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38244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技术指导意见中国联通公司前 言本文件以相关的ITU-T建议、国标和国家行业标准以及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技术体制为依据,针对中国联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公司)具体要求制定。用于今后两到三年内从技术角度指导各级分公司本地传输网的规划、建设和改造。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发展,本文件还需要进行修订。本文件对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的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本地传输网网络建设、设备和光纤选用的具体要求,对网络管理、同步等辅助及配套系统和设施提出指导建议,为了便于本地网建设的规范化操作,本文件以附件形式提出了传输设备及光缆的技术规范、厂验规范和工程验收规范。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

2、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海军 张晶晶 王光全 胡庆东 林海波 本文件修改和解释权属于中国联通公司摘 要本文件主要用于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的规划、建设及改造工作,本地传输网包括地区级以上城市及所辖县城内的城域网和连接地区级以上城市和其郊区(县)之间的所有传输基础设施构成的网络。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的传输系统分为本地传输和用户接入两大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本地传输层主要承担本地各业务网节点间中继传输,并按城市地理分布分区汇聚、收敛来自用户接入层面的传输电路;用户接入层则主要包括用户端到第一个与之相连的本地传输节点间的传输设施。本文件针对移动、数据、固定、互联网等业务特点,分析了两、三年内的本地网业务需求

3、,提出了网络应根据城市规模按照核心、汇聚、边缘、接入进行分层建设的要求。网络结构以SDH自愈环为主,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环上的节点数量不宜太多,为了便于电路的调度和提供以太网、ATM等多业务的接入,应考虑采用MADM和MSTP设备,并采用集中网管设备进行管理。PDH、RPR、WDM等技术不宜大量采用。传输媒介以光纤为主,对于部分光纤缺少或光缆建设成本过高的边缘层,可以采用无线传输方式解决。如果一个本地网采用多个厂家的设备,宜采用按地域分割的方式组网,以便管理。同步系统应按照分级、分区的原则进行建设,网络同步应做好规划,处理好SDH传定时与用定时的关系。现有传输网应根据本文件的指导原则,考虑网

4、络安全性、业务需求、各个地区业务发展等情况,对现有本地网进行优化。 目 次1.概述11.1 编制目的11.2 编制依据11.3 文件适用范围及组成12.本地电信业务需求分析22.1 移动业务需要的电路22.2 数据业务需要的电路32.3 固定业务需要的电路42.4 互联网专业需要的电路52.5 与其它运营商关口局间需要的电路62.6 小结63.本地传输网网络结构63.1 城市类型的划分63.2 本地网传输系统分层模型73.3 本地网传输系统网络拓扑结构83. 4 本地传输网与干线传输系统的关系103.5 本地传输网与其它业务网的接口114.传输系统设备技术124.1 SDH技术134.2 MA

5、DM技术134.3 MSTP技术144.4 RPR技术154.5 WDM(波分复用)技术164.6智能网络节点设备184.7无线传输技术194.8简要结论225.传输系统组网技术235.1传输设备基本要求235.2本地传输系统保护235.3本地传输设备的多厂家环境245.4智能光网络技术和网络演进256.本地传输网网络管理266.1本地传输网传输系统的网络管理266.2本地传输网网络资源管理277.本地同步系统287.1 同步网的现状287.2 同步网的分区与分级287.3 本地同步节点的设置原则和同步规划307.4 业务的同步318.光缆线路建设328.1 光纤类型的选择328.2 光缆结构

6、的选择328.3 光缆芯数取定328.4 光缆线路338.5 管道建设339.现有本地传输网的优化339.1本地传输系统的优化的原则339.2 现有本地传输系统的优化349.3 现有光缆线路的改造与利用3410.传输机房建设与要求35附件1:技术规范附件2:厂验规范附件3:工程验收测试指标1. 概述1.1 编制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联通的竞争能力、为中国联通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奠定网络基础,对公司现有的本地传输网进行优化和补充建设,提高本地传输网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网络的业务适应能力,中国联通基础网络部委托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编制本文件。由于传输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国联通的业务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件

7、用于在2003-2005年内从技术角度指导各级分公司本地传输网的规划、建设和改造。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发展,本文件还需要进行修订。1.2 编制依据1、 相关的ITU-T建议、国标和国家行业标准;2、 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技术体制。1.3 文件适用范围及组成本文件适用于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的规划、建设及改造工作,本地传输网包括地区级以上城市及所辖县城内的城域网和连接地区级以上城市和其郊区(县)之间的所有传输基础设施构成的网络,将为中国联通的移动、固定、数据和互联网等各个专业提供所需要的传输带宽和接口,是中国联通城域和本地传输的多业务综合传送平台。为便于网络建设和维护管理,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的传输系统可

8、分为两大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本地传输层面(包括核心层、汇聚层、边缘层)和用户接入层面。本地传输层主要承担本地各业务网节点间中继传输,并按城市地理分布分区汇聚、收敛来自用户接入层面的传输电路;用户接入层则主要包括用户端到第一个与之相连的本地传输节点间的传输设施。本文件主要分析了两、三年内的本地网业务需求、网络结构及组网方式、传输技术及设备、网管系统、网络同步、光缆线路建设及现有传输系统的优化等技术问题,并提出了传输设备及光缆的技术规范、厂验规范和工程验收规范。各规范的文本详见附件,其中技术规范中的工程部分、厂验规范、工程验收测试指标均为参考范本,各地区实际操作中应以范本为例,结合本地区工程实际情

9、况(工程规模、设备特点与参数等)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才能使用。其它技术规范都是标准资料,可以直接根据需要引用。各级分公司应以此文件为指导,结合本地业务开展、网络结构的具体情况做好本地网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建设一个层面清晰、管理智能、应用灵活、适应多种业务发展需要、稳定可靠的本地传输网络。2. 本地电信业务需求分析中国联通本地网的业务主要包括:移动业务需要的电路、数据与固定业务需要的电路、互联网业务需要的电路等几个部分。2.1 移动业务需要的电路移动业务需要的电路分这样几个段落:1)移动基站到BSC的电路。目前电路全部为2Mb/s速率,每个基站需要的电路数量约13个2Mb

10、/s。这类电路完全是汇聚型分布,所有的基站分地区汇聚到1个或几个BSC,有些基站密集的地区,几个BSC可能安装在同一个机房内。GSM基站之间一般没有电路需求,但CDMA网中不同BSC间,尤其是地域相邻的BSC间软切换需要一些电路,数量根据业务量的大小不同,一般在1-2对2Mb/s之间,不同厂商设备的情况各不相同,随着C网的不断发展,这部分的电路需求可能会增加。2)BSC到MSC的电路。基站电路汇聚到BSC后,经过BSC重新整理并传送到MSC,MSC与BSC间的电路全部为2Mb/s接口。一个MSC一般会交换几个BSC范围内的电路。在城域范围内,大多数的BSC和MSC在同一个机房,MSC和BSC间

11、的电路可以通过机房内的电缆连接,但一般的移动网在县城往往只有BSC,通过市县传输系统连接到MSC。因此,这部分电路基本上也以汇聚型为主。3)MSC间的际中电路。一个城市的移动电话用户发起或接受的本地呼叫有一部分是在一个MSC内进行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不同MSC间进行的(具体数量或比例不同地区各有差异)。因此,不同MSC间会有相当一部分的际中电路需求。同一个机房内MSC间的电路可以通过机房内的电缆连接,不同机房内MSC间的电路需要城域传输系统解决。因此,MSC间的电路属于平均分布型,现有接口也多为2Mb/s。4)MSC到移动汇接中心(TMSC)。一般移动汇接中心在省会或比较大的城市,汇接中心到

12、各个MSC间的电路与MSC交换机的容量相对成比例。除属于同一城市内的MSC和TMSC之间由城域网解决外,不同城市MSC和TMSC之间的传输电路主要由长途传输网承载。5)MSC到关口局的电路。如果中国联通的移动用户呼叫其它运营商的用户,或者中国联通C网用户呼叫G网用户,则需要不同运营商及C网、G网的关口局间电路互通,一般地区级城市都有与固定和/或移动公司的移动关口局。若关口局与MSC在同一个机房,其间的电路可以通过机房内的电缆连接,否则也需要城域传输系统解决。因此,这部分电路基本上属于分布型的。6)其它业务网元需要的电路。比如:短消息中心、语音中心等。这部分业务需要的电路量应根据业务量、局站设置

13、等具体情况具体考虑。移动业务需要的电路基本上全部以2Mb/s为主。移动网络结构及电路分析可采用图1示意。图1 移动网网络结构示意图2.2 数据业务需要的电路数据业务需要的电路主要包括IP电话、专线出租、会议电话、会议电视、ATM、DDN、宽带接入等。1) IP电话国内的IP电话运营商比较多,不同的IP电话的处理过程各不相同,针对联通本地传输网来讲,可以分为3类:17911呼叫、17910呼叫和其它运营商IP呼叫。各类IP呼叫的具体处理过程见图2。 图2 IP电话接入过程示意图从图2可以看出,从移动用户到MSC及前置交换机间的电路组织完全与移动通信方式相同,MSC、前置交换机、IP接入网关间需要

14、的电路需求属于分布式。IP电话在本地网内除了IP接入网关到其它IP设备采用局域网接口外(两种设备一般在同一机房内),一般都采用2Mb/s接口。2) 专线出租、会议电话、会议电视、ATM、DDN、宽带接入等业务这些业务对传输的需求与移动业务的组织相同。业务用户通过接入设备连接到中国联通的数据业务接入点(PoP)点上的业务设备,或者本地传输设备提供的多业务接口上,通过传输设备与业务中心处理局相连。目前除了一些大型城市,一般城市的PoP点比较少。目前中国联通开通的数据业务种类相对比较少,大多数城市为ATM、DDN专线用户,提供从9.6kb/s到155Mb/s的专线接口。由于中国联通没有DDN网络,由

15、ATM承担所有速率的业务,因此2Mb/s以下速率业务也只是通过ATM网管配置,在传输系统中的传输带宽还是2Mb/s。目前用户一般采用2Mb/s接口直接与用户端的接口相连。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其传输带宽可以从2Mb/s、45Mb/s、155Mb/s、622Mb/s、到2.5Gb/s 等,其它各种类型接口的业务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待。其网络结构见图3。3)其它业务网元需要的电路。除了上述一些比较明确的业务外,还有一些其它数据业务网元,这些网元需要的电路也应根据业务量、局站设置等具体情况具体考虑。图3 数据网网络结构示意图2.3 固定业务需要的电路中国联通的固定业务包括:本地电话、增值业务、

16、长途电话、300呼叫、201校园卡等。1) 本地固定电话业务对四川、重庆、天津等可以经营本地固定市话业务的地区,电路的需求包括这样几个部分:电话用户到市话端局之间的电路,这部分属于用户接入部分,不属于本文件范围。市话端局之间的电路,同一城市用户发起的本地呼叫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在同一个交换局之间进行,因此不同交换局之间有部分际中电路需求,这类电路属于平均分布型,电路接口多为2Mb/s。市话端局到长途交换局的电路接口为2Mb/s。属于汇聚型业务。 市话端局到关口局的电路。如果中国联通的固定电话用户呼叫中国联通的G网或C网用户或其它运营商用户,则需要考虑市话端局与移动业务或其它运营商的关口局间的电路。

17、这类电路属于平均分布型,电路接口多为2Mb/s。 本地固定电话网网络结构及电路分析可采用图4示意。图4 本地固定电话网网络结构示意图2) 193长途电话是193长途电话它的处理过程见图5。 图5 193长途电话接入过程示意图从图5可以看出,在本地网范围内,193长途呼叫需要前置交换机到关口局和长途交换机间的电路。接口类型为2Mb/s。3)其它业务网元需要的电路。除了上述一些比较明确的业务外,还有一些其它数据业务网元,这些网元需要的电路也应根据业务量、局站设置等具体情况具体考虑。2.4 互联网专业需要的电路中国联通的互联网业务主要有2类,一类是165拨号上网,另一类是专线用户。 1)165拨号上

18、网的电路组织比较简单,一般是通过其它运营商的关口局和中国联通关口局和前置交换机将拨号用户的呼叫转移到拨号接入服务器,并连接到互联网上去,从前置交换机到接入服务器间的电路以2Mb/s为主、从接入服务器到互联网设备间的电路以以太网类接口为主。 2)专线用户目前较多的也是通过一个或几个2Mb/s接到中国联通的PoP点,然后通过市内传输与互联网设备相连。该部分业务属于汇聚型业务。 3)其它业务网元需要的电路。这些网元需要的电路也应根据业务量、局站设置等具体情况具体考虑。2.5 与其它运营商关口局间需要的电路在大多数城市,联通与其它运营商关口局间的中继电路往往是点到点的,个别城市也有多个关口局与其它运营

19、商相连,目前中国联通也在逐步建设综合关口局。中国联通关口局于其它运营商关口局间的电路容量需要中国联通与其它运营商共同协商确定,中继传输系统建设往往也需要运营商之间共同协商解决。本文也不再单独讨论该部分业务。2.6 小结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边缘层节点接入的业务目前主要包括移动和数据两种业务,移动业务主要是汇聚型业务,接口采用2Mb/s,但各基站所用带宽不相同。目前,中国联通存在GSM和CDMA两种技术制式,两种制式所需要的带宽并不相同,而且在不同城市和一个城市内的不同区域,带宽需求也不相同。数据业务可通过各PoP接入,目前主要的接口需求为2Mb/s为主,也可采用GE、FE、155Mb/s、2.

20、5Gb/s等各种速率。按满足3年业务需求考虑,边缘层节点接入业务的带宽需求见表1所示。PoP点接入的业务带宽各个城市、各个节点差别比较大。表1 边缘层节点业务带宽需求序号业务种类地点及带宽(2Mb/s)备注较大城市城区郊区及一般城市城区一移动1GSM1-21-22CDMA3-41-3小计4-62-5二数据5*2其它接口根据需求而定合计9-114-7*:数据业务的预测是按照一般情况下的需求考虑的,对个别大带宽的用户或用户比较密集的区域,为了保证用户的电路质量,应考虑在用户至核心节点或汇聚节点之间建设专用系统。3. 本地传输网网络结构3.1 城市类型的划分目前中国联通的业务基本以移动话音为主,至2

21、002年底,CDMA用户数已经超过700万,GSM用户将超过6000万。但不同地区业务发展也有较大的区别。本地网建设也各有侧重。虽然移动用户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但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如基站等)的规模和结构目前已经逐步趋于稳定。其它业务如互联网、数据业务等的规模相对较小,正处于发展期,网络结构也会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发展。移动业务发展较好的城市,其它业务开展得相对也比较好。本文件将以移动业务的规模对全国各地的城市进行分类: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型城市业务规模大,用户数达100万以上,城区基站数量达600个以上,可以称作一类城市。大多数的省会城市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用户数可达50万户以上,城区基站超过

22、300个,可以称作二类城市。其它一些城市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可以称作三类地区。各个地区的本地传输网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建设策略,包括网络结构、技术装备等。3.2 本地网传输系统分层模型本地网建设牵涉的局站数量众多,各个局站的作用各不相同,业务的流向也不相同,因此,在本地网的建设可以采用ITU-T建议中所规范的分层分割方式进行。如上所述,本地网既包括BSC、MSC、关口局、数据交换中心等中心局站,又包括基站和PoP点等各种边缘层局站,对于郊区、县还需要单独的传输系统相连。因此,本地传输网可以按照各种业务网的网络组织进行传输系统的分层。1)核心层:城域内BSC、MSC、关口局、汇接局

23、、长途交换局、数据交换等核心节点之间组成的传输层面,局间的电路需求比较大、电路种类比较多,是本地网的核心节点。2)汇聚层:由于部分城市的城区基站数高达300个以上,个别特大城市的局站站数目甚至超过600个,另外,随着数据业务的发展,PoP点的数量也在增多,一些二类城市已经达到30个以上。如果都将这些节点直接接到中心局,势必组网复杂,而且不易管理。因此,根据各种业务接入点分布的情况,挑选部分机房条件好、业务发展潜力大、辐射其它节点组网方便的节点,作为其它节点的业务汇聚点,对其它节点进行围绕汇聚点的分区域汇聚,称为汇聚层。从县、区中心局业务特点来看,也属于汇聚层面,为了和城区汇聚节点区别,可以称作

24、汇聚层的骨干节点。汇聚节点的数量根据基站的数量和将来的发展规划确定,一般一个汇节点可以辐射到10-30个现有节点。3)边缘层:一般的业务接入点(如基站、PoP点等)至核心节点或汇聚节点的传输系统称为边缘层。4)本地传输网还包括从边缘层节PoP点到用户端的接入部分,这部分一般称作用户接入层。总之,本地网建设可以分为核心层、汇聚层、边缘层和用户接入层,网络分层如图6所示。具体项目实施时,可以根据城市大小、节点多少决定分多少个层面。对于三类地区,核心层和汇聚层可以认为是一个层面,整个网络按核心层、边缘层和用户接入层三层考虑;对于一类及二类城市,可以按四个层面进行考虑。图6 网络分层示意图3.3 本地

25、网传输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目前在本地传输网中常用的拓扑结构主要有3种:环形结构、链形/星形结构、网状网结构。环形结构主要是基于SDH传输网的自愈功能实现网络保护,又分为通道保护环、复用段保护环2种,复用段保护环又可分为2纤和4纤复用段保护环2种;链形和星形基本属于同一种物理连接方式,采用点到点的物理连接;网状网则包括传统DXC结构和智能光网络结构2种。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是多种结构的综合应用。网络拓扑的选取应根据传输容量、安全需求、投资成本、管理方便、技术成熟等方面综合考虑,根据目前技术发展的状况,本地传输网网络结构应以环形为主,辅之以链形或星形方式。3.3.1 核心层核心层作为多种业务的传输平台

26、,节点数比较少,电路需求量大,电路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核心层在网络建设初期,可以采用环型结构,随着业务的增加,可以逐步过渡到网状网结构,但传输系统一般采用SDH自愈环技术,采用多环相交方式。典型结构如图7所示。1) 一类、二类城市核心层节点相对较多。多数核心节点都是多个业务的中心局(BSC、MSC、汇接局、ATM交换局、关口局、数据交换中心等),各个节点间的业务流量也比较大,属于分布型业务,采用复用段共享保护环比较合适。 A B C D 图7 核心层组网典型示例2) 三类城市核心节点较少,因此核心层节点和汇聚层骨干节点可以合起来组织一个环网。有些三类地区由于骨干节点分布不便于组环,但和相邻地

27、区的节点共同组环比较经济时,两个地区共同组网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方案。因为三类地区的骨干节点间业务量比较小,节点也比较少,共同组环可以用一个系统解决两个地区的问题。如果片面要求按照地区独立组网,就可能会造成较多的光缆线路的浪费。3.3.2 汇聚层汇聚层节点主要用于分区汇集众多基站和PoP点等业务接入点的电路,并将它们转接到核心层节点。如前所述,无论是话音业务还是数据业务,汇聚层局站的业务类型都属于汇聚型,因此,汇聚层比较适合采用2纤通道保护环。汇聚层节点应选取机房条件好(包括机房面积、电源、布线、光缆进出局方便)的局站、基站或PoP点等机房,机房应该考虑到以后发展的需要。汇聚层节点应适当分散

28、,以方便边缘层节点的接入,每个汇聚点所带基站应尽量属于同一个BSC或数据中心局,为了保证业务网的安全性,每个汇聚点所汇聚的SDH环的数量一般应在3-5个左右,汇聚的边缘层节点的数量应少于40个。根据汇聚层节点的数量可以组织一个或多个汇聚环,每个环网的节点数量在4-6个以内。一般来讲,每个汇聚环都应该直接与相关的核心层节点相连,以避免出现过多跨环的业务,环间互连节点最好有2个。个别三类地区的业务发展潜力较大或业务接入的分散性较大,而且核心层节点相对集中,基站或PoP点直接接入核心节点比较困难,也可以考虑设立一些汇聚层节点首先进行分区汇聚后,再传输到核心节点。3.3.3 边缘层除去汇聚节点以外的所

29、有基站、PoP点等业务接入点都属于边缘层,边缘层传输系统承载的业务基本上都属于汇聚型的,可采用通道保护环结构。边缘层环网应按照距离尽量短、基站归属尽量相同的原则组织,每个环的节点不应太多,在光纤资源允许的情况下,一般环上的节点数不应超过10个,如果一个物理路由上的节点数量过多,可以组织多个边缘层环网。边缘层环与汇聚层或核心层的衔接可以根据网络结构特点选择单节点或双节点互连,不要求必须采取双节点互连。由于郊区及野外基站所处地形复杂、个别节点孤立,组建环网投资较大时,可以考虑采用链型结构作为补充,由于链型结构没有保护,每条链路上的节点数目不宜太多(一般3个以下),否则,链路的前端故障汇引起所有链上

30、的基站通信中断,造成大面积网络瘫痪,影响较大。由于155Mb/s环路都采用通道保护的方式,在边缘层有些区域采用155Mb/s组成完整环路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用155Mb/s设备配合汇聚层高速率设备的VC4时隙组环,如图8所示。图8 155Mb/s支路组环示意图在建设中,如果一次性建设整个网络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办法建设。3.3.4 用户接入层目前,用户接入层主要是从用户到数据PoP点的接入。如果PoP点和用户时在同一建筑物内,可以采用电缆进行直接连接,否则需要考虑从PoP点到用户的传输,一般采用光纤的方式比较安全可靠,如果光缆建设成本太高,也可以考虑采用无线接入的方式

31、。接入层一般采用线性或星型接入方式。3.3.5 结论在具体应用中,每个城市应根据业务规模的大小,现有网络和发展的特点,确定分层组网的各个层面,一般一类、二类城市可以按照核心、汇聚、边缘、用户接入4个层面建设,三类城市地区可以只采用核心、边缘、用户接入三个层面建设。应尽量避免层面过多,造成不同层面转接次数多,网络效率低。本地传输网应能够支持多业务,避免不同业务分别组建本地传输网。对一些大带宽用户的接入,为了保证用户的电路质量,应直接建设用户到核心节点或汇聚节点的专用系统。3. 4 本地传输网与干线传输系统的关系考虑到干线网络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干线传输网应和本地传输网分开层面建设和管理。目前,由于

32、部分城市中心局站不只一个,出现了以下状况:1)多个长途传输机房,需要长途传输系统之间的转接。建议这种长途传输系统间的中继系统从系统到网管都与本地传输系统完全分离,并纳入干线网的管理,保证干线系统的完整性和独立性。2)长途传输机房与数据、移动等业务机房分布于不同的电信枢纽,这些业务局站与长途传输间有大量的业务联系,这些业务电路的提供由本地网负责解决,本地网的建设中,应协调好本地网接口与干线网接口配置的协调。干线和本地传输网间的电路调度一般通过人工调度完成,在干线传输系统中安装DXC的城市,也可考虑采用DXC设备进行衔接。随着电路数量的增加,高速率电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多数业务网的高速接口多采用1

33、55Mb/s光口,由于155Mb/s信号电缆传输距离较短,不同系统进行155Mb/s速率的转接时,如果距离较长,应考虑采用光接口。为了保证电路调度、测试的方便各类接口之间的连接应通过数字配线架和光纤配纤架实施。各个本地网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光电口应用规划。干线传输网与本地传输网间的关系可以用图9表示图9 干线传输网与本地传输网关系示意图3.5 本地传输网与其它业务网的接口1)本地传输网与业务网的界面本地传输网属于本地各种业务网的基础平台,各个业务网专业设备接口与本地传输网的界面如图10所示:A表示传输设备D表示数据设备(IP、IP电话、专线)B表示基站设备G表示关口局中继设备C表示用户设备S

34、表示交换设备在核心层和汇聚层骨干节点传输设备和其它业务设备间由于通信量大、接口种类多、线缆连接量大,为了保证线缆连接准确、标识清楚,应通过数字配线架(DDF)或光纤配线架(ODF)连接。在其它汇聚层节点和边缘层,接口和线缆连接量都比较少,为了节约投资,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配线架或小型配线模块。2)本地传输网接口类型各类业务与传输设备的接口种类如表2所示。表2 业务接口种类业务类型接口类型传输设备交换设备2Mb/s、155Mb/s*传输设备基站设备2Mb/s传输设备IP设备2Mb/s、10M/100M、45Mb/s、155Mb/s、622Mb/s、2.5Gb/s、GE传输设备专线设备2Mb/

35、s、45Mb/s、155Mb/s、622Mb/s*、2.5Gb/s*传输设备IP电话设备2Mb/s、45Mb/s*传输设备用户设备2Mb/s、45Mb/s、10M/100M、155Mb/s、622Mb/s*、2.5Gb/s*、GE*其中“*”表示该类接口在目前联通本地网种比较少用。表2列出了本地传输网中各业务设备常用及可能用到的接口类型。其中最常用的是2Mb/s接口,2Mb/s接口又分为120欧姆对称型和75欧姆同轴型两种,120欧姆对称型接口密度大,节省空间,但传输距离相对较短。75欧姆同轴型接口密度低,但传输距离对较长。应用上75欧姆同轴型接口比较常见。建议同一个本地网接口类型尽量统一。1

36、0M/100M 以太网接口一般为RJ45型电接口,为了增加传输距离,有些设备也能提供10M/100M光接口。155Mb/s电接口和光接口都比较常见,电接口基本上都采用75欧姆同轴型。622Mb/s、2.5Gb/s、GE等高速接口都采用光接口。据调查,业务设备的光接口有的采用多模型接口,有的采用单模型接口,但传输设备采用单模型接口较多。在应用中应注意设备配置的光接口类型。多模型光接口与单模型光接口互通时在两个接口间必须全部采用多模光跳线。4. 传输系统设备技术目前本地网已经成为中国联通下一步传输网发展的重点,许多技术也已经广泛应用在本地传输网中,下面将介绍目前广泛应用和即将应用的各种本地网传输技

37、术,并提出应用建议。4.1 SDH技术在本地传输网中,比较成熟和常用的是SDH环网技术。SDH环网技术根据保护倒换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通道保护环、复用段保护环2种;根据环上节点间使用光纤数量复用段保护环又可分为2纤环和4纤环2种。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应根据业务特点和容量确定。各种保护环的特点如下:1) 通道保护环中每条电路都采用并发选收的保护方式,保护倒换不需要任何协议,因此保护速度快,环上的节点数量也不受限制。它适用于汇聚型的业务,容量比较小,一个SDH2.5Gb/s通道保护环只有16x155Mb/s的容量;2) 复用段保护环每相邻两个节点的传输容量中有一半用于工作,另一半用于保护,每个复用段保护环

38、的理论最大工作传输容量为“k/2*群路口速率”,当发生保护倒换时,只有受故障影响的工作通道发生保护倒换,倒换在故障影响的两个相邻节点发生,其它通道和节点不受影响,保护倒换采用APS倒换协议;受k2字节编码容量的限制,复用段保护环的节点数量不能超过16个。当环上不相邻的节点间有业务时,一个业务通道要占用多个复用段的通道容量,总的系统容量就会远远小于理论上的最大容量。它适用于分布型的业务。3) 2纤环的节点间有两根光纤,一根发信一根收信,发信和收信的光纤中都有一半的容量是用于工作通道,另一半的容量用于保护通道。当光缆发生故障时,受影响的工作通道在故障两端的节点上倒换到保护通道,因此只能允许同时出现

39、一个光缆段故障,否则,业务就会中断。4) 4纤环的节点间有四根光纤,两根发信两根收信,其中一对收发信光纤用于工作通道,另一对收发信光纤用于保护通道,因此系统容量是2纤环的2倍。另外4纤环除了提供环保护方式外,还在相邻两个节点间提供区段保护方式,即当工作通道的光纤发生故障时,相邻节点间的工作通道就倒换到保护光纤上,不需进行环倒换。因此4纤环可以允许环中多个光缆段出现故障而保证业务不受影响。对SDH设备的应用建议:不管是通道保护环还是复用段保护环,环上的节点数量都不宜太多,否则会出现系统容量大,节点电路上下能力小的矛盾,对设备能力和投资都是一种浪费。环上节点数量少,将来设备的升级扩容造成的影响和代

40、价相对也比较小。对核心层及汇聚层环网来讲,每个环上的节点数应不超过6-7个。边缘层环网的数量不应超过10个,如果个别物理路由上的边缘层节点比较多,可以在同一物理路由上建设多个边缘层环路。4.2MADM技术MADM设备是在传统SDH ADM设备基础上通过提高设备交叉连接能力和高速接口处理能力实现一台设备同时支持多系统、多保护倒换方式的SDH节点设备。它除了具有传统的SDH ADM设备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以下优点:1) 交叉连接容量大,一个最高速率为2.5Gb/s的MADM设备的交叉连接容量可达256x256 VC-4以上,相当于传统ADM设备的4倍,可以同时支持2个2.5Gb/s四纤环或4个2.

41、5Gb/s两纤环或多个低速环路。最高速率为10Gb/s的MADM设备的交叉连接容量更可达320Gb/s以上。多数的设备还同时支持高阶(VC-4)和低阶(VC-12)交叉连接。2) 设备支持任意接口、任意时隙(VC-4/VC-12)的交叉连接。因此没有了支路和群路的概念,所有的接口地位平等。跨环的业务调度可以通过网管系统自动完成,可以省去许多配线架和人工跳线工作,节省人力物力,实现全网集中管理。3) 一套设备可以同时支持不同速率、不同保护倒换方式的多个环和链路同时存在,虽然共用一套交叉连接系统,不同子系统间的电路调度可以通过网管自动实现,但各个子系统的保护倒换互不影响。对MADM设备的应用建议:

42、根据上述特点在多环连接的局站,应尽量选取MADM设备,对MADM设备应要求其同时支持对不同的系统采用完全独立的保护倒换机制,以避免应用过程中的保护故障,同时MADM设备应具有较强的、高密度的支路接入能力和高阶、低阶交叉连接能力。4.3MSTP技术MSTP(多业务传送节点)是指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除了支持原有SDH的所有功能外,在原有SDH的基础上加入对数据业务的处理,比如以太网的二层处理、ATM的统计复用等功能,使其更适合数据业务的传送。这种设备的多业务支持功能主要反映在支路接口和映射方面,对SDH设备的传输功能没有

43、改变。也支持MADM的应用。MSTP的主要特点有:1) 能够支持VC-3VC-4VC-12各种等级的交叉连接和连续级联或虚级联处理及LCAS(Link Capacity Adjustment Scheme,G.704 2,可在网管的指配下对虚容器带宽作无损伤调整,可选)机制,使它可以为IP端口提供任意大小带宽;2) 提供丰富的多种业务(PDHSDH、ATM、以太网IP、图像业务等)接口,可以通过更换接口模块,灵活适应业务的发展变化;3) 具有以太网和ATM业务的透明传输或二层交换能力,传输链路的带宽可配置,支持数据业务的VLAN和VP-Ring,LCAS流量控制、业务和端口的汇聚或统计复用功能

44、;4) 具备多种完善的保护机制;包括SDH的通道保护、复用段保护、ATM VPRing等;5) 具有灵活的组网特性,可实现统一、智能的网络管理;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基于上述特点,MSTP在传统SDH功能的基础上,还提供一些新的功能:1) 利用传统的网络体系,支持多种物理接口。由于靠近接入网的边缘,MSTP系统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物理接口来满足不同终端接入用户的设备要求。在保证兼容基于传统SDH网业务的同时,能够提供多业务灵活接入,大大降低运营商的网络建设和用户的接入成本。典型的接口有:STM-N光/电口、ATM、以太网接口(10100M)、DSL和GE、FR、E1T1等。2) 多协议

45、处理支持。在MSTP系统中,接口与协议相分离,通过可编程ASIC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新业务的灵活支持。典型的多业务主要有:IP、ATM、SONETSDH、EthernetFastEthernetGigabitEthernet、TDM、FDDI、ESCON、FibreChannel。协议类型有:GFP、PPP、LAPS、简化数据链路协议SDL等。LAPS在HDLC净荷中省去填充字节PAD,因而对于短数据包,LAPS比PPP效率要高,并将扰码作为强制要求,而不像PPP那样是可选功能;SDL技术主要针对高容量的数据包及传输系统,效率很高。对于ATM业务,系统提供统计复用功能,可对多个ATM业务流中的

46、非空闲信元进行抽取,复用进一个ATM业务流,以提高其在SDH线路上的利用率,同时节约了ATM交换机的端口数。另外,还可以在SDH环路上形成一个ATM的虚拟通道环,这样ATM的业务层面可以实现环保护。3) 传输的高可靠性和自动保护恢复功能。MSTP继承SDH的保护特性,实现100的工作通道、硬件冗余、小于50ms的自动保护恢复。4) 利用设备内部的VC通道构建RPR(弹性分组换),用于数据业务RPR具有以太网经济灵活等特点,带宽利用率比较高。这种在MSTP设备内提供RPR的方式既能够实现RPR的优点,又克服单纯RPR设备的一些缺点。(详见下文RPR技术)5) 高度多功能集成。具有MADM的功能,避免了大量的手工配线连接和复杂的网间协调。对MSTP设备的应用建议:核心层、汇聚层和边缘层,都可考虑采用该类型设备。但目前不同厂家设备的多业务支持能力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有的支持二层交换功能,有的不支持。对接口和复用映射结构的支持不一致,因此在设备选型时应充分考察不同厂商的设备特点,结合本地区城域网建设和数据业务发展的特点组网。在设备的技术规范中,二层交换功能在应用时,为了避免传输系统与数据网络的功能重叠,应做好应用规划。由于对接口和复用映射结构的支持不一致,在多厂家环境下,不同厂家的MSTP设备得数据业务接口的正确互通会存在问题,应用时应特别注意。4.4RPR技术RPR即弹性分组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