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定额相关知识(全面).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13366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定额相关知识(全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劳动定额相关知识(全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劳动定额相关知识(全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劳动定额相关知识(全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劳动定额相关知识(全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定额相关知识(全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定额相关知识(全面).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篇 劳动定额基础理论知识1 序1-1 劳动定额的概念及其涵义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和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规定这些消耗的数量标准就是定额,“定”即规定,“额”即额度。工业企业的定额主要有劳动定额、原材料消耗定额、动力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资金定额和费用定额等,它们构成了企业完整的定额体系。 劳动定额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消耗的一种数量标准,它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生产一定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预先规定的劳动量的标准,或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完成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劳动定额概念包括下列涵义:一、规范性劳动定额是一种标准,具有一定的“法定规范性”,是衡量劳动者劳动

2、成果的客观规范,是一种经济上的法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二、相对性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定的,条件不同,劳动定额水平则不同。这些条件可以归纳为客观因素(如生产条件、技术条件、组织条件等)和主观因素(如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和积极性、企业领导层对劳动定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等)。三、综合性劳动定额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组织的综合水平,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四、预定性劳动定额是人为预先规定的,它反映一定范围内的水平。劳动消耗量的标准,不是个别劳动消耗,而是以平均的必要劳动消耗为标准。五、凝固性劳动定额是衡量劳动者劳动状况的一种标准

3、,然而,它衡量和反映的是劳动的凝固形态,而不是劳动潜在形态和流动形态。1-2 劳动定额工作的主要内容企业劳动定额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合理设置劳动定额管理机构,明确各级定额管理机构及定额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分工。 二、研究定额管理与相关管理工作的配合。 三、运用工作日写实、测时等方法,分析工时利用,研究工时结构,减少工时损失和工时浪费,制定时间定额标准。 四、结合企业实际,研究改善工序操作方法,推广先进经验。 五、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定额管理。 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定额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业务水平。1-3 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劳动定额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

4、要的作用。一、劳动定额是企业编制计划的重要基础企业生产、劳动、成本等项计划的编制,应以劳动定额为基础。如编制生产计划时,首先要根据劳动定额的资料核算出生产任务总量然后在生产任务与设备生产能力、劳动能力之间进行平衡,经过全面分析和研究后,才能编制出企业生产计划。如编制劳动计划时,也应以劳动定额为依据,核算、平衡劳动力的需要量,确定各个工种完成生产计划所需要的人数。二、劳动定额是实行经济核算的基础由于劳动定额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成本和价格的高低,如果单位产品的工时消耗降低,产品成本中的工资支出和分摊到单位产品的各项费用也就相应降低;反之,则提高。三、劳动定额是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由

5、于劳动定额是考核、衡量职工劳动成果的重要尺度,把劳动定额作为开展劳动竞赛过程中的主要评比标准,可以不断促进劳动生产提高。四、劳动定额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依据在企业中,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出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劳动量的大小、技能水平的高低。因此,在规定劳动报酬时,应把劳动定额完成情况作为一项必要的考核指标。如果没有劳动定额作为考核标准,劳动者的劳动量大小就难以衡量。 实行计件工资制更要以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作为前提条件,否则,就无法确定计件单价。实行奖励制度,同样应以完成劳动定额的情况作为确定奖金的依据。1-4 劳动定额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劳动定额发展的初级阶段劳动定额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英

6、国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简单的分工协作开始,经过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的生产,生产力发展很快,同时产生了雇佣劳动和产业工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支付工资,就必须有一个劳动的计量和考核问题。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英国,就出现了一些企业家和学者,他们提出了劳动计量、劳动分工、劳动效率等问题。比较有名的人物有:亚当斯密,著名的英国奏古典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劳动他工、劳动效率和劳动计量问题。他把制针他为18道工序,使工人每天的产量由20根提高到4806根,用以说明分工的重要性,也提出了提高效率的途径。小詹姆斯瓦特、马修鲁滨逊、包尔顿,他们对自己经营的工厂进行了改革,他们按工作流程设计和

7、规划各项操作,并对各个职位制定了标准产量,还建立了详细的统计记录制度,实行按成果支付工资的办法。二、劳动定额发展的第二阶段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泰勒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形成了定量作业管理阶段和泰勒制,劳动定额成为科学管理的一项标志,形成了劳动定额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使劳动定额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研究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问题,建立科学先进的劳动定额,注入一些新的科学方法。 泰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7方面:研究人机关系、劳动效率。他第一次把时间效率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和方法提到日程上来,形成了劳动定额;进行动作分析,详细分析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动作状况;对工艺路线和切削量进行分析和试验;对劳

8、动条件、劳动环境和劳动过程的服务工作进行了初步研究;实行差别工资制,凡是达到定量作业标准的,按照高工资率计算工资,否则按照低工资率计算工资;以新的作业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培训工人,使培训时间缩短,使工人之间的效率差别有所缩小;改直线制为以计划管理为中心的职能制,建立职能管理科室,开展质量验收。 总之,泰勒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行三定:定标准作业方法、定标准作业时间、定每日的工作量,形成了定量作业管理。三、劳动定额发展的第三阶段劳动定额的发展与整个企业管理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得到蓬勃发展,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和系统管理阶段。管理理论已由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9、老三论”)发展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新三论”),出现了系统学派、数理学派、行为学派、会计学派、统计学派,出现了工业工程、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等新的学科。许多科学向综合性和一体化发展。经济、技术、数学、心理学相与交融和渗透,它们在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和信息联系性等方面的联系和耦合,既向深度,又向广度,既向交合,又向单一,并由低序和无序向高序和有序发展。劳动定额同样也发展为工时学、工效学等新的学科。同时,时间研究、方法研究、动作研究、疲劳研究、环境研究、微动作研究等也不断深入。四、我国劳动定额发展的过程我国的劳动定额工作,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后到1957年。这一

10、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定额机构,配备劳动定额干部,学习前苏联经验,实行计件工资;培养定额人员,了解定额业务;建立各种原始记录和定额资料,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建立劳动定额制定和修改的理论和方法。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企业管理出现许多偏向,如在定额管理方面,鼓吹无定额劳动,全盘否定计件工资,否定劳动定额,否定按劳分配等,使劳动定额工作受到很大冲击。1961年党和国家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生产秩序逐渐恢复,劳动定额工作也得到了逐步恢复,多数企业又实行了定额管理。第三阶段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定额工作受到

11、更大的冲击,撤销了定额机构,下放了人员,出现了“生产无制度,工作无秩序,劳动无定额,都吃大锅饭”的混乱局面,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第四阶段是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定额得到了恢复和全面发展。和部门、各地区、许多企业都举办定额训练班,培养了许多新的定额人员;制定了各种定额标准;普遍整顿了原始记录和定额资料,建立了各种报表和台帐。有些部门和企业还实行了计算机辅助劳动定额管理,使劳动定额工作得到很快的发展。1-5 集团公司劳动定额工作的发展过程兖矿集团的前身兖州矿务局成立于1976年7月21日。矿务局成立以后,劳动定额管理同其他各项管理制度一样,逐步建立和完善。集团公司劳动定

12、额管理工作,大体分为3个阶段。一、起步阶段197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劳动工资的十条规定(草案),提出“所有企业都要在明年内把编制定员和劳动定额制度建立起来”。矿务局开始组织编制劳动定额。1978年2月,举办了第一期定额员培训班,培训33名定额员,第一次编制了包括采煤、掘进、巷修、砌碹4部分,共560个综合定额标准的采掘劳动定额手册,在南屯、北宿、唐村矿实行定额考核,推行计时工资加奖励的工资制度。同年7月,矿务局成立劳动定额编制小组,抽调20名定额员,在各生产矿进行工作日写实,测定技术资料240份,取得有效单件产品时间13007个,采用技术测定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分项定额标准1085个,

13、编制了兖州矿务局劳动定额手册,于1979年2月试行。试行期满后,对一些标准偏高偏低进行了修改,报经省煤炭工业局审批,于1979年9月1日正式执行,在各矿采掘区(队)实行了“综合定额、圆班计件、分班计量、按分分配”的直接无限制计件工资制。 同时,矿务局定额管理机构也随之建立起来。矿务局劳动工资处设置了定额管理组,各级定额管理人员逐步充实,矿务局和3对矿井共配备定额员40多人,形成了局、矿、区(队)三级管理体制。 二、发展阶段1982年,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矿务局抽调25名定额专业人员,对定额标准再次修订。写实1256人次;定额覆盖范围扩大到巷修、井下钻机、木材加工等;分项定额标

14、准3550个,比原标准增加2537个;采掘定额水平提高2.8%,其中采煤提高2.6%,掘进提高3.3%。1986年国家煤炭基建体制改革,原兖州煤炭基本建设公司划归矿务局后,于1988年修改劳动定额标准时,将原基建公司定额标准纳入矿务局定额标准中。此后,劳动定额标准分别于1992年、1996年进行了修订,补充了综采放顶煤定额标准,并且定额水平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为了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制定了定额员职责范围、验收记录员职责范围等制度。三、提高阶段为使劳动定额管理工作适应集团公司优化劳动组织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结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搞活内部工资分配的需要,2002年,集团公司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修改劳

15、动定额、劳动定员标准工作的安排意见和关于扩大劳动定额覆盖面,全面推行劳动定额管理的安排意见。为了贯彻落实“两个意见”,集团公司组织18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原劳动定额标准进行修改。首先,是修订生产矿井劳动定额标准。通过深入现场考察,结合大量统计资料,新拟劳动定额标准4171个,比原定额标准4005个增加166个。其中:因采用新工艺、扩大生产矿井定额面增加定额标准1232个,已经淘汰的生产工艺、调整定额标准划分结构(如地质钻探、木材加工等)减少、取消840个,同类合并226个。新增定额标准的重点部分是增加了井下单项工程定额。新定额水平比原来提高9.16%,其中采煤提高11.6%,掘进提高6.16%。

16、其次,是制定地面生产定额标准。系统地、全面地制定地面生产劳动定额标准,是集团公司前所未有的工作。集团公司修改“双定”标准办公室在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深入基层,考察了解生产工艺过程,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制定地面生产劳动定额标准的思路和意见。经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加工、整理,制定出包括生产制作、输送带生产、制造电缆、设备(部件)维修、建筑工程等11部分、4707个定额标准。2003年1月,集团公司颁发了关于贯彻执行新颁劳动定额、定员标准的意见,规定生产矿井劳动定额标准从2003年2月1日起执行,地面生产劳动定额标准从2003年4月1日起执行。新颁劳动定额标准将成为进行劳动考核、

17、实行计件工资的主要依据。2 劳动定额概述2-1 劳动定额的分类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按照不同的特点、范围和作用,企业劳动定额可作如下分类:表21 劳动定额分类表分类标志类 型基 本 概 念按表现形式 分 类产量定额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时间定额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劳动者完成一定数量的合格产品必须消耗的劳动时间。看管定额是指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应同时看管的设备数量。按制定方法 分 类估计定额用经验估计的方法制定的定额。统计定额用统计分析法制定的定额。类推比较定额是用类推比较法制定的定额。技术定额是运用技术测定法制定的定额。按制定和批准权限分 类统一定额又称标准定

18、额,是由主管部门或企业制定并按批准权限审批的定额。作业定额又称工作定额,是根据具体工序和工作地点的具体条件,按照标准定额的规定制定的产量定额。试行定额一般对试制新产品、试行新的生产工艺、试用新的操作方法、试用新的机器设备等制定的定额。临时定额是指适应某些临时性工作或突击性紧急任务而制定的定额。按用途分 类现行定额是指企业在生产现场中使用的定额。它是以工序为对象制定的劳动定额。目标定额是指在正常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企业提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达到的劳动消耗量的标准。计划定额是指计划期内预计的单位产品达到的定额水平指标。设计定额是指设计部门设计企业生产规模所使用的定额。不变定额也称固定定额,是指将某

19、个时期的现行定额固定下来,保持一定时期不变的定额。工作定额是指企业的技术、经济、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必要劳动消耗量。预算定额是用于编制工程预算的劳动定额。施工定额是建设部门对现行劳动定额的总称,是相对于预算定额而言的。按包括的工序分类分项定额也称单项定额,是指定额内只包括一道工序的定额。综合定额是指包括若干道工序工作的定额,即将若干个贫苦定额综合在一起,换算为统一计量单位所表示的定额。按定额水平 分 类先进定额是指具有先进水平的劳动定额。平均先进定额是指高于平均水平的定额,即介于总平均数与先进水平之间的平均数。落后定额一般是指低于实际水平的定额。2-2 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表

20、现形式:一、产量定额产量定额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或工作量。二、时间定额时间定额也称工时定额,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劳动者完成一定数量的合格产品必须消耗的劳动时间。 不论是产量定额还是时间定额,其基本要素至少有两个,即时间和产量。企业的产品数量单位可按劳动成果的不同来表示,如米、吨、根、架等;煤炭企业时间单位通常按工日计算(简称工),有时为了满足制定定额的需要,也采用工时(h)、分(min)、秒(s)等作为时间定额单位。 两种定额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内存联系,即两者之间在数值上互为倒数,成反比关系。单位时间内产品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时

21、间减少;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时间增加,就意味着单位时间产品数量减少。 产量定额和时间定额的数量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工作日法定时间,即一个工作班时间,可以表示为1工工日,简单表示为1工工,即1。【例21】已知装放炮工的时间定额为0.007工m,求装放炮工的产量定额。 10.007143m工 【例22】已知回柱工的产量定额为120根,求回柱工的时间定额。11200.008工根2-3 劳动定额的制定制定方法企业要保持劳动定额水平先进合理(或平均先进),应根据生产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等,正确选择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这是劳动定额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煤炭企业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有经验估工

22、法、统计分析法、类推比较法和技术测定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也反映了定额制定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为使定额标准的制定做到快、准、全、先进合理,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就应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生产类型和企业管理水平不同,选择适当的制定方法。 一、定额制定方法简介表22 定额制定方法比较表制定方法基本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经 验估工法是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结合分析生产设计及操作规程等技术资料,并考虑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的效能和工人的技术水平等条件,对产品的劳动消耗直接进行估算的方法。简单易行,工作量小,制定速度快,使用及时。但比较粗糙,带有主观性,技术依

23、据不足,易受估工人员水平及经验的局限,容易出现定额水平偏高或偏低现象,有片面性和偶然性。一般适用于品种多、单件小批量的生产条件,以及新产品试制和临时性、一次性的工作任务。统 计分析法是根据一定时期(至少3个月)生产同类产品或者大体相同产品的工序的实际工时消耗或产量的统计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加工、并结合企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来确定定额的方法。简单易行,工作量小,它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有一定的说服力,制定的定额比较可靠。但易受统计资料虚假、错误的影响。一般适用于生产条件比较正常、产品比较固定、大批量生产、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比较健全、统计数据较准确的企业。类 推比较法是根据生产同类型产量或工

24、序的定额为依据,经过对比分析,推算出同类型的另一种产品或工序的定额的方法。较及时准确,有一定技术依据,平衡性好。但如典型定额制定不准确,分类分型不当,定额质量不高。一般适用于品种多、批量小、变化大的企业。技 术测定法是根据生产技术条件和组织条件,在挖掘潜力、操作合理的基础上,按照正常的工艺方法,通过分析计算和技术测定制定定额的方法。符合科学原理,重视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操作方法的研究,有充分的技术依据,技术性强,平衡性好,有较大的准确性。但方法较复杂,工作量大,计算繁琐,费人力,时间长。一般适用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比较正常,产品品种少,生产批量大的生产类型以及流水线作业等工序。二、制定定额常用方

25、法简介1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制定定额的一般做法是: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先求出平均数,在此基础上求出平均先进数,再考虑生产技术组织等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等,确定新的定额水平。统计分析法按对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均方根法和百分数法。简单平均法 先进平均法先进平均法是先计算出一般水平的平均数,即总体算术平均数,然后从先进于一般平均数的那一部分中,再算出一个平均数,这里说是先进平均数。这个先进平均数就是制定平均先进定额的一个重要依据。其计算公式为:式中:总体算术平均数 统计数的数次 完成统计数 平均先进定额 先进于总体算术平均数的各统计数的次数 先进于总体

26、算术平均数的统计数【例23】某企业年完成某种产品产量情况如表23,试计算该企业月平均先进定额。解:第一步,求出总体算术平均数。=15333 第二步,根据算术平均先进定额的基本公式,求出平均先进定额= =16700表23月产量()月数()135002323227000435003000049500340001450015000165001700012184000 对于有大量统计数据,原始资料、统计资料健全、准确的企业,也可用下列方法求算术平均先进定额。【例24】某工种完成某种产品,根据统计资料,得出表24资料,求其产量定额。表24每名工人产量t/工组 距组中值工人人数每组产量甲乙=4622576

27、2230154688102910901012211222小 计40296解:第一步,计算总平均数。 总平均数=7.4m工 第二步,计算总平均数所在组先进部分的工人人数。 根据平均先进的含义,凡产量大于7.4的部分,都属于先进部分。而7.4正处于68组中,所以,68组中7.48的部分,当然属于先进部分。为了计算平均先进数,就必须把7.48(即此组中平均先进的部分)也包括在内。 = =(87.4)=6.6人 也就是说,22人中有6.6人完成的产量7.4t。 第三步,计算总平均数所在组先进部分的组中值。 =7.7 第四步,计算总平均数7.4所在组先进部分的产量。 =6.67.7=50.8 第五步,根

28、据上述条件,列表25,计算平均先进定额。表25每名工人产量t/工组中值工人人数每组产量甲=7.4881010127.79116.650.89022102小 计18.6162.8平均先进定额=8.75t工 平均先进法 平均先进法是以完成定额的最先进水平、50%工人达到的定额水平以及全部工人都能达到的水平(即最低水平)三者的平均平均数,再与最先进水平平均后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A=(B+C) C=(B+D+E) A=B+(B+D+E)=B+B+D+E=(4B+D+E)式中:A平均先进定额B最先进水平定额,即最高定额C平均中间水平的定额D50%的工人达到的定额E全部工人都能达到的定额,即最低定额 【

29、例25】根据定额统计资料,某矿支柱工某年完成定额的最高水平为69根/工,50%的工人所能达到的定额水平为54根/工,全部工人都能达到的定额为48根/工,求支柱工人平均先进定额。 解:平均先进定额 A=(4B+D+E)=(469+54+48)=63根/工 综合平均法 先求出总体算术平均数,然后取两个最先进的数值和一个最落后的数值,与平均数相加,再除以相对应的项数4。其计算公式为: = = 式中:总体算术平均数 定额完成统计数 项数 平均先进定额 第一最先进统计数 第二最先进统计数 最落后的统计数 【例26】某一车间加工某一工件的实际工时统计资料为2、3、4、4、6、7(min),求平均先进时间定

30、额。 解:第一步,求总体算术平均数 =4.3(min) 第二步,求平均先进时间定额 =4.1(min) 简单算术平均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工作量小,计算方便。它的主要缺点是计算出的定额水平,往往偏重于先进。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估工法与统计分析法的结合,就是在同一工种的工人中,选取少数几个人,估计或测得定额,然后分析这几个人的代表性,即“权数”,乘以定额,再加以平均,即可求得该工种的定额。其计算公式为: = 式中:统计定额 代表定额 代表定额代表的次数 【例27】某采煤工作面移支架工共10人,A工人班完成工作量30架,B工人班完成工作量35架,C工人班完成工作量40架。经分析,A工人的水平代

31、表2人,B工人的水平代表5人,C工人的水平代表3人。则产量定额的加权平均数为: =35.5架/工 一般地说,在估计“权”的规律时,常用两头小、中间大的定性分析概念。因此,中间值的代表性大些。这里的权数取了10名中的5人,这样做,即体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克服了取单一数值为定额的片面性。 2技术测定法技术测定法就是通过现场工作日写实、测时等研究工时消耗的方法,把工人一天生产活动所消耗的时间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利用工时分析研究的方法,分析各种工时消耗,研究生产过程中各种合理和不合理因素。通过工时分析研究,考察生产时间是否用得合理,有没有浪费,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劳动组织是否合理。从而采取措施,

32、剔除一切影响工时利用的不合理因素,用有一定技术依据的工时资料计算劳动定额的方法。技术测定法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运用工时研究的方法,实地观察被制定工序的工时消耗和工作地点的生产能力;整理分析观察资料;设计合理的工时结构、工作日(班)工时定额、单位产品工时消耗,并规定出被测定工序的新定额水平;在生产中推行合理的工序结构、合理的工作地组织,贯彻新劳动定额标准。 技术测定法制定劳动定额,将在以后章节中陆续涉及,在此不再叙述。3 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与工时研究3-1 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类型 一、煤炭企业生产过程 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类型与制定劳动定额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定劳动定额一般要经过科学地分析企业的生

33、产过程和生产类型,掌握工时消耗分类,研究劳动定额的时间构成,进行工作日写实、测时、工时抽样等制定定额的过程。因此,制定劳动定额,首先要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类型,才能合理确定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定额,使定额符合生产过程的需要。1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就是指从生产产品的准备工作开始,到产品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2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就是从生产准备开始到煤炭采出、运至地面原煤筛(洗)选和装车外运的全部过程(学员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生产单位,把本单位一些生产线的生产过程加以描述,如水泥、焦化、化肥生产等)。从我国煤炭生产的工艺特点来看,矿井生产过程的结构比较复杂,它是由许多生产

34、环节组成。我们研究生产过程的目的,是为研究工时消耗打下基础,也就是为制定劳动定额、挖掘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下面以煤炭生产过程为例,分解为各种不同的环节、工序、作业、操作。环节就是局部生产过程,每一生环节在工艺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它是具有专门性质的生产技术内容,需要专门的生产工具和一定的专业工种的工人来进行。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直接对产品进行加工的生产环节称为基本生产环节。煤炭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有:生产准备环节,如井巷开拓掘进;回采环节,就是把煤炭从矿井剥离下来的过程;运输环节,是指把煤炭从工作面运至煤仓或洗选系统的整个过程;洗选环节,是指把原煤洗选成符合消费者要求的各种规格的成品煤的过程

35、;装车发运环节,是指把成品煤装车发往用户前的装车过程。 除上述基本生产环节外,还有辅助性和服务性生产环节,它与基本生产环节同时进行并为之建立正常条件,如矿井供、排水,矿井通风,井巷维修,机器设备的安装与维修,材料、设备、人员的运输,动力供应等。工序是生产环节的组成部分,是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劳动定额一般是按工序制定的,它是由一名工人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地点上,对同一劳动对象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 工序的特点是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本身三者为固定不变的一体,每道工序在操作上、技术上和组织结构上都有其特点,构成一个独立的工艺技术过程。例如普通综采工作面的主要工序有:机组割煤,移支架,铺联网等。

36、作业作业是工序的组成部分,是工人在同一工作地点利用同一工具对同一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所执行的工序的一部分。一道工序由若干道作业组成。如炮采工作面电钻打眼这道工序,其作业组成为接班,检查工作地点安全情况,拉电钻、电缆,试钻,点眼位,打眼,换钻头,移工作地点,收拾工具,交班等。 作业按工艺性质可分为准备结束作业、基本作业、辅助作业。准备结束作业是为使工作地点、机械设备和工具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作业,以及工作结束时清理工作地点、整理工具设备、交接班等,统称为准备结束作业。如上述作业中的接班、检查工作地点安全情况,拉电钻、电缆,试钻,收拾工具,交班。基本作业时间是决定工序工艺内容的作业,即

37、由于执行该道作业,能够获得该工序产品或成果的作业。如上述作业中的打眼。辅助作业是为基本作业创造正常条件的作业。如上述作业中的点眼位、换钻头。在工艺执行过程中,按辅助作业与基本作业的关系,又可分为平行辅助作业(能与基本作业同时进行的作业)和非平行辅助作业(不能与基本作业平行而须在停止基本作业后才能进行的作业)。增加平行辅助作业,就能相应增加工序中的基本作业时间,从而提高工时利用率。在实际工作中,除上述作业内容以外,还会遇到与本工种无关的其它作业,这些作业称外额外作业。额外作业通常是由于生产组织或劳动组织不善,需要工人进行本工序以外的作业。作业按使用的工具不同,还可分为手动作业、机手并动作业、机械

38、化作业、自动化作业。操作是作业的组成部分,是工人在作业过程中所做的有独立目的的完整动作。如基本作业中的打眼,是由抱起电钻、对准眼位、启动电钻电钻开关、推动电钻在煤壁上打眼、拉出电钻等动作组成的。 动作。是操作的分解,是操作的最小组成要素。一个操作可分解为许多动作。动作可按人体活动的特点,划分为抓取、位移、伸手、定向、放下、装配、使用、官能工作(如读、检视、计算、回忆)等。 二、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类型,主要是指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种、产品的稳定程度、产量的大小和专业化程度。生产类型不同,对于企业管理、劳动组织、劳动定额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生产类型大致分为大量生产、批量生产和单件生产。1大量生产

39、其特点是产品固定,品种少,产量大,生产的连续性和重复性大,企业常年生产某种产品,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煤炭生产即属此类型。2批量生产其特点是产品相对稳定,有继承性,品种稍多,产销量大,成批地、周期性地轮换生产,经过一段时期重复一次,专业化程度较上一类低。3单件生产其特点是产品品种不稳定,数量少,很少重复,有些产品在少量生产后便停止生产或不定期生产。不同的生产类型对劳动定额的制定和管理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大量、批量生产的条件下,一般采用专用设备,工艺规程较细,专业化程度较高,要求劳动定额的准确程度更高一些。在单件生产的条件下,由于产品品种多,工艺变化大,批量小,要求劳动定额的制定要及时些,准确程度可能

40、低一些。3-2 工时消耗分类在研究工作时间利用情况时,人、机工作时间是研究对象。研究工时利用情况时,主要分析研究人的工时利用。 一、工时消耗分类的概念工人工时消耗分类,是指工人在一个工作班内全部劳动时间的消耗。为了正确确定工作日(班)工时定额和单位产品时间定额,保持定额水平平均先进,就需要对工人的工时消耗进行分类。 二、工时消耗分类目的和原则对工人工时消耗进行分类的目的,是分析研究工时消耗构成是否合理。因此,工时消耗分类必须以工时消耗的必要性这一原则为前提,确定哪些是生产所必须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或浪费损失的,以便采取措施,降低产品的工时消耗,消除工时损失,提高工时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工时

41、消耗分类的方法工人在生产中的工时消耗是多种多样的,从劳动定额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1定额时间定额时间是指工人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所必须的劳动时间,一般包括有效工作时间、休息和自然需要时间、工艺性间断时间。有效作业时间有效作业时间是指对工人生产产品直接或间接发生作用的时间,它包括准备与结束作业时间、基本作业时间、非平行的辅助作业时间。准备与结束作业时间,是指工作开始前工作地点和工人本身的准备作业以及工作结束后工作地点的清理、工具的收拾、交接班等。其特点是该作业时间在工作班内通常一次出现,且与工作班内生产产品数量不成正比关系。基本作业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日内完成基本作业所

42、消耗的时间总和,是使劳动对象改变形状、位置、性质、状态,并将劳动对象构成该工序的产品所消耗的时间。其特点是时间消耗与产品数量成正比关系,即其时间消耗越多,则产品数量越多。非平行辅助作业时间,是指工人在基本作业时间以外,为执行基本作业创造必要条件,保证基本作业正常进行的时间消耗。其特点是不与基本作业同时进行,不使劳动对象发生任何变化。基本作业时间与非平行辅助作业时间的总和构成作业时间。其特点是该时间消耗具有多次性,与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关系。对每件产品来说,作业时间越少越好。对整个工作日来说,作业时间的比重越大越好。在作业时间内,辅助作业时间的比重越小越好。休息和自然需要时间休息时间是指工人在工

43、作中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所必须的短暂间断时间,以及人的生理需要(如吃饭、喝水、大小便等)自然需要时间。休息与自然需要时间的长短与劳动性质、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动的危险性有密切的关系,正确确定这类时间十分重要。 在煤炭企业中,确定各工种的休息时间,必须对各工种工作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研究,按照作业时间分工种规定休息系数,按下式计算规定的休息时间。 式中:休息时间 休息时间系数 基本作业时间 辅助作业时间工艺间断时间工艺间断时间是指在具体条件下不能消除的间断时间。这些时间有机地包括在工序组成之内,并在某种程度上是技术原因或组织原因造成的。即使在个别工序、在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组织良好的情况下

44、,也是不能消除的。如炮采工作面放炮,工人需要撤至安全地点,等待排除炮烟所造成的间断时间;机采工作面机组割煤,由于煤质坚硬,工作一定时间需候电机停机冷却的间断时间等。2非定额时间非定额时间是指由于技术和组织方面的缺陷而消耗或占用的无益于完成某项工作的额外工作和停工的工时损失。它包括额外工作时间和停工时间。额外工作时间额外工作时间是指执行那些不属于本工种工序范围内的工作,以及执行多余的或偶然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支柱工支柱不符合规定质量而返工、移架工帮助铺联网工联网等时间消耗。停工时间停工时间是指由于工人本身原因或技术组织原因造成的停工时间。它可分为两类:与工人有关的停工时间。这类停工时间通常是由工人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如迟到、早退、工作中闲谈、消极怠工等。与工人无关的停工时间。主要是由技术组织原因造成的,如掘进工作面材料供应不及时、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等。 综上所述,工人在工作日内实际工时消耗,可用下式表示: 包括工作日内所有的工时消耗。式中属于非定额时间的额外工作时间和停工时间,经采取一定技术组织措施消除后,工人在工作日内正常的工时消耗可用下式表示: 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情况下休息时间与工艺性间断时间可以重合,也就是说,工人可以利用工艺性间断时间进行休息。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