二是贷款政策特别是支农贷款政策在操作中存在困难。三是贷信贷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与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相适应的信贷产品。(三)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信用社贷款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反映贷款风险情况。二是没有建立起适用于贷户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难以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

7、。三是对行业风险分析不足。在对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周期、经济规律的分析上还不够,预警调控机制还不完善。四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仍然停留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阶段,定量分析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四)目前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责任不明确。一是贷款审批约束机制不强。各个岗位在管理上具有从属关系,没有专门的贷款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审贷分离在执行中大打折扣。二是贷款风险管理责任不明确。由于授权制度还不完善,加之审贷分离原则落实不到位,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职责、权限还比较模糊,有关人员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责任追(五)人员素质不适应、信贷风险管理基础制度不落实。由于激励

8、机制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够、员工风险管理素质不高、部分业务制度的合理性操作性较差等等,直接影响了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信用社操作风险时常发生。信用社改革时期的信贷风险管理,必须从信用社改革时期的实际出发,从严管理,不断创新,建立起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一)调整信贷发展战略,重塑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信贷发展战略对信用社贷款业务开展具有全面的、长期的指导作用。不合理的信贷发展战略,既可能导致业务开展偏离了政策要求,也可能导致业务发展失控,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确立信用社改革时期的信贷发展战略非常重要。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长期需要出发,对信贷发展保持必要的稳定性,在此基

9、础上,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确立各项信贷业务的发展战略。要以科学的信贷发展战略为基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塑造先进的具有信用社特色的信贷文化,促进各项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二)完善信贷政策,创新信贷产品。信用社改革时期,要针对变化大的特点,加强对宏观政策的前瞻性研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完善信贷政策。一是对因政府行为导致的信贷风险,要按照谁出政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补偿机制,有效控制政策风险。二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区域化的信贷政策。三是从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户、个体工商户及企业的特点出发,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同时,积极支持农户、个体工商

10、户及企业发展,努力化解存量贷款风险。四是着眼于开办新业务的需要,加强对有关领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制定完善的贷款政策,稳步推进。五是创新贷款业务品种,实行资产多元化。要积极选择优质客户开发消费信贷、助学贷款、按揭贷款、票据贴现、购买债券业务,同行业拆借业务等业务新品种,降低和分散信贷风险。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在政策允下大力开展租赁业务,投资业务。 论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风险性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属于风险经济。信用社贷款是违约风险很

11、高的一种资产,防止贷款风险是贷款管理的关键。贷款风险的产生除借款人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外,对信用社来讲还存在于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防范对策和措施乏力。因此,要建立高效益、高效能、高效率的信贷运行机制,实现管理行为由经验型向科字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就必须把贷款风险管理贯穿于信用社信贷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风险预警、风险防范和风险补偿等,实行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引入风险机制,按受风险约束,创造风险效益,承担风险责任。一是贷款发放前,要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对贷款对象进行可行性考察,对贷款对象的资产与负债进行监测评定,测定贷款风险度,为正确决策贷款投向、投量提供依据。二是贷

12、款发放时,要建立贷款的避险、分险、保险机制。对不符合贷款条件或风险大、预期效益差的,坚决不能贷款。要根据利益一致,风险共担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贷款方式,提高质押、抵押、保证贷款比重,优化贷款的信用形态结构。三是贷款发放后,要建立监险、降险机制,搞好贷款使用的跟踪监督、检查与管理,定期监测信贷资金运行情况,促使贷款企业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提高效益,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尽量避免和减少贷款损失,对企业借转制或破产逃废债务的,要借助法律实行依法收贷。(四)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实施贷款规范管理。首先,在信用社内部建立贷款管理小组,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办法,制定科学的贷款操作程序,对发放贷款要根据风险程度划

13、分审批权限,同时以第一责任人建立贷款效益责任制档案,贷款放出后,贷款责任人要根据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随时记入档案,发现问题及时向贷款小组汇报,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或补救措施。其次,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制订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贷款授信制度、农村信用社委派会计信贷监督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农村信用社等级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赔偿制度等。当前重点是要认真执行委派会计信贷监督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委派会计素质,对委派会计的信贷管理工作(包括贷款户必要的资料审查与监督,贷款方式、期限和利率的审查与监督,贷款程序的审查监督,贷款责任落实的审查监督,信贷档案资料的归档

14、保管,贷款业务微机录入管理等)进行量化考核。第三,实行等级授信管理。根据信用社的信贷管理能力、经营规模、资产质量、到期贷款收回率、所管辖镇政府对信用社工作的支持力度、镇村及村民信誉程度等情况,对信用社实行等级管理(评出一、二、三级信用社);根据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思想品德、工作责任心、责任贷款结欠情况进行等级管理(可评出一、二、三级及等外级信贷员);根据借款户(包括农户、个体工商户及民营业主)经济状况、信用程度等进行等级管理(可评出一、二、三级信用客户)。第四,加强信贷档案管理,提高对贷户的约束能力。信贷一旦形成风险后又可凭证向法院申请依法清收,有不少信用社由于档案不全,记录不清,不能提供足够的有

15、效证据,使信用社资金受损。第五,要制定信贷风险监测指标,将诸如到期贷款收回率、逾期贷款率、贷款收息率、利息收回率等指标纳入科学的考核体系之内,合理下达并逐级考核到每个信贷人员,将每年的考核结果同信贷员的信贷授信等级挂钩,同个人利益挂钩。第六,要实行信贷岗位人员定期轮换,异地交流,并及时进行异地交叉检查,定期与贷户核对借据,防止信贷人员人为风险。第七,各信用社“一把手”在信贷管理上应处于“超脱”地位,要专职于管理,不能又操作又监督、又审批,要建立起会计、审计、纪检监督制约网络,明确各监督岗位的职责权限,避免道德风险和内部风险控制。(五)提高风险识别预测水平,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一是改进贷款发类

16、办法,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对政策风险进行明确的区分,使分类结果能够真实反映信贷风险的状况和成因,为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户、种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及企业四个层次客户信用评级办法。三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贷款的各种风险因素(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性质及风险程度进行识别和测定,它是贷前调查、审查的重要内容。风险预测结果,是贷款是否发放、贷款期限确定、发放额度控制、贷款方式选择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贷款风险预警系统,对贷款运营各环节和各种状态下的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识别、反馈,根据事前设置的风险控制指标变化所发出的警示性

17、信号,对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信号进行前瞻性判断,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提示、市场风险预警提示、行为风险预警提示和其他风险预警提示,提示贷款社制订处置方案,落实各环节的责任,提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措施。(六)建立风险抗衡机制,提高贷款抗险能力。一是农村信用社必须实行资产负债比例,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最高存贷比例不得超过75%,同时还要通过确定和具体量化考核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流动比率、投资比率和不良贷款占比等指标制约信用社的资产规模、结构风险程度等。二是实行存贷挂钩,借款单位申请贷款时,要首先将自筹措资金存入信用社一定比例后,再可对其发放贷款,以实行借贷双方的相互制约。三是合理确定贷款

18、期限和利率。信用社贷款期限要符合借款人的生产或经营周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根据贷款农户所种植的农产品的成长、销售周期合理确定其贷款期限,个体工商户贷款可以贷款日到销售淡季这段时间作为贷款期限,企业贷款可根据其产品加工、销售周期和流动资金周转率来合理确定期限。对内部职工贷款或职工担保贷款可根据其等级和对信用社贡献大小来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对工作能力强,有信贷工作经验的优秀员工可适当给予优惠条件。贷款期限设定还要根据负债业务结构确定,信用社的存款大部分是定期存款,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适当地增加中长期贷款业务,并灵活运用贷款利率政策,建立长期稳固的收息基地;四是合理确定贷款计划,联社可根据各社对借

19、款户的授信之和上浮20%来确定信用社的信贷计划,鼓励信用社积极培植优质黄金客户,坚决防止信用社发放跨社贷款。五是建立统一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机制。评判客户授信等级由客户信用等级和客户对信用社的贡献等级两个因素决定。客户信用等级评判应当综合考虑客户守信程度和客户财务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程度三个层次因素,最大限度地揭示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程度、经营风险程度和道德风险程度,并综合反映信贷客户的贷款安全性类别。由于信用社地方性的特点,统一授信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和直接。六是信用社在承担风险后,要加强对风险因素变化的关注,当出现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争取化解风险,或者尽量减少风险

20、造成的损失。对重点客户派驻客户经理,定期了解客户经营状况和资信情况的变化,检查和掌握贷款使用与还款计划执行情况:当出现风险征兆时,提前收回或部分收回贷款,追加担保人,追加资产抵押。对借款客户不能履行贷款协议的任何部分时,都应立即找出其原因。在贷款本息到期不能收回时,要立即判明原因,制订周密的催收计划,坚决、策略地进行清收。若催收无效,在有效追索期内立即采取法律行动,对抵押物的接管要迅速,或尽快采取其他资产保全措施,直至有效地全部收回贷款本息。 (七)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现贷款风险转移。信用社改革时期贷款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建立必要的信贷资金补偿和转化机制,是确保改革时期信用社资金安全的有效

21、举措,根据风险的种类、特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采取财政补偿、风险补偿金抵偿、抵(质)押物变现补偿、以资抵债、保险理赔、依法诉讼、呆账核销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贷款损失。当前着重采取的措施之一:可建立风险保证金和亏损补偿金制度,包括行业或区域性统筹风险基金制度、企业风险基金制度、企业法人代表风险金制度以及信用社信贷人员风险金制度等;措施之二:采取必要的担保措施,把提高抵押担保率作为防范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重要方法,对经济困难农户和民营业主手续批量放贷可采取联保互保方式,一户贷款出现风险或损失,采取必要的信贷资产保全措施,其他贷户有效可补偿;措施之三:可足额提取呆帐、以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信贷风险

22、的能力;措施之四:可实行贷款风险保险制度。贷款风险保险是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和贷户以贷款项目和金额向保险公司投保贷款风险保险,当投保企业或贷户因保险责任内的原因不能按合同归还信用社贷款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偿还责任,以转移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减少资金损失。(八)强化内控机制,防范操作风险。对信贷管理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要切实落实责任,明确贷款调查人员、审查人员、审批人员、监督人员、检查人员五个相对独立的岗位职责,推行贷款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健全贷款审批程序。贷款的审批程序应该坚持前后台分离的原则,强化审批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上下级报告制度,强化贷款的审贷部门分离,实现横向制约。建立相对独立

23、的调查制约系统、审查制约系统、审批制约系统和检查制约系统、强化同一经营层次内各贷款运作系统之间的制约关系。贷款发放主要是接收客户申请,提出贷款建议,并具体负责对贷款业务的日常监督、检查和催收。县市以上联社可专门成立贷款审查中心,主要负责对信贷人员接受的贷款申请进行调查、信用风险分析和评估,确定贷款的风险度,确定是否能够贷款。通过有效的岗位分立措施,使审贷之间真正做到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对大额贷款的审核要实行集体研究,不能流于形式,可实行“票决制”,要明确贷与不贷的理由、贷款种类、期限、方式、额度、利率等方面的意见。二是落实贷款责任。贷款调查评估人员,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贷款审查、决策

24、人员承担审查、决策失误的责任;贷款发放人员负责贷款的检查和清收,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三是完善贷款管理制度,改进信贷管理手段。要根据信贷政策和贷款业务种类的变化,以及计算机手段的使用,及时重组业务操作流程,完善基本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信息反馈、报告制度。四是强化考核奖罚机制。根据信贷人员的岗位和职责,针对不同岗位分别选择相应的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收入与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成效的挂钩力度。五是在信用社改革时期,在贷款发放中要抵制一切行政干预和外来干扰,严格把好贷款出口关。总之,对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操作造成贷款决策失误,借款合同要素不全或合同无效,信贷监

25、管制度不落实,信贷信息资料缺乏,数据统计失真,以及其他违反贷款管理制度的各种违规操作行为和工作失误等所产生的贷款风险,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正或补救,规范管理和操作,将贷款风险减轻到最低限度直至消除。(九)建立风险监察机制,编织监督制约网络。在信用社内部,建立贷款风险监察机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业务操作层和管理层的自律性管理,第二层次是稽核部门的监督性管理,第三层次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再监督性管理,三个层次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层层有效地防范内部的经营风险。联社信贷部门要把贷款规范化管理、信贷政策制度落实情况以及信贷资产质量状况的检查制度化,基层信用社对贷款跟踪管理要做到经常化。联社稽核部门依据

26、信贷政策制度和内审制度,对信贷违规经营、贷款风险、资产质量状况经常进行专项稽核,稽核的重点应放在合规性稽核、风险稽核和对主要经办人员的责任稽核等方面,由事后稽核控制为主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稽核相结合,并以事前预防性稽核、事中阻滞性稽核为主,积极对防范信贷风险起到有效的“屏障”作用。在信用社外部,可建立信用社贷款司法监督制。(十)新教育培训机构,提高员工业务素质。信用社贷款新老业务规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素质良好的信贷人员可以弥补管理制度的不足。对此,创新教育培训机制迫在眉睫。在信用完社改革时期,要制定信贷业务培训计划和考核奖惩措施,把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不断

27、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十一)建立风险追究机制,严格奖惩化险降比。根据审贷分离原则,对贷款运作的不同环节,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职能分解为贷款调查岗、贷款审查岗、贷款审批岗、贷款监督岗、贷款检查岗,调查岗由贷款责任人担任,审查岗由各社信贷员担任(信贷员是贷款责任人时,由各社主任作为审查人),审批岗由各社贷款管理小组承担(贷款责任人在授权范围内的贷款,审批岗由各社主任担任),监督岗由各社委派会计承担,检查岗由联社贷款检查组、业务科、稽核科和指定的信贷检查专班及管片(户)责任人或贷款责任人共同承担,并明确各自职责。在贷款决策运作纵横向制约上实现程序制约和权利制约;根据五个岗位的职责与权利,合理确定每个岗位应当承担的责任,对岗位不健全的贷款决策行为,由合并岗位承担,造成损失的,可由信用社主任、贷款责任人、信贷员、委派会计共同赔偿损失。对贷款第一责任人实行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四包一挂”责任制,建立存量贷款清收盘活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使用效益。凡因违规操作,工作及决策失误造成贷款损失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交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