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R光纤直放站检验规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35429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5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SMR光纤直放站检验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GSMR光纤直放站检验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GSMR光纤直放站检验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GSMR光纤直放站检验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GSMR光纤直放站检验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SMR光纤直放站检验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SMR光纤直放站检验规范.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GSM-R光纤直放站设备测试检验规范TT1.34100.000.JG目 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3.1术语、定义23.2缩略语24.测试依据和测试条件34.1 GSM-R中继系统测试依据34.2 GSM-R中继系统测试内容34.3 测试条件:35.测试频段36.中继设备技术指标测试36.1射频指标测试36.2中继设备电源适应性测试136.3环境试验146.4可靠性要求测试156.5电磁兼容测试156.6安全性测试156.7结构要求测试157.中继设备网管功能测试167.1通信传递时延167.2设备信息数据查询177.3网管数据设置和查询177.4实时采样数据(设备参数查

2、询)187.5设置数据227.6告警数据267.7 上报数据308.网管中心系统测试338.1 网管中心测试准备:338.2 网管配置管理338.3操作维护管理358.4 故障告警管理378.5 安全管理功能428.6 非功能性测试43附录A45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4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我国铁路GSM-R直放站设备和网管系统的测试条件、测试要求、测试方法和测试内容。本规范适用于铁路GSM-R直放站系统的工程验收、维护管理以及设备的生产制造、质量检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GB /T 15844.3-1995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可靠性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7626.5-1999电磁兼容

3、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2423.1-198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GB2423.2-198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GB/T2423.1-200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GB/T2423.2-200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GB/T 2423.10-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和导则:振动GB/T 2423.5-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GB420893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TB/T30

4、73-2003铁路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TB/T 3052-2002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制式及主要技术条件YD/T 1337-2005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1139-2006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2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GB/T 1528594漏泄同轴电缆分规范YD/T 11202001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漏泄同轴电缆YD/T 1059- 2004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天线技术条件GSM-R光纤直放站技术规格书GSM-R光纤直放站设备统一监控管理系统中国联通GSM

5、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v1.0)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功能规范1.0.0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1.0.03.术语和定义3.1术语、定义(1) GSM-R中继设备(简称中继设备或设备):指用于GSM-R移动通信网的光纤直放站、无线直放站、移频直放站、干线放大器等全双工、线性射频放大设备。(2) 光纤直放站:中继传输链路采用光纤做信号传输的直放站。(3) 无线(射频)直放站:中继传输链路采用射频做信号传输的直放站。(4) 宽带直放站:在GSM-R频段的全部或部分频段内工作的直放站。(5) 选频直放站:在GSM-R频段内选择一个或多个GSM-R指配信道工作的直放站。(6) 移频

6、直放站:将指配工作频率转换为其他频率进行传输的直放站。(7) 下行链路:由基站(BS)到移动台(MS)传输的链路。(8) 上行链路:由移动台(MS)到基站(BS)传输的链路。(9) OMC-T网管系统(简称网管或监控中心):是对GSM-R中继设备进行远程监控维护的管理系统。(10) 告警主动上报:当设备发生告警状态改变时,主动地按照预先设置的方式将改变后的状态报告给监控中心。(11) 主站:即监控主站,主站是为监控中心与监控从站提供数据和信息的中继和转发,用来直接和监控中心通信的中继传输设备。(12) 从站:即监控从站,是指在一个由多个设备组成的监控网络中,不能和监控中心直接通信的中继设备以及

7、中继设备的附属设备(环境动力监控、漏缆监控等),从站与监控中心的通信包必须经过监控主站的转发。3.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规范:按字母顺序排序GSM全球无线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R铁路专用GSM通信系统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TGSM-R中继设备运行维护中心GPRS MODEM使用GPRS通道进行传输数据的调制解调器SMS MODEM使用GSM-R提供的短消息SMS(Short Message Service)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调制解调器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AP接

8、入层协议Access ProtocolIP网间互联协议Internet Protocol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CRC循环冗余校验Cyclical Redundancy CheckCW连续波 Continuoufs Wave4.测试依据和测试条件4.1 GSM-R中继系统测试依据GSMR光纤直放站技术规格书GSMR光纤直放站设备统一监控管理系统4.2 GSM-R中继系统测试内容分为三部分:中继设备技术指标测试中继设备网管功能测试网管中心测试。4.3 测试条件:4.3.1测试仪表: GSM

9、信号发生器;RF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标量网络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噪声测试仪;功率计;数字存储示波器;功率衰减器;可变衰减器;功分/合路器;耐压/绝缘测试仪;直流可调稳压电源;高低温试验箱;满足电源及环境监控设备测试精度要求的仪器或仪表。具体技术指标要求见附录A4.3.3测试环境:在测试过程中,常温测试条件应在下列限值范围内:温度():最小值:15;最大值:35相对湿度(%):最小值:45%;最大值:75%大气压力:86106kPa环境噪声:55dB(A) 电源AC220V10V;或 DC48V5V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5.测试频段本标准适用于GSM-R频段:上行:885889MH

10、z下行:930934MHz6.中继设备技术指标测试6.1射频指标测试基本测试连接图:信号发生器:(GSM信号发生器)(RF信号发生器)10MHz或13MHz参考信号被测中继设备功率衰减器信号检测仪:(GSM信号分析仪)(RF频谱仪)(RF功率计)图1、设备射频测试连接图1对于无线射频直放站、干线放大器,被测中继设备是指单台直放站设备;对于光纤直放站或移频直放站,被测中继设备则包含近端机和远端机。光纤直放站近端机和远端机通过一根光纤跳线连接(光损耗0.5dB);移频直放站近端机和远端机通过射频电缆和衰减器连接(移频通道增益为:03dB)。6.1.1标称输出功率6.1.1.1定义 标称(最大)输出

11、功率是指中继设备在线性工作区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功率,此最大输出功率应满足以下条件: 1)输入信号为GSM-R信号;2)增益为最大增益;6.1.1.2指标要求室外机标称输出功率有1W、2W、5W、10W、20W五种规格;室内机有0.5W、1W、2W三种规格。下行和上行输出可以不同;标称(最大)输出功率容差应在2dB范围内。干线放大器:上行:03dBm;下行:303dBm。6.1.1.3测量方法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2)将GSM信号发生器输出通过RF电缆连接到被测设备输入端口(对光纤/移频直放站,接至近端机RF端口),再将功率衰减器及连接电缆总损耗值记录记录LS,或作为偏置输入GSM分析仪或

12、功率计中。3)关闭上行(上行)链路(测量下行输出功率)或关闭下行(下行)链路(测量上行输出功率);将GSM信号发生器设置为该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或指配信道的中心频率; 4)将被测中继设备增益调整到最大; 5)调节GSM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从一个适当值(使输出电平小于标称值10dB)逐步增加,直至GSM分析仪或功率计上显示的功率值达到最大,记录记录最大功率值LOUT(绝对值)或LCOUT(相对值);6)记录被测中继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电平Po(dBm)= LOUTLS,(或Po(dBm)= LCOUT),及输入电平(GSM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减去连接电缆的损耗值)Pin(dBm)6.1.2

13、最大增益及误差6.1.2.1定义最大增益是指中继设备在线性工作范围内对输入信号的最大放大能力。最大增益误差是指最大增益的实测值与厂家声明值之差值。6.1.2.2指标要求最大增益95dB,对于干线放大器50dB,具体增益值由厂家规定。最大增益误差不超过2dB,对于干线放大器不超过3dB。6.1.2.3测量方法1)测试系统及测试步骤同6.1.1.3的1)4)2)调节GSM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从一个适当值(使输出功率小于标称值10dB)逐步增加,直至GSM分析仪或功率计上显示的功率达到被测中继设备厂商声明的最大输出功率的容差范围内;3)记录被测中继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电平Po(dBm)LOUTLS,(

14、或Po(dBm)LCOUT),及输入电平(GSM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减去连接电缆的损耗值)Pin(dBm);4)最大增益为Gmax= Po- Pin (dB); (1)5)增益误差为= Gmax-G厂声明(dB); (2)6.1.3增益调节范围6.1.3.1定义增益调节范围是指当中继设备增益可调时,其最大增益和最小增益的差值。6.1.3.2 指标要求1)室外直放站30dB。2)室内直放站、干线放大器20dB。6.1.3.3 测量方法 1)测试系统及测试步骤同6.1.2.3,测得最大增益Gmax2)通过计算机本地监控软件,把被测中继设备增益调整到最小,其它测试步骤同6.1.2.3,测得最小增益Gm

15、in3)增益调节范围为G=Gmax - Gmin(dB) (3)6.1.4增益调节步长及步长误差(可选项)6.1.4.1 定义增益调节步长是指中继设备最小的增益调节量。增益调节步长误差是指实际增益步长与标称增益步长的差值。6.1.4.2 指标要求增益调节步长2dB;增益调节步长误差不超过1dB/步长,1dB/(1-10dB),1dB/(10-20dB),1.5dB/(20-30dB)。6.1.4.3 测量方法 1测试系统及测试步骤同6.1.2.3;2以增益调节步长降低被测中继设备增益,从GSM分析仪或功率计读被测中继设备实际增益下降每一步长时的功率,直至增益为最小;3. 增益调节步长为每相邻功

16、率读数之差4. 步长误差 =声明的增益调节步长-实际的增益调节步长 (4)5. 计算0-10dB、10-20dB、20-30dB内的累积误差6.1.5自动电平控制(ALC)范围6.1.5.1 定义 自动电平控制是指当中继设备工作于最大增益且输出为最大功率时,增加输入信号电平时,直放站对输出信号电平控制的能力。6.1.5.2 指标要求 当输入信号电平提高不大于10dB时,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2dB之内;当输入信号电平提高超过10dB时,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2dB之内或关闭输出。6.1.5.3 测量方法 1)测试系统及测试步骤同6.1.1.3的1)4);2)确定被测中继设备AL

17、C功能开启;3)调节GSM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从一个适当值(使输出电平小于标称值10dB)逐步增加,直至GSM分析仪或功率计上显示的功率达到被测中继设备厂商声明的最大输出功率的容差范围内,记录记录最大输出功率值PO;4)增加GSM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10dB,观测GSM信号分析仪或功率计上的读数变化(应不超过2dB);继续提高GSM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被测中继设备输出变化仍应不超过2dB或关闭。6.1.6相位误差及频率误差(仅适用于移频直放站)6.1.6.1 定义相位误差是指中继设备输出信号相位轨迹与其线性回归线之差。频率误差是指中继设备在工作频带内世纪输出频率对额定输出频率的偏差。6.1.6.

18、2 指标要求单机相位误差应6.1rms和24.5p, 频率误差应不超过510-8直放站系统相位误差应7rms和28p, 频率误差应不超过110-7内6.1.6.3测量方法6.1.6.3.1相位误差测量方法 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2)将GSM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设置为测试频段的中心频率,调整其输出电平使GSM分析仪测量的功率值为(PO5)dB,输出用伪随机序列调制的同步GMSK信号;3)GSM信号分析仪调到RF信号发生器频率,进行调制分析。4)从GSM信号分析仪上读均方根相位误差和峰值相位误差。6.1.6.3.2频率误差测量方法 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2)将RF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设

19、置为测试频段的中心频率fin,调整其输出电平使GSM分析仪测量的功率值为(PO5)dB,输出连续正弦波CW信号;3)频谱分析仪调到RF信号发生器频率,读出直放站输出载波频率实际值fout;4)将实测数据带入一下公式直接计算出平均频率误差数值; 频率误差为 =(fout-fin)/ fin (5)6.1.7最大允许输入电平6.1.7.1 定义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是指中继设备应承受而不致引起损伤的输入电平。6.1.7.2 指标要求 直放站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 0dBm时,直放站无损伤。6.1.7.3 测量方法1)测试系统为图1所示;2)GSM信号发生器频率调到被测中继设备中心频率,电平调到0dBm,

20、持续1min;3)把GSM信号发生器恢复到正常输出电平,重复本标准6.1.1、6.1.2、6.1.5的测试,所测数值应在指标范围内。6.1.8带内波动6.1.8.1 定义 带内波动是中继设备在GSM-R的工作频率范围内最大电平和最小电平的差值。6.1.8.2 指标要求 带内波动3dB(峰峰值)6.1.8.3 测量方法 1)按图2所示连接测试系统;2)RF信号发生器扫描起、止频率设置成比被测中继设备工作频带宽2MHz,电平调到比6.1.2.3的第3条中记录的Pin低5dB;3)对测试通道进行校准; 4)被测中继设备增益调到最大;5)当被测设备为宽带直放站时,从标量网络分析仪上读被测中继设备有效工

21、作频带内最大、最小功率电平之间的差值,即为 带内波动。6)当被测设备为选频或移频直放站时,用标量网络分析仪分别测出高、中、低信道内输出功率电平,其最大与最小电平之间的差值,即为带内波动。RF信号发生器(带扫描功能)扫描被测中继设备功率衰减器计算机本地测试口标量网络分析仪检波器扫描校准路径RF信号发生器(带扫描功能)扫描被测中继设备功率衰减器计算机本地测试口标量网络分析仪检波器扫描校准路径图2、带内波动测试图6.1.9噪声系数6.1.9.1 定义 噪声系数是指中继设备在工作频带范围内,正常工作时输入信噪比与输出信噪比的比,用dB表示。6.1.9.2 指标要求 室外覆盖用直放站、干线放大器 噪声系

22、数NF4dB 室内覆盖用直放站 噪声系数NF6dB 对于干线放大器和以耦合方式与基站连接的直放站,下行噪声系数不作要求。6.1.9.3 测量方法6.1.9.3.1 噪声测试仪自动测试法1)校准测试仪(连接如图3中虚线所示)噪声源输入被测中继设备计算机本地测试口功率衰减器输出校准路径噪声系数测试仪图3、噪声系数自动测量2)测试系统按照图3中实线连接3)把被测中继设备增益调到最大,并关闭ALC功能,4)在测试频率带宽内,噪声测试仪可显示的设备噪声系数。6.1.9.3.2 Y系数测试法 当被测中继设备(如选频直放站)的带宽窄于噪声系数测试仪接收带宽时,建议用Y系数法1)测试系统按照图4中连接;噪声源

23、输入被测中继设备计算机本地测试口功率衰减器输出功率计或频谱仪图4、噪声系数Y系数法测量2)把被测中继设备增益调到最大,并关闭ALC功能;3)关闭噪声源,从功率计(或频谱仪)读出冷功率Pc;4)接通噪声源,从功率计(或频谱仪)读出热功率PH;5)得以Y系数,Y = PH/Pc (6)6)被测中继设备噪声系数为NF=ENR-10lg(Y-1)。 (7)式中ENR为噪声源以dB表示的超载比6.1.10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6.1.10.1 定义电压驻波比是指电压的波腹点与波节点之比。电压驻波比为 S=(1+|r|)/(1-|r|)反射系数|r|是指从端口反射的信号电压与输入的信号电压的比, 6.1.1

24、0.2 指标要求 电压驻波比:1.4。6.1.10.3测量方法1)按图5所示连接测试系统;计算机本地测试口测试端口标量网络分析仪1 2匹配负载开路/短路器被测中继设备图5、电压驻波比测试2)调整网络分析仪为驻波测试模式,起、止频率为被测中继设备的端口频率,输出电平调制到直放站允许的最大输入电平;3)对网络分析仪测试端口1进行开路、短路、标准负载校准;4)调整直放站的增益为最小,被测中继设备的其它非测试射频端口要接入匹配负载;5)测量上行或下行输出驻波比时,应保证被测中继设备无输出信号;6)网络分析仪接入被测中继设备的测试端口,读被测中继设备工作频段内最大的电压驻波比。6.1.11传输时延6.1

25、.11.1 定义 传输时延是指中继设备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时间延迟。6.1.11.2 指标要求 宽带直放站1.0s;(应用声表面滤波器的宽带直放站5s) 选频直放站5.0s;移频宽带直放站10.0s 6.1.11.3 测量方法1 1)按图6所示连接测试系统;2)按被测中继设备工作频率范围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起、止频率,并将矢量网络分析仪设置为S21或S12传输测量方式,按图6虚线连接进行直通校准;矢量网络分析仪RFoutTest功率衰减器被测中继设备计算机本地测试口图6:传输时延测量 3)被测中继设备增益调到最大;4)选择矢量网络分析仪时延测试项,直接读出被测中继设备的传输时延。6.1.11.

26、4 测量方法2 1)按图7所示连接测试系统;AM/PM调制RF信号发生器功分器可变衰减器被测直放站功率衰减器数字示波器CH1 CH2图7 传 输 时 延 测 量t 1t 2 2)信号发生器用50kHz作幅度或脉冲调制,RF频率调到被测直放站中心频率;3)数字存储示波器上接通CH1和CH2,调时间轴、垂直轴、位置,使示波器有如图8所示的显示,用标记读出图形波谷处t1和t2的时间间隔;4)被测直放站的时延为t=t2-t1(s)图8 示波器上时延显示tt1 t2CH1扫描轨迹CH2扫描轨迹6.1.12杂散发射6.1.12.1 定义 杂散发射是指除去工作载频以及与正常调制相关的边带以外的频率上的发射。

27、6.1.12.2 指标要求9kHz-1GHz带内-36dBm1GHz-12.75GHz带内-30dBm6.1.12.3 测量方法GSM信号发生器输入被测中继设备计算机本地测试口功率衰减器输出频谱分析仪图9:杂散发射测量 1)测量系统如图9所示连接; 2)GSM信号发生器频率调到被测中继设备通道中心频率,电平调到6.1.1.3的6)中记录的Pin; 3)被测中继设备增益调到最大; 4)功率衰减器及连接电缆总损耗值作为偏置输入频谱分析仪;5)按表1调频谱分析仪测量带宽及检波方式6)在不同的偏移频率上,读杂散发射的功率电平表1:杂散发射测量带宽频 带频率偏移(偏离边缘)测量带宽视频带宽检波方式100

28、kHz50MHz/10kHz30kHz峰值保持50MHz500MHz/100kHz100kHz500MHz以上BTS发射带及MS发射带外0MHz10kHz30kHz峰值保持2MHz30kHz100kHz5MHz100kHz300kHz10MHz300kHz1MHz20MHz1MHz3MHz30MHz3MHz3MHz6.1.13互调产物6.1.13.1 定义:当工作频带内有两个及以上信号输入直放站后,由于中继设备的非线性而在其输出端口产生的与两个或多个输入信号有特定关系的产物为互调产物。6.1.13.2 指标要求1)工作频带内:选频直放站 36dBm(或66dBc/3kHz);宽带直放站36dB

29、m(或60dBc/3kHz)。2)工作频带外:9kHz1GHz带内36dBm/100kHz;1GHz12.75GHz带内30dBm/1MHz。6.1.13.3 测量方法1)测试系统如图10所示CW信号发生器1合路器CW信号发生器2功率衰减器可变衰减器被测中继设备频谱分析仪功率计 图10:互调衰减测量 2)被测中继设备增益调到最大; 3)对宽带直放站,两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在被测中继设备工作频带内相隔600kHz;对选频直放站,一个信号发生器频率调到信道中心频率,另一个信号发生器频率调在高于或低于第一个信号频率400kHz上; 4)切断信号发生器2,调整信号发生器1的电平到被测中继设备输出达到厂家声

30、明的最大功率;调整信号发生器2的电平和信号发生器1一样; 5)两信号发生器都接通,并将可变衰减器减低10dB(提高被测中继设备输入电平10dB); 6)接通被测中继设备ALC功能;7)频谱分析仪中心频率调到被测中继设备中心频率,扫频宽度调到能看到两边的互调产物,并将功率衰减器和连接电缆的总损耗作为偏置输入频谱分析仪;8)在频谱分析仪上读出互调产物,看其是否满足绝对值要求,如否,看其相对值是否满足要求。9)应在每个输出天线端口上进行调试。6.1.14带外增益6.1.14.1 定义 带外增益是指中继设备对工作频带外信号的放大能力。6.1.14.2 指标要求 指标要求见表2:表2:带外增益指标偏离边

31、缘频率400KHz600KHz1MHz5MHz增益50dB40dB30dB25dB对于宽带(非频段选择)直放站,仅测试5MHz处的带外增益。6.1.14.3 测量方法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2)将被测中继设备的增益调节至最大;3)对选频直放站,将其工作信道分别指配到被测中继设备工作的最低和最高信道上;4)RF信号发生器工作于CW方式,输出频率调到被测中继设备工作的中心频率f0注,输出电平调到比6.1.1.3的第6.1条中记录的PIN低5dB;注:GSM-R宽带直放站的中心频率f0为887MHz(上行);932MHz(下行) GSM-R选频直放站的中心频率f0为工作信道的中心频率 5)频谱分

32、析仪中心频率调到RF信号发生器频率,功率衰减器和连接电缆的总损耗作为偏置修正输入到频谱分析仪内,将标记移到信号峰值点;6)从频谱分析仪上读出与信号源频率对应的峰值功率电平;7)保持CW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不变,输出频率分别调到对应表2的偏离边缘频率,如下所示:对宽带(非选带)直放站: fO7.0MHz (fO :宽带直放站中心频率)对宽带(选带)直放站: fO2.4,2.6,3.0,7.0MHz(fO :宽带直放站中心频率)对选频直放站: fO0.5,0.7,1.1,5.1MHz (fO :选频直放站中心频率)同步改变频谱分析仪的中心频率,分别读取并记录各种偏离频率的峰值功率电平;8)按照下式计

33、算带外各偏离频点的带外增益值:G(f)=-(5) (dB) f:测试点频率 (8)6.2中继设备电源适应性测试6.2.1电源适应性要求:1)直流供电电源为48V(波动范围:40V57V);2)交流供电电源为220V 50Hz(波动范围:车站 220V44 44V,50Hz15 5Hz;区间 220V66 66V,50Hz15 5Hz);3)直放站在交流供电条件下,电源系统应设防雷防浪涌装置,并配置蓄电池备用。6.2.2测试方法6.2.2.1 上限电源电压测试1)在被测设备开启条件下,把供电电压从额定电压提升到上限供电电压。直流上限电压: DC -57V;交流上限电压:AC264V(车站设备)、

34、AC286V(区间设备)2)按照本标准6.1.1、6.1.2、6.1.6、6.1.13、6.1.14对被测中继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最大增益、频率误差和相位误差、互调产物以及带外增益分别进行测量,指标均应满足技术要求。6.2.2.2 下限电源电压测试1)在被测设备开启条件下,把供电电压从额定电压降低到下限供电电压。直流下限电压: DC -40V;交流上限电压:AC176V(车站设备)、AC154V(区间设备)2)按照本标准6.1.1、6.1.2、6.1.6、6.1.13、6.1.14对被测中继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最大增益、频率误差和相位误差、互调产物以及带外增益分别进行测量,指标均应满足技术要求

35、。6.2.2.3 防雷防浪涌测试(交流供电时)室外设备的防雷防浪涌按照3类条件进行测试;室内设备按照2类防雷条件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参照国标GB/T 17626.5-1999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6.3环境试验6.3.1环境适应性条件中继设备应满足表4规定的工作环境条件。表4 工作环境要求工作场所车站铁路区间工作温度低温10,2540,25高温5555相对湿度95(30)95(30)振动10Hz30Hz,0.38mm30Hz55Hz,0.19mm10Hz30Hz,0.75mm30Hz55Hz,0.25mm振动方向正常工作方向正常工作方向冲击6g6g6.3.2测试指标要求被

36、测中继设备在表4环境适应性条件下,测试接口电平与常温测试条件相同,测试结果应符合以下指标和要求:1) 最大标称输出功率的变化量,小于2.5dB2) 频率误差和相位误差按本标准6.1.6.2中的规定3) 噪声系数按本标准6.1.9.2中的规定4) 最大增益的变化量,小于3dB6.3.3测试方法 6.3.3.1 低温试验1) 将正常配置的直放站系统不加电放置环境试验室里以1/min速度降温,直至-25(车站设备、区间设备I型)或-40(区间设备型),温度稳定后保持4h,然后对直放站加电。2) 按照本标准6.1.1.3;6.1.2.3;6.1.6.3;6.1.9.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3) 恢复常温

37、并稳定4h后,再进行同样项目的测量。6.3.3.2 高温试验1) 将正常配置的直放站系统加电放置环境试验室里以1/min速度升温,直至+55,温度稳定后保持4h。2) 按照本标准6.1.1.3;6.1.2.3、6.1.6.3;6.1.9.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3) 恢复常温并稳定4h后,再进行同样项目的测量。6.3.3.3 湿热试验1) 将正常配置的直放站系统放置环境试验室里以1/min速度升温,直至+402,再加湿至95%,稳定后保持4h。2) 按照本标准6.1.1.3;6.1.2.3;6.1.6.3;6.1.9.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3) 恢复常温并稳定4h后,再进行同样项目的测量。6.3

38、.3.4 振动试验1) 振动频率范围和幅值的选取:室内使用设备:1055Hz;幅值0.38mm;室外使用设备:1055Hz;幅值0.75mm;2) 按照设备实际安装方式固定到振动台上;3) 振动方向:3个垂直轴4) 试验时间:每方向2hours;扫频速率1oct/min4) 最后检测:按照本标准6.1.1.3;6.1.2.3;6.1.6.3;6.1.9.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6.3.3.5 冲击试验1) 采用半正弦波脉冲2) 按照设备实际安装方式固定到冲击台上;3) 冲击等级参照表4;4) 对设备3个垂直方向的每一个方向连续施加三次冲击,即共18次;5) 最后检测:按照本标准6.1.1.3;6

39、.1.2.3;6.1.6.3;6.1.9.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6.4可靠性要求测试6.4.1定义可靠性指标定为产品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MTBF试验下限值1。6.4.2指标要求中继设备的MTBF50000h;MTBF试验下限值1值均不低于600h,详见表5表5 可靠性指标 单位:h(小时)设备名称直放站干线放大器MTBF 5000050000MTBF 16006006.4.3测量方法参照标准GB /T 15844.3-1995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可靠性要求及试验方法中的要求和测量方法执行。6.5电磁兼容测试 电磁兼容测试参照标准YD/T 1139-2006中相关条目的要求和测量方法执

40、行。6.6安全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参照YD/T 1337-2005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中第10节6.7结构要求测试6.7.1测试内容1)结构坚固、美观,机壳外部有接地端子;2)有完善的监测接口(要求不开机箱就可以监测设备参数):如本地接口、外部报警接口、通信接口、上/下行射频接口等,各接口应有防尘护罩;3)室外设备的防水、防尘等级,符合IP55要求;6.7.2 测试方法1)检查设备外观是否坚固完好、接地端子和外部接口是否完备;2)参照 GB4208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7.中继设备网管功能测试网管功能测试连接图9所示。以太网通信接口通信

41、接口监控中心(网管)被测设备GPRS网络IP接口SMS短信数传射频测试系统图11、设备网管功能测试连接图网管服务器软件采用通过验证的第三方软件。网管服务器通信接口采用以太网IP接口,网管通道可采用以太网、GPRS 、SMS短信或数传等通信方式。7.1通信传递时延 7.1.1告警传递时延 7.1.1.1 告警传递时延要求在正常情况下,告警传递时延(即从设备发生告警至告警信息到达直放站监控中心的延迟):数传应小于40秒(包含拨号建立数传链路的时间),其它方式(除短信方式)时应小于20秒。7.1.1.2 测试方法 1)在被测设备上制造一个告警(如门禁、断电等),并记录制造告警的时间t1;2)记录在上

42、出现相对应告警信号的时间t2,3)计算告警传递时延即(t2t1)。4)重复测试5次, 均应满足告警传递时延要求。7.1.2操作维护的实时性7.1.2.1 实时性要求在网络连接正常的情况下,在直放站监控中心与网元进行命令行交互时,从直放站监控中心发出命令到监控中心收到回复的时间:数传不应超过50秒(包含拨号建立数传链路的时间),其它方式不应超过30秒。 网管技术条件、本条件统一改为网管中心收到回复的时间,修改7.1.2.2 测试方法1)在监控中心,给被测设备发送查询指令,测试从发送查询指令到收到回复查询数据的时间间隔(响应时间),重复五次,其响应时间均应满足7.1.2.1实时性要求;2)在监控中心,给被测设备发送一条设置数据指令,测试从发送设置指令到收到回复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