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 论文 精品]TDSCDMA无线接入网传输解决方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 论文 精品]TDSCDMA无线接入网传输解决方案设计.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通信工程综合训练任务书通信工程专业(06级)题目:TD-SCDMA无线接入网传输解决方案设计学生姓名: 班级: 通信四班 学号: 指导教师: 一、目的及意义TD-SCDMA是英文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的简称,是一种第三代无线通信的技术标准。该标准是中国制定的3G标准。1999年6月29日,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现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ITU提出了该标准。该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SDR)等技术融于其中。另外,由于中国庞大的通信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
2、信设备制造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生产支持TD-SCDMA标准的电信设备。TD-SCDMA无线接入网由若干个通过Iu接口连接到CN的无线网络子系统RNS组成。其中一个RNS包含一个RNC和一个或多个Node B,而Node B通过Iub接口与RNC相连接。在无线接入网内部,RNC之间通过Iur接口进行信息交互。该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对TD-SCDMA无线接入网传输解决方案进行规划设计,加深对此系统以及它工作情况的了解。二、设计任务及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1、掌握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2、掌握TD-SCDMA系统的特点;3、熟悉TD-SCDMA无线接入网内部结构;4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网络规划设计。三、内容和要求1、查阅文献资料,一般在4篇以上;2、分析题目要求,确定设计方案;3、认真、详细填写设计任务书中的各项内容。4、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不少于6000字;四、各阶段时间安排(共3周):设计内容起止日期完成情况教师签字检查日期明确任务11.30调研、查文献资料;12.1-12.2掌握TD-SCDMA系统的特点12.3理解设计系统时所需参数等12.4系统分析与方案完善12.7-12.8写设计说明书及心得12.9-12.10答辩12.11五、 参考文献:1覃团发、姚海涛、覃远年、陈海强. 移动通信. 重庆大学出版社2Gordon.Stuber .移动通信原理
4、. 电子工业出版社3沈振元、聂志泉、赵雪符. 通信系统原理. 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4邱玲、朱近康、孙葆根、张磊.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人民邮电出版社5郭梯云、邬国扬、李建东. 移动通信系统(第三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6陈萍等. 现代通信实验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年11月30日摘 要TD-SCDMA是英文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的简称,是一种第三代无线通信的技术标准。是ITU批准的三个3G标准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两个主要3G标准(CDMA2000)或(WCDM
5、A)它的起步较晚。TD-SCDMA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通信制式,它的提出对于我国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随着TD-SCDMA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也相继展开了对TD-SCDMA网络的规模试验部署,这不仅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同时也使我国整个3G以及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次课程设计我们主要针对TD-SCDMA无线接入网传输解决方案进行探讨,目前国内比较大的设备供应商有华为、中兴和大唐,对于TD-SCDMA无线接入网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无线接入网传输解决方案,相比而言,大同小异。以下我们以大唐的传输解决方案为例进行讨论关键字:TD-SCDMA;时分多址;UTR
6、AN;SDH;ATM目 录前 言3一 TD-SCDMA无线接入网41.1 TD-SCDMA无线接入网结构41.2 TD-SCDMA无线接入网接口协议模型41.4 TD-SCDMA物理层结构71.5 STM-1/ATM光接口特性9二TD-SCDMA无线接入网传输需求分析112.1 ATM技术112.2 SDH技术122.3 MSTP技术12三 TD-SCDMA无线接入网传输解决方案14四 总结体会18参考文献19致 谢20前 言TD-SCDMA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通信制式,是中国通信产业百年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作为国际电联的三种3G主流标准之一,TD-SCDMA的商用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7、,产业链正在走向成熟,可以想见TD-SCDMA系统的商用将提升中国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通信技术和市场的发展,3G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再次加速的态势,产品的先进性、业务功能的成熟性以及市场需求的逐步清晰已经为移动通信市场的可赢利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两年,中国通信市场也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即“32”TD规模测试网络建设并成功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合作与产业成熟之后,中国政府又在2007年由中国运营商在奥运承办及协办城市建设了扩大化的TD规模测试网络,其建设规模、工程实施、运营能力要求、技术成熟度要求更接近于实际商用网络,如何将现有
8、TD-SCDMA网络的技术优势和运营商的运营需求有效结合将是后期网络建设、设备商产品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就TD-SCDMA网络建设中的无线接入网传输解决方案作一些探讨。一 TD-SCDMA无线接入网1.1TD-SCDMA无线接入网结构 无线接入网包括一系列物理实体来管理接入网资源,无UE提供接入核心网的机制。UMTS的无线接入网(UTRAN)由无线网络系统(RNS)组成,这些RNS通过Iu接口和核心网连接。一个RNS包括一个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和一个或多个Node B。UTRAN的结构如图2-1所示。Node B支持FDD、TDD模式或者双模式,通过Iub接口和RNC连接。RNC负责
9、UE的切换控制,提供支持不同Node B间宏分集的组合/分裂等功能。RNS之间的RNC通过Iur接口相连。Iur接口可以通过RNC之间的物理连接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传输网络相连。图1-1UTRAN结构示意1.2TD-SCDMA无线接入网接口协议模型UMTS划分为应用层、原籍层、服务层、传输层和接入层。各层的定义和功能描述如下。1. 传输层(Transport Stratum)传输层支持用户数据和网络控制信令在UMTS中的传输,负责传输所使用的物理传输格式,主要有一下几种机制:1)差错纠正和恢复机制;2)空中接口和下层数据的加密机制;3)为使用所支持的物理格式进行的数据失配机制;4)为
10、有效使用空中接口而进行的数据变换机制;5)资源分配和不同接口之间的路由等。2.接入层(Access Stratum)接入层包括与接入技术相关实体内的所有功能以及相关的协议。接入层提供空中接口上数据的相关服务以及和UMTS其他部分接口的管理。接入层包括下列协议:(1)移动终端-接入网(MT-AN)协议,支持具体的无线有关的信息传输,用来协调MT和AN之间无线资源的使用。(2)接入网络-服务网(AN-SN)协议,支持用户接入SN并获得资源,和AN特定的空中结构无关。3.服务层(Serving Stratum)服务层包括用户或网络产生的从源端的数据/信息进行路由和传送的相关协议和功能。与通信业务相关
11、的功能包括在该层内,服务层包括一些协议:(1)USIM-移动终端(USIM-MT)协议,支持用户设备域内部获取客户特定信息的功能。(2)移动终端-服务网(MT-SN)协议,支持MT通过SN获得业务的功能。(3)终端设备-移动终端(TE-MT)协议,支持TE和MT之间的控制信息交互。图1-2无线接入网接口协议的模型4.原籍层(Home Stratum)原籍层包括处理和存储客户数据和为原籍网域提供的特定业务相关的协议和功能,并且包括允许其他域作为原籍域进行操作的功能。客户数据管理,支付和计费,移动性管理和认证等相关功能位于该层内。原籍层包括一下的协议:(1)USIM-原籍网(USIM-HN)协议,
12、支持USIM和HN之间客户特定的协调;(2)USLM-移动终端(USIM-MT)协议,支持MT为执行必要操作获取用户特定数据和资源。(3)MT-服务网(SN-HN)协议,支持SN能够获得HN必要的数据和资源来代替HN执行特定的操作。5.应用层(Application Stratum)应用层表示提供给终端用户的应用过程本身,它包括利用HN、SN和AN提供的端到端的协议和功能,并利用这些协议和功能来支持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 1.3TD-SCDMA无线接入网组网方式 为满足各种典型无线环境下的覆盖和容量需求,大唐移动TD-SCDMA系统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无线接入网解决方案,这其中就包括了灵活的组网方
13、式,如星型组网、串行组网、环型组网、树型组网、混合组网等。拓扑结构示意图如图2-3所示:在星型连接方式下,RNC的每一个端口连接一个Node B。物理连接方式可以采用IMA/E1或者STM-1光接口。RNC在端口的资源维护上比较简单,多个Node B使用的参数可以相同,因此允许使用缺省参数。在串行连接方式下,RNC的一个端口可以连接多个Node B,Node B之间首尾相连,组成一个链状拓扑结构,链的首端与RNC的端口相连,链的尾端悬空。串行连接要求Node B具有至少两个物理端口,用于连接上游和下游设备,物理连接方式只能采用STM-1光接口。在这种方式下,RNC需要在一个端口上维护多个Nod
14、e B的传输链路资源和无线网络资源,因此实现较为复杂,需要为不同的Node B分配不同的Iub接口参数,并且需要一定的机制来保证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分配的自动化过程。RNC一个端口能够连接的Node B数目与RNC的处理能力、Node B交换节点的性能、设备对于数据帧时延抖动的限制条件等因素相关,目前系统中定义的Node B数目为20。图1-3 无线接入网组网连接方式1.4TD-SCDMA物理层结构 物理层处于无线接口协议模型的最底层,它提供物理介质中比特流传输所需要的所有功能,物理层与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及无线资源控制(RRC)子层的接口。物理层通过MAC子层的传输信道实现向上层提供数据
15、传输服务,传输信道特性由传输格式定义,传输格式同时也指明物理层对这些传输信道的处理过程。一个UE可同时建立多个传输信道,每个传输信道都有其特征。物理层实现传输信道到相同或不同物理信道的复用,在当前无线帧中传送格式组合指示(TFCI)字段用于惟一标识编码复合传输信道中每个传输信道的传输格式。物理层主要功能包括传输信道的FEC编/解码;向上层提供测量及指示(如FER、SIR、干扰功率、发送功率等);宏分集分布/组合及软切换执行;传输信道的错误检测;传输信道的复用;编码复合传输信道的解复用;速率匹配;编码复合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物理信道的调制/扩频与解调/接扩;频率和时间(码片、比特、时隙、帧
16、)的同步;闭环功率控制;物理信道的映射处理等。一个物理 信道由频率、时隙、信道码,突发类型和无线帧分配来定义的。建立一个物理信道的同时,也就是给出了它的初始结构。物理信道的持续时间既可以无限长,又可以是分配所定义的持续时间。TD-SCDMA帧结构TD-SCDMA的物理信道采用四层结构:系统帧、无线帧、子帧和时隙/码。时隙用于在时域上区分不同用户信号,具有TDMA的特性。图1-4TD-SCDMA无线帧结构图2-4所示为TD-SCDMA的物理信道信号格式。在一个子帧中,同时存在上行和下行时隙,共计7个固定长度的业务时隙。除了时隙Ts0必须用于下行方向、时隙Ts1必须用于上行方向外,其余的时隙方向可
17、以变化。DwPTS和UpPTS分别对应下行和上行同步时隙,GP为上、下行间保护间隔。一个TDMA帧的长度为10ms,分成两个5ms子帧,每个子帧又分成长度675us的7个常规时隙和3个特殊时隙:DwPTS(下行导频时隙)、GP(保护间隔)和UpPTS(上行导频时隙)IMA/E1电接口特性E1线路物理特性1) 线路接口符合ITU-T的 G.703、G.704、G.706、G.732、G.775、G.823、G.962、G.804、I.431、I.432和0.162协议标准;2) 具有支持B8ZS, HDB3 和AMI 编解码功能,缺省为HDB3编码;3) 连接电缆可匹配为120或75的特性阻抗;
18、4) E1帧格式支持:单帧PCM31,和带CRC4的复帧PCM30C格式。IMA组特性1) 符合ATM Forum IMA Specification1.0和1.1版本的协议标准;2) 最大可提供8路E1连接,存在于同一个IMA内;3) 提供每一条E1或每一个IMA组的错误状态告警和业务统计功能;4) 可提供UNI(单路E1)方式的支持;5) 链路间最大延迟调整能力不小于200ms;6) IMA帧长度可以支持32、64、128、256信元,缺省为128信元。IMA/E1接口配置参数1) IMA组最小激活链路条数;2) IMA组链路数;3) IMA帧长度;4) IMA组操作模式;5) IMA组时
19、钟模式;6) IMA协议版本号;7)8)9)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IMA组传输参考链路;10) E1同步时钟源链路号;11) E1线路阻抗类型(120欧/75欧);12) E1线路编码格式;13) 传输负载加扰/解扰;14) E1信号接收灵敏度门限值;15) E1信号发送强度。IMA组初始化过程1) 设备(RNC、Node B)上电后,对IMA模块进行初始化。IMA初始化后,即开始尝试与对端设备的IMA组进行握手消息交互;2) 如果链路可用,且对端IMA组也在执行建组过程,则双方通过若干次交互后,判断IMA组内各链路状态,如果可用链路满足激活门限,就激活IMA组,完成建组过程;3) 如果对端
20、尚未开始建组,则本地IMA组将一直尝试与对方握手;4) IMA组和IMA链路的激活/去激活事件,通过OM安装的回调函数上报给OM。1.5 STM-1/ATM光接口特性STM-1/ATM光接口功能简述1) 符合ATM Forum User Network Interface Specification和ITU_T的I.432协议标准;2) 提供155Mbps(STM_1)的标准光接口;3) 必须支持单模光纤连接,可支持多模光纤连接;4) 可选的,提供每一条155Mbps(STM_1)光接口的全部或者部分错误状态告警和业务统计功能。双光口板特性1) 能够在光口1和光口2之间建立透传链路;2) 能够
21、在光口1和Node B内部实体之间建立工作链路;3) 总的链路交换能力大于双向155M;光口1和光口2之间的透传链路对于信元造成的延迟和时延抖动小于100us。二TD-SCDMA无线接入网传输需求分析本地传输网介绍本地传输网分为三层,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核心层节点主要包括:业务网内各交换局、网关局、数据业务的核心节点和传输的核心节点。汇聚层节点主要包括:业务网内分散设置的基站控制器、县(区)基站传输中心节点、数据业务的汇聚节点;接入层节点主要包括:业务网的基站、数据业务的用户驻地网接入点。本地传输网的分层结构如图3-1所示:图2-1 本地传输网分层结构本地传输网采用的主要传输技术有AT
22、M技术、SDH技术、PDH技术、微波技术、LMDS技术、3.5G无线接入技术、MSTP技术等。其中,较适合3G无线接入传输特性的传输技术有:ATM、SDH、以及MSTP技术。这些技术在3G无线接入传输网中各有利弊。2.1 ATM技术优点:由于Iub接口采用的是ATM传输方式,如果能在ATM网络上传输(尤其是采用了VP-Ring的ATM网络可以确保传输安全),可以发挥ATM的统计复用、QoS保证等优势。缺点:从各运营商现有的传输资源上看,传输网的接入层不存在现成的ATM网络。如果为了3G接入网而建设一个独立的ATM网络,昂贵的ATM交换设备相对3G网络前期业务少、带宽低的情况下是很不经济的,而且
23、ATM技术对其他业务并非最佳解决方案,亦不是技术的发展趋势。2.2 SDH技术优点:国内各运营商都拥有丰富的SDH传输资源,考虑到投资成本的原因,利用已有的SDH传输资源组建3G无线接入传输网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SDH网络资源,节省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将SDH升级成为简单的MSTP也可以解决传输效率的问题。缺点:使用传统的SDH承载3G业务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采用ATMoverSDH的方式,只是为ATM提供了一种透传方式,这种透传方式通常可采用两种接口方式: STM-1和E1。当采用STM-1接口时,会存在传输效率不高的问题;当采用多个E1接口捆绑进行传输时,会大量耗费RN
24、C侧的E1接口,造成RNC侧E1的端口压力。2.3 MSTP技术优点:MSTP(多业务综合传输平台)技术代表了现有传输网的发展方向,它基于SDH的传输网络平台,为下一代SDH设备,不但可以很好地满足3G网络目前的需求,还可以适合3G网络的未来发展,为将来3G数据业务的开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MSTP设备可提供多种业务接口和处理能力,可以根据网络的发展来动态调整ATM、IP或TDM网络的容量,为3G运营商提供高效的传输方案。缺点:目前采用MSTP技术组建的传输环并不是很多,如果大规模的采用MSTP技术的话,可能需要新建传输环,则会增加投资。TD-SCDMA系统对本地传输的需求TD-SCDMA无线
25、接入网传输需求主要是Iub和Iu接口之间的连接,包括RNC至Node B以及RNC至MSC/SGSN的连接。RNC到MSC/SGSN采用STM-1(ATM)接口;Node B与RNC之间的连接可采用E1(或多个E1)和STM-1。Node B节点可以采用多个E1组成的IMA E1接口,通过统计复用提高多个E1通道间带宽的利用率。Node B与RNC之间Iub接口的传输需求是3G网络传输需求中最复杂而又最重要的部分。Node B和RNC之间的传输有多种解决方案:如ATM 光纤直连、2M或IMA 2M业务透传等,考虑到RNC端口资源利用率、网络带宽利用率、网络结构简单化等原因,可采用ATM处理方式
26、:1)一种方法是在Node B侧进行ATM处理,ATM交换机或者MSTP设备中的ATM板卡对每个Node B的ATM业务进行处理,或者在汇聚节点实现对多个Node B的ATM业务统计复用,并通过ATM VP Ring的方式实现汇聚节点间带宽的共享,提高了带宽利用率。RNC侧只需提供简单的STM-1接口。2)另一种方法是在RNC侧进行处理,在RNC前提供一个ATM交换机,E1在ATM交换机上终结,并提供ATM STM-1 信号进入RNC。从各大运营商目前网络建设情况来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目前都具有相当规模的网络资源,特别是对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而言,其现有接入节点和汇聚节点
27、已经具有很好的网络覆盖,可以对未来的3G网络的大部分Node B提供直接的业务支持,而无需新建具有ATM交换功能的MSTP网络。另外考虑到现网中的SDH/MSTP设备大多无法直接提供ATM功能,所以,在RNC侧加入ATM交换机是目前最可行且最经济的方式。目前的3G的基站控制器RNC处理能力较2G/2.5G显著增强,可以支持的基站数量达数百个,这将导致在大型城域网络中,一般只需配置13个RNC。采用方案二的方式即在RNC侧增加ATM交换机可以节省RNC侧端口的数量,同时实现全网数据业务的集中交换和集中处理。也便于设备的集中维护。三 TD-SCDMA无线接入网传输解决方案中国运营商的传输网络通常分
28、为传输网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3层结构,TD-SCDMA无线接入系统各网元和传输网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TD-SCDMA无线系统的传输解决方案主要是解决RNC和NodeB之间的数据承载,下面根据RNC网元和NodeB网元之间不同的城域网传输解决方案分别分析。图3-1 TD-SCDMA无线接入系统各网元和传输网的对应关系(1)RNC和基站侧均通过E1接口接入SDH网络NodeB设备通过SDH传输设备的E1接口接入传输网络,多个NodeB设备的E1信号经过SDH网络透传到RNC机房所在的传输设备,通过传输设备的多个E1接入RNC。在建网初期NodeB侧所需E1一般较少,直接采用E1接入是最常用、最
29、方便的传输方式。但是因为SDH网络不具备统计复用功能,大量NodeB的E1到中心机房后,如果RNC也采用E1方式,则RNC机房会存在大量的E1线缆连接,成本较高,工程施工和维护相对复杂。(2)RNC侧信道化STM-1口和基站为E1或信道化STM-1接口如图2所示,NodeB设备通过SDH传输设备的E1接口接入传输网络,多个NodeB设备的E1信号经过SDH网络透传到RNC机房所在的传输设备,通过传输设备的信道化STM-1光口经光纤接入RNC (RNC需支持信道化STM-1端口)。图3-2 NodeB设备通过SDH传输设备的E1接口接入传输网络相对于方式(1),大量NodeB的E1到中心机房之后
30、,通过传输设备155速率的光口接到RNC。因为一条信道化STM-1接口可以替代63路E1接口接入RNC设备,所以从传输设备连接到RNC的线缆数量大大减少,工程施工和维护相对简单。这种方案兼顾了建网初期基站设备业务量相对较低的特点,同时降低了RNC机房对E1线缆的需求,在实际外场测试建网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通过ATM STM-1接入在现有SDH网络下,通过SDH网络透传占用大量静态配置带宽,网络资源快速消耗,对传输网压力太大,如果NodeB采用ATM STM-1接入SDH传输网,则每个NodeB都需要占用传输网络的一个VC4资源,RNC也需要对应占用大量的ATM STM-1端口,对传输资
31、源和RNC的端口占用都会让运营商无法承受,所以这种方式几乎不可行。在传输网支持ATM统计复用时(如支持ATM统计复用的MSTP网络等)可以采用传输网的统计复用功能进行基站带宽的汇聚和复用,降低对传输网络的压力。目前,可通过在SDH环路上形成一个ATM的虚拟通道环VP_Ring,在汇聚传输层通过ATM VP-Ring作统计复用实现这一目的。NodeB通过STM-1(ATM)接口与接入层传输设备互联。汇聚节点将来自基站的业务收敛为一个VC-4带宽后,再传送到汇聚传输层设备;同时,基站也可以在接入传输层通过ATM VP-Ring共享传输带宽,然后在汇聚节点B将环上来自不同基站的业务收敛汇聚为一个VC
32、-4带宽后,再送到汇聚层传输设备。经过接入传输层汇聚节点收敛后的VC-4业务,如果带宽使用率足够高,则可以在汇聚传输层中透明传送至与RNC互联的传输节点,再通过STM-1(ATM)接口与RNC设备连接;如果带宽使用率较低,则可以在汇聚传输层通过ATM VP-Ring作统计复用后,在汇聚节点复用为一个STM-1(ATM)接口,与RNC设备对接。目前,基于SDH的面向以太网业务的MSTP已经相当成熟,然而MSTP上的ATM功能还不完善,如ATM板卡端口数量有限,VP_Ring只支持VC-4颗粒以上,对于ATM的业务管理,拥塞管理,ATM OAM和ATM信令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解决。通过以上的分析
33、我们可以看到,虽然3G R4的接口基于ATM技术,但是发展3G并没有为MSTP设备中的ATM处理板卡找到应用出路。(4)FE接入(利用MSTP+RPR实现IP RAN)当NodeB和RNC都支持IP接口之后,可以直接利用NodeB和RNC提供的FE/GE接口连接MSTP设备的IP类接口,接入层可以使用MSTP组建622Mbit/s环,622Mbit/s环首先提供部分带宽并兼容原来接入的TDM 2Mbit/s业务,同时对业务提供通道保护,另外的部分带宽通过内嵌RPR环,提供双向数据业务接入,并利用RPR环对业务提供保护。首先,在接入层通过RPR特有的业务优先级分类功能提供业务传送的QoS保障,高
34、优先级的高速视频流及控制层数据连接使用A类业务配置,利用RPR环预留带宽和快速过环转发机制,满足业务的低时延,保证了比特率传送要求。其次,对于普通的数据业务使用C类业务配置,由于该类业务的突发性特点,利用RPR的公平机制,既可以使部分节点在网络带宽富余时可以过度占用网络带宽发送超配置带宽的业务,在网络忙时又可以保证每个节点都能够接入数据业务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带宽的弹性经济利用。最后,由于在接入层网络通过RPR实现了数据业务的统计复用和带宽收敛。因此,采用这种方案在汇聚层传输只需要对接入的3G数据业务提供点到点的数据专线传送,提供可保障的传送带宽即可,比如使用技术成熟的MSTP EOS透传功能,
35、通过GE接口将基站业务连接到RNC上,保证了数据的汇聚功能和带宽的有效利用。(5)面向下一代网络架构分组城域网也可称为IP城域网,未来IP城域网是各地市的宽带、窄带等IP业务的承载平台,所有IP业务都将在城域网内接入开展。未来的PTN城域网可以提供很好的QoS及网络安全性,以后很多业务都可以承载在PTN网络上。目前,关于下一代分组传送网PTN的讨论很多,主要有T-MPLS和PBT两大主流技术之争。下面对这两大主流简单介绍一下。固定时隙分配的传统SDH在以分组交换为主的网络环境中暴露出很多缺点,难以满足分组以太网业务需求,MPLS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SDH网络的缺点。但若在传统SDH中完全引入复杂
36、的MPLS技术,则会大大提高设备成本和网络的复杂度,也是不合适的。为了适应分组交换和传送的需求,必须对MPLS/PW技术进行简化修改,即发展成为T-MPLS技术。T-MPLS是ITU-T SG15定义的基于MPLS技术的一个面向连接的包传送技术,是MPLS的一个子集,是将数据通信技术同电信网络有效结合的一个技术。而另一主流技术,运营商骨干网传输PBT(Provider Backbone-Transport)技术源自IEEE 802.1ah定义的运营商骨干网桥接PBB(Provider Backbone Bridge),即MAC-in-MAC技术。MAC-in-MAC是一种基于MAC堆栈的技术,
37、用户MAC被封装在运营商MAC之中作为内层MAC加以隔离,增强了以太网的扩展性和业务的安全性。如图3所示,NodeB和RNC分别采用FE,GE接口与城域网设备连接,并实现相互通信。图3-3 NodeB和RNC的连接方式通常IP城域网具有容量大、组网成本低、扩展性好等特点,特别适合综合运营商,数据业务发展较好的中国运营商也可以采用,对于TD系统如果采用现有IP城域网作为传输时,因为无法通过传输系统获取时钟基准信号,此时需要采用GPS或者辅助E1链路等方法提供时钟基准信号。另外,在下一代PTN建成之前,不建议采用IP城域网承载3G的CS等时延敏感类业务,对于PS,HSDPA等数据业务可以考虑采用运
38、营商的IP专用网络来承载。(6)基于微波技术组建RAN传输网数字微波通信和光纤、卫星一起被称为现代通信传输三大支柱。随着技术的发展,除传统传输领域外,数字微波技术在固定宽带接入领域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微波传输的最大优点是施工简单,不需要路权,可以大大缩小工程建设时间,因此数字微波不但可用于长途干线传输,还可用于TD-SCDMA系统基站和基站控制器的互联。微波传输设备用于组建TD-SCDMA RAN传输网时,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组成不同的RAN传输承载网,如树形、星形和环形网等。四 总结体会两周时间的“TD-SCDMA无线接入网传输解决方案”的课程设计已经完成了,感觉时间过的真快,俗话说熟
39、能生巧,每一次课程设计,都发现自己得到了许多锻炼和提高,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但是相信自己在之后的毕业设计包括走上工作岗位的不断磨练中,自己的设计功底也一定能不断完善的。另外,要谈谈我们这次设计的不足之处,本次课程设计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所以设计初期需要制定一个大概的计划,因此我们在独立思考和合理安排时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但在有些方面却缺少了锻炼,虽然说我们强调独立思考,但却缺少了集体帮助和探讨的机会,加之找工作、考研、期末考试等因素,使得我们之前的进度一直比较缓慢,直到第二周时间我们才每天全力投入设计之中去。说到设计,我们如今已经可以避免发生一些原则性的错误,但是有一些细节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最
40、后,还要感谢我们指导老师张老师的细心指导、认真监督,以及给我的设计提出的许多中肯意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今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大学全部教学内容,但仍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得不断努力才是。参考文献1 彭木根、王文博等编著.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2 张同须、李楠、高鹏等编著. TD-SCDMA网络规划与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3 彭木根、王文博等编著.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增强和演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4 樊昌信著.通信原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10.5 Gordon.Stube
41、r .移动通信原理M. 电子工业出版社.6 沈振元、聂志泉、赵雪符. 通信系统原理M. 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7 邱玲、朱近康、孙葆根、张磊.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M. 人民邮电出版社.8 郭梯云、邬国扬、李建东. 移动通信系统(第三版)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9 陈萍等. 现代通信实验系统的计算机仿真M. 国防工业出版社.致 谢 在本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张玺君老师的悉心指导。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设计初期是最困难的时候,感觉没有头绪,加上这是第一次真正深入的接触TD-SCDMA,感觉很着急。在我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张老师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张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踏实坚韧的工作精神,将使我终生受益。课程设计从初期的最简单的初步方案确定到参数计算,都得到了张老师的耐心指导。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我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这在我今后的工作道路上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再多华丽的言语也显苍白。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以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给于我支持和帮助的同学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