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安装与维护技术资格认证培训讲义.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36965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4.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通信基站安装与维护技术资格认证培训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移动通信基站安装与维护技术资格认证培训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移动通信基站安装与维护技术资格认证培训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移动通信基站安装与维护技术资格认证培训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移动通信基站安装与维护技术资格认证培训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通信基站安装与维护技术资格认证培训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基站安装与维护技术资格认证培训讲义.doc(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移动通信基站安装与维护技术培训讲义(第一篇-第二篇)主讲:袁立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9.12.26-28广州目 录第一部分 基站建设的规划与设计一、基站建设的特点二、基站的组成与功能三、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设计四、基站控制器(BSC)设计五、室内覆盖系统设计六、配套项目单项工程设计七、基站的选址八、基站设备安装九、基站设备搬迁十、室内覆盖系统设备安装十一、基站设备本机开通调测十二、室内覆盖系统设备开通调测十三、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试检查第二部分 基站设备与选型一、基站主设备的组成和功能二、基站控制器(BSC)构成和功能三、天线和选择四、馈线和塔放五、天线塔及其选用六、传输线路及

2、其选用七、电源系统的配置八、基站接地装置安装九、接地与防雷第一部分 基站建设的规划与设计一、基站建设的特点为了解决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和消灭移动通信信号盲区,满足越来越多的移动通信用户随时随地通话的需要,移动通信基站也就形成了点多、线长、分布广、工程量大,信号覆盖全国每一个县、乡和每一个角落(甚至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珠穆拉玛峰和南海中的西沙群岛也都布满了基站)以及城市中的办公大楼,基站环境差异很大。在基站建设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设备配置也都不完全一样,这就给施工带来多样性;也给维护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基站的组成与功能(一)系统结构简介 在现阶段,GSM包

3、括两个并行的系统:GSM900和DCS1800。这两个系统的功能完全相同,主要是基站的收发频率不同。1、GSM900系统工作的无线频段上行(移动台发送,基站接收)频率范围:890915MHz。下行(基站发送,移动台接收)频率范围:935960 MHz。工作带宽为25 MHz,双工间隔(即收发频率间隔)为45 MHz,载频间隔200KHz,共有124个载频频道,信道号为1-124。每个信道带宽为200 KHz。2、GSM系统1800系统工作的无线频率上行频率范围:17101785MHz。下行频率范围:18051880MHz。3、GSM系统构成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

4、(BSS)和交换子系统(NSS)构成,见图1-1。MSMSC/VLROMCBSCBTSBTSMMM HLR/AUCEIR基站子系统(BSS)交换子系统(NSS) MSUm接口 Abis接口 A接口 7号信令 图1-1 移动通信基站系统示意图 注:图中,MS移动台(手机);BTS-基站收发信系统;BSC-基站控制器;MSC-移动交换中心;VLR-来访位置寄存器;HLR-归属位置寄存器; AUC鉴权中心 ;EIR-设备识别寄存器 ;OMC-操作管理接口。1)移动台 (MS)移动台就是移动客户设备部分,它由移动终端(MS)和客户识别卡(SIM)两部分组成。移动终端可完成话音编码、信道编码、信息加密、

5、信息的调制和解调、信息发射和接收。SIM卡就是“身份卡”,它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用的IC卡,因此也称作智能卡,存有认证客户身份所需的所有信息,并能执行一些与安全保密有关的重要信息,以防止非法客户进入网路。SIM卡还存储与网路和客户有关的管理数据,只有插入SIM后移动终端才能接入进网。2)移动通信基站子系统(BSS) BSS系统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域中由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它主要通过无线空中接口(Um)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另一方面基站子系统与交换子系统中的交换中心(MSC)相连,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递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基站子

6、系统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两部分组成。 基站控制器(BSC),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的功能,它主要负责无线网路资源的管理、小区配置数据管理、功率控制、定位和切换等,是个很强的业务控制点。 基站收发信台(BTS)为无线接口设备,它完全由BSC控制,分为基带部分、载频单元和控制单元。主要负责无线传输,完成无线与有线的转换、无线分集、无线信道加密、跳频等功能。实现BTS与MC之间通过空中接口的天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一个BTS包括若干个收发单元(TRX)。一个TRX有8个时隙,即可以建立8个时分信道。基站BTS可以与直接与BSC相连接,称为组合连接。当BTS与BSC

7、的间距超过15米时,应启用Abis接口连接,此时称为远程连接。移动台将移动用户话音用RPELTP编码成13Kbit/s,在Um接口传输。BTS收到这种信号后加3 Kbit/s检测信息以16 Kbit/s送入BSC和码变换器(TC)。为了与公用电话网(PSTN)通信,13 Kbit/s的RPE-LTP信号必须转换为64 Kbit/s的A律话音编码信号。3)交换网络子系统(NSS) 交换网络子系统(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交换网路子系统(MSS)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MSC) 、来访用户位置寄存器(VLR)、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

8、(AUC)和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等单元所构成。(1)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是GSM系统的核心,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它公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它可完成网路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另外,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每个MS还应能完成入口MSC(GMSC)的功能,即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 (2)来访用户位置寄存器(VLR):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MSC为了处理所管辖区域中MS(统称拜访客户)的来话、去话呼叫所需检索的信息,例如客户的号码,所处位置区域的识别,向客

9、户提供的服务等参数。 (3)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也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管理部门用于移动客户管理的数据。每个移动客户都应在其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注册登记,它主要存储两类信息:一是有关客户的数据参数;二是有关客户目前所处位置的信息,以便建立至移动台呼叫路由。例如MSC、VLR地址等。 (4)鉴权中心(AUC):用于产生为确定移动客户的身份和对呼叫保密所需鉴权、加密的三参数(随机号码RAND,符合响应SRES,密钥Kc)的功能单元。 (5)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也是一个数据库,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主要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的使用。(6)在G

10、SM Phase + 阶段,引入了GPRS业务,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基于分组交换的移动数据业务。为了支持GPRS功能,GSM系统引入了两种新的设备: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和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SGSN类似于MSC,完成GPRS信道分配、移动性管理、加密和计费等功能。GGSN主要提供多种互连接口,支持与Internet,X.25等外部PDN以及其他PLMN的互连。运营商通过增加这两种设备,利用现有的传输网络(ATM或帧中继网络等),组建一个GPRS骨干网,并且对原有的GSM网络进行适当改造,就可轻松地提供电路和分组双业务,有效地利用无线资源和网络地面资源。 4)操作维护子系统 操作

11、和维护中心(OMC)的任务是对全网进行监控和操作。例如系统的自检、报警与备用的激活、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话务量的统计和计费数据的记录与传递。以及各种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显示等。4、我国陆地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的频率分配情况(见表1-1):表1-1 中国移动通信业务的频率分配系统名称 上行频率(MHz) 下行频率(MHz)中国电信CDMA 800MHz 825835 870880中国移动 GSM 900 MHz 890909 935954中国联通GSM 900 MHz 909915 954960中国移动GSM 1800 MHz 17101720 18051815中国联通GSM 1800 MHz 17

12、301740 18251835(二)室内覆盖(微蜂窝)系统简介室内覆盖系统是指通过天馈线分布系统将无线信号较均匀地分布建筑物室内,用于改善建筑物室内无线网络覆盖质量,提高无线容量系统,为室内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个人服务,室内覆盖系统在无线系统的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室内无线覆盖系统重点针对楼宇、体育馆、展馆、隧道、地铁等多种场所,是增加室内无线容量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目前提高无线网络质量和网络优化的手段之一。 光纤信号源S/C干放S/CS/CS/C光主机光远端S/CS/CS/C天线天线图1-2 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示意图1、无线室内覆盖系统主要由信号和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组成。1)信号源主要分为两类

13、:基站和直放站。2)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的引入不受频段和通信制式的限制,满足各种通信制式建设要求,包含2G和3G移动通信系统、PHS、SCDMA、TRUNK系统。各通信制式室内覆盖系统可单独建设,满足各制式的网络指标要求;也可以多通信制式共室内分布建设。多制式合路时,各制式应满足各自网络的指标要求,并保证互不干扰。2、根据信号传输介质的不同,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可分为泄漏电缆分布方式、同轴电缆分布方式、光纤分布方式和光电混合分布方式。1)泄漏电缆分布方式适用于传输损耗大,距离短、施工困难的场所。通常用于地铁、隧道、电梯等特定环境的覆盖。2)同轴电缆分布式包括无源和有源中继放大两种情况。3)光分布方

14、式的传输损耗小,不受电磁干扰,布线方便并且组网灵活,与同轴线缆相比,更适合于远距离的信号传输。4)光电混合分布式多适用于大型建筑,布放难度较大的场所。三、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设计(一)网络拓扑应充分考虑整体网络性能以及网络安全的实现;(二)设计应符合网络规划优化的基本要求,满足网络规划初期、中期以及后期建设的最终覆盖、容量、质量目标;1、覆盖:应根据各类业务的预测及总体发展策略,检查其覆盖范围是否满足要求。面积的覆盖率的典型值为90%98%,边缘覆盖率的典型值为75%80%。室内分布系统设计还应根据不同目标覆盖区域的网络指标,合理设置信号电平,避免与室外信号之间的频繁切换和干扰,避免对室外基站

15、布局造成影响。2、容量:系统建成后根据用户和业务的预测,容量应满足话音和数据用户数量的要求;3、业务质量:主要指标如接入成功率、忙时拥塞率、接入时延、误块率、切换成功率及掉话率等应达设定的目标;4、成本目标:在满足覆盖、容量和质量目标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成本目标。(三)满足国家有关环保要求,电磁辐射值必须满足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即国标GB8702-88规定的限值,采用的设备与材料及生产的物质对环境无污染。(四)由于TD使用的智能天线面积较大,设计应充分考虑风荷载的要求;(五)设计应充分考虑塔顶放大器、馈线的安装位置和重量带来的影响;(六)设计应充分考虑GPS天线对3个以上卫星的跟踪。(七

16、)3G系统安全的设计1、网络安全1)恶意攻击设置分组域与外部IP网络之间应设置防火墙,部署安全策略;内部应采用VLAN等技术实现内部网不同安全域的隔离并在路由设备上启用访问控制功能;在网管/认证/计费中心内部网络与分组域之间应设置防火墙,实现认证/计费中心内部网络与分组域的隔离。2)络拓扑结构中,任一节点与网络其它节点的广域网连接中,应该至少有两条物理连接。3)网络设备应该有冗余保护。2、设备安全设备安装的场地应符合通信机房有关环境、电源以及安全的要求;关键设备应提供电源冗余配置以及关键部件的冗余保护。3、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包括分组域的管理信息、控制信息以及计费/认证信息等。实施的信息安全策略应

17、包括以下内容:1)身份认证:对网络支撑系统信息的访问(用户使用网络管理系统,路由器和服务器等),应对访问者的身份进行认证。2)信息加密:利用密码技术,对传输中的重要数据流进行加密,防止窃听、泄露、篡改和破坏。3)完整性保护:利用安全散列算法,保护路由更新信息、网络管理信息等重要信息的传递,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改变。4)数据存贮:选择使用安全数据库系统,以及基于口令/密码算法的身份验证,防止关键数据被窃取。用户、计费及网络数据要定时备份,防止数据丢失。4、病毒防护应符合以下要求:1)主机系统应安装防病毒软件,严格文件管理,外部文件使用前需经过防病毒检查。2)应随时更新病毒库,对系统数据应做周期

18、性的备份。(八)基站设备安装工程设计1、机房资源有限,需安装的设备种类繁多,如传输设备、BSC、交换、其它网元、DDF等都是必须安装的设备,应统筹考虑;2、安全及防雷电侵入是必须重点考虑;3、要努力减小系统间干扰,缩短中继电缆长度,布局整齐美观一致;4、还应考虑后期建设和扩容的需要,应分机房或分区分片安排。四、基站控制器(BSC)设计1、每个BSC控制的基站的位置应相对集中,不宜与其它BSC所控范围多次交叉,减少不同BSC控制的基站间的切换,减轻交换机的负荷;2、话务量、数据量应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BSC,使BSC的负荷比较均衡,高话务地区的BSC不应使其负荷过满;3、BSC宜与MSC(交换中心

19、)共址;对于远端本地网范围内基站数量较多,且未建MSC的情况,可考虑设置远端BSC;4、BSC间切换区域应避开用户密集区和切换频繁发生的区域;5、BSC的配置应留有一定的扩容能力以减少工程操作的难度,保证无线网络的相对稳定。五、室内覆盖系统设计(一)室内覆盖系统设计1、应根据容量和覆盖需求,综合考虑业务发展趋势,结合建筑内安装条件选择合理的信号源。2、应根据建筑物内的用户数量,用户需求及用户分布确定容量。3、一个建筑物内需求设置多个信号源,应考虑分区设置,分区应与建筑物结构和业务分布吻合,分区间切换边界应避免设置在业务密集区。4、应根据目标覆盖区特点选择不同的天线类型。5、天线点应结合目标覆盖

20、区的特点和建设要求,设置在相邻覆盖目标区的交叉位置,保证其无线传输环境良好,同时遵循天线最少化的原则。(二)TD室内分布系统,还必须另外考虑以下几点:1、使用非智能天线对系统性能,如覆盖和容量的影响;2、如果采用室内分布的地点已有PHS、WLAN等室内分布,则应优先考虑共用其现有的室内分布系统。如果无现存室内分布系统,则在新建室内分布系统的过程中,应考虑新建室内分布系统能够为其他系统提供服务。3、在引入室内分布系统后,如采用宏蜂窝基站或微蜂窝基站作为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则应考虑室内分布系统的频点使用,应优先使用和室外宏蜂窝不同的载波,以便减少室内外信号相互干扰的因素。六、配套项目单项工程设计

21、(一)传输系统设计传输网络结构设计要考虑基站在无线网络中容量的需要和所在地在本网中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及近几年的业务发展需求,选择光缆或微波、卫星的传送方式。(二)电源系统设计无线网络中基站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是多、小、散,多处于野外,环境条件一致性差。市电保障的级别低、差别大,站内不同设备对电源的要求不一样。因此,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蓄电池的容量,利用开关电源的智能管理实现合理供电配置,在市电停电过程中延长重要设备如环路中传输设备的用电时间等都是需要考虑的特殊内容。同时,防雷电也是电源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七、基站的选址基站站址选择需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推荐的站址方案是否根据规划的理想站区和

22、现实条件对拟建站的覆盖目标和容量预测,业务密度分布,经济及效益分析;(二)是否考虑小区将来分裂的影响等方面;(三)是否考虑了利用直放站、微蜂窝、微微蜂窝、室内分布系统、塔顶放大器等来满足覆盖或容量需求;(四)拟建站的天线载体(抱杆)类型、高度、数量,天线类型选择、隔离度考虑及措施、天线挂高、方向和俯仰角的设置应合理;(五)天线应覆盖目标服务区,应视野开阔,附近没有高于基站天线的高大建筑物;(六)是否考虑了拟建站的电磁环境和可能的电波干扰;不宜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电视台、雷达站和具有电焊设备、X光设备或生产强脉冲干扰的热合机、高频炉的企业附近设站;也不宜在高压电线下设站。(七)不应选择在易燃、

23、易爆的仓库和材料堆积场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工业、企业附近;应避免在雷击重灾区设站。(八)拟建站的天线载体(抱杆)类型、高度、数量,天线类型选择,隔离度、天线挂高、方向和俯仰角的设置应合理;天线应覆盖目标服务区,应视野开阔,附近没有高于基站天线的高大建筑物。(九)拟建站是否符合建设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要求,如防水、防火、防震、防雷、防强电,机房承重是否满足要求。(十)建塔或其它天线载体的现场条件是否具备,空间、塔基地质条件能否满足建塔要求,楼顶建增高塔、架的条件是否具备;(十一)建站其它可行性如交通条件是否具备,环保能否满足建塔要求。八、基站设备安装(一)进场设备和材料的检查(

24、略)(二)电缆走道安装质量控制要求1、室外馈线走线架室外走线架宽度不小于0.4m,横档间距不大于0.8m。 从铁塔和桅杆到馈线孔应有连续的走线架。走线架一端应采用可应对热胀冷缩的固定方式,馈线窗处应略高于与铁塔固定处,保证雨水不会沿馈线流入室内。走线架需有足够的支撑力承重。为使馈线进入室内更安全、更合理,施工更安全便利,高层机房外墙走线架应在馈线孔以下留有1.5m至2m长。楼顶走线架安装主馈线时,相应的位置应有可供接地的孔洞。(二)基站天线系统安装1、天线抱杆抱杆间的水平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全向天线抱杆离塔体间距应不小于1.5m,全向天线收、发抱杆间水平距离应不小于3m,在屋顶安装时,全向天线

25、与避雷器之间的水平间距应不小于2.5m。所有天线抱杆必须处于避雷针45度保护范围之内。2、天线组装先检查天线的数量、规格、型号,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检查天线的内置倾角,波束宽度、增益等指标应与设计相符。天线组装时应在比较平坦的地方,应在地面上铺上包装盒纸,勿使天线外表面受到损伤和污染;应使用专用安装附件按生产厂家安装技术说明书进行,应安装牢固,螺丝不能缺少或松动;1/2室外跳线应先行与天线接好并作好防水包裹绑扎。3、天线的吊装要用专用电缆盘支架、滑轮、绳索等设备。捆绑天馈线的绳索要牢靠,吊装时要用小绳控制,不能让天馈线碰触地面、塔体或墙体以免磨损。4、天线的安装(1)天线安装位置应符合工程设计

26、,各天线间隔应符合水平和垂直度隔离度的设计要求。天线安装在楼顶围墙(女儿墙)上时,天线底部距离围墙最高部分应大于50cm。楼顶桅杆站安装时,楼面不应对天线的覆盖方向造成阻挡,楼顶桅杆站的天线底到楼顶外墙边的连线与楼面的夹角应大于60度,如图1-3。图1-3 楼顶天线安装位置示意图900MHz天线和DCS1800MHz天线安装在同一平台上时,天线水平间距应大于1m。所有天线必须处于避雷针45度保护范围之中,见图14所示。 图1-4 天线避雷示意图(2)天线方位角、俯仰角天线方位角设定符合系统设计要求,最大允许误差5。天线俯角的设定符合系统设计要求,最大允许误差1。应考虑天线的预置内倾角,电调天线

27、俯角范围。(3)天线抱杆要求天线抱杆、悬臂及塔体必须禁锢连接,符合安全要求;抱杆和悬臂必须防锈抗腐蚀,抱杆位置设置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抱杆应垂直地面(偏差1)天线与抱杆间的固定一般应使用不锈钢螺栓, 重要部位应用双螺帽紧固,以确保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不影响方位角和俯仰角的变移;定向天线安装时,抱杆顶端高出天线顶部不小于20cm,同一系统各天线的高度应保持一致。 天线的安装及加固情况,应符合要求。天线安装示意图见图1-5和1-6。图1-5 定向天线安装示意图(1) (2) 图1-6 全向天线安装示意图4、分集接收天线安装CDMA系统的天线,因为分集接收需要,一个基站如采用全向天线,一般需要1发2收;

28、定向天线一般需要6副(每扇区2副,其中1副兼收、发,另1副收)或9副(每扇区3副,1收2发)。由于CDMA系统天线数量的增加,馈线的数量也相应增加。由于分集天线的隔离度要求较高,监理工程师应重点检查现场天线安装条件,安装条件中还应该考虑到与其它系统共站的情况。(1)800MHz CDMA系统天线水平隔离度要求对于单极化天线,同一扇区分集接收天线水平分离度应大于4.0m;对于所有天线,同一平台不同扇区内天线水平分离度大于1.0m。(2)多系统共站时天线水平、垂直隔离度要求对于在屋顶安装天线的CDMA/GSM共站情况来说,CDMA系统的发射天线与任何GSM接收天线的水平隔离度必须大于3m。(3)天

29、线垂直隔离度:CDMA800天线与相邻平台同方向GSM900天线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要大于2m。(4)分集接收天线安装的质量检查,同扇区两分集接收天线的朝向应一致,误差允许范围为正负5。5、GPS天线安装要求GPS天线用于接收GPS卫星信号(至少应能接收3个定位卫星的信号),为基站提供定时信号。为保证CDMA系统的可靠工作,GPS天线应保持稳定接收卫星的信号并不受干扰,因此要求GPS天线的安装条件应满足:(1)GPS天线在水平面45以上空间无遮挡;(2)因我国处于北半球,为减少铁塔对信号接收的影响,GPS天线抱杆应设置在铁塔朝南的一角、距离铁塔至少1m。(3)GPS天线安装在楼顶时,抱杆上应安装

30、避雷针并与接地线焊接使整个抱杆处于接地状态。 (4)为防止雷击,GPS天线不得处于区域内最高点。(5)GPS天线安装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1)GPS天线安装角度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误差不超过2。2)GPS天线不得处于区域内最高点,应处于避雷针保护范围内。3)GPS天线安装在铁塔一角时,应与铁塔朝南的一角距离至少1m。4)多系统共站时,GPS天线与GSM TX天线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至少保持3m的距离。5)GPS 馈线应与主馈线一样做好防雷接地和防水处理。 图1-7 GPS天线安装示意图6、PCF(分组控制功能)的设置通常,分组控制功能(PCF)和基站控制器(BSC)合设,分组区域与BSC的覆盖区域

31、相同。附: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4个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即:美国的GPS系统(1994年建成,现已在太空发射了50颗定位导航卫星)、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俄罗斯的格罗纳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计划在2012年全部建成,2020年将覆盖全球,预计发射30颗导航卫星。截止2008年,已发射4颗定位导航卫星)。现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已覆盖我国的全部地域。可向我国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授时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美国的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

3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政府有关部门已决定新生产的第二批TDSCDMA设备将全部采用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四)基站馈线系统安装1、室外跳线安装要求(1)跳线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为1/2英寸。室外跳线与室内跳线不得混用,装错。(2)室外跳线布放时应留有供调整的余量。跳线尽可能顺直,用不受老化的扎带将其均匀地绑扎在抱杆上,松紧适度,固定牢靠,不打圈。如确需打圈,不得满2圈,曲率半径必须大于跳线外经的20倍。跳线的两端应分别与天线、馈线连接。连接部分必须拧紧并做防水处理。跳线与天线连接见图1-10所示。2、馈线安装(1)安装位置应按室内收发信设备安装的需要,确

33、定每根馈线安放顺序和穿入窗口,不得交叉。馈线布放时应实地量裁馈线长度,沿着铁塔护笼侧旁的馈线梯布放,做到顺直牢固,馈线间隔均匀、平行,使用专用的馈线卡子将馈线卡在塔梯上。馈线卡应能卡紧馈线外套,安装牢固并在塔梯的一条直线上。馈线卡间距在竖直方向一般应不大于1m,在水平方向上不大于2m。在距馈线接头20cm内,馈线不宜加馈线卡,以免接头受到外加力影响,引起接触不良或驻波比增大。 图1-8 馈线卡馈线在馈线塔梯上布放时,应分层排列,整齐有序。馈线在铁塔平台上和进入室内时,不要接触到尖锐物体的表面。(2)安装工艺要求为了有效防止雨水顺馈线流入基站室内,由上向下的馈线要在馈线窗前留有滴(回)水弯,滴水

34、弯半径必须大于馈线规定的最小转弯半径。一般馈线大于等于20倍外径,软馈线大于等于10倍外径,各馈线的滴水弯应一致,弯曲圆周切角不小于60,馈线水平进入室内时,内侧也必须高于外侧。 图图1-9 馈线进入馈线窗安装示意图 馈线入室时必须用封洞板,并用护套密封;穿入馈线窗孔洞时不能过分用力,不能强行扭曲;馈线安装完成后表面不应有破皮划伤和明显扭曲。未使用的入室馈线孔洞口必须密封,整个密封窗应不透光。2、室外馈线、跳线的接头制作图1-10 天线与跳线连接示意图安装在塔体上方的馈线接头应在塔下地面预先制作。安装在室内的馈线接头可在室内制作。一般情况下,制作馈线接头时,必须有专人戴清洁的手套,用专用馈线刀

35、,按馈线头厂家规定步骤安装。 切割馈线外皮(外层绝缘护套)时,不得划伤馈线外导体,切割馈线时,应使馈线头部向下至馈线接头装上之前,应保持馈线内芯不得留有任何遗留物,如碎屑、灰尘、雨水等。安装馈线接头前应用专用清洁毛刷除去杂物,用刀具除去毛刺。安装馈线接头时,不得漏装密封橡胶圈。(3)馈线防雷接地要求馈线不得不少于三点接地,第一点接地线应在馈线与室外跳线接头下方1.5m左右处(在平台上水平拐垂直前),第二点应在馈线的中下部(塔体下部垂直拐水平前),第三点应在馈线进入机房馈线窗前或滴(回)水弯前的未弯曲部位,不可选在弯曲变形应力大的地方。安装馈线的接地线时,馈线外皮去除尺寸要适当,接地箍应能牢固地

36、卡接到馈线的外导体上。馈线接地线走向应顺着馈线下行方向顺直布放,接在塔体的接地汇集排上,不得形成电感。馈线窗前的接地线可接在馈线窗外的接地汇集铜排上。接地线应尽量采用厂方配的专用馈线接地线,如现场需要裁剪,配套铜线鼻子须与接地线头连接时应用压接钳压制2道以上的接触沟缝,并做好防水、防腐处理。 图1-11 馈线接地专用线塔体接地点和接地线连接处要事先清除油污、锈斑,并作防氧化处理。如果塔高超过60m,每增加1020m,必须增加一处接地点。如果馈线在过桥走线架或水平布放超过20m时也应增加一处接地。当馈线全长小于20m时,允许两点接地。4、室内馈线和跳线接头制作、连接要求 (1)馈线进入室内时及室

37、内跳线(馈线与收发信机之间的过渡馈线,1/2英寸)应布放在走线架上,布线整齐有序、不得起伏不平、不应交叉、扭曲,不得接触尖锐物体。(2)跳线接头处应保持在15cm内无弯曲。在允许拐弯时,弯曲半径应大于跳线外径的10倍。(3)馈线、跳线接头要由专人用专用工具制作,跳线和馈线接头处应连接良好,用扎带绑扎并固定,松紧适度。5、根据安装和测试要求,应在室内、外馈线、跳线端的明显部位应分别进行标注,标明扇区和收发、馈线长度,字迹公正、清晰。标签应具有永久性。6、天、馈线接头处的防水处理(1)在接头部位应先绕2-3层防水胶带,再缠一层橡胶泥,最外层顺着馈线布放方向由下向上缠绕3-5层防水胶带,胶带缠绕平整

38、、严实,每圈压1/2,形成瓦棱状,并延伸出胶泥5cm左右。胶带缠绕收尾时,应用刀具切割,不得用手拉断。(2)跳线与天、馈线的接头不应设置在拐弯部位或弯曲部位的底部。7、避雷器和避雷器架的安装 图1-12 馈线专用避雷器(1)避雷器架应安装在室内走线架上,距馈线窗孔1m左右,架面与走线架垂直。避雷器架必须用绝缘垫与室内走线架绝缘,安装牢固,不得与室内走线架形成电气连通。(2)馈线避雷器应安装在避雷器架上,与馈线和室内跳线接头连接,避雷器和避雷器架的接地线均应采用铜质绝缘导线,布放顺直,并直接引出,用线鼻子分别接在室外接地汇集排上。(五)设备安装(略)(六)室内设备和出入基站缆线的接地与防雷1、室

39、内所有机架必须直接用铜质绝缘导线与室内接地汇集排用铜鼻子连接。2、走线架、吊挂必须刮漆连通,用铜质绝缘导线与室内接地汇集排用铜鼻子连接。 图1- 13 基站接地端子排3、出入基站的交流电源线(低压)用应选用具有金属铠装层电缆由地下出入地,其电缆长度距机房不小于50m,电缆外套金属层(进入机房前)应就近接地。4、出入基站的通信线路应由地下光(电)缆引入,其光(电)缆长度在户外距机房不小于50m,光(电)缆外套金属层或内部金属加强芯(进入机房前)应就近接地。5、基站建筑、铁塔和机房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设置联合接地装置。室内、室外分别从联合接地装置引接地线,接地引线应用大于70mm2铜质绝缘导线,并分

40、别接到基站室内、室外的接地汇集铜排上。6、应分别在基站的室内室外安装接地汇集铜排,接地汇集铜排可安装在馈线窗墙体下方,并与墙体绝缘。室内设备、电源和走线架的接地线应分别与室内接地汇集铜排相连;避雷器、避雷器架和馈线接地线应分别与室外接地汇集铜排相连。九、基站设备搬迁基站设备搬迁安装工程比新设备安装工程难度大,搬迁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制定搬迁方案根据建设单位的计划,要求承包单位报送详细的专项拆、运、装方案,建设单位代表(监理工程师)应严格审查,特别是审查其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保证措施,应有如何保障机线不拆错、电源线缆不打火、搬运不伤害、不缺损的具体技术措施,对不符合要求的,应要求修订。

41、(二)设备线缆拆除对整站搬迁的情况相对简单一些。站房部分设备搬迁的情况要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带电操作工序更要注意安全。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1、停止运行。按照计划与BSC/OMC机房协同,执行关机。施工人员在实施关机前应按照拆除计划,熟悉机房设备,找准需要拆除设备及线缆,线缆路由、两头接点,特别是找准电源线缆,找准供电通路的开关(查阅原设计图纸),做好特殊标志。2、施工队应做好拆线工具的准备。例如,拆卸电源线缆的工具应进行绝缘包裹、机内应采取作业面和非作业面的隔离。3、拆线拆机。按计划拆除应拆除的机、线。特别注意拆除电源线的操作:在找准的基础上,应先断开开关电源柜内该电路的供电开关,要严防拆除

42、的螺母垫片垫圈等掉入柜内,对拆下的含线鼻子的线头要做好绝缘处理后才能小心地抽出。带电电源柜内操作要有2人在场,要有应急措施。3、拆下的设备线缆及一切可利用件应做好整理、清点、记录。如机柜内模块及线缆等配置情况要详细记录;要对线缆进行整理以便再利用,要特别注意线缆的弯曲度指标和严防扭曲,要顺其自然,要防止线缆外皮的损伤划伤。4、应做好包装,特别是机柜、天线、主馈线应有可靠的包装,应留有搬抬的操作部位。(三)搬运搬运要有专项方案,应有专用吊装设备和工具,要有足够的人力,装上车的设备要进行可靠的固定。线缆应受到隔离和保护,勿使受损。监理人员应控制好装车和卸车两道工序。(四)安装安装前应对设备线缆进行

43、仔细的质量检查。再按新设备安装的要求进行安装、调测、开通、入网。十、室内覆盖系统设备安装室内覆盖系统工程设备安装包括信号源安装、有源设备安装、无源器件安装、线缆布放、天线安装等。(一)有源设备安装1、有源设备安装位置应便于散热和调测,满足维护要求。2、壁挂式分布系统设备对墙固定的方式、净空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二)无源器件安装1、无源器件宜安装在电缆竖井内,采用托盘固定在墙壁上,不得悬空无固定放置。2、应安装在易于维护的位置。(三)线缆布放1、泄漏电缆不得与风道等金属管路平行敷设。2、泄漏电缆周围避免有直接遮挡物,以免影响泄漏电缆的幅射特性。3、对于裸露在线井、天花板等外侧的馈线应套

44、保护管布放,并对保护管进行固定。(四)天线安装1、室内天线安装时,天线附近应无直接遮挡物,并尽量远离消防喷淋头。室内无吊顶时,天线采用吊架方式固定。天线吊架高度应略低于梁、通风管道、消防管道等障碍物,以保证天线的辐射特性。2、吊架和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倾斜现象。室内定向板状天线采用壁挂安装方式或利用定向天线支架安装方式,要求天线周围无直接遮挡物,天线主瓣方向正对目标覆盖区。十一、基站设备本机开通调测设备本机开通调测是设备安装阶段的重要内容,使设备加电安全,使设备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符合工程验收规范及设备技术说明书的要求。(一)基站设备本机加电1、设备加电前,施工人员认真检查以下内容:(

45、1)各种电路板数量、规格及安装位置与设计文件相符(2)设备标志齐全、正确(3)设备的各种选择开关应置于指定位置(4)设备的各级熔丝规格符合要求(5)列架、机架及各种配线架接地良好2、设备加电时,承包单位按设备说明书技术要求步骤开机,逐级通电,测量电源电压,确认正常后,方可进行下一级加电,用设备自备监视系统检查设备工作应正常,各设备的声、光告警装置工作应正常,同时做好加电开机检查记录。(二)基站配套设备本机开通调测1、电源系统开通调测(1)详细认真检查电源系统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做好记录;(2)详细认真检查电源系统全部接线是否正确,接头有无松动,要确保正负极或零火线电源线不接错。(3)分别对交流配供模块(柜)、交流输出电路和开关电源的交流输入通路、直流输出通路做静态电阻测量,应在正常范围内。(4)按顺序逐步打开交流配电模块(柜)输入通路,检查测量交流配供电路应正常。(5)按顺序逐步打开开关电源设备交流输入通路,检查测量交流供电应正常;逐个打开开关电源整流模块,其指示、响声应正常,输出电压应正常。(6)按开关电源设备技术说明书要求、本站蓄电池配置、当地供停电情况及业主的要求,调试设置开关电源工作参数。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有:浮充电压,充电电压及充电电流;二次下电和蓄电池低压脱离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